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页数:188  译者:章艳  
Tag标签:无  

前言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内容概要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电,这一点连小学生都知道。众望所归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美国人找到了把电用于通讯服务的有效方法,并由此一次性解决了空间的问题。当然,我指的是塞缪尔·F.B.莫尔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太空人”。他的电报消除了州际界线,消灭了地区概念,把整个美国纳入了同一个信息网络,从而使统一美国话语成为可能。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莫尔斯预测电报将“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电报会产生其他的结果。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亨利·大卫·梭罗是少数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一个人,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事实证明梭罗是完全正确的。他深知电报会创造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不仅允许而且执意要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进行对话,并且还要求对话的内容与以往印刷术统治下的内容不同。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但电报单独的力量还不能做到这一切。如果没有和报纸的合作,电报将信息转化成商品的潜力也许永远无法发挥出来。19世纪30年代稍早于电报出现的小报,已经开始了把无聊素材奉为新闻的过程。这类报纸,如本杰明·戴的《纽约太阳报》和詹姆斯·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背离了发表理性政治观点和紧急商业信息的传统,尽管他们的报纸充满了耸人听闻的新闻,但大多是有关犯罪和性的内容。这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虽然不能影响读者的决定和行动,但至少是事关当地的,是关于他们熟悉的人和地方的,这些故事往往不需要一定是最新的报道。小报上的这类故事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们的吸引力不在于其时效性,而在于其对于时间的超越。并不是所有的报纸都刊登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报纸来说,它们提供的信息不仅要事关当地,而且还要具有实用功能——要同读者面临的问题和决定密切相关,并且能帮助他们处理个人和公共事务。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尼尔·波兹曼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  ——艾未未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应该娱乐的也都娱乐了,在这点上,《娱乐至死》这本书给予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提醒。  ——黄集伟《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编辑推荐

《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社科类图书奖。陈丹青 艾未未 周国平 黄集伟 展江 刘擎 陶东风 蒋原伦推荐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娱乐至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用了三天时间,通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很能激发阅读快感的书,读的过程中,似乎总能冒出一些话来,令人不吐不快。
      
      媒介即隐喻
      
      记得梦枕貘在〈阴阳师〉里曾经写过,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这是一个隐喻。自从有了语言,并将语言作用于万事万物,人类感知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那么,自从语言由口头音节变为可供书写的文字,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思想结构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Believe it or not,我们无法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个世界。这并不是在宣扬什么不可知论,人类的确在一步一步探求、接近,并力求用语言还原着真理,然而,相对于流动着的、无穷无尽的、具象而纷繁的客观真实,语言是苍白的。大千世界,存在着大片无法由语言驾驭的空白。语言太静止、太有限,太抽象,它来不及定义早晨八点的太阳,八点零一分的太阳就已经把它取代了。
      
      这些都是普通语义学家告诉我们的。很难说运用语言和文字为媒介进行思考及对话的人类世界,与真实世界相比谁更精妙和复杂。一方面,人类在建构自己的世界的同时,运用生硬的概念和划分舍弃了太多的现象与意义;另一方面,人类又建构出许多真实世界没有的概念和意义,它们之间用逻辑穿成一张恢恢的大网。
      
      尼尔波兹曼无疑是睿智的。在他的名著〈娱乐至死〉里,在开头两章便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这样的道理。以口头语言为媒介的社会诞生不了〈论法的精神〉,而以铅字为媒介的社会也诞生不了荷马史诗。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波兹曼如是说。与其说我们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还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由自身创造的媒介构筑起的强大迷宫里。
      
      那么,以电视为媒介的今天呢?
      
      躲躲猫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确在以非线性的、多元的方式发展着。设想我们是十八世纪的农民,我们每天看见的,是自家门口的那片山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自家村落里的那些同乡,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无非是村中的家长里短,几里之外发生的天灾人祸,大不了,就是皇帝下了诏书说要均田免粮。我们的一生,或者说我们自己所认知到的我们的一生,是一以贯之的。在这一生里,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像史诗一样连绵,又像公理一般紧凑,而不是像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所有现代人都被浸润在了无序信息的汪洋里。
      
      信息过剩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这个世界的变异。对个人来说,它从一个单一的、家常的、绵延发展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无常的、嘈杂的、躲躲猫的世界。就如游戏躲躲猫一样,它的面孔忽隐忽现,以使人们难以把握,无所适从。
      
