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忆记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韪良  页数:330  字数:230000  译者:沈弘、恽文婕、郝田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它详实地记录了作者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中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其独特的在华生活经历,因此作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各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他长期担任同文馆总教习的职务,跟总理衙门大臣们毗邻而居,朝夕相处,从内部观察到了中国的官场,因此对于大清王朝的腐朽和中国社会的落后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他的回忆录无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是当时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1827年,这位未来的传教士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一个牧师家庭。
1850年,丁韪良志愿参加美国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1.在家里的中中妇女2.中国甲子3.正在劳作的园丁4.处决鸦片走私犯5.命运之轮6.一顶普通的轿子7.稻田灌溉8.宁波的运河9.雷神的霹雳10.一群乞丐11.邪恶的洋人炮击短尾龙12.鸦片鬼的进程—一过去、现在和未来13.在书房里抽鸦片的书生14.宫廷礼仪15.为一座道观募捐16.哲人老子17.吃早饭的一家人18.杭州的西湖19.巡夜人20.敲木鱼的和尚 21.战神22.中国的肖像画家23.白河口的炮台24.美国公使与谭总督的会面25.大运河上的炮舰和两河交界处的道观26.桂良和花沙纳的联合名片27.为关国公使准备的美酒28.桂良和花沙纳发送公文给皇帝29.天津的街道30.白河上的美国使团31.公使团在去北京的路上32.北京的一个城门(外城墙上有 16个双重的城门)33.佛教三位一体及其崇拜者34.一位寺庙住持35.一夫六妾的家庭36.私塾老师,背书和扮怪相的学生37.北京的水井38.皇帝亲耕39.十七孔桥和万寿山40.喇嘛、经轮和菩萨41.南口关的长城42.天坛祈年殿43.衙门44.我的床架45“厨房一肩挑”46.北京郊区47.孔子讲学48.明陵石像49.同文馆首任总教习丁韪良50.雕版印刷51.剃头匠给同文馆学生修脸52.李善兰与他的算术班53.着夏装的张德彝先生,皇帝的英文老师54.着冬装的沈铎先生,皇帝的英文老师55.庆常先生及其妻儿56.天坛57.总理衙门和清朝大臣58.北京街头艺人59.五十岁的李鸿章60.曾纪泽赠给丁韪良博士的团扇61.着夏装的曾纪泽62.拜五常牌位的新郎新娘63.新娘的花轿到婆家64.新郎新娘(身后的大字是双喜)65.最早与中国签订条约的四国公使:柏尔德密、倭郎嘎哩、普鲁斯、蒲安臣66.着冬装的曾纪泽67.算命的瞎琴师68.罗伯特·赫德爵士69.南口关的拱门70.国子监辟雍71.地图图书目录:第一部分:::  在中国南方的生活  第1章 初识中国    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香港——广州——缠足——澳门——贩卖苦力——“条款”问题 第2章 沿着海岸的北上航行    厦门——新教堂的落成——福州——佛教——科举考试——风水——传教使团——地图概览 第3章 学习汉语    两种形式和众多方言——四声——将方言写成文字——典籍研究——“洋泾浜英语” 第4章 宁波的场景    新教堂——当地人的招魂——为何对外国人如此友善?——学习官话——久经考验的皈依者一一教堂讲经——驱鬼——抬偶像游行——祭神仪式—一中国戏剧——不长眼睛的神灵——释放囚徒——滑稽的军事操练 第5章 场景与事件    开明的佛教徒——狡猾的乞丐——招鬼的咒语——诅咒和谩骂——古怪的祭奠——寺庙中的妇女——雨神的化身—一赶走洪魔——鸦片的罪恶 第6章 场景与事件(续)    一次纪律严明的骚乱—一葡萄牙人的暴行和中国人的复仇——斗牛—一赌博的嗜好——混杂的婚姻——一礼仪的殿堂——桂冠诗人的荣誉—一地震造成的影响——道士和道教 第7章 在行省内的游历    秀丽山水和污浊罪行—一死婴塔台—一贡院中的讲道——邬镇和异族婚姻——将戏台当作布道坛——乡民的殷勤好客——农村世仇——省会——一中国的威尼斯——帝陵—一中国的洪涝——愚蠢的榜样—一机灵的师爷 第8章 造访舟山群岛    舟山——奇特的捕鱼方式——普陀—一和尚、寺庙和活人祭品—一海盗—一做囚犯的经历 第9章 太平天国起义      泛舟长江—一现代的穆罕默德——杂牌基督教—一外国人的反对——可疑的政策 第10章 “亚罗号”战争     远征华北—一徒劳无益的谈判—一大沽失守 第11章 天津和天津条约     朝廷的全权特使——一预备性谈判和签名画押——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插曲——全是过眼烟云 第12章 战火又起     