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倬云  页数:275  字数:14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学科之间的挹注互动  这本书是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演的记录。2003年,承张维迎院长的邀请,来光华讲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之学,当时颇觉惶恐。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化,曾对西周秦汉的社会文化有所探讨,近来兴趣则又上探新石器文化的分合与演变。我其实从未修习管理学,怎敢在光华管理学院讲课?  我涉猎管理学,是由文官制度切入的。说起来,人生本来即是一连串的“偶然”。我涉足这一课题,是由于旧日学生简静惠女士主持台北的洪健全基金会,经常邀我参加该会开设的演讲系列。洪氏基金会的学友,以台湾民间企业人士为多。我曾主讲有关领袖特质的演讲系列,当时我从中国历史上挑选了几位帝王将相,评论他们的成绩得失。这一系列的谈话,原音录音,转写出版,居然颇受读者注意,不但在台湾发行了若干版,在大陆也有简体字的版本。自此以后,我又针对历史上的组织与人物,前后讲过若干次,也已记录结集成书,以飨社会大众。凡此尝试,将我读史生涯,拉进了另一天地。  自从台湾大学历史系受业,师长向我传授了相当纯粹的学院式研究。数十年来,在历史专业中,一个一个专题,大致都是搜集资料,找出现象,以数据检查一些假设,再由若干假设中考证一些为结论。我一辈子的工作,涉及典章制度、社会演变、经济发展、文化形成过程……不论是专题论文,还是专著,都遵循师训,符合行规,不敢逾越。然而,前述有关领袖与组织诸项题目的讲演,听众不是学术圈子内的同行,我不能不大胆地化约复杂的历史现象,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专业的行规来说,这种评述历史的方式,已属逾出常规。但是,我也曾有所反省,逐渐认识了史学的传统,本来即有鉴古论今的一环。如果从严谨的专题研究中,简约一些可以察知的论述,也未必是离经叛道。学史者须在史学、史识、史德三方面,都努力用功,至于是否有史才、叙述时是否能有笔如据的能耐,则多少有关天分,不能强求。我自忖若能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有益于历史学界之外的读者与听众,又何尝不是另一项值得尽心的任务?  秉此信念,我才敢将中国文官制作为素材,撷取其中的变化以及所以如此变化的条件,化约为历史的解释,当作管理学的课题。毕竟,中国广土众民,管理这么复杂的庞大群体,还确实不是易事。中国的文官组织:讯息的传递,上下层次不下四五层,分工合作,横向的专业单位,至少七八项;权威的继承与分割,成绩的考核与人员的进退;凡此种种,都是管理学必须关注的课题。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  如果本书的读者,竟因此对历史发生兴趣,当然是我所至盼。另一方面,如果史学界的同行,也有人愿意一试转输的工作,将自己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于史学以外的姊妹学科,则更为我所企望。人类的知识,本来应合一体。从数据构建的实证知识,若能提炼为智慧,又本来是学术工作者应予尝试的志业,寄语同行,史学园地之外,还有十分广阔的大千世界,若能挟本行功夫,出关一游,也颇有可观之处。  本书出版,受惠于颇多朋友。首先,张维迎院长邀我来光华讲演,发踪指使,企划之功,可感之至。本书的内容,在光华的讲演记录外,还包括了在北大历史学系及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讲演记录,如王天有、张希清、邓小南、田浩、牛大勇、李孝聪、阎步克、罗新诸位等都曾有指教,特此虞致感铭。党宝海、赵冬梅二位当场记录,党宝海、刘贞君、姬婷三位将录音转写为文字,遂得有此书底本,吴兴元安排出版,许医农负责编辑,均为本书劳心费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香港商务印书馆方面的同人,则为本书出版工作努力推动,对这些朋友的心力,我特借此处致谢忱。  21世纪正是中国承前启后的转机。大陆、台湾、港澳、星马……各处的华人社会,均有可观的成就。身逢中国转变之机,中国人应有欣喜之感。但愿历史上的兴衰得失,对今天各地的中国人,能有借鉴之处,应避免缺失于未萌,厚培潜能于几微。我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如能见到中国的和平盛世,即是最大的幸运了!愿占吉兆,拭目以待!  2005年6月19日  于台北金龙湖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和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宝贵参照。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末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企业化管理,从而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适,以求胜出。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或许会从古人身上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斯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书籍目录