      中国的传播事业正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从前,中国人曾经错过了向全球同步直播的王室婚礼、总统竞选、世界范围的募捐,而今天,我们对于信息的渴望则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如果对哥德堡号的直播是因为这艘船在几百年前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对于埃及金字塔探秘的直播呢?对于泰国国王登基庆典的直播呢?这些大张旗鼓予以直播的事件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呢?恐怕没有。记得前段时间电视新闻里在报道日本的一起交通事故,播音员煞有介事地说:“有关该起事故的最新消息,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您追踪报道。”他们的求新求快固然令人盛情难却,可我们实在想不到这则新闻除了做为茶前饭后的谈资还有什么别的用途。这些信息零碎、缺乏背景和铺垫,它们就这样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又以极快的速度被人遗忘。
      
      我想,正是基于这点,波兹曼才会断言,这是一个被电视娱乐化了的世界。
      
      娱乐至死?
      
      〈滚石乐队〉的卡茨说:“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如果你不嫌烦琐的话,这就是对于新式新闻的定义。如果中国严肃的政治新闻没有什么代表性,那么就想一想台湾以及美国的总统大选。政治人物出现在娱乐节目里,已不算什么稀罕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一个好东西。它如此成功地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并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电视的影响力却不仅限于此。为了和电视竞争,报纸和广播出现了新的态势。如果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印刷机统治下的世界里,铅字影响口语,使得集会中的人们倾向于用复杂冗长的书面语言来进行演讲和辩论;那么在这个电视机统治下的世界里,电视要求的口语化反过来影响了书面语。报纸新闻以多图片的搭配,描述性的语言出现,除此之外它还不得不向深度评论方面另辟蹊径。而广播的威力也大大减小了。至于杂志,它更像凝固了的电视,活色生香的图片是大多数都市杂志的卖点,而精彩的画面同样是电视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也许正是电视引导着人们步入一个速食主义的读图时代。
      
      然而,这是电视的特性所决定的。报纸可以深刻、书籍可以深刻、电影也可以深刻,惟独面向最大多数观众的电视无法追求绝对的深刻。快速变换的画面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就算有人真的会思考,电视也将更倾向照顾那些不会思考或不想思考的多数人。收视率就是万恶之源。暑假里我刚刚写电视解说词的时候,有点找不着北。我写出的东西太书面化,太个人化,太不照顾画面。在之后的实践里,我慢慢改掉了这些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忍痛割爱。但我接受这样一个逻辑,这就是电视规律。
      
      然而,说这样的东西一定就是娱乐,那我不敢苟同。电视完全有可能在平实的基础上追求适度的深邃,如果满天下的电视节目全是歌舞升平的选秀、明星访问和冒险挑战,那这是社会的不幸,也是电视的不幸。而即便如此,电视并非世界的主宰,受众也并非“魔弹论”所描述的应声倒地的枪靶,波兹曼在这一点上显然高估了电视,而低估了受众的理性。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视了,看电视有瘾,那是在小的时候,在认为娱乐高于一切的年纪。而现在,显然不是了。另外,今天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电脑和互联网的后来居上,将打破先前的媒介格局。从另一个角度看,波兹曼关于电视的论述对于电脑来说,也具有同样的警示意义。(这一点就不展开了,扯起来会越来越远。)
      
      我仍旧相信,人类有追逐娱乐的天性,而人类也有保持理性的良知。
  •   将近200页的书,两天就读完了。而且很多话语都印象深刻。(不过不得不提醒一下,有时候因为是翻译外文的缘故,可能不太符合咱们的说话习惯)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大众读物。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我的读书收获:波兹曼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从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创造了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来统治思想的时代,到电视带来的躲躲猫的世界及“好。。。现在”的表达方式分割成的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现状,这种公众话语的解体及其向娱乐艺术的转变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我以为波兹曼认知到的事实确实发人深省: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方面似乎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地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所说的一切,归根到底在于人性。娱乐是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人具备那种能使所有人突然在一分钟内停止所有娱乐活动的魄力(如果有的话,他就是唯一娱乐的那个),所以要适当娱乐。之所以“娱乐业时代”能够名正言顺,人性根本里的一些东西难逃指责。虽然如本书作者一样深入思考的人还是有的,可这又能怎样。其实这本书的后续章节很多地方或可指摘,但倘若你不心怀偏见并仔细读下去,作者所要说明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属实的。
  •   冲着波兹曼买的书,他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方媒介体制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他可以洞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说他可以一针见血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
  •   波兹曼的这本书写的年代较早,但却是具有预见性的,过分的娱乐会让我们丧失思考的能力,他说的“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可谓是当头棒喝,给我们以警醒~ 另:书是硬皮装的,质量很好~
  •   怎么说,我是经人推荐看这本和《童年的消逝》的,但我先选了这本读 ,我本以为是有关娱乐方面的书籍,其实这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它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了他对赫胥黎预言的认同,是一本需要真心地咀嚼和回味的。真喜欢这句话“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句话正慢慢变成现实。
  •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现在,可能成为现实的正是赫胥黎的预言。
  •   如今的信息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东西的获得变得轻松便捷,让许多人成为了伸手党。同时,娱乐也让政治、宗教、文化都成为了他的附庸。这种方式极易让人们的思维止步于浅层思考。沉溺这种方式更会使人们逐步丧失思考能力,甚至会迷失其中。最终在庞大的信息中日益被动,让真实淹没在无聊琐碎的世事之中。人类会因为他们热爱的东西而毁灭。
  •   书的质量OK·有人说这书太轻了·但我觉得挺好·方便携带·大小合适·字体OK··

