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马晓京//田野|主编:姚伟钧//雷学华  

前言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人文荟萃之地,四方文化融汇之所;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便是在这些古都中展现出来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古都,自然就成为人们洞窥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领略其风采。    中国古代都城,是在城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和语言文字中,最初的“城”和“市”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所谓“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获取和维护政治、军事权力而建造起来的设施:而“市”乃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城”的出现比“市”要早,“城市”一词的使用,是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市”逐渐与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史学家们一般把夏代中晚朝至西周视为中国古代城市(确切地说是古代都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行政地位不同,因而它们的等级也有区别:按行政级别可分为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各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体有一定的规定,而且,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一般也取决于它们的行政级别。所有城市中,地位最高的是都城,因为它们是一国之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由于王朝更迭,列国递变,因而出现过许多都城。据《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以前,中国就有180多个都城,加上北魏以后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大约有200多个,这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比肩的。在这些古都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它们号称中国六大古都,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六大古都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和瑰宝,它们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缩影,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出,特别是汉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大都”与明“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深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的记述中可窥知一二。例如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这些古代都城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并未随着古代政权的消亡而悄然而止,而是以其旧有的文化与新的文化相融通,不断向前发展,丰富着新的中华文明,使千年古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对中国古都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认识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首先就应该搞清中国古都的历史,特别是这六大古都的历史。同时,不清楚这些古都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也就不可能为这些已成为现代大城市的古都提出有价值的管理规划。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合作撰写了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这套书系共分六册,北京、杭州、开封、洛阳、南京、西安各一册,共百余万言。每册又分为上、下编。上编对每个古都的历史沿革进行简略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古都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从而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着重介绍每个都市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轶闻趣话和优美的故事传说,展现出古都丰富浓烈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我们这套“书系”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本书系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历史与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为了写好这套书,大家多次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诚团结,使这套书得如期高质量地完稿。这套书虽然由我和雷学华教授共同主编,但主要贡献却是各位编著者作出的。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车老师也竭尽全力支持这套丛书,他们精心组织、编排,使这套丛书增色不少。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文化遗产丰厚,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希望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能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姚伟钧    2011年初春于武昌桂子山

内容概要

马晓京、田野编著的《杭州》分为上、下编、上编用丰富的史料对杭州的兴起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翔实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讲述着杭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优美的故事传说,描摹出杭州丰富浓郁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杭州》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书籍目录

上编  千年沧桑人间天堂悠悠钱唐事/3川泽沃衍商贾凑/6咽喉吴越,雄视江南/8吴越国首府/11钱锣崛起创雄藩/11知我罪我以此城/14钱王射潮筑石塘/17兴水之利/18有国百年,吾愿足矣/20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23赵氏偏安钱塘/27权都吴会/27“仅蔽风雨足矣”/32学宫与瓦肆/41“高宗都临安,不过贪西湖之繁华耳”/46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53人民做主,名胜重光/61    下编  人杰地灵雅趣横生西湖梦寻/65天上掉下来的明珠/65柳浪闻莺话旧园/68西泠桥畔忆小小/70梅妻鹤子林和靖/73白堤与白居易/77苏东坡浚湖筑苏堤/81白娘子许仙断桥会/85泉水叮咯/89天下第三泉/89玉泉鱼乐国/92万古蛟龙潭/95泉冷自何时/97怀贤六一泉/100送客过虎溪/102九溪十八涧/105青山有幸埋忠骨/108岳飞墓前吊忠烈/108震世英风伴鄂王/112于谦魂归三台山/113南屏山下添新坟/116鉴湖女侠千古/117壮士长眠南天竺/122生不相逢死相邻/126奇峰怪石古洞/131感花岩/131三生石上订奇缘/132秦始皇缆船大佛头/134吴山第一峰/136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138宝石雨济贫救难/139飞来峰与呼猿洞/143南山第一洞天/148山中水乐鸣/149江南佛国/151香云绕地灵隐寺/151济公装疯净慈寺/157天竺三寺真佛国/163葛岭道观抱朴庐/166伊斯兰教凤凰寺/170雷峰如老衲/172保俶如美人/174孤塔凌霄汉/177神工免斧石造像/181卢舍那佛会/181大肚弥勒佛/182白马驮经/185唐僧取经/186多闻天王/188阿弥陀佛/191地藏菩萨/194十六罗汉/196麻曷葛刺佛/199三清尊神/201吴汉月墓守门神/202沧桑遗迹/205杭州碑林/205文澜阁/206胡庆余堂/208西泠山水情,淑人多才艺/211白塔桥边卖地经/215七星钉飞龙,只差一桶水/216八卦田/219水竹居/221绉云峰/223轶闻雅趣/225月下老人/225东坡轶事/227西湖清官/230韬光观海/232喻皓建塔/235才女断肠/235臭秦桧!/238因“坠”得福/239疯僧扫秦/240蚁王报恩/241小炒肉/242康乾南巡/243参考文献/245

