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杂忆

出版时间:2005-08-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德刚  页数:231  字数:16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热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话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作者简介

唐德刚,安徽合肥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50年代中期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执教,长期担任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重要著作有:《

书籍目录

周策纵先生序夏志清先生序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三分洋货 七分传统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新诗老祖宗”与“第三文艺中心’传记 史学 行为科学国语 方言 拉丁化“我的朋友”的朋友较好的一半历史是怎样口述的?附录:论胡适的诗——论诗小札之一

章节摘录

《胡适杂忆》不只是篇回忆录,它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文字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生前关注的学问,比起《李宗仁回忆录》来,更令人见到德刚才气纵横、博学多智的这一面。胡适自承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hobby)。德刚十几岁时即已圈点了一遍《资治通鉴》,在哥大研究院主修美国史、西洋史,近年来一直在纽约市立学院主讲中国史、东亚近代史,“历史”自是他的“职业”。他中西哲学的底子当然比不上胡适,但他受过“社会科学”这方面的严格“训练”。本书引录了好几首德刚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期写的新诗、旧诗,表示他同留学生胡适一样,功课愈忙碌,愈感到有写诗、同朋友酬唱诗词的需要:“文学”也是他的“娱乐”。且不论二人同寓纽约期间深厚的“忘年之交”,即凭德刚自己的“职业”、“训练”和“娱乐”,他实在是为胡适作评传最理想的人选。同胡适一样,唐德刚的中文文章比他的诗词写得更好。《胡适杂忆》出版后,我想他应被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且举一个小例为证:可别小视“跑龙套”!纽约市有京戏票房五家之多。平时公演,粉墨登场,锣鼓冬仓,琴韵悠扬,也真煞有介事。可是“龙套”一出,则马脚全露。那批华洋混编的“龙套”,有的不推就不“跑”;有的推也不“跑”;有的各“跑”其“跑”,不自由,毋宁死……好不热闹!笔者在纽约看国剧,最爱“龙套”,因为它能使你笑得前仰后合,烦恼全消!

