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中国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宜学  页数:163  字数:11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泰戈尔与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书中以翔实的材料,梳理了泰戈尔的思想学术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的游历和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他来华的不同反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充满喧哗与躁动的今天,这是一部泰戈尔研究的难得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孙宜学,1968年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人合著)、《外国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著)、《中外浪漫主义文学导引》、

书籍目录

序:令人惋惜的一次文化交流 泰戈尔小传 初识诗人真面目 翘首以盼八 好事多磨 扬帆东渡 西湖泛舟 诗情在鲜花与掌声中荡漾 北上途中 抵达北京 畅游北海 “觐见”中国末代皇帝 对北京学界第一次公开演讲 赠名盛典 “我们为什么反对泰戈尔” 告别北京 依依惜别 在中国的最后日子 欢迎者的态度 批判者的态度 不了解的欢迎与不了解的驱逐 第二次访华 国际大学里的中国学院 泰戈尔与中国抗日战争 附录一:中国翻译的泰戈尔作品目录(1900-1949) 附录二:中国关于泰戈尔的介绍、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00-1949)

章节摘录

书摘1861年5月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大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家族原先属于婆罗门教,后来因违反教规,受到排斥,17世纪90年代,一个叫彭乔农·库查利的族人领着家属来到恒河岸边的一个小渔村定居,这个小渔村就是后来繁华的加尔各答市。到泰戈尔的祖父达尔加纳德这一代,泰戈尔家族达到了最兴盛时代。泰戈尔的祖父共有三个儿子,泰戈尔的父亲是他的长子。祖父是当地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泰戈尔家族中人。泰戈尔的父亲是一个早年生活奢侈腐化,后来转而追求真理,积极从事宗教改革的开明人物。他和妻子共生有15个子女,由于他的影响,这些子女中不乏在印度近代史上留名的人物,如大儿子是哲学家,还进行过诗歌革新实验;次子是个梵文学者,可以用英文和孟加拉文写作;三子是个教育家;五子在诗歌、戏剧、音乐、绘画方面都很有作为;五女是孟加拉历史上第一个女作家。泰戈尔是他的第十四个孩子,第八个儿子。    由于父亲不理家务,泰戈尔出生时,他们家已经不大富裕了,什么马呀,车呀,只是名义上存在着罢了,而能在早餐时“吃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着的黄油”,对泰戈尔来说已经是“登了天”的享受了。(《我的童年》)因为家里子女多,母亲无法亲自照顾这个儿子,所以童年的泰戈尔并没能享受多少母爱,而是主要和仆人们在一起。这些仆人多才多艺,有的能念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的会编民歌,泰戈尔文学的启蒙,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但也有些仆人又懒又谗。有个仆人为了去喝酒,就用粉笔在地下画个圆圈,让泰戈尔站在里面,然后吓唬他说,这是魔法圈,如果走出去,就会招来灾祸。泰戈尔就乖乖地站在里面,始终不敢走出去,只好望着远处的榕树出神。    事实上,泰戈尔和家里的其他孩子们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连走遍屋子的自由都没有,他有时只好隔着栅栏窥视外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心里想像着这神秘的自然中包含的秘密,他像一只渴望自由却被关在鸟笼里的鸟一样痛苦。关于童年的光阴,他最常想到的是那充满在生活与世界中的神秘:“梦想不到的事物到处潜伏着,每天最先浮上心头的疑问是:什么时候!啊,什么时候我们能碰到它呢?就像自然把一些东西握在拳头里,微笑着问我们说:‘你猜这里面是什么?’”(《回忆录》)    泰戈尔要上学了。在这之前,有一次他看见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去学校,他曾哭着说:“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家庭教师严厉地警告他说:“你现在哭着要去学校,将来有一天恐怕你要哭着离开学校呢!”这话果然应验了。泰戈尔后来幽默地说,他平生没有听到过比这更准确的预言!关于学校,他的印象中就只有枯燥乏味,不论是孟加拉学校,还是英国的学校,他都同样感到机械、沉闷,再加上苛苦的体罚,让小泰戈尔无法忍受,终于在14岁时退学了。