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朴  页数:1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印刷工艺》是从印刷品图文设计从业人员应必备的相关印刷工艺原理及工作流程知识储备的角度编写的,目的是让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印刷工艺相关技术和基本理论,明确各种工艺、设备、材料、检测手段在整体图文信息处理、复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印刷工艺与印刷品设计相互间的联系,以便在涉及印刷品设计的流程中能娴熟地将创意设计稿制作成印刷品。为了做到这一点,本教材不仅介绍了一般的印刷工艺、设备和材料等知识,同时关注印刷技术新成果的运用,介绍了色彩校正、网点呈色、直接制版、数字印刷等先进技术。为更好地服务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印刷工艺》的适用对象,对数字化的印前处理部分进行了重点讲述,特别是将印刷工艺与印刷品设计实践相结合,运用大量的设计实例进行讲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仅让学生对从原稿设计转入印刷环节的过程描述易于理解,而且以图为辅,使之清晰展现,简洁明了,既便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也便于学生自修。

作者简介

  张朴,男,1963年10月生于武汉,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设计专业 从事平面设计、商业摄影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工作20年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和成果。平面设计作品和商业摄影作品多次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和专业年鉴,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设计展和广告摄影展并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印刷概述第一节 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与回顾一、印刷术的起源二、占代传统印刷术的脉络三、近代印刷术的回输四、现代印刷术的肇始和发展第二节 印刷简论一、印刷释义二、印刷的作用与特点第二章 图文信息处理系统第一节 计算机操作系统一、计算机硬件二、图文信息编辑软件第二节 图像输入与储存一、传统胶片摄影二、数字图像摄影三、数字图库图片四、图像的文件格式第三节 文字与编辑一、文字字体二、印刷字体大小三、字体四、文字的输入与编排五、印刷品设计流程第三章 印刷色的再现第一节 色彩的自然属性与混色效应第二节 色彩模式一、色彩模式的类型二、色域空间与色彩模式转换第三节 印刷呈色技术一、网点的基础知识二、印刷油墨的设定三、印刷呈色的常见问题第四章 图像的调节与校正第一节 图像显示设备的调节一、显示器的黑色调校二、显示器的白色调校三、Mac系统显示器的调校四、PC系统显示器的调校第二节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一、数字图像技术参数第三节 数字图像的校正一、图像整体层次的调节二、图像的局部层次调节三、图像的整体和局部色彩校正四、网点增大的补偿校正五、影像自身缺点的修正第五章 印纸与制版第一节 印刷用纸一、印刷纸张的种类二、纸张的规格第二节 输出网片电子文件的制作一、四色网片的制作二、单色网片的制作三、双色调、三色调网片的制作四、特别色(专色)网片的制作五、制作网片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拼版方式一、平行拼版二、白翻版三、圆形印件和不规则形印件的拼版四、正反版第四节 晒版一、PS版制作技术二、CTP制作技术三、印前打样第六章 印刷方式与工艺第一节 平版印刷一、平版印刷工艺二、圆压圆平版胶印机的工作流程三、平版印刷的印前检查第二节 凹版印刷一、凹版印刷工艺二、凹版印刷机的工作流程第三节 凸版印刷一、凸版印刷工艺二、凸版印刷机的种类三、柔性版印刷工艺四、柔性版印刷机的工作流程第四节 丝网印刷一、丝网印刷工艺二、丝网印刷机的种类及工作流程第五节 数字印刷一、数字印刷工艺二、数字印刷机的种类及工作流程第七章 印后加工第一节 表面整饰工艺一、上光二、覆膜三、烫金四、压印凸凹第二节 书刊装订工艺一、折页二、配帖三、订书四、包封面五、切书六、精装工艺第三节 模切与压痕一、模切与压痕工艺及工作原理二、模压版的制作三、模切与压痕工艺流程第八章 印刷设计与实践第一节 包装设计与印刷实践一、美怡乐系列冰淇淋设计实例二、美怡乐香竽脆筒第二节 招贴广告设计与印刷实践第三节 书刊设计与印刷实践第四节 专色版的印刷设计与实践一、正常设计专色版二、分别用C、M、Y、K单色版设计专色版三、巧用专色版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印刷概述  第一节 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与回顾  一、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是我国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之一。而这四大发明,就其影响而言,又当首推印刷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印刷品。  就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我国传统的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印刷之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用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或周边刻文字(图1-1)。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曰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等制作上,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印技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对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制纸的基础上,用树皮、破布、旧鱼网等纤维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纸张,史称“蔡侯纸”。纸的发明和纸张质量的不断改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图1-2,汉代造纸工艺示意图)。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对象的内容无非图像和文字两大类,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而文字几经演变才成为笔画少且简洁、规范、易于刻版印刷的文字。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汉字简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图形文字;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金文和铭文在内的大篆;秦朝时期的小篆;两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期间的楷书;宋以后的宋体以及现代的简化字。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笔的发明和发展,使文字得以迅速演变成用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文字(图1-3)。  世间的任何技术均以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印刷术也不例外。社会环境及其对印刷这一复制术的需求,是印刷术出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发展和完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刷工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