编辑推荐

《胡适杂忆》纵谈史实,畅抒情怀,发议论,明事理,传记与文学交相契合,行文如行云流水,明珠走盘,却又有极大的真实度,刻划了胡适作为一代学人的形象。作者对胡适的学术主张、贡献与缺陷作了全面的品评,其见解颇为公允和有见地,简直把胡适写活了。胡适已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箭垛式人物,德刚现在真实地把他画得多彩多姿……我想这也正是唐德刚教授写作的初意,我便带着这个期望,把这津津有味的好书郑重推荐给读者。数月前初读这一章,我对德刚兄的胸襟见识,更加由衷地钦佩。胡太太称许德刚为胡老师“最好的好后学”,一点也没有说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适杂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胡适杂忆》记录了唐先生在胡适晚年陪伴其左右的实感,以及对这个文化伟人鞭辟入里的评析,是胡适研究者不可不读的大作。本书成书经过很有趣:唐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一篇短序,不料一下笔即洋洋十几万言,只好印成专著独立出版,可见本书乃有感而发、毫无做作,浑然天成。书中,唐德刚根据回忆和史料,对胡一生牵扯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纠葛,几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本人也属才气纵横、博学多识的学者,书中畅谈与胡适相关的文史哲学、政治经济,洋洋洒洒,落笔纵横。加上作者文笔老辣、天性诙谐,故字里行间妙趣横生。唐先生秉承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既浓墨重彩地描述(在书中,它被胡氏称为“渲染”的写法,表现出两人不同的传记文风)胡适特殊人格的方方面面,对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贡献推崇备至,又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胡适性格的弱点和学术上的软肋,不为亲者讳。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并不吹捧他为英雄超人,唐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传主的可感、可亲,和著者的可爱、可敬。说起唐德刚对史学的贡献,从《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等专著便有目可睹;容易被忽略的是他在文学领域——主要是人物传记方面的特殊贡献。其实后者是其文章更易于广泛传播、长留于世的重要原因。他的《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都成为研究百年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其间,为采写胡、李二人,唐德刚与传主共进午晚餐达60余次和百余次之多。在《胡适杂忆》中,唐先生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传记和史学问题。说起来,唐在传记文学方面的贡献正源于胡适的指教:“胡适之先生一辈子劝人写传记和自传。他认为不但大人物应该写,小人物也应该写,因为这是一般人保存当代史料最好的方法,也是知识分子对文化应尽的责任。”对此,唐德刚当时的看法也很实际。当林语堂建议他将来也可以写写孙文、黄兴、梁启超等当代名人的传记时,唐则认为这些大传记他老人家可以写,我们这些无名小卒不能写;写了,也没有人看。“所以我向林先生说,我要写的话就写梅兰芳、胡蝶、杜月笙,如此,则读者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老几,但是看在题目的份上,也得浏览一下。太乙(在座的编者)也同意此见,还在她的杂志上登了个预告。于是,我就变成胡适之所说的逼上梁山了。”于是才有了唐的名篇佳作《梅兰芳传稿》。我欣赏唐德刚的文笔和才华,但在上述问题上,更同意适之先生的主张。唐先生从营销的角度看写作出发点,这固然不错;但胡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责任”更显出境界的高远。时至今日,阅读的渠道已因互联网而大大拓展,获得读者要比50年前容易得多;另一方面,人们对历史遗忘的速度也在加快,在功利面前,文化越来越不堪一击。有识之士何不像胡适提倡的那样,通过对一个个小人物命运的抒写,来保存后人对当代的记忆,以尽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责任?
  •   买这本书的缘由简单得很:传主和作者都是家乡人。“我的朋友”自不待说,唐先生的大作《李宗仁回忆录》八十年代初上小学时既看过,其时不甚明白,近年再看,撰述者秉笔直书,确见风骨。这本书也是这样的特点,作者不为名人讳不为名人隐,写活了胡适,也写真了胡适。书肆中名人传记琳琅满目,读来莫不令人仰视,“高大全”是基本特点。我喜欢看历史、看传记,也曾信之不疑。随着阅读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有了“原来如此”之感。唐德刚先生作口述历史,在文中将自己的历史观说得很清楚,由文可见,诚不我欺!唐德刚先生史德、史识均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文笔优美,行云流水,大气磅礴,字里行间还透着音韵之美。这是在大多数著作中不易见到的。梁实秋的散文有音韵美,却少了些气魄,当然两者构写的对象不一样,不能简单对比。
