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介入实践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元涛  页数:225  

前言

  当一个人不是偶尔地心血来潮,而是自觉地将自我的研究志趣、学术生涯甚至命运与某一个特定学科关联起来时,他就不再是这个学科的“旁观者”,他对这个学科的形象、名声、命运就不会再漠不关心。8年前,当我暂时结束学业,以一个教育学教师的身份登上大学讲台时,我并没有立下什么宏愿,但内心里悠然地播下一种心理暗示:但愿,我不要让这门学科蒙羞。所幸,我所面对的第一批学生给了我自信。他们不仅在课堂上非常认真,而且在“学生评教”环节上给我评了让我颇感诧异的高分。但直到很久以后,当我再返回头来回忆那段岁月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分数,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我的真诚、热情,还有因为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而产生的亲切感,一小部分来自于我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至于他们对于学科的认同和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兴趣,或许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乐观。不幸的是,有一天,当我离开原来工作的大学,在他乡遇到我以前的学生时,我的这一基于直觉的猜想,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得到了印证。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学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但是,来自外部的对教育学的诸多轻慢甚至挑衅,来自内部的学科认同感的脆弱,却常常撩动我并不坚守的神经。我开始慢慢地意识到,缺乏对这个学科的深度认识,仅靠热情支撑起来的学科认同感既表浅又浮泛,因而是缺乏内在自足性的。由于缺乏坚定的学科立场,更由于自身内在力量还不够强,对教育学的独特性问题尚缺乏深入思考。

内容概要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探究与论证》作者把握住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以及逻辑可能性出发,多角度论证了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立场选择、合作伦理、潜在危险和现实障碍等,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可能新空间的拓展前景。

作者简介

  孙元涛(1975-),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迄今已经在《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与李如密教授合著)。

书籍目录

导论论题解析研究思路与理论追求学者的复位从“中国”出发聚焦“教育”预期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本书的基本结构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旁观者场外“旁观”场内“旁观”行动者“似介入”作为“参与性行动者”的“介入”第二章 “应为”与“能为”:“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寻访”其他理论杜威:从“旁观者认识论”到“行动认识论”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布迪厄:“实践逻辑”莫兰:“干预性研究”“体察”学术生态专业化框架中的“两歧性”选择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建设教育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聚焦”研究品性教育研究作为事理研究教育研究指向“成事成人”教育研究“走近”事理的两种可能方式“审度”实践可能性逻辑论证经验论证论证之外的“论证”第三章 “自识”与“自持”: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与伦理考量自识明辨与角色定位介入前的自识与明辨“介入”中的双重身份介入伦理坚持互惠性原则谨守学术边界责任担当潜在危险与现实挑战两种文化的冲突不断生成的新挑战个体自觉可能招致的群体压力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  在从事教育研究时,教育学者究竟是否应该介入教育实践,这既是一种研究方式的选择问题,也包括着教育学者在实践问题上基本立场的分歧。分歧的背后,涉及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与教育学者对教育研究性质的认识有关,自然也包含着教育学者关于研究伦理的考量。笔者认为,就教育学者在面对实践问题时研究立场的选择而言,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立场:旁观者立场与行动者立场。两种不同的立场在研究方式上可能有交叉,但其立场上的分歧是明显的。也就是说,旁观者立场未必不行动,但其行动依然是为了“旁观”。在立场选择上,它凸显的是一种“非介入”姿态。在这种立场下,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是由不同的行动主体分别承担的活动,教育学者只承担研究责任,而研究以不干预、不扰动教育实践为准则。行动者立场不能全然拒绝旁观,但在立场的选择上,教育学者却倾向于介入实践、影响实践。介入实践既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研究资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更为深刻和真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是为了实践自身的变革和优化。而且,这两个过程恰恰可以融合在一起,在介入中促进变革,在介入中生成理论。因此,在行动者立场这里,教育学者不仅不回避“扰动”,而且还抱持一种积极介入的心态和姿态。

编辑推荐

  随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介入教育实践,成为学校变革的参与性行动者。值得期待的是,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可能为中国教育学孕育出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当教育学者穿行于两种不同的生活场域之间时,意味着他在学术场域中不能免责、减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担起适度的实践责任,理性面对由“介入”这一立场和行动的变化所催化和衍生出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因此,在“介入实践”这一研究立场的选择背后,尚有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需要论证。本书在对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出色的理论素养。作者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行文中所表达出的对教育学的学科认同和对学科“内立场”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澜  中国教育研究空间的探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书作者把握住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以及逻辑可能性出发,多角度论证了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立场选择、合作伦理、潜在危险和现实障碍等,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可能新空间的拓展前景。从本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认真探寻的学术责任担当,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理论素养、细密的考辨论证、个性的书写表达,均能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直言:“教育研究的发展空间其实更多地操控在教育学者共同体的手中。”对此,相信各位读者也会赞同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如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