序 管理没有新问题自序 学科之间的挹注互动第一讲:人类社会复杂系统与管理第二讲: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态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管理模式第四讲 管理结构的模式第五讲 管理功能的配套分析第六讲 组织中的干部第七讲 领导的方式与风格第八讲 朝代的兴亡——调节功能的分析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讲演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的讲演

章节摘录

  第一讲人类社会复杂系统与管理 张院长、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我很抱歉不能站起来跟各位讲话,我确实是“坐而论 道”。学历史的人要来谈管理学这门学问,似乎是有了跨行 的嫌疑,广东话叫作“捞过界”。其实,在海外,学术界里 面行与行之间的分界是分不太清楚的。我到日前为止大概 转行转了有两二三次之多,这是大的转行,小的转行就更多了, 我必须跟大家坦白说,对管理学这行我是没有人过门, 我没有在管理学方面认真地做过研究。我只是拿历史学的 一些知识,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观念凑在一起,居然 可以和管理学所讨论的一些原则、一些角度有点契合,这 也是悟出来的。 我的研究源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大概二十年前, 台湾的经济刚刚起飞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当地的企业界人 士慢慢出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做得相当成功,但也有一 些网扰,面临怎么管理、怎么组织的问题。尤其有些新出 现的事业的组织者,忽然发现自己变成领袖了,但这个领 袖该怎么当?有人就来问我皇帝怎么当,我说我可没当过 皇帝,我还老批评皇帝。他们说批评皇帝正好,所以我就 干脆批评起皇帝来丁。这个皇帝包括穿着皇袍的皇帝以及 不穿皇袍的皇帝,一块儿批评一块儿讨论,如此这般,累 计到一定的数字就开始讲演,得到了一些反应,我的讲演 被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书。这是完全偶合的事情,后来 居然那本书还卖得不错,我自己的专业书从来没有这么多 的读者。如此我才发现这里头颇有可以思考的余地。后来 我就认认真真地往这方面研究。 我从前读历史时,我的老师教我们典章文物也就是制 度,以后又学社会学,后来是行为人类学,再之后好像是 系统学。这一路下来,我就觉得老师教的制度都是静止的, 都是呆的,真正讲起来,制度没有不变的。制度变化基本 上只有一个办法来解释——用动态的方法来解释。我今天 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制度变的方向以及变的需求。 系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个呆的、静止的 编织物,它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重复、不断调试的过程。 从对立的方向来看,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 这两千多年来的历程。这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想怎 么才能管得好。中国是个大国,广土众民,现在是十三亿。 从汉代四千八百万到现在的十三亿,这其中每个朝代都在 思考怎样才能管理得好,怎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怎样 把下面的问题传达到上层,有难题来了怎样能够解决。几 千年来不断地设计,没计过程中又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 往往朝坏的方向发展,变到一定地步,朝代垮了,就换一 帮人来设汁,有的相信前朝的办法,如法炮制。有的想想, 好像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于是就改变了一些方 法。开始很好,逐步的义不行了。就这样几千年来不断地 尝试,是个很长期的经验,一串经验难能可贵,全世界只 有中国有这么好的经验。连续不断的实验,连续不断的朝 代更替。但朝代可以亡,中国不可以亡,制度虽坏,管理 的对象还在。因此,同一群老百姓,事务增加了,同土也 有大有小,一串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就变成了各朝各代的 制度,有时候治,有时候乱。我归纳而言,刚开始成功的, 足一时的,甚至我们可以讲是碰巧的,要天时、地利、人 和都碰上才能成。但失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到最后, 没有一个朝代不垮的。同样的,没有公司是不垮的。可是 要诀是什么呢,公司垮,工业不垮;工业变,市场不会变, 市场还在,所以总有一些东两,要用另外一套方法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讲,两千年来的记录,有的时候是低效, 是重复,有时甚至是建立制度的人以为改了,结果犯的错 误和原来一样。那种错误有时候不是人为的,是管理方而 自然的趋向,下面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简单地和大家 说明一下。因此我们讨论的东两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 个过程没有终点站,只有中继站;中继的时候,要换个方 式重新走一遍。 