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餐桌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鲁孙,梁实秋,董桥,等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台湾早期的饮食散文,大抵带着浓厚的怀念况味,如梁实秋、梁容若、唐鲁孙、琦君、林太乙,或怀人情或怀乡味,形成书写的主调;后来则呈现描写对象的差异,渐渐较重视文化景深,和较纯粹的审美感受。  《饮食文化·文学的餐桌·饮食美文精选:50位海外学者的味觉记忆》还是优先考虑文学性,因此而没有选人一些美食家朋友的文章。这是我初步爬梳台湾饮食散文的成果,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呈现台湾饮食散文的发展风貌和时代差异。从梁实秋以降,饮食散文在质量上都已经开发出可观的成绩。

作者简介

  焦桐,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市。现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著作《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等。

书籍目录

焦桐 绪言梁实秋 粥唐鲁孙 北平的甜食梁容若 豆腐的滋味吴鲁芹 鸡尾酒会马逢华 馄饨,烫面饺儿,粉浆面逯耀东 多谢石家陈若曦 酒和酒的往事刘大任 鱼香张晓风 戈壁、酸梅汤和低调幸福董桥 大将军的凉拌小菜周志文 泡沫红茶李继孔 三“菜”一生梁正居 办桌远人 口腹李黎 食有鱼廖玉蕙 排骨面的魅力李昂 黑手党与提拉米苏李潼 鸭賸与糕碴杨健一 卖面炎仔焦桐 论吃鱼黄宝莲 司命灶君卢非易 寻找杯底的秘密筒桢 肉欲厨房林铨居 煲汤陈建志 纽约,美食共和国迷走 玩葡萄酒的方式刘富士 蒜头杜祖业 嵫噬作响的微醺记忆琦君 团圆饼林大乙 母爱拌在肉松里林文月 萝卜糕隐地 饿席慕蓉 刘家炸酱面……

章节摘录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高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月光菩萨”,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老长工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红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但母亲总要我先拜拜月亮菩萨,供了祖先,才准我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祭拜过月光菩萨,你就赶紧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阿荣伯兴冲冲地从街上买来一个好大的月光饼,有小圆桌那么大,阿荣伯说是专为祭月亮菩萨的。我看了快乐得直跳,把鼻子伸过去闻闻,好香呢。妈妈也高兴地说:“如今的年轻人真会变新花样,会做出这样大的团圆饼来。快摆桌子祭月光菩萨吧,我把菜都烧好了。”  祭拜过月亮,我就急着要吃那大大的月光饼。可是妈妈不让我掰开来,说一定要过了十六才能吃。  “十五月光十六圆。十五和十六都是团圆的好日子,要先吃我自己做的团圆饼。”妈妈笑眯眯地说。  妈妈的命令,连外公都得听。所以阿荣伯就把那大大的月光饼高高挂在厨房柱子上,让我只能对着它闻香味。过了十六,他才把饼切开,半个给外公放在他房间里慢慢儿吃,半个大家分来尝尝。连妈妈都夸好香好脆呢。  ……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中国文人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永恒的主题。文人们背井离乡,漂泊异域,只能通过抒写个体生命的味觉记忆在乡愁与食物的天然联系中,凸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梁实秋的豆汁儿,唐鲁孙的豌豆黄,张晓风的酸梅汤,董桥的凉拌小菜,大多是些以俗为雅的日常吃食。文人们或引用前人著述,或述说对故乡风物的一往情深,在说味与品味中,体现可贵的平民精神,在味觉与语言的关系中,把玩中国语言的文化魅力!说味,玩味,得味,回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的餐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