    出乎其外的看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本事·波兹曼可以·我们沉溺这个娱乐的感官世界里 丧失了判断的能力·每个行业 每种人群都漂浮着·找不到根·

    可惜的是 就和作者说的一样 他提不出办法 没有任何建议·
  •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光凭这一句就值得购买。
  •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 2.电视无法表示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4.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   1984是神书。我一直这么想。它直击人心,它引人入胜,它具备出现在现实中的一切可能。它让人恐惧,因为一个现实中出现过并可能发展的体制与现实令人害怕却无从抗拒。娱乐至死给你的是另外一个世界,让人害怕的东西控制人的影响改变人的都存于现实而并不引人恐惧。相反的,它们让你沉醉,让你痴迷,让你忘乎所以。于是你一步步沦陷走进深渊而不自知。是所谓洗脑,潜移默化,温水煮青蛙。印刷时代的人们不自禁的使用书面语,严肃严谨逻辑严密,即令是说话时也这样。而娱乐时代人们摈弃了过去,变得肤浅。前15位美国总统靠的是演讲与辩论、报纸上的论述让人们记住自己,因而没人会在脑海中形成他们的图像——你只记得他们说了什么。直到电视时代,你现在对于美国总统的印象,都是他们在电视上的形象。这就是媒介与时代改变人,你一无所知却已沧海桑田。你终将被你所爱杀死。大意如此
  •   在一个娱乐过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他带给我们的反思,远远超过有关部门的限娱令限广令,在一个连文化都被娱乐的时代,但愿我们不会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对现在的娱乐时代给予当头一棒,警醒人们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失去了系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新闻传媒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永远都有各种娱乐材料供人们享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变得冷漠,失去分辨和思考能力,把时间花在无穷无尽的多媒体和网络新闻上,逐渐失去系统学习的兴趣。“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一论断确实振聋发聩。与《1984》、《动物农场》等书一样极具思想性,值得每一个想更好生活的人好好品读。
  •   我们的社会是1984与美丽新世界混合体,娱乐至死写出了我们社会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是奥威尔写出来的
  •   收到的书籍包装简洁,纸张质量好,快递速度也很快,不错!
    同时买的还有《童年的消逝》正在看那本,这本还没开始看,不过这本书是传播学比较著名的一本,”娱乐至死”的观念被广泛应用。我男盆友学文学的都说回头眼看看呢。
    另外这本书好像还是哪所大学传播学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
  •   这本书跟我之前看到的娱乐至死的包装有一些不同,这本书很精致,对书的包装和纸质和画质有要求的人可以考虑这本书,很适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本书,一直想买的一本书~~~~
  •   是尼尔波兹曼的一本必看的书,多个老师推荐了,看完后受益匪浅
  •   这是关于媒体,关于广告非常经典的一本书,看完引人深思,娱乐至死,至死娱乐,是媒体在影响大众,还是大众在左右媒体?经典,无法评价,只能思考。
  •   尼尔 波兹曼三部曲之一
  •   娱乐至死 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理解麦克卢汉的思想也有帮助 时刻警醒我们 不要被娱乐玩弄
  •   当当的快递很给力 书是正版的 作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娱乐至死很值得一看
  •   这笨书让我能够开始思考并真正开始用一种有理论体系的眼光去看待铅字印刷。个人觉得还是铅字时代的思维更加让我着迷,正在准备用一己之力对抗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   我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说,现在的媒体太发达了,人们都不去阅读了。娱乐式的信息传递,让人们失去思考的机会。还是读书吧
  •   这是一本关于电视娱乐的研究的学术著作,但并不难懂,作者细致地向我们分析了越来越严重的娱乐化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带来的影响,分析很透彻,是一本面上常不错的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也很有同感: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娱乐至死,我们这个时代的无奈的写照,在物欲时代侵袭的今日,在民 煮与自由无望的现状中,我们所能选择的,或者被选择的,只有这种无奈
  •   泛娱乐的时代就让我们娱乐至死吧!别人推荐的,应该是本很不错的书
  •   波兹曼的书,名头很响,读起来也会有被提醒的感觉。
  •   看着天天向上,想着娱乐至死,不仅有点担忧
  •   精装版的《娱乐至死》,超经典的著作,广西师大的经典版本
  •   娱乐至死跟我的专业有关便买来读
  •   书不厚,看起来也快,论述的可谓是媒介研究文本里最通俗的一本了。书中更多的是对于电视媒介形式带来的公众话语构建的一种娱乐化倾向的批判,即所谓“电视是一种超意识形态的娱乐”,对于这个观点的提出,作者先做了两个铺垫,一个是“媒介隐喻”,另外就是“媒介认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了整个体系。
  •   娱乐至死写得不错,书本也挺精美的
  •   很久没看这样的著作了,看起来还是略微费脑子。不过娱乐至死的思想很有意思,长见识了
  •   《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娱乐致死》可以对照着读,最先是从《西湖》杂志读到的的说法。可惜我一本都没有。所以请了这本回来看个究竟。
  •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终于买到了,看完之后真的佩服作者的才华。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而电视无疑占据着一个主导的位置。看电视构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道风景线,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电视型塑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而娱乐化又是电视的根本倾向。
