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福惠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举一可以反三。中国现代的历史叙事,党派成见影响甚深,蒽识形态束缚尤多,所以很难求得客观、公正、深切的理解。必须以更为超越的心态、广博的胸怀,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并真正置于世界之中,作百年以上长时段的宏观考察与分析,才可以谈得上史学的创新。思想的解放,对中国、对世界,于学术、于现实都大有裨益。我认为这是对辛亥百年最好的纪念。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在学校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隆重推出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其中包括学术研究系列和人物文集系列,总计多达30余种著作。这套文库的出版,称得上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尽管由严昌洪教授担任主编的十卷本《辛亥革命史事长编》等新书未收入文库,而是由其他出版社出版,但这套文库仍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多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在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时空与文化变革
 一 对环境与时代之自觉
 二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三 中国文化变革的常见形式
 四 对康严谭梁文化范式的扬弃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主流、非主流与西学
 一 主流文化的自救与困守
 二 国粹派与“古学复兴”
 三 固有学科和文化门类的转型
 四 新型的社会科学萌芽
 五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奠基
第三章 政治文化:时论与社会思潮
 一 铸国魂,造国民
 二 体制内改革的延续与探索
 三 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
 四 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滥觞
第四章 新式知识分子的成长与集结
 一 权力边缘与社会中下层的新生代
 二 新式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特征
 三 新式知识分子与新型团体
第五章 新式知识分子与文化新工具
 一 报刊——新的文化传播利器
 二 白话文登上大雅之堂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20世纪初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众多的新型社会科学学科的出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从生产方式到社会经济结构,从政治制度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处于稳定少变的状态之中。传统士人的思维方式是模糊综合而非缜密分析,因而中国文化的部门分类简单粗糙,“诗古文辞”即前面所说的“文学”的总称,或称“词章”,远不及“义理”、“考据”之学受人重视,而占据最显赫地位的是经史之学,尤其是经学。经学长期被视为无所不包的学问,因为读经必先通文字语言,故首先就涉及文字语言之学;经书中包含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于是涉及史学、考据;历代王朝尊崇经书,是为了宣传和维护“三纲五常”这“天人合一”之大道,因此又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义理之学(可视为哲学);经书中的内容还有各种“考工”、天文历算乃至草木鱼虫,于是经学又涉及一些工艺、科技、天文、数学,以及动植物学(20世纪初有人称之为博物学)。由于经学范围广大,所以人们相信通经即足以致用,而且自炫以“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以为经学足以包举一切学问。这种认识既不利于各种学科的发展,也妨碍了士人治学的专精。鸦片战争之后,首先是西方传教士零星地、不系统地带入了西方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随后中国人自己走出国门,逐渐接触到西方各种专门之学。尤其是从19世纪末开始,大批留学生进入欧洲和日本的各类学校,接受各种普通或专门教育,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学科名称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20世纪初严复的翻译著作风行一时,这些译著即分别属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学科的范围。有的学者和留学生或者翻译(主要是从日本),或者撰写了诸如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名目的著作或教科书,因而建立新型社会科学学科的问题,引起社会和学校的普遍注意。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学术研究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