英法联军大沽受阻—一华若翰先生访问北京——直隶总督的接待——陆地上的旅行—一溯白河而上——卑鄙的对待——拒绝磕头—一迈出京师—一交换条约—一奇异的不祥预感 第13章 对宁波的最后印象一艘中国汽轮及其主人—一缺煤的汽轮——站在幕布前的演员 第二部分在中国北方的生活 第1章	移居北京京师陷落——西山景色——寺庙与和尚 第2章 出识北京战争被化解——国际法的引入——开办学校——自然哲学的奇怪提法——教堂与传教——怪异的教徒 第3章 长城与北京的圣地天坛——雍和宫——汉白玉桥——清真寺和亭子——黄寺——北京的大钟——明陵——温泉——居庸关和长城——历史梗概——慈禧太后 第4章 探访犹太人居住地简陋的交通工具——原始的道路——烽火台——山峦和矿产一一破旧不堪的旅店——百姓和城市——穆斯林和犹太人 第5章 朝拜孔墓黄河的新河道及其周期性变迁——孔庙和孔墓一一一儒家概说——国教——三教合———大运河  第6章 京师同文馆出任总教习——翻译学校——介绍电报的试图——对课程改革的阻力——倒霉的教习——有怪癣的德国人 第7章 京师同文馆(续)皇后的出生地——同文馆的印书馆——两个观象台和两种天文学——创办同文馆的阻力——高官的迷信——老学生——皇帝学英语一一一官方的任命——将科学引入科举考试——译书——医学堂与中医——拘于仪式——格兰特将军的来访——宗教印象 第8章 清朝官员与政府一一总理衙门清朝官员并非种姓制度—一他们的等级、训练、美德和缺陷——人民的独立性——帝制的局限性——总理衙门的组成及其性质——奇异的招募 第9章 著名的清朝官员世族亲王——汉人政治家——汉人学者——满人学者——满人政治家——汉人外交家——汉人教习 第10章 中国对西方开展的早期外交活动斌椿的航行——蒲按臣使团——首次出使法国——首次出使英国——首次出使德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古巴的苦力——崇厚的错误——曾侯爷的成功 第11章 中国及其邻邦与俄国的关系——与英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关系——德国的目标——四大列强 第12章 中国及其邻邦(续)与日本的关系——自古以来的敌意——甲午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它的扩张领域——中美关系——美国的影响——美国的贸易 第13章 罗伯特·赫德爵士与海关其影响并不局限与海关——如何使法国讲和——如何在中国倡导改进——海关的国际背景——其高尚特征——其影响绝非短暂——诞生于一次意外事件——廉政使之长久不变——赫德爵士谢绝出任英国驻华公使——从许多国家获得荣誉——其文学修养——麦科什博士的回忆 第14章 威妥玛爵士与觐见问题其职业生涯——其学术研究——其性情——其外交活动——跟清廷进行友好对话的尝试——觐见仪式——僵局尚未打破 第15章 传教问题回顾——受迫害的时代——皇帝下诏书开禁——条约规定宗教自由——在内地居住的权利——法国对罗马天主教传教使团的庇护——新近的教案:起因和对策——展望未来附录  索引  花甲之终结(新版序)译者说明  译后记

章节摘录

  在山坡上可以看见一座隐士的居所——这并非是小溪边野花丛中供某位冥思的和尚来进行哲学思考的幽静茅庐,而是一间用乱石垒成,既无门,又无窗的陋室。那里面住着个虔诚的信徒,为前世犯下的虚幻罪孽而面壁苦修,并且为改善来世的状况而积累空洞的德行。他已经在四周的石壁中被禁闭了二十四年,那石壁似乎已把他跟俗世隔开,然而他却充满了骄矜和贪婪,并且在心底仍然惦念着尘世。他从不盥洗,并因此被视为极其圣洁。别的和尚都剃光头,但他却被允许留发,这些头发自然“散发着埃及的瘟疫”。而他喜欢示人的指甲看上去就像是公羊角顶上的尖钩,或是章鱼脚,每个指甲都戴有单独的竹制指甲套。中国的贵妇人也留那么长的指甲,但那些指甲戴的都是银制的指甲套。  拥有七十万居民的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和红茶的主要出口中心,坐落于距海岸线二十二英里的起伏不大的平原上,是中国最干净和建设得最好的沿海城市之一。为了使我们看得更加全面,有一群朋友陪我们绕城走了一圈,并不是像包令那样带我们在广州绕城墙外走一圈,而是在城墙的顶上走。我们雇了几顶轿子,每顶轿子由两个精壮的苦力来抬,那些身份显贵的人通常要由四人来抬。在没有马匹和车子的地方,为了遮阴和防止过于疲劳,轿子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源于经验的明智看法当时在我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因此我经常让我的轿夫整天抬着空轿子跟在我的后面,因为我对骑在别人脖子上的方式深为反感。然而十英里的徒步旅行城墙长约九英里)使我消除了原有的顾虑。    在宁波,我开始研究抽鸦片烟所带来的后果,只要我仍待在中国,就不可能放弃这项研究:我得出的结论是,抽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诅咒!我并不想证明抽鸦片是否比西方人的酗酒更坏。但这两种恶习所造成后果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酒精使人变得狂躁不安,而鸦片则使人变得安静和冷淡。酒鬼喝多了酒就会犯罪,而鸦片鬼在没鸦片抽的情况下才会犯罪。酗酒是一种社会罪孽,醉鬼往往会给民众带来损害;抽鸦片至多是个人在家卫放纵的罪孽,就连在鸦片馆里也只是烟味有点呛鼻,对眼睛、耳朵没有太大的刺激:酒精会使人满脸通红,鸦片则使人面如死灰。烈酒会使人肿胀和肥拌,鸦片却使人极度憔悴。在大多数情况下,醉鬼可以依靠意志力来戒酒;但是抽鸦片的习惯是一种疾病,如想彻底戒掉,毫无例外地必须需要药物的帮助。