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郁青,赵玲 著  页数:253  

内容概要

  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绵延数千载而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胡郁青,女,音乐教育家,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成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师从王铮铮、陈玄教授。1991年赴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声乐教育家李晋玮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艺术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专家,四川省艺术类招生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声乐、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被川内十余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11年受邀赴美国两所大学,举办“中国音乐”系列学术讲座。
  所教学生30余人次参加全国、省级声乐类比赛获等级奖,本人获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出版著作与教材20余部,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音乐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声乐文献整理与研究”;主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主讲课程《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研究省级教改项目《拓展高师音乐教育内涵,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音乐人才》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5年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11年被授予“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其事迹被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
  赵玲,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任教于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要从事声乐与巴蜀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讲课程《声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所教声乐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各级声乐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先后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的系列论文《巴人音乐研究》获2011年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南充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参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声乐>、《乐理与名曲欣赏》等教材6部,主持的课题《巴蜀汉画像石中的音乐学研究》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另主持“西部区域文化”项目及校级课题两项。

书籍目录

上篇 中国古代音乐史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 古乐的内容
  第三节 古乐器
  第四节 古代乐舞
  第五节 音乐机构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一节 宫廷礼仪音乐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第四节 乐器
  第五节 乐律
  第六节 音乐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一节 乐舞管理机构
  第二节 鼓吹
  第三节 相和歌
  第四节 百戏
  第五节 乐器-
  第六节 音乐理论及琴学专著
  第七节 民族关系与音乐文化交流
  第八节 音乐思想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第一节 宫廷礼仪音乐
  第二节 相和歌与清商乐
  第三节 歌舞戏
  第四节 琴曲艺术
  第五节 佛教音乐
  第六节 音乐交流
  第七节 乐器
  第八节 乐律
  第九节 音乐美学思想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宫廷雅乐
  第二节 宫廷燕乐
  第三节 大曲与法曲
  第四节 民间音乐
  第五节 音乐机构
  第六节 音乐理论
  第七节 音乐著作
  第八节 著名音乐家
  第九节 中外音乐交流
  第十节 音乐美学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 宋元宫廷礼仪音乐
  第二节 宋代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宋代曲子
  第四节 宋元说唱音乐
  第五节 宋杂剧与金院本
  第六节 元杂剧与散曲
  第七节 南戏
  第八节 乐器
  第九节 宋元音乐理论及音乐论著
  第十节 音乐思想
 第七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第一节 明清宫廷礼仪音乐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 说唱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戏曲的发展
  第五节 民族器乐合奏
  第六节 器乐的发展
  第七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论著
  第八节 音乐美学思想
下篇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公元1912~1949年)
 第一章 学堂乐歌
  第一节 学堂乐歌记谱法和唱名法
  第二节 学堂乐歌所用教材
  第三节 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第四节 重要音乐家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工农运动中的民歌
  第二节 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民歌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新民歌
  第四节 民歌集刊与编创
 第三章 民族器乐
  第一节 民间器乐社团的兴起
  第二节 地方性乐种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艺人的创作与演奏
  第四节 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与演奏
  第五节 琵琶音乐
 第四章 西洋乐器音乐
  第一节 钢琴音乐
  第二节 马斯聪与小提琴音乐
 第五章 民间传统音乐
  第一节 戏曲音乐
  第二节 说唱音乐
 第六章 歌剧音乐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歌舞剧
  第二节 秧歌剧
  第三节 新歌剧
 第七章 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第一节 左翼音乐运动
  第二节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第三节 主要音乐家
 第八章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音乐
 第九章 音乐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
  第一节 音乐社团
  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第三节 20世纪20~40年代音乐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20~40年代音乐理论
  第五节 王光祈音乐思想
 第十章 演出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音乐
 第一章 群众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群众歌曲的创作
  第二节 “文革”后群众歌曲创作
 第二章 艺术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的艺术歌曲创作
  第二节 “文革”及“文革”后的艺术歌曲
 第三章 影视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 电影歌曲的沿革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歌曲的创作
  第三节 电视歌曲
 第四章 流行歌曲的创作及演唱
 第五章 合唱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合唱歌曲的创作
  第二节 “文革”后合唱歌曲的创作
 第六章 歌剧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歌剧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文革”后的歌剧作品
 第七章 民族器乐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的民族器乐
  第二节 “文革”后民族器乐的发展
 第八章 西洋器乐的发展
  第一节 钢琴音乐
  第二节 其他器乐曲创作
  第三节 室内乐创作
  第四节 管弦乐创作
 第九章 音乐教育概述

章节摘录

  李延年,乐工家庭出身,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知音律、善歌舞、擅作曲。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被任命为“佩二千石印”的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其音乐活动在《史记》、《后汉书》、《晋书》等古籍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一曲的曲调风格,创作了28首新曲,即所谓“新声二十八解”,被当作军乐使用,这些乐曲在当时很受欢迎,并一直延续到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仍能演奏其中《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乐曲。二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六年(公元前112~前111年),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文人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辞谱曲。值得一提的是,李延年在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同时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三是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曲,还为宫廷朝会、军礼、饮宴、祭祀创作乐曲,组织编排各种音乐游艺活动等。  乐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乐器制造。1983年6月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钲上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的铭文,可知在汉乐府中有专门从事乐器制造的乐工。汉哀帝罢黜乐府时尚存的829名乐工中,专业从事乐器制造与维修的“钟工员”、“磬工员”、“柱工员”、“绳弦工员”等乐工就有19人。2.执掌郊庙祭祀及古兵法武乐。主要是指汉代新创作的雅乐,如汉代庙堂祭祀所用之《大风歌》、《巴渝舞》、《灵星舞》等。这些音乐在汉哀帝以前,由于使用了新鲜活泼的民族民间音乐,一直由乐府掌管和演奏。汉哀帝时才正式成为雅乐,由专门执掌管理雅乐的机构太乐署领属。3.掌管俗乐,主要是收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改编曲词,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这也是乐府的主要职能所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等大量民间乐歌及其他乐歌共28家314篇,足见汉代乐府音乐活动范围之广,成绩之显著。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用以观民风,以供统治者参考;二是供统治阶级享乐。西汉乐府的“采诗”传统,一直延续到东汉,对保存民间歌诗,促进文人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音乐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全面,学术性很强,值得钻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