讱庵学术讲论集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舜徽  页数:7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舜徽集:訒庵学术讲论集》为繁体版。张舜徽先生,湖南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张舜徽集:訒庵学术讲论集》收录了张舜徽先生的《訒庵学术讲论集》。

书籍目录

谈偏才与通才左文襄公在湖南学文科的要将范围推广 不可囿于一隅如何重新评价孔子我们要认真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历史谈谈研究中国历史的有关问题学习扬州先辈的治学精神 走博通的路谈《说文解字》的研究及其疑义举例关于研究古汉语的问题略论道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的运用”在史学领域内要重视方志的研究和整理我们提倡读两种书学习中国文史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清代学术的流派和趋向自学可以成才我是怎样研究、整理《说文解字》的如何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读文和写作关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若干问题(提纲) 怎样研究中国文史(提纲) 向司马光学习些什么发扬山西先哲治学的优良传统批判继承河北先哲治学的精神地方史志工作的两大任务古籍整理和文科改革略谈有关编写江河志和水利志的问题欢迎开展对《周易》的讨论和研究史学与传记关于中医古籍的整理问题缅怀当代卓越的文献学家杨树达先生学习黄侃先生的治学精神我们怎样对待郭沫若先生的史学遣产初学研究甲骨金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从汉字发生发展变化的史实说明今日实行字形简化的必要与可能《说文解字》在古文字研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材料问题关于历史材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论两宋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和英勇事迹论宋代学者治学的广阔规模及替后世学术界所开辟的新途径史学家李蛰传史学家柳诮征传学习王船山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博大气象考古学者罗振玉对整理文化遗产的贡献考古学者王国维在研究工作中所具备的条件方法和态度王国维与罗振玉在学术研究上的关系奖掖后学循循善诱的前辈风规怀念颉刚先生 学习颉刚先生诚挚的仰慕 深切的怀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典范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关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问题与诸同志再论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关于整理古籍的问题羣书辨惑二十讲长江是否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答友人问解释帝字受义的根源答友人间论不可单据个别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社会性质答友人间怎样从学者的角度去肯定孔子的成就答友人问略论《孟子》一书在今天的作用答友人问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答友人问与友人论《禹贡》一篇的时代背景答友人间《汉书·地理志》的读法与友人论今后历史考证工作所应走的路再与友人论今后历史考证工作所应走的路与友人论李卓吾答友人问《廿二史割记》的作者答友人间改修《清史·艺文志》的体例再答友人问改修《清史·艺文志》是否应有解题谈撰着《说文解字约注》的经过答友人问致友人论图书馆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谈如何提高大学文科教学质量的问题答友人问谈整理法学古籍的具体方法张居正集校注序八十年代大学生社会科学毕业论文选评序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前言中国古代学者百人传题辞湖北历史人物辞典题辞百年爱国思想录题辞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自序文献学论著辑要序努力自学是人才辈出的广阔道路毋慕虚名毋贪近功是有志自学成才之士的座右铭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三十五年来我是怎样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李审言文集序罗雪堂学术论著集序纯常子枝语跋吴王夫差矛铭文拓片跋致杨树达先生论汉碑书致顾颉刚先生论《周官》《左传》标题书养怡堂答问书画鉴赏丛谈又次草堂记八十自叙

章节摘录

  谈偏才与通才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日在兰州大学文史各系大会上演讲  古今人才,有偏才与通才的区别。“偏”等于“专”,“通”等于“全”。偏才就是一艺一技的专门人才,通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者广狭不同,各有它的作用.举凡治理国家、研究学术以及百工技艺,都存在着偏才与通才的差异。《荀子.天论篇》说过:“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这说明凡是囿于一隅、蔽于一偏的人,不能见事物之全。正如《淮南子。泛论篇》所说: “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覩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也指出了人若有所偏蔽,便不能看到对面和周围事物的情状。所晃既很狭隘,便祇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献出其专长。至于通才则不然,由于它了解的东西多,掌握住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兼揽并顾,驾驭一切。  我们回顾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政治家,没有学过军事,而可指挥部队;没有学过经济,而可发展生产;没有学过科技,而可兴办工厂。他们虽无各方面的专业修养,但有才识能够主持纲维,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出通才的作用。这里面的道理,早在《荀子·解蔽篇》已经谈到:“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贲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此处所提到的“精于道者”,是指通才;“精于物者”,是指偏才。“以物物”,是说用他的一才一艺去做事;“兼物物”,是说兼领众技以治国家。刘邵《人物志.材能篇》所云“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不妨再进一步举些实例来说明问题:王安石没有学过治兵和理财,而能在变法过程中实行整军、富国措施;张居正没有学过法制,而能在执政期间,做到信赏必罚、朝令夕行;张之洞没有学过科技,而能在湖北开矿、造纸,制作枪炮。他们既有办事的才识与权力,不必躬亲庶务,重在用人布局,各得要领,这便充分发挥了通才在治理国家的巨大作用。那些有一技一艺之长的专门人才,只是为他所用而已。  治国如此,治学也有广狭偏全之分。例如儒学宗旨,《中庸》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是说一方面要修养德性,一方面要讲求学问。本来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但自战国以来二千年间的儒学,却分为了两大支,各得一偏而不见其全。孟轲偏重在尊德性,荀况偏重在道问学,很明显地分成了二派。到宋明理学家们,也仍是两途分驰。程朱比之陆王,程朱偏于道问学,陆王偏于尊德性。再细分一下,程朱并称,也有不同。二程偏于尊德性,朱熹偏于道问学。二程之中,程颢偏于尊德性,程颐偏于道问学。既各有偏主,便莫由全面考虑问题。分歧既多,争辩日起,这是很自然的事。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方面,真正能见其大、能观其通的全才,也是不可多得的。  六艺经传,本甚丰富,中经秦火,烧掉了一部分。汉初经籍复出,传述各异,便出现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的局面。统治阶级选拔其中比较可靠的师说,列为五经博士,这便是当时专门名家之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讱庵学术讲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