假如我们说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这是梦想。我们说 民主制度很好,其实意思是说民主制度是一种灾害比较少 的,而效率也很差的制度,如此而已。世界上没有一种制 度是完美的,完美的结果只有在童活里面才会出现:美丽 的公主碰到了白马王子,相爱并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大 家想想看,王子到老的时候,一样要拄拐杖,公主到了老 的时候红颜变白发,人间不忍看,对不对?因此,任何制度, 都是会变的东西,任何治理的方法也是会变的东两。接下 来我们来讲:为什么以系统沦的方法来讨沦。 系统,英文中为system,system这个词在希腊文的字 根上,是指三块五块木棍搭成的锥体一这个形象,你可以 想想,它有着群体,有三个或五个或六个个体,部分和群 体是互相并立的。用部分来建立群体,借群体来界定部分, 这些中间关系是切不断的。因此系统一词隐含着群体跟个 体这种双重的现象,个体的运作改变就会影响群体的改变。 但另外一方面,系统既然号称一个群体,应该有个范围, 有个边界。从另一个方面看,假如任何一边的系统和邻边 的系统有互相依靠互相影响的地方,它就变成一个大的系 统。于是这个边界只是局部性的,只是某一个层次为r方 便说明而建立的一个边界,它不是真正和别处切割得非常 清楚的边界。 一个公司是在工业里面的,工业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而它义是经济体里面的。经济体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 类社会是宇宙的一部分,地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地球 环境是宇宙环境的一部分。其大无外,到外面就没有东西 了。往里看,公司内部的部与科都是小系统。最后就到了 我们个体,个体是知识的系统,也是生物跟化学的系统。 往小而说,也是其小无内。我们讲所有系统的边界都是暂 时性的、局部性的,它不可能真正被切割离开其他部分构 成的大系统。P9-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政府的职业化管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管理和体制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是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必须挖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  ——张维迎(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推荐

  听史学家谈古论今,纵横捭阖,透视两千年的兴衰成败  与许倬云坐而论道,推陈出新,汲取不一样的管理智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值得读,值得收藏!古为今鉴!
  •   物流给力,正品书,值得一看。
  •   看后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书
    在胸襟、视角与格局上与别的书不一样
    平实中、有种踏实的感觉
    属于厚积薄发型的
  •   帮朋友买的书
  •   书的质量挺好的 书的质量不错的
  •   早就听说这几本书,看了之后不错,有收获
  •   是正品,正在读,质量很好
  •   好好读,好好看
  •   老板推荐
  •   1、高端讲座,思想圆桌。?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应张维迎之邀,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行的八次讲座。就现代管理中如何合理地汲取古代智慧这一话题,许倬云先生做了深入浅出的讲演,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宝贵参照。书中附有许教授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诸教授进行的高端对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2、古典智慧,现代维度。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即使从今天看来,这些管理理念和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听史学家谈古论今,纵横捭阖,透视两千年的兴衰成败
    与许倬云坐而论道,推陈出新,汲取不一样的管理智慧
    -----------------------------------------------------------
    内容单薄,价格比较贵。
  •   书是精装版,一小本定价38元,印刷质量也一般,性价不不高,但是内容是值得学习的,有简装版的建议大家就买简装的。
  •   老板要买的,一定不会差。
  •   他买了一套,还要再买一套送人呢。
  •   原来那个10来块钱的版本挺好的,但当当只限地区购买,现在这个版本贵很多,就都能买,不好。
    当然,书的内容还是满意的。
  •   可读性强,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
  •   耐读的书
  •   内容比形式重要!
  •   小精装令人欣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