使一个人堕落成为酒精的奴隶,需要多年的时间;而鸦片则只需几个星期  或几个月就足以使人上瘾;它还不能用来取代烟叶,后者被中国所有的社会等级都当作是一种几乎无害的消遣:鸦片鬼们既离不开烟叶,也少不了喝酒。但即使是偶尔抽鸦片也会使人不适合从事大多数的行业。有时候,清军一下子就打发走上千个鸦片鬼,因为他们再也不能行军打仗。长此以往,这种毒而诱人的鸦片会削弱人的力气,麻痹人的头脑,当然也会缩短人的寿命。虽然买鸦片的费用合计起来数目惊人,但跟吸鸦片后肯定会随之而来的寿命和精力的丧失简直不能够同日而语。  应当指出,上面这些笼统的说法大部分都是有例外的。我见过有的人抽鸦片才几个星期就进了坟墓;我也认识有的人抽鸦片之后还活了三十年,但并非身心没有受到损害。我的一个仆人就属于这后一类。他50多岁才来我家当仆人,平时既勤快又忠诚,但后来却因为长期抽鸦片而不治身亡,因为他的胃已经被鸦片所染黑,再也不能消化食物和药品了。顺天府府丞成林曾告诉我他抽鸦片是为了抑制丧子的悲痛。但此后不久他便死于流感。倘若他不是鸦片鬼的话,这种病本来可以用鸦片治愈。    以起义者当时陷于胜利的陶醉和痴迷的疯狂这一情形来判断,没有一位外国人能对其施加任何有益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伦理道德的约束就像是烈焰中的一缕亚麻;而试图为一个随天意行事的民族塑造神学又有什么作用呢?  两年后,一位传教士的确成功地到达了叛军的营地,这位来自广东的罗孝全(I.J.Roberts,1802—1871)教士的威望很独特。起义者首领洪秀全当年就是从他那儿得到宗教教诲的,他现在被请来帮助洪秀全启迪他的臣民们。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是却没有产生任何好的结果。究竟是由于起义军内部的极度腐败,或是因为罗孝全缺乏圆通和宽容,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是否因为他试图约束他们对于血腥和掠夺的渴望?或者是他因试图劝说他们采用浸礼和放弃他们自己发明的洗礼新方式而触怒了他们呢?这种新方式就是用毛巾蘸水洗胸口来代替洗涤心灵: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很快就跟他的慕道友们发生了争吵,并且不得不为了活命而逃跑。  虽然我想亲自观察太平天国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些曾经参加过太平军的本地人。其中有一位是在镇江加人叛军行列的宁波人。他曾参加过许多次战斗,前有清军的大炮,后有叛军的长矛。他也曾忍受过饥饿和寒冷,由于对单调的生活和前途无望而感到厌倦,所以他抓住第一个机会就做了逃兵。尽管他本人可以被算作是一个胆小鬼,但他却特别强调原太平军战士的信心和勇气。由于相信太平天国领袖的神圣使命,太平军从不绝望,就是在灾难临头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有一次他们跟南京方面失去了联系,情况万分危急——身为江苏巡抚的清军将领率所有的兵力前来攻打镇江,就像伐木人想要从根部砍倒一棵大树那样。太平军向南京方面接连派出信使要求增援,但都没有回音:最后,当他们似乎再也不能坚持下去时,一位老军官自愿再做最后的努力来冲出包围圈,并搬回救兵。他说:“假如我成功地找到了首领,而且他也同意增发援军时,你们就会看到江面上有大量焦炭随流而下:”剩下的守军全都盯着那宽阔的江面,望眼欲穿!到了第三天,他们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信号时,大家的心都不由得狂跳起来!这些漂浮的焦炭重新燃起了他们的希望:他们拼死突围,去跟南京派来的援军汇合,清军的营寨受到了前后夹击,那位巡抚被示,清兵被驱散,镇江之围也得以解脱。  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在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太平军往往能因绝望而获得勇气,从而能出奇制胜。至于他们的宗教习俗,在中国人眼里是那么怪异和新奇。我过去从别的渠道了解到了—些;但从这位年轻人那儿听说的事还是觉得非常有趣:如他们的首领自称是耶酥·基督的弟弟,并称上帝为亲父;他颁布十诫,并强迫他所有的臣民们都奉行安息日,每到这一天.太平军的高官们就会登上布道坛,严厉谴责偶像崇拜和清军。  在受到太平军侵扰的广大地区,商业被中止。他们还严禁鸦片,这些都使得商人们对他们产生偏见;而外国公使们则倾向于采取任何形式的干涉,以镇压他们心目中的一伙强盗。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发表了写给顾盛(Caleb Cushing,1800—1879)的一系列信札,指出太平军的劫掠和残暴与中国历史上革命团体的特征相吻合,并且在他们所公开宣称的信条中包含着一种新秩序的萌芽,而对一个因循守旧的没落王朝则不能有过高的期望,因此请求他们保持严格的中立:据说这些信札改变了舆论的走向,并且推延了干涉的日期:但尽管如此,西方列强们还是对此进行了干涉,而这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命运:借用外来的力量镇压一场革命总是使进步的车轮倒转;而就太平天国这个例子而言,谁又能讲得清它使中国人民信奉基督教的日子又推延了多少个世纪呢?    这些配殿当中最奇怪的一个是“至圣孔夫人”的。可她却被孔子休掉了,这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事出有因的话她就不配获享;如果事出无因那孔子就不配获享了。