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集:中国文献学

出版时间:2004-3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舜徽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前言

文献学的范围,包罗本广。从过去两千年间的中国学术界来看问题,不独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阁是整理文献,即如郑玄遍注群经,也是整理文献的部分工作;司马迁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大著作,也是他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下迄有清一代考证之学,超越往古。专门名家,以敷百计;专门著述,乃至汗牛充栋。如果以史家的眼光去估计他们的成绩,也不过是替我们整理了一部分文献资料而已。梁启超所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谈到“清初史学之建设”时,便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一一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这却把文献学看成了广义的史学,内容自然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整理文献,绝不可局限于校勘、注释几部书便够了,而要担负起的任务,却大有事在。

内容概要

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他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干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韦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着》;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乎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书,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赳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彰显先生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学者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一、甲骨  二、金石  三、竹木  四、缣帛和纸 第三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第四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第五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第二编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著作、编述、钞纂三者的区别 第二章 编述的体例 第三章 写作的模仿 第四章 写作的伪托 第五章 写作的类辑第三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第一章 何谓版本 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第二章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第三章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第四章 刻本书的源流 第五章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第六章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第四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 校勘 第一章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第二章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 校书的条件 第四章 校书的依据 第五章 校书的态度 第六章 清人的校书工作第五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 目录 第一章 何谓“目录” 第二章 书目的部类 第三章 书目的流别一——官簿 第四章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第五章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第六章 书目的流别四——其它第六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第一章 钞写 第二章 注解 第三章 翻译 第四章 考证 第五章 辨伪 第六章 辑佚第七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第一章 修通史……第八编 历代校准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第九编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第十编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有贡献的人第十一编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第十二编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张舜徽主要著作

章节摘录

古人用文字记载思想语言和生活活动的痕迹,由于所用工具的简单和记载方式的烦难,自然所记载的文字不能很多,甚至于不能尽情达意。这不是我们祖先有意识地要写成高古深奥的文字来困厄后人,而是当时物质条件的粗糙所决定了的。我们今天研究几千年前留存下来的甲骨、铜器文字以及一部分可靠的书本材料,都应该用这种看法去对待它。时代愈早的记载,文字愈简少,这是古代文献中的一条通例。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字字实用,绝少虚词语助。像后世常用的“之”、“乎”、“也”、“者”一类的字,是没有的。这自然是使人难懂的主要原因。加以古代文字的形体、音读和含义,都和后世不同,其中又杂人了远古的方言,更不是后人所易理解。后人想要从这裹面了解其记载内容,便全靠有得力的注解,才能将古代语言文字,读成今日的语言文字。这种工作十分重要,对后世的贡献也最大。古人称这种工作叫做“训诂”,称其书为“传”为“注”以及其它名目。清代学者陈澧在妖东塾读书记》卷十一,说得很好: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速,则言语不通矣。地达则有翻译,时速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郝;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莫。这个比喻很恰当。今人研究远古文献,而必仰赖训诂,正和不懂外国语言文字的人,要与国际友人谈话,必须依靠翻译,是一样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舜徽集:中国文献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0条)

 
 

  •   简明实用.张先生一生治文献学,成就卓著,此书是华中师大为纪念张先生百年诞辰而再版..
  •   张先生此书可以说是文献专业的入门经典,出版版本较多,此为华中师大张舜徽集新整理版
  •   张舜徽集:中国文献学值得大家看看
  •   中国文献学的书有好多种,我笃信张舜徽先生的
  •   文献之学,必读之书,张舜徽先生之作甚佳。
  •   张先生是中国文献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他的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本教材,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家的本色。
  •   张大师的中国文献学大家手笔,深入浅出,值得一读,张氏的文集出版的一二辑我全卖了!很好呀!
  •   张先生的书,自然是好书。这是总集中的一部。与专门其它出版社的《中国文献学》相比,少了前面的导读
  •   景仰张舜徽先生,这套书印刷十分精美,看着就喜欢,呵呵
  •   这是张先生的著作的再版,数的质量很好,字为繁体,没发现讹误。内容很有见解,自不必说。也充满了对古代你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希冀。
  •   作为一本专业的历史教科书,张瞬徽老先生给与我们的不只是专业的文献学知识,更多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   張舜辉先生的经典之作,古典文献学的必读之作。
  •   张先生威武 此是最好的文献学著作 试问写作“文献学”的有谁像张先生这样博览群籍
  •   书很好,但是跟现在通行教材有一定差异,个人认为不适合作为考研的主干教材,主干教材还是杜泽逊,王欣夫和张三夕的好些。这一本可以作为补充阅读。另外就是早年间的风气可见一斑,什么王国维的学术是先进的,思想是反动的,落后的。于是想起来陈寅恪先生吊王国维先生时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觉得文字狱果然是中国文人永远挣脱不了的桎梏。
  •   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   个人认为,这是文献学入门书里比较好的本子,比王欣夫的讲义系统,虽然也有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毕竟书的年代有些远了嘛。另外这个版本也很好,繁体横排,质量不错····
  •   张先生长于文献,此书颇好
  •   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读完了对文献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   适合文献学专业的看,竖版的不易看懂
  •   正版 纸张很好 封面设计得很有特色 繁体字的 看惯了就好 历史文献学必备书籍
  •   还以为买不到了
    文献学大多受到此书的影响
  •   现代名家少矣,张先生为其一
  •   这本书不错哦,质量内容都没的说啊。
  •   喜欢他的书。。。。
  •   书不错 正版 具体还没怎么看,希望对我有帮助
  •   拿到这书,有种厚重感,历史感,责任感,要学好,不容易,倍感艰辛,但是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繁体的很练习语言啊感觉不错书的纸质和样式都很好
  •   书的质量不错,而且送的很及时,很方便的购物方式,服务也很好!
  •   vfdgvdfgdfgdvdvdfvdfvdvdfvdvfdvf
  •   商品完好无损,印刷为繁体,
  •   考证翔实,观点精准,不愧为大家手笔!
  •   考试用的,也是好书
  •   大家阿,都知道吧
  •   非常好的熟,值得推荐
  •   好的。。。。。。?。?
  •   张舜徽先生的学问自有其长处,它的文献学也别开生面。
  •   想把张舜徽集买全,尽管只是我佩服的半个大师,但是如今这样的人也早已绝迹。
  •   很好啊,印刷很好,装帧也很好,自成一家之言,虽然每章不尽详实,但也是文献学不得不读的好书
  •   文献学的开创著作,很不错。。。
  •   一直很喜歡繁體字的書,只是橫排,要是豎排就更有感覺了
  •   不错的基础读物
  •   是大家,严谨广博!
  •   基本感觉还行。
  •   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特别是考研的同学。
  •   结构还不错,论断也大致允当。可惜张舜徽在建国后的著作中受的时代影响太深,所以书中的政治观念也很重。在这方面,他不如吴枫。
  •   书很好,但是送到时已经破损了。
  •   里面还有繁体字
  •   张舜徽先生堪称国学大师,著作颇丰。深厚的国学功底写出的东西肯定不错。一部《说文約注》便可留名后世。但是此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其质量实在太次,简直不忍直视啊!印刷也不行,纸张也不行,装订也不行,都脱页的。如果是中华书局、商务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的书,质量绝对不会是这样。强掉,书的内容很好,外观实在不行!
  •   运到的速度很快,就是有点味
  •   很喜欢这本书,看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