    当然,现在的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也利用电视向民众传播很不错的价值观念和信息,比如中央九台的记录频道!
  •   奥威尔还是赫胥黎?逃避自由,逃避选择,好似被媒体绑架后的斯德哥尔摩。
  •   在当今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我更想追求严肃的东西
  •   电视如何让人思考而不只是娱乐这需要传媒人去努力,并不是所有的电视都是让人发笑的,网络这么发达的时代,像TED这样的节目和公开课视频也可以成为电视的一部分。
  •   之前不知道有这本书,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推荐的。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拍了,感觉书的包装简洁大方很不错。速度很赞,快递人员态度非常好。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是里面的内容确实挺震撼的。我们的世界正被娱乐化,而我们自己乐在其中。看了书的内容,会给我们巨大的反思,去反思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文化。当然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着的,我们也要仔细审视事物的两面性,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   不再沉迷于娱乐,更多的是思考,有些是否真的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意义的东西
  •   这是我看的最认真呢的书,看完呢了之后觉得太绝了,完美的分析了当代社会对于传播娱乐,新闻的各种趋势。很值得一看的,
  •   迄今为止最醍醐灌顶的一部作品之一了,不过需要提前读其他好几本书作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概念。在当前的各种泛娱乐化的世界,尤其是各种真人秀泛滥的世界,算是一种反潮流的声音。
  •   从这本书看来,蔡康永、小S是对的,而汪涵就是错的。娱乐就只是来娱乐,不能拿来传播深度。TVB是对的,凤凰台错了。这的确颠覆了我十几年来对传播的认识,我渴望能从电视上吸取到一些深刻赋予意义的节目,因此对DISCOVERY之类的节目特别钟情。此书对传播学进行创新性定义和阐述,适合研究传播学的人观看。
  •   不用多说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个娱乐至上的社会,缺乏理性思考。
  •   与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一起读更有收获。
  •   浮躁的浅阅读时代被娱乐麻痹的神经需要一些深刻的思考
  •   经典就是经典,虽然读着有点累,但是对现代的娱乐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省和认识
  •   很好,说的很深刻,这个时代应该少一点娱乐,多一点严肃。
  •   在这个时代,国家开放了。但是精神世界全是电视这类的东西。人类又 要被自己的东西至死了。
  •   科学与信息技术如此飞黄腾达,娱乐生活越加繁茂多样,娱乐的时代,玩乐的时代,我们的灵魂是否还在,反思,就在这本书中。
  •   经典作品,买来学习的,呵呵。在我们这个时代,娱乐对我们的围困,甚至超过了集权。娱乐与集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双重桎梏。
  •   绝对的经典!虽然不是当下的作品,却也道破了娱乐的真相。
  •   当下就是典型的娱乐化社会。几乎什么都可以娱乐化,包括生命在内。
  •   娱乐,形象,包装。世界主流形式趋向。一针见血。
  •   美中不足——邮到的时候 精装书的下角已经挤压变形了。。。╮(╯▽╰)╭
    老师推荐时说是很好玩 很值得一看的书 对作者的那句名言——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句话 几乎听烂了。。。 没找到电子版的 买一本精装的书 慢慢读一读 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广告人需要看的书 还有很多 这个算是其中一本吧
  •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当全民沉默变成全民娱乐,那么,不在娱乐中疯狂,就在娱乐中死亡。
  •   不要陷入娱乐节目的迷惑中,要保持清醒,这本书很好
  •   这个商品不错哦!提醒我们时时保持清醒不要被娱乐迷惑
  •   标题虽然有娱乐两个字,内容不娱乐,引人反思的一本书。
  •   看清楚所谓娱乐 -
  •   认清为何娱乐致死,很值得读
  •   娱乐,娱乐,娱的是谁?乐的又是谁
  •   是社会学研究的一本好书,作者对当前娱乐现状分析的很透彻,值得一读
  •   所有人都该反思这个娱乐化的时代 这本是个很好的工具
  •   这是外国文学史老师推荐的。里面的很多思想对于自己都很有用。
    最喜欢那句 我们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书不错。推荐推荐。
  •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
    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
    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
    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5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
    6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7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8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9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   当我们的眼睛代替了其余四官,视觉成了最主要的判断力,那么我们便欣赏不到内涵美,心灵美,外在的美丑代替了一切,最终便是混乱的世界,我们将死于我们所爱
  •   网络的产生 现代传媒手段的繁杂与更新迅速 微博的应用 都让这个预言实现的更快
  •   这本书很有前瞻性,早于几十年前就预言了今天的窘境。