家里人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但童年的泰戈尔并非没有快乐的时光。一是他在8岁的时候第一次按照韵律做诗:“立刻一朵十四音诗句的莲花就开放了,而且就有了蜜蜂飞了上来。诗人与我之间的距离开始消逝了,从那时起就一直消逝了下去。”(《我的童年》)二是他在12岁时父亲亲自为他主持的成人式;三是和父亲一起畅游喜马拉雅山,并在途中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诗剧。    泰戈尔自己说,从16岁到23岁之间,他的生活是极端放浪的。泰戈尔成长为一个艺术家的幸运,首先是他处于当时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而他的家庭又是这个中心的中心。适宜的艺术土壤加上他自己的灵性,他心中的缪斯终于放声歌唱了。1876年2月,在加尔各答一年一度的印度节上。15岁的泰戈尔当众朗诵了一首爱国诗,大受欢迎,后来这首诗又发表在一家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同时出版的周刊上。诗人由此受到鼓励,不久又发表了一首长篇故事诗《野花》,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但也是在这一年,诗人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痛苦,这一年的3月8日,他母亲去世了。他感到自己生命中的某种美好的东西永远失去了。    对泰戈尔来说,187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泰戈尔的创作在这一年获得了第一个丰收。他在这一年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女乞丐》,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怜悯》,一部无韵历史诗剧《鲁德尔昌德》,一部长篇无韵故事诗《诗人的故事》,一组古歌《太阳组歌》,还有一些诗歌、散文、论文等。这些作品贯穿着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只不过他这时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模仿的痕迹很重。    泰戈尔这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了,但在当时的印度,文学创作尚不能成为一种职业,鉴于此,诗人的二哥建议他到英国去留学,这样将来或许能当个文官,或者律师,父亲也同意。1878年9月,泰戈尔途经意大利、巴黎到达伦敦,进伦敦大学学习,广泛阅读了英国和欧洲的文学作品,并写了不少文学研究论文。然而,当他刚刚摆脱对伦敦恶劣气候的不良印象时,他的二哥要回国了,家里人因为不放心他一个人在伦敦,就让他也回国。1880年2月,他不得不结束自己17个月的海外生活,返回印度。对这段生活,他后来总结说:“我在大学里只念了三个月,我的外国的知识差不多全是靠同人接触得来的。”(《我的童年》)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泰戈尔与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从一开始接触泰戈尔的诗文,我就对这位遥远的印度诗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对我来说,读泰戈尔的诗歌,就象小时候看安徒生的童话,除了惊讶于那博大的思想和优美的旋律之外,更有一种心意上的相通!林语堂对于读书有这样的见解:读书譬如找情人,必须用心专一,倾注自己的全部感受,当你在和你心意相通的作家有了一段时间上的耳濡目染之后,他的思想自然会对你产生影响,而后当你对这一个情人失去感觉的时候,就会努力去寻求下一个.如此有了两三个你的文学知己之后,你的文学修养就会大有长进.生活中不乏夸夸其谈的读书者,他们自以为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如此泛而不精的读法,是学不到真学问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表示怀疑,这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诚哉,斯言。泰戈尔的诗歌世界充满了对世间一切生灵,生物的爱.这种爱是他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我看来,一个不懂得去爱这个大自然,爱自己的父母,以及朋友甚至自己的人,是空虚的,不完善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因为缺乏爱的真诚,由此产生种种的不快乐.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在许多生命中的某个瞬间,是那么轻微的一些言语,在多年后再来细细地咀嚼,依然感到让人的心灵有些颤栗的快乐。“Wecomenearesttothegreatwhenwearegreatinhumility.”(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于伟大。)
  •   文献功夫做得很扎实,对相关研究者很具参考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