  •   我先浏览了一遍,又写学者点校了一遍,的确是好书。为什么好?好在中肯,唐德刚有贬有褒,不不偏不倚。好在真实,涵盖大量第一手史实,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好在深邃,思想深刻,入木三分。还好在真挚,使侪辈对胡适先生的怀念随文渐长。当然亦有不足,尤使我产生歧义的是,唐德刚对胡老太太江冬秀的讽刺挖苦,谁说大学问家就不能找个目不识丁的劳妇。钱钟书与杨绛、王元化与张可毕竟是少数,林语堂、季羡林夫妇才是大众。
  •   作者生性恢谐,才气纵横,下笔气势恢宏,妙趣横生。还没读《胡适口述自传》,倒让我已经认识了胡适的秉性。更妙的是作者古文白话俱佳,均各得其妙。本书纸张使用胶版纸,有一种厚重感,手感很好,真是爽心悦目。封面设计秉承广西师大出版社一贯的简约风格,合书凝思,一种对历史和学问的冷静从容感油然而生。读书就当讲读灾样的书。
  •   唐德刚写胡适的书都非常不错
  •   读唐德刚,如与良友聊天,纵横杂谈,兴之所至不知东方之既白。唐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才华横溢,其文章气势纵横,妙趣横生,不但观点发人深省,旁征博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手不释卷。
  •   此书无论是对了解历史、胡适为人,还是文笔都有好处
  •   胡适很好,很喜欢本书。
  •   太爱唐德刚。他怎么能把历史写的这么才华横溢!人物性情、作者性情跃然纸上。《袁氏当国》也非常好!
  •   从晚清七十年开始,唐德刚的作品都买了。
  •   这本书差不多是我第一本在公共汽车上读的书,书中充满了幽默、有趣,即使在车上,我也忍不住的笑出来,其中书中讲到中国人去拜访唐博士和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都是既有深远的意义,又让人笑的喷出饭来的。
  •   有赞有弹,还算真实.
  •   文字很精彩,值得收藏
  •   这本书是由一篇序言拓展开来的。基本上还是唐德刚一贯的风格,东拉西扯。对胡适的评价基本公允,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感情成分,毕竟二人有同乡之谊。手上没有台湾出的版本,所以无法晓得被删节了多少,嘿嘿。。。
  •   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   特喜欢看他平民化的风格,以及对他老师的调侃。估计胡老师知道的话,也只会笑笑喽。
  •   1960年10月,年近花甲的胡适给唐德刚夫妇赠予新诗条幅:“热极了,又没有一点儿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落款还有“德刚兄嫂”的称谓。“德刚兄嫂”是指唐德刚和夫人。唐德刚1920年生,比胡适的长子还要小一岁!他是安徽合肥人,1948年赴美留学。“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时候在美国当寓公的胡适,虽然可领“大使”退休金过活,但是日子过得清苦。他们两人,如同“老乞丐”遇到了“小乞丐”!然而,胡适却欢迎唐德刚的到来。从此,胡适夫妇破旧的公寓里,便多出了一口人。江冬秀所做的豆腐渣,就有唐德刚“夺食”;胡适出门买米买菜(因江冬秀在美国语言不通),便要多多购买。年轻的唐德刚一顿饭,老俩口可吃一天。然而,胡适却没有嫌弃之意。如果他有应酬外出,江冬秀就不会像往常一样吃点剩饭了事。胡适会要她多烧几个菜,多放点米。有几次胡适用唐德刚不懂的徽州话嘱咐老妻。唐德刚后来才悟出,是他们出现了“经济危机”瞒着他。这时的胡适从肉体和精神都在遭受打击。除台湾和美国对胡适“薄情寡义”外,中国大陆也在批判胡适(胡适的次子思杜1957年9月21日在大陆自缢身亡,胡适还不知道)。按照普通人的思维,胡适应该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了。然而,唐德刚从来听不到他唉声叹气,更得不到他加入美国籍的消息——他要是愿意加入美国籍,马上就会得到批准。那么,他的地位和待遇就会天壤之别:因为他不仅是“世界级”学者,还是“大使”衔官员!如果唐德刚没去胡适家吃饭,胡适就会打电话来催,顺便问他“又有什么新材料”。唐德刚先后给了大陆批判他的几百万字的报刊资料,没见他激动过。可是有一天唐德刚给胡适拿去大陆的“简化字总表”后,胡适便仔细地评品。“汉字要简化”,这是胡适多年的梦想,他在北大时说了多次,但国民党执政时期等于白说。眼下,***在大陆做到了!“好,好啊!***做了好事!”胡适对“简化汉字”赞不绝口,甚至有时还突然对唐德刚说:“***里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
