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鲁孙  页数:170  字数:1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鲁孙有二分之一的汉人血统,他的母亲为曾任河南巡抚、河道总督、闽浙总督的李鹤年之女。……因此,唐鲁孙先生能以燕京种种切切为主的这套文集,与震钧的《天咫偶闻》先后媲美,真可谓由来有自。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唐普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本书写的是中国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
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

书籍目录

馋人说馋(序一) 忆唐鲁孙先生(序二) 何以遣有生之涯(自序) 吃在北平 再谈吃在北平 北平的甜食 北平的独特食品 二谈北平的独特食品 故都的早点 故都的奶品小吃 燕京梨园知味录 燕尘偶拾 北平上饭馆的诀窍 津沽小吃 吃在上海 熊掌及罕不拉怎么吃 曼谷的水果 谈酒 闲话“香槟酒” 酒话连篇 为人肝醒酒汤敬复仙翁先生 谈喝茶 谈烟斗与抽板烟 鼻烟及鼻烟壶 漫谈香烟 与林语堂一夕谈烟 香烟琐记 后记

编辑推荐

唐鲁孙,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读了好几本关于写美食方面的书,觉得写得好的有梁实秋、汪曾祺、邓云乡、唐鲁孙,看完让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跃然纸上。不过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单从食品档次上说,唐鲁孙当列第一,毕竟是贵族出身,吃的好东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头,食品的历史流传变化、做法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梁实秋位居中档,他的文章文人气质多,精炼而又幽默,让人回味的时候不禁莞尔,自成一家风格。汪曾祺和邓云乡乡土气息较厚,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汪曾祺少年在家乡高邮,青年求学云南,一个穷学生自然没有多少机会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乡菜,尤其是第一次吃过的食物,多年后仍恋恋难忘,显得富于生活趣味;邓云乡成长与北京,与街头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缘,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样的食物,在别的人眼里感觉一般,在他那里却是无上美味。上面四个人在北京待得时间都不少,他们的文章中关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风物,感慨历史沧桑变化,有京派传统。还有一个写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过我读过之后,对他写的食物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韵味,好比一杯绿茶,淡淡涩涩。他的文章重点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气质最浓。
  •   唐鲁孙老师的作品,一起购买了,不错。。
  •   作者能在退休之年写出如此好书,实在令人佩服,头一次看到唐先生的名字是在梁实秋的散文集中,一口气买了有关中国吃系列的五本书,每一本都让我受益非浅,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地是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   语言诙谐,平和内容丰富看的欲罢不能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   作者见识很广啊,写出来的书是很不错的。
  •   老先生的故事真多,此书看起来让人不曾生厌,不像有的书,看到一半就觉得乏味
  •   三十年的思念,浓缩到每件故乡的食物的记忆,还有的就是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一个行业的敬业,进入工业化、快餐、规模化生产的时代,悲哀
  •   这个系列都很喜欢,呵呵,改编过终于能在大陆出版了
  •   非常喜欢,知识性,见识,文笔都好.
  •   作者自幼生长在北平,对旧京之吃喝玩乐、民俗掌故知之甚详,但他一直深藏不露。1964年到台湾,初任职于松山菸厂,1973年退休後开始写作,自喻为馋人说馋。其书内容充实,文字诙谐易读,加之岛人思乡之情,于是一鸣惊人。各地华人争相购阅,“唐鲁孙”这个名字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本书中的两篇“吃在北平”和“北平的甜食”就极有味道,许多事和许多“吃”都很新鲜有趣。
  •   帮朋友买的书,放在这里看了一些,里面对生活中吃的讲述,每每让我都忍不住的吞口水,作者的名字是新听说的,管他是哪一个,把书先看完了再去了解,就当对作者的了解入门篇
  •   整个系列我都买了,目前为止还剩下最后一本没有看。每天上下班在地铁里看,早上的时候感觉不明显,下班时看着老人家对各种美食津津乐道,经常会忍不住咽口水,尤其是一想到有些小吃做法可能早已失传再也没有口福,真是又饿又伤心!不过,整个系列来说,有些内容重复了,可能老人家写到后来都不记得有些吃食已经介绍过了吧。
  •   帮同事买的,内容还可以
  •   比梁实秋的相关文章内容更博大,但文笔上逊色了一点。不过,仍然值得一读。
  •   帮别人买的,好象很不错的样子.
  •   唐老在本书中回忆了当年北平的各种吃,有馆子有排挡,有大菜有路边摊。洋洋洒洒,是对故都深切的爱与回忆。唐老写书,不循旧例,自成一格,娓娓道来,确是真实反映的最佳方式了。
  •   一般,比台湾的逯耀东先生差远了。
  •   没有想象的那样好,书薄字少价却高,有些让人呼悠了的感觉。
  •   馋人倒是很馋人,只是,这一脑子的遐想都只能在民国时代实现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   看了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一直流口水,只是文章写的内容属于三十年代,离我们有些遥远,看看作者的老式写法也是一种乐趣
  •   该书阅后,许多信息感觉很陈旧,仿佛隔了一个世纪。
  •   名气很大,看完后觉得很一般。可能是希望越大就失望越大。可以躺在床上翻阅,也还不错。
  •   正是因为现在已经吃不到了,所以那些东西似乎格外引人遐想吧,吃饭时总不由想起书中各式各样的美食,那叫一个馋涎欲滴啊。真佩服唐老的记性,此书是他退休后所作,他居然能把当年的情景回忆地如此详细,在什么店与何人吃的什么菜,娓娓道来,博闻强记不是吹的。幸得腹笥够宽,见闻也多,不致乏味,反倒开阔了不少视野。
  •   很喜欢唐先生的书,可惜现在这个版已经没货了,想存一套吧,新版感觉贵了很多
  •   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确实不是吹的
  •   馋,的确是一种比较要命的习惯,在当下减肥盛行的情况下,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是一种小众文化,那样的话,就会有趣得多,把那种包涵着很多文化元素的美食和料理方式,通过文字,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让人觉得幸福吧
  •   关于饮食文化可谓造诣颇深文笔也不错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和梁实秋写的那个雅舍谈吃差不多.这类小品文百看不厌
  •   写得不错 就是感觉书有点松 好像快散架了
  •   书印刷质量不错,内容也很有趣,已经看完了,又买了作者的其他书看,准备推荐给身边的同学。
  •   可惜有两本总是缺货
  •   阅读此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尝人间美味。
  •   字里行间透着北京味儿,很容易懂.是喜欢美食读物的朋友不可不看的大家之作
  •   最近北京刮起了争当真正北京人的风气,人人都想称自己是老北京,称自己是多懂历史,多爱惜古文明的人。其实呢,都是恶心的烂白菜。唐鲁孙算是老北京了,这本书写的只是他的见闻。作为旁客见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很贴心,很有趣。同时,也就是听听过去那繁盛的饮食业。因为过去再也回不来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