章节摘录

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世祖派兵一直打到杭州郊外皋亭山,宋恭宗奉表以降,偏安一百多年的南宋王朝就此告终。  元军占领杭州后,杭州遭到很大破坏。宫殿遭洗劫,城墙被拆毁,古迹被破坏,杭州蒙受了几十年的浩劫,昔日繁荣的市容日趋萧条。正如元末明初刘伯温在其《悲杭城歌》所述:“忆昔江头十五州,钱塘富庶称第一,高门画戟拥雄藩,艳舞清歌乐终日。……清都太微天听高,龙略虎韬缄石室,长夜风吹血腥人,吴山浙河惨萧瑟。城上阵云凝不飞,独客无声泪交溢。”    尽管杭州受损严重,但它毕竟是南宋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国都,即使在蒙难之中仍然显示出独特风韵。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当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把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正是由于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欧洲人方才知道中国的富庶与广大,也才使杭州这个花园城市在七百多年前就名扬世界。    元朝对杭州破坏极大,但在交通运输业上却为杭州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使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而漕粮基地却在南方,为了保证首都的粮食供应,元朝致力于南北运河的开凿和疏浚。从至元二十六年到三十年(1289—1293年),先后开凿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及北京以东的通惠河。从此,南北水陆沟通,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船舶可以直达大都。在洛阳和开封相继衰落以后,杭州又一次和首都建立了直达水运。因此,尽管元、明、清三代,杭州已经从一个首都退居到一个省会,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个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物产富庶、风景美丽的历史名城。    元兵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退出杭州。明朝时的杭州,经历了一段修建复苏的过程。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杭州水利的漠视,昔日碧波万顷的西湖湖面已是泥土淤塞,葑草蔓合。苏堤以西,全成新田,六桥流水,仅存一线。西湖环山的寺庙大都被毁。明朝初期,西湖淤塞的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严重。杭州官府常以傍湖水面,标送有权势的豪绅富家;编竹篱笆以节水流,或者种植菱芡牟利,或者占湖为田,将西湖阉割得支离破碎。当时有歌谣讥讽说:“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    这种局面一直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四川人杨孟瑛到杭州任知府后,才开始改变。杨孟瑛认为:“杭州为人物之都会,财赋之奥运,而前贤建立城郭,钟灵毓秀其中。若西湖占塞,则形胜破损,生殖不繁。”杨孟瑛力排众议,上表朝廷,提出开浚西湖的五点理由:加强城西防御,保证全城安全,解决居民用水,便利官商贸易,灌溉千顷良田。但是杨孟瑛的主张遭到了那些占湖为田、建屋筑舍富豪的阻挠。杨孟瑛苦口婆心,据理力争,晓以利害:“上塘万顷之田,宿仰西湖千亩之水。水尽湮塞,田渐荒芜,利归数十家,害贻于千万井。”    就这样反复争取了近五年,到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才批准开工疏浚西湖。杨孟瑛亲自指挥,从苏堤以西,一直开浚到山麓为止,共用了670万个工日,耗银23607两,拆毁田荡3481亩,历时152天,才完成了全部工程。这样,历时400年未曾疏浚的西湖,终于又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整治。在浚湖的同时,杨孟瑛还将苏堤填宽、加高,两边植柳,“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下这样一首诗:“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由此可以想象西湖的美丽。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钱塘县令对一般违章犯法者,罚在堤上种植桃树柳树。自此以后,苏堤红翠相映,灿如锦带。嘉靖三十二年,又在湖心苏东坡所建三塔旧址修建振望亭(今湖心亭);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在湖中堆筑成岛,即小瀛洲,又在周围修筑堤埂,遍插垂柳,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湖中之湖又名放生池。万历三十九年,在岛南湖中重立三潭石塔。