那里还有一口据说孔子曾经打过水的井,以及一间满是孔子及其门徒石刻画像的大厅:这就是我还来得及参观的最后场所。  去城门的路上,我注意到街口处有一座镀金的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圣人爱徒颜回所居之陋巷”。颜回年纪很轻便去世了,为后世树立了勤奋好学、藐视富贵的重要榜样。走过城门之外半英里长、雅致而曲折的“神道”,我来到一块下马石旁。人们必须步行进入孔子墓地。圣地的围墙圈住了大约十英亩的土地,那里被巨树笼罩着,除了旁边面对城市的两三英亩场地外,到处都是圣人后代的坟茔:那块场地被一座小山似的大土墩占据着。这就是圣人之墓。构成坟墩的泥土比砖石更是一块耐久的丰碑,每年人们都要在其上加上几杯土,这样,随着时光流逝,土丘就成为小山了。一个小院,一块花岗岩石碑就组成了所有的点缀。边上一棵古树斜靠在支架上,向你表明它是由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贡亲手栽种的。它旁边是一块石碑,标明为子贡守灵六年之处。在这院子里生长的那种野草也是神圣的,被赋予超凡人圣的力量,远远超  过了我们对金缕梅的神化:这促发了兴旺的生意,我也乘兴买了一捆,七七四十九根。这并不是我想从中了解来世的秘密,而是为了证明我获得了朝圣者的荣誉。  尽管各地都有孔庙,孔子并没有被神化。人们从来没有把他当作守护神,只是纯粹的怀念和敬仰。因此,这并不是中国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直接障碍。佛祖的牙齿、趾甲和头发遍布了半个亚洲,可孔夫子却没有这样的舍利。苏州附近有一座孔子的衣冠冢——就像华盛顿的鹿皮裤保存在国立博物馆那样。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佛教和老子之学都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繁荣。孔子在短暂从政之后致力于教育,承天命以匡万世。公元前479年,他七十三岁时去世。在异教的圣人当中,他在道德和影响方面跟耶稣最为相近。他名声之所以远播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罗马字母的拼音,耶稣会士正是以这种形式将其引入西方的。所谓亚圣孟子的经历也一样。他们的中文名字“孔夫子”和“孟子”的发音西方人听不惯也记不住。孔子不是一个创造者,而是一个改革者,他编选古今的史书和诗歌,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保存下来。他曾说过自己“述而不作”’。这样,他无需成为一个先知,就可以给予中国一个普及各个阶层的信仰,以及一整套道德准则。不管这套准则的深度和力量多么不足,它仍然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一条纽带。孔子对待宗教的态度长久以来受到误解。在现代意义上说他并非一个不可知论者。他超越了世俗迷信,教导弟子“敬鬼神而远之”。但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虔信宇宙之道,为了避讳,他隐然指为“上天”。他的概念并不缺乏个性,他描述“天”的时候加入了道德约束和天意内容:有一次,在遇到巨大危险时,他信心十足地安慰子弟们说:“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论语》里他不止一次允许祈祷。他病倒的时候,子路打算为他祈祷,他回答说:“丘之祷久矣!”“后来的注释家认为他这样说意味着他根本就不祈祷。对他来说,祭天依然应当存在,因为皇帝就像大祭司那样行使职权。  孔子拒绝讨论死后之事。他谨慎地问道:“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他乐于祭祖,这种仪式比任何抽象说教都更易于树立信仰。他的不可知论与那些旨在破坏信仰超感官存在的富于攻击性的不可知论有本质不同。首先,孔夫子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老师,他的体系同基督教如此和谐,那些金科玉律是其首要的原则,而仁爱与谦恭也居于所有重要的美德之中。孔子不是基督,而是摩西。儒学的主要缺点与“法”密切相关。“法”尽管“神、诚、善”,却无法摆脱“肉体之缺陷”。儒学缺乏精神生活,按照这种规则生活的人不多。要溯匡群吵闹得最厉害的宣信者,即整个所谓文人群体都浸透了形式主义与虚伪做作,这么说不是诽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位著名的美国传教士的回忆录,主要描述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起伏动荡的晚清帝国,亲身经历了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天津海战、天津条约、洋务运动及同文馆、清廷早期外交活动等。本书为当代国人提供从西方人角度审视中华文明近代史的独特视角。

编辑推荐

