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阳  页数:46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朝的皇帝》是历史小说。在台湾出版于70年代,体例上按照各位皇帝在位时间顺序写撰,把明朝的皇帝一个一个拿出来谈,谈他们的任内的大事,有事实的考实,有故事的渲染,最后通过皇帝串联起来整个明朝的历史。其文通俗但不肤浅,评说每个皇帝的同时不忘从整体史观下考查明朝的历史。说它是通俗历史读物,却有诸多考证和引文;说它是学术著作,但没有那种艰涩难读的味道。细处描述极细,宏大处寥寥几笔便一带而过。高阳在书中加入了自己对明史的判断和对每位皇帝的评断,每每恰到好处,又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高阳(1922—1992年),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1962年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一鸣惊人。《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红楼梦断”系列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真实,又擅编故事,论者称其”擅长工笔白描,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约105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建文帝之谜独特的封建制度/明太祖初立皇储太子标不幸病逝/立允蚊为皇太孙建文帝裁剪诸王/燕王在北平装疯靖难军待命讨逆/建文帝出师不利铁铉坚守济南/东昌之役燕王大败燕师进驻大名府/建文帝派员征兵两度议和均未成/金川门开城投降建文帝引火自焚(?)/明成祖大索“奸臣”方孝孺临危不屈/成祖灭方氏十族卓敬被诛五族/成祖天性好杀传建文帝出家遁走/郑和赴海外查访许多神秘传说/“补锅匠”的故事《致身录》如斯云云/建文帝出亡传闻老和尚突然自首/清修《明史》的争议第二章 夺门之变宣德年间民生乐业/委任股肱四海大治太监王振擅作威福/禁宦官干政的铁碑蒙古部落骚扰边境/“土木之变”的缘起英宗亲征仓促就道/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班师回京中途遇伏/朱勇阵亡全军尽没掘地二文不能见泉/王振为樊忠捶死英宗盘膝束手待擒/八驮细软去赎皇帝王振之侄王山被处死/廊王摄政辅佐太子也先挟英宗到大同/于谦坚拒也先诱和石亨迎击也先败走/脱脱不花遣使修好也先献妹英宗谢拒/大同之役郭登破敌袁彬设计诱杀喜宁/瓦刺遣使中朝议和李实自请前往敌营j李实等谒上皇于敌营也先派员催促议和/杨善奉派出使报聘杨善见也先侃侃而谈/英宗的特殊魔力贤德的孝庄皇后/一轿二马迎上皇千户投书论迎上皇礼/上皇遣使诏谕避位仝寅为上皇卜筮/上皇形同“圈禁高墙”景帝命将守备南城/景帝为易储赐金大臣土官黄弦迎合上意/景帝重新废立皇储太监阮浪、王尧被杀/卢忠装疯得以避祸喜怒无常自营寿陵/景帝抱病宿斋宫太监兴安示意建储/石亨与众密谋复辟孙太后认可复辟/徐有贞升屋览乾象率众毁墙进入南城/上皇夺门宣谕复位廊王妃挟私蓄出宫/于谦、王文被逮审问英宗初不忍杀于谦/景帝赐物封存不用孙太后嗟悼于谦/陈循等充军辽东徐有贞进位大学士/徐有贞遣戍到云南杨善封伯勉获善终/石亨无人臣之礼李贤论夺门之非/石亨之侄石彪下狱想以大同为根据地/石彪抄家搜出龙衣石亨在狱中瘐死/曹钦计划拥兵入宫曹钦造反先杀逯杲/曹钦在朝房杀大臣……

章节摘录

一、独特的封建制度  历代开国之主,多子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早年孤寒,亲属仅一侄一甥,起事以后,多抚养子,计有二十余人;力战经营,光复汉土,颇得其力。而太祖的亲子,亦有二十六人之多,夭折的只有两个;此在历代宫闱中,是个很优异的记录,主要是因为马皇后贤德过人,妃嫔宫人被宠有子的,无不厚待,视庶子如己出,所以多能抚养成人。  明太祖的儿子,一律取木旁单名,长子标,次子樉,三子,四子棣。朱棣在弟兄中最杰出,他有一半朝鲜血统,生母是元朝的宫人,为太祖所纳,以后被封为妃。此是终明之世的一大秘密,甚至主修《明史》的万斯同都可能不知道,为傅斯年先生所考证明白。以后将会谈到,暂且搁下。  《廿二史札记》的作者赵翼,指出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这话虽不错,但明太祖并非亦步亦趋,事事以汉高为法。汉高身后的伦常骨肉之变,尤须避免。马皇后不是吕后,“人彘”之惨、诸吕之祸是绝不会有的,但“吴楚七国之乱”则不能保其必无,因此,明太祖参酌汉、晋及元朝的成例,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封建制度。  这套制度的精神,在于亲王能为帝室的屏藩,而不致谋反作乱,所以藩王只有虚荣,并无实权,但亦有例外,而就在这例外之中,把太祖的整个理想打破了。  明太祖的理想,跟秦始皇的打算有点相像,都是希望万世一系,永垂无疆。他有计划地训练一个贤德爱民的皇帝;而这位未来的贤君需要强藩保护,所以在洪武三年,封皇二子为秦王,镇关中;皇三子为晋王,镇河东;皇四子为燕王,镇燕京。这三个地方,不但为自古成王称霸的形胜之地,而且也是国防的第一线。  那时的燕王朱棣才十一岁。成年以后,太祖聘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立为燕王妃。燕王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深得太祖的重视。  