  •   能把一本书的序言,写得比原书还长,唐德刚也够能干的了。不过,仔细想想,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胡适口述自传》一书毕竟只是奉命而作,传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是别人在口述,他只是记录者而已。不过,他跟了胡适这么久,与其朝夕相处,何况胡适又是一个很好玩的人物,作为胡适传记的作者,他怎能没有话说? 胡适是大师,因此写胡适的书也算是车载斗量了,但唐德刚的书应该是很有阅读的乐趣及价值的。最少他曾经与胡适近距离接触,他有着专业的精神,而且文笔又是如此轻松。对于我来说,是唐德刚的书让我对胡适感起兴趣来的,因此对于唐氏关于胡适的书,又带着一种很熟悉的情感。这本书与我所喜欢的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一样,胡颂平作为胡适先生晚年的秘书,随侍于先生左右,他是带着景仰之心,记录下先生的言行。胡适先生对于他,也是当晚辈看待的,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虽然这时的胡适也是平易近人,但毕竟身份的原因,这种平易近人是一种长官与长者的平易近人,对于胡颂平来说,他并非一个寻常的老者。而唐氏则不同,虽然胡适也将其作为后学,视为小老弟,但他同时亦有另一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项目的研究者,从工作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身份大致是平等的,是可以对话的。另一方面,胡适先生当时寓居美国,除了名气之外,并无其他的官方身份。而且他在纽约已是铅华洗尽,有时还得为稻粱谋,并非在大陆或者后来在台湾时那种声势煊赫,而是一个...寻常的活生生的胡适,这是留洋归国之后,不曾出现过的家常胡适。因此唐氏眼中的胡适,是一个与胡颂平眼里很不相同的胡适。究竟哪个胡适更真实?其实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胡适,都是真实的。 在这本《胡适杂忆》中,唐德刚亦叙亦议,将个在纽约作寓公的老胡适形态,描摹得十分的传神。这是一个学富五车、识贯东西的胡适,他那丰富的学识、广博的见识让你击节叹服;这也是一个寓居国外、无事可做的胡适,他在街头等人的情状也颇让人可怜;这是一个富有学究气的胡适,在美做大使时竟然能抛开其他的政治人物,自己能坐在图书馆里坐看古籍珍本;这也是一个通达人情世故的胡适,连纽约小餐馆里的厨师侍者之流都可以是他的朋友,能进入厨房与他们大聊其天。胡适的形象在我们的面前丰满起来,他既非大陆这边那个反动的游走政客之间的胡适,也非台湾那边已经神话了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胡适,而是一个睿智而通达的家常胡适,他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又比常人多了一些洞察力与魅力。 唐德刚对于他的这位传主,也非一味地尊崇,也是时有批评之语。唐氏本来就是一个很有评论欲的作者,有触发起情绪之处就会大发一通感慨,连《袁氏当国》中都会扯到毛氏,更何况《胡适杂忆》本来就是一篇序言,说的又是传主本人,所以他更可将已之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胡适先生的评论,可谓到处皆是。凭心而论,他的许多评论都是有感而发,不是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且大都很公道及准确。看他的议论,也是阅读他的著作时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更多评论请见本人博客:[...] 阅读更多 ›
  •   为他人写传记,常面对“赞誉易,批评难”的困局,变成他人“歌功颂德的传声筒”。唐教授以“杂忆”补充《胡适口述自传》缺失的胡适后半生,以及来不及展开的评论,不失为一种可贵的补充。而且文白夹杂,风趣幽默,读之不觉会然大笑。
  •   表面褶皱,前20多页字是反的,而且错字极多,从没在卓越买过印刷质量这么差的盗版书!!!!!!!!!!
  •   卓越你要知道,发给我一本又脏又旧的“新”书,我是一定要退换的,每一次都如此。所以,请检查好了再发货。品相不好的书,低价处理或者捐赠,不要再往买家手里送了。谢谢。
  •   广西大这版书也不算让人失望。唐德刚先生的散文,除了文白夹杂,还常常会对读者“搞怪”,很喜欢这样的语言。
  •   唐先生學問大,所論多明快通達。雖於胡適多回護之詞,然理事具明,讀者可自得之。唐氏飽學而能近取譬,偶調書袋,亦貼切生動,文風文白相間,句式富於彈性,表達生動活潑,讀來如見其眉飛色舞之狀,很有閱讀快感。讀此書從中獲益甚多。蓋唐先生不爲乃師所限,往往就胡適所涉及的領域而引申暢論。其舊學基礎甚好,而能益之以社會科學的精密和高遠,所論要言不煩,而能中其肯綮。如論語言與文化、東西政治之關系;東西文化轉型;從《紅樓夢》女子大小腳論文化代溝,及其論郡縣制之起源,具見精彩。
  •   书不错,那是针对对胡适感兴趣的人说的。
  •   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胡适的思想,近距离地感知一代大师。
  •   包装完好,喜欢这本书。
  •   丢了同学的书,赔他一本,书的价格就这样吧
  •   刚买回来,当天一口气看完.
  •   在熊培云的书中看到对此书不吝溢美之词,遂买来一看。唐德刚先生用诙谐幽默的语气、深入的洞察力把一个胡适之写的活灵活现,好似从棺材里跳出来一样。一拿到书,手不释卷、大快朵颐,此书不仅写活了胡适之,也让我看到了唐先生的博学、幽默。
  •   不错,希望区别对待各类客户
  •   听说写的好,未读先评了
  •   写出了真实的胡适,喜欢读,包装也很好,买书还是来亚马逊
  •   很多时候,有一个良师益友如胡适一般,能给人生加分不少。
  •   此书非常风趣,用犀利的语言讲述一个大师在美国的历程,但反应的是作者个人观点。
  •   代别人订购的,不是我喜欢的文风
  •   了解一个平常人的胡适
  •   胡适杂忆
  •   此书可以与胡适口述自传撇和阅读
  •   快递给力,但封面不如人意
  •   没事的时候看=========
  •   唐德刚先生对于民国的记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