  晚清帝国已经被推翻了将近百年,时光飞逝,但屈辱绝不可以淡忘。传记就是历史,如今,美国的第一批传教士丁韪良以传记的形式道出了他眼中的晚清中国。历史不可以被遗忘,屈辱也不能被遗忘。时代呼唤崛起。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它详实地记录了作者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中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其独特的在华生活经历,因此作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各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他长期担任同文馆总教习的职务,跟总理衙门大臣们毗邻而居,朝夕相处,从内部观察到了中国的官场,因此对于大清王朝的腐朽和中国社会的落后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他的回忆录无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传教士在中外关系史和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教士不仅影响一般人的普通生活,甚至还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干预中国的外交,他们在中外关系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有好有坏)。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他曾参与《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本书是他的自传体作品,书中以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视角,翔实地记录了他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晚清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其独特的在华生活经历,丁韪良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各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接触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他长期担任同京师文馆总教习的职务,与总理衙门大臣们毗邻而居,朝夕相处,从内部观察到了晚清官场,因此对晚清的腐朽和落后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由于文化不同,丁韪良的视角有他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些意见和批判难以与我国文化相吻合,但他的态度是中肯的,对勤劳善良的普通老百姓的描写还是富有同情心的。此外,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的了解也比较全面,对于了解晚清帝国的历史和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很高的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花甲忆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不一样的角度,我们在学校中的历史有些差异。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真的很高兴花这些钱了解人一生的经历。
    很值得去反复去阅读。
  •   真是让我认识了基督的大爱,很多事都被作者当时预言了,特别是今天福音在中国的大大传扬,感谢这些上帝的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   本书很好地反映了真实的东西,比官方的好多了
  •   好书,阅读中~
  •   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之际,政府及有关人员学习一些西方的文化,很有必要!该书描述了一位西方的传教士的回忆,其实,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其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反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年代,诚信缺乏将是改革的一大障碍......
  •   从外国传教士的眼中,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个年代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当时的历史,很受启发!
  •   抛开对基督教的叨叨,这本书提供了晚清的另一个侧面,得以窥视到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洋人与朝廷的种种细节。
  •   和我们自己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值得看看
  •   换个角度看待历史,很好
  •   东亚人太热衷于篡改历史美化自己。
  •   单位买的,看起来还比较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