大提琴基础训练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相乾  页数:113  

内容概要

  要想步入大提琴演奏的殿堂,要想在大提琴演奏的自由王国里展翅翱翔,音阶则为每日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课题。一个演奏家,从初学阶段开始,就和音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音阶具有可发展左右手一大批技巧的特殊功能,同时音阶演奏得好坏,又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技术成就的高低,所以关于它的重要性,不论做如何的评估,都不会过分。  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大提琴演奏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提高,愈来愈加艰深的技巧,愈来愈加复杂的双音频频出现于作品之中。鉴于目前在国内外大提琴文献里关于双音的训练一般仅限于三、六、八度,而对其他双音的训练则很少系统涉及,编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感大有对其他更多双音进行系统、有序地训练之必要。实践证明 ,它们在训练学生的音准、左右手指力量、把位概念等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器乐教学丛书:大提琴基础训练》讲解了音阶训练及左右手的手指流利发展的练习,给初学者带来很好的练习及引入。

作者简介

  王相乾,1937年出生。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执教40多年来,治学严谨,业于勤奋,在教学与科研中均有建树。1985年、1997年两年被聘为全国大提琴比赛评委,传略辑人“中国音乐家名录”和“中国文艺家传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大提琴简介第一章 大提琴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 基本演奏姿势第二部分 大提琴音阶训练第一章 一个八度的音阶及琶音第二章 二个八度的音阶及琶音第三章 三个八度的音阶及琶音第四章 四个八度的音阶及琶音第三部分 左右手基本功训练第一章 训练左手手指流利发展的练习第二章 训练右手腕部灵巧动作的练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大提琴的产生与发展  大提琴是西洋弓弦乐器,提琴家族里的一员,它们都是由古代的一种老式六弦琴——维奥拉演变而成。古维奥拉这种乐器从15世纪兴起,18世纪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形状比现代的提琴要平一些,发音虽不太敏锐,但却很甜蜜,它们也和现代提琴一样,分为大小四种(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现代大提琴就是由低音维奥拉演变而成的。  在17世纪时,大提琴还居于一种伴奏乐器的地位,只是在乐队和重奏里起辅助低音作用,演奏技巧也比较简单。最早使大提琴成为独奏乐器的是意大利大提琴家嘎布瑞利(1659-1690年)。从此以后,大提琴才逐渐登上独奏舞台。但是在19世纪以前,大提琴的演奏方法还基本沿袭古低音维奥拉的持琴姿势,那时,大提琴的琴身还没有支柱,演奏时需将琴身夹在演奏者的两腿之间,这样的演奏,当然极为不便,也制约着大提琴演奏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当比利时大提琴家塞尔威(1807~1866年)发明了大提琴支柱以后,才使大提琴的演奏变得更为轻松自由,解放了演奏者的双腿,使琴身更加稳定,极大地增强了演奏的准确性,也为以后演奏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就大提琴的琴弓而言,也是经历了由弯到直的演变过程。最早的琴弓是弯形的,有很大的弧度,弓毛较软,因而有时能够同时演奏三、四根弦上的和弦。由于弓毛软,弹性大,不好控制,在演奏许多技巧弓法时,就比较困难,不像我们现代的直弓那样得心应手,能够演奏各种复杂困难的弓法技巧。  19世纪以前的大提琴演奏技巧还比较落后,使用的音域也不很宽,一般仅限于低把位的演奏。像巴赫(1685~1750年)的六首无伴奏组曲,除第六首原为一种较小的五弦琴(华丽中提琴)所写,后被移植过来以外,其他五首组曲均未采用拇指把位。自从德国大提琴家龙泊尔(1767~1841年)发展和开拓了大提琴拇指把位的演奏技巧以后,极大地拓宽了大提琴的演奏音域,丰富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提琴基础训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