    从一方面说,作者显然不看好电视机时代,网路时代,举了很多详实的例子,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讲解,但是对电视时代的优缺还是持一种偏见(虽然我也有)
    那个另一方面,作者具有时代的责任心,对人的理性保持着一种敬畏与信仰。

    青年们应该多读读,期间也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想,敢于去质疑作者,提出新的假设
  •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我们》、《美丽新世界》和这本都是经典好书,绝对值得看,作者简直太棒了!
  •   我们可以过没有电视的生活吗?一个不看电视的人是否还在受电视的影响呢?

    电视等媒介正在以什么方式、多大程度地影响乃至改变我们的新闻传播、宗教、教育、政治呢?

    没想到小册子一般薄的这本书可以用相当力度来分析上述问题,并且又能在如此深度下保持语言的晓畅易懂,着实不易。
  •   了解我们到底被什么样的新闻什么样的媒体所牵制
  •   玩死了
  •   书有所值。灰常好!给同学买的,同学满意的要死!
  •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喜爱的东西”。这本书写的不是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写的有趣
  •   算预言吗?可以用时间来验证
  •   一本预言了现代生活的不良一面的好书
  •   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的剖析是很深刻的
  •   新闻传播学经典著作
  •   这本书是任课教师要求阅读的书,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名著。精装版的书读起来很棒!书的质量很好,价格也很公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一读。
  •   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传媒研究必读书目
  •   绝对推荐,内容值得一看,译者功力深厚,能学到不少东西。
  •   好书啊,虽然难以理解,但写的很经典,学新闻的同学要去看看了,好好研究吧
  •   新闻传播学的必读佳作
  •   学新闻的人必看书目,真的很经典,有预见性,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就是正在向书中那样发展吗?
  •   这本书对人很有启发,强烈推荐,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读之物啊!
  •   非常好的书!系统讨论了媒介在信息转播中的作用.及新媒介对人类思维/价值观的重大影响.逻辑非常严密,思路清晰,发人深省. 不可小看媒体的变化,媒体即信息.图像,符号,声音,文字,TV,PC-------
  •   还没有看~准备把《1984》和《美丽新世界》看完后再去,好好地看一遍。书本身的质量就不错,可以用来收藏~
  •   还可以吧,媒体人是必读的
  •   老师让买回来读读的 我是学数字媒体的 应该会有很大帮助吧
  •   东西不错啊,不过还没看,老师规定的书,必须地得看啊······
  •   大学新闻类教材。
  •   我是学新闻的 老师推荐读的 很不错
  •   我是学新闻的 老师推荐读的 很不错
  •   很多专业老师一直都推荐我们这本书,所以买来看看。
  •   本以为是对后现代的一种阐释,没想到仔细读才知道是对后现代的批判,不过这也能从反面了解后现代,很不错!~
  •   传播系的同学推荐的
  •   传播学名著,推荐阅读
  •   一直想看的专业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