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雕塑瓷艺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曹春生,陈丽萍  页数:114  字数:133000  

内容概要

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塑伴随陶器的产生而出现,后经商周至东汉晚期的一千多年的工艺演变,瓷塑也随瓷器诞生而出现。中国陶瓷雕塑历经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风雨历程,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艺术物质。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文献一直重视绘画、轻视雕塑。中国雕塑艺术的研究与汗牛充栋的绘画理论相比则大相殊异。本书试以中国陶瓷雕塑发展的脉络,结合陶瓷技术的进步、审美文化的演变,对中国景德镇陶瓷雕塑做一比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优雅纤巧呈现如玉品格、彩瓷兴起展现大明风度、愉悦心境追逐把玩意味、现实之路开拓浪漫情怀等。该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对中国陶瓷雕塑史的进一步研究,一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曹春生,江西都昌人。文学硕士。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雕塑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景德镇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持有者。
陈丽萍,福建漳州人。199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文学学士。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生、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书籍目录

一  绪论  1.中国陶瓷雕塑简况  2.景德镇陶瓷雕塑时代特征二  一段记载引出源头追溯三  优雅纤巧呈现如玉品格  1.影青雕塑瓷特征  2.刻划堆塑明器的神衹意象  3.儿童、虎狮形象瓷枕的塑制  4.人物瓷塑的宗教意味  5.秘戏瓷塑丰富多样四  开放姿态吸纳诸多文明  1.瓷胎性能提高,开辟精雕细刻之表现空间  2.开放姿态的塑造风貌  3.尊崇藏传佛教的造像  4.元代杂剧在瓷枕上反映  5.雕塑与釉彩相结合的装饰五  彩瓷兴起展现大明风度  1.雕饰性器物新面貌  2.素三彩雕刻瓷的多样特征  3.青花及青花五彩雕塑人物装饰  4.仙道塑像大量浇造六  愉悦心境追逐把玩意味  1.彩瓷雕塑多枠陸  2.风行粉彩装饰瓷塑塞  3.浮华盛世下“隐逸”思潮七  颠乱时代造就名家辈出  1.清末遗风下的崭新突破  2.上乘之作类比明清  3.“何派”雕刻入乡随俗  4.雕塑技艺不断出新八  现实之路开拓浪漫情怀  1.传统雕塑技艺与西方雕塑观并驾齐驱  2.现实生活的雕塑再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献礼潮九  狂热之情铸就时代之歌  1.“高、大、全”的塑造标准  2.架上雕塑转化陶瓷雕塑唯美尝试  3.毛泽东像塑制经典样式  4.雕塑瓷艺新装饰十  理性回归拥抱生命本体  1.处于时代变革之初的雕塑瓷艺  2.唯美造型层出不穷  3.传统雕塑瓷造型、装饰的嬗变十一  盛世年华突显各路精英  1.景德镇雕塑瓷艺领军人物  2.全新雕塑理念的沖击波十二  结论  1.勃兴之际的末元雕刻  2.重彩之风影响明清瓷塑  3.广博多元的复兴之势  4.人才济济源于没有“围墙”附录  闪耀千年之雕塑名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三 优雅纤巧呈现如玉品格2.刻画堆塑明器的神祗意象在器物内或器物外运用刻画花装饰,是宋代景德镇充满生机的一种浅浮雕表现形式。这种装饰题材多取牡丹、荷花、菊花、飞风、水波纹等,器物胎薄质润,刀法犀利流畅,花纹生动活泼。虽然这种在景德镇俗称“半刀泥”的浅浮雕装饰手法在新石器时代便产牛了,但当这一技艺运用到景德镇如冰似玉的陶瓷胎质卜,并施以透明青幽的影青釉时,其如玉的艺术效果与前代的刻画花相比则是上升到了指不忍弹、非常和谐、非常高雅的艺术境界。堆塑瓶是殉葬用的明器,其形式源于汉代的五联罐、三国两晋的谷仓,表现五谷丰登、天上人间、群仙聚集祝福的境界,以祭祀逝者之灵。堆塑瓶又称“魂瓶”(图11)、“皈依瓶”,有灵魂安息处和佛教返归佛法之意。这类器物雕塑化塑造,是古代人物神祗活动的实用性和装饰审美愿望结合的体现。宋代景德镇堆塑造型特点是清秀修长、制作精细,其装饰集雕、堆、刻、塑于一身,形象众多,层次繁密,体现了宋人尚美的心态。如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形象的动式姿态都刻画入微,揭示了表现形象的内在本质,反映出深刻的宗教内涵。宋代景德镇堆塑瓶,非常注重布局及塑制上的疏密变化以及釉的使用。一般堆塑瓶的颈部讲究形象的层层相济,在繁密中注意繁简、集散的区别。

编辑推荐

《景德镇雕塑瓷艺》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景德镇雕塑瓷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学习陶艺,开阔眼界!
  •   内容没什么意义
  •   以前都是图书馆借阅,很有深度,很有启发,曹老师的作品,一定要收藏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