二、明太祖初立皇储  洪武十三年,燕王二十一岁,自南京“就国”燕京,当时亦称为北平。过了两年,马皇后崩逝,已就藩的秦、晋、燕、周、楚等五王,都入京奔丧。燕王在京遇到一个人,是个和尚;这个人改变了燕王的一生及明朝的历史。  这个和尚姓姚,以后赐名广孝。姚广孝是苏州人,父亲行医。十三岁时,姚广孝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却又拜一个名叫席应真的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当马皇后崩后,太祖选拔高僧分侍诸王,以便归藩之后,为马皇后做佛事荐福。道衍在与选之列,跟燕王一见投契,他说:“大王如果用我,我送一顶‘白帽’与大王戴。”王字加白成“皇”;燕王领会得其中的意思,便请以道衍随侍,偕回北平。  燕王在这时便有了争夺皇位的“雄心”,而太祖却正在“制造”皇帝。早在洪武初年,他就对太子标展开了有计划的教育,先选国子监的高材生为太子伴读,读书的地点名为“大本堂”,《明史》卷一百十五记:  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榷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  这样,到了洪武十年,太子已经二十三岁,学业已成,太祖进一步命他见习政事。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唯仁不失于疏暴;唯明不惑于邪佞;唯勤不溺于安逸;唯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唯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在见习政务之暇,太子依然还要读书,儒臣常常进讲圣经贤传。可能因为这样“恶补”的缘故,太子的身体在年轻时便很孱弱。  三、太子标不幸病逝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有过失,召还京师。又适逢有迁都之议,有人上书,认为宜迁都西安,太祖深以为然。于是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一则勘察形势,作为迁都的参考;再则考查秦王在西安做了些什么。  金风送爽的八月天气,太子在文武百官恭送之下,出都渡长江,由徐州折而往西,经洛阳入潼关。此行前后历时三个月,十一月回京就病倒了。  在前一年,太子朱标就生过一场不算轻的病。他生的大概是一种因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可能以关中之行,旅途劳顿,旧疾复发,缠绵病榻到第二年四月不治,谥为“懿文”。  这对明太祖的打击太大了,因为太子孝友仁慈,正是他父亲理想中的仁君——内有仁君,外有强藩,才能造成大明的一座铁桶江山。现在,理想破灭了,为国为家,他不能不对群臣痛哭。  这时便发生了储位的问题,照历来的传统,太子薨逝或被废,另择贤子为储;但明太祖坚持他立嫡立长的原则,因有一个起自田间、博通经史的宿儒——翰林学士刘三吾,建议立懿文太子的儿子允炆为“皇太孙”,太祖依议于九月间下诏,以允炆入居东宫。  懿文太子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婿,元妃生子名照雄,幼殇。允炆是老二,为吕妃所出;生来仪表有缺陷,头盖骨偏歪,太祖摸着他的头,叹口气说:“半边儿月!”心里就不大高兴。以后发现允炆聪明,书读得很好,太祖才另眼相看。及至立为储君,太祖亲自监督上学,教导政事。太祖为政尚严,而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秉性柔慈,所以每奉裁决,常济以宽大。这位皇太孙颇受臣民爱戴,唯有他的叔叔们是例外。  四、立允炆为皇太孙  太祖诸子,有九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依地势自东往西数过来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为了备边,九王都在练兵,每年做“军事演习”。太祖对允炆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敌国入侵,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谁来对付?  太祖默然,好久才问了句:“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允炆经过考虑后答道:“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  “对了!”太祖十分欣慰,“没有比你所说的办法更好的了。”  于此可见,允炆要裁剪诸王的事权,早在他身居储位时,就因为感受到他那些叔叔们不逊的刺激而有了打算;同时不惜兵戎相见这一个原则,也是得到他祖父的同意的。可惜,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嫌操切,此为允炆所犯的第一个错误,且留到后面再谈。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闰五月驾崩,皇太孙即位,定明年改元“建文”。遗诏中特别嘱咐: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这是太祖为身后打算,诸王来朝,不服幼主,必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接下来诸王兄弟