迷漫荒径的白堤也被重新修整,填石铺沙,广植花木,在坍圮已久的涵碧桥旧址上,架木为桥,并易名锦带桥,和断桥同为白堤二桥。    经过明朝一代的整治,各地商贾和游人又纷纷涌到杭州,游览西湖。据明朝钱塘人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西湖妙景有六:“一称晓烟初破,西湖似美人初起,娇怯新妆;二称明月浮花,西湖若美人步月,丰致悠闲;三称夕阳在山,西湖似美人微醉,风度羞涩;四称细雨湿花,西湖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五称高烧庭燎,西湖如美人晚妆,容冶波俏;六称花事将阑,西湖似美人病怯,铅华消减。”    另外,明朝初年,因皇都南京直接受到海患影响,所以明代对浙江的海塘兴修比较重视。从洪武十一年到万历三十三年(1378—1605年)的二百年间,大规模修筑杭州江塘达十一次之多。并在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开始用坡陀叠石法,减杀潮势;采用“内横外纵”法,增加塘身的坚固;采用“内齐外陡”法,提高海塘的御潮能力。嘉靖(1522—1566年)时,做过水利签事的黄光升,还撰写了五纵五横鱼鳞塘式的《海塘说》,使筑塘技术日趋完善。这对保证明代杭州城市的安全,促进经济的繁荣起了很好的作用。据《万历杭州府志》记载:“嘉靖初年,市井委巷,草深尺余者,城市西僻有狐免为群者。今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繁荣。”    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多年中,由于杭州是东南财赋之地,朝廷对西湖的整治和海塘江塘的修筑都比较重视。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卫任杭州知府时,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共用银37642两。李卫在《开浚西湖碑记》上记述:“命有司集民夫,聚舴艋,齐畚锸,募者如云。贫民因乏资金,动以万计……斯时也,湖天一碧廓如镜。”    当时,李卫还将工程积余的五千多两银子放贷生息,留作以后每年维修西湖的基金。与杭州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江塘海塘,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共修筑了一百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就有十五次之多。清朝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创造了利用海滩之沙筑成挡潮土坡“护沙栏”。为巩固塘身,又在石与石之间,凿成槽笋,嵌合连贯。在石缝之中用油灰抿灌,铁攀嵌扣,防止渗漏散裂。    另外,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到杭州,游览西湖胜景,这对西湖和杭州的开发也起了推动作用。据统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到杭州五次;乾隆在位六十年,到杭州六次。自涌金门水门起穿过市区流人运河的城河,就是康熙第一次来杭州时为了便利御舟能从运河直达西湖而开辟的。从杭州至海宁的百里海塘大堤,则在乾隆南巡期间作了一次大修整。这对保障杭州、海宁一线的农田房屋不被潮水冲毁,对于杭州的经济繁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康熙、乾隆在杭州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替后世留下了不少古迹,将杭州湖山装点得更加美丽。今天孤山一带的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处,都是当时的行宫;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是御花园;著名的文澜阁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用圣因寺藏书楼改建的。    另外,他们还留下了不少碑碣,供后人凭吊。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巡游杭州时,曾亲笔为“西湖十景”题写了景名。他将“曲院荷风”修正成“曲院风荷”,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又嫌“夕照”、“晚钟”不吉利,分别改成“西照”和“晓钟”。并将十景名分别刻石建碑,立于各景点的碑亭内。乾隆皇帝先后几次南巡杭州时也对“西湖十景”一一题诗,分别刻于碑的背面和两侧。这样,“西湖十景”一直流传至今。    P53-57

编辑推荐

杭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马晓京、田野编著的《杭州》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这里展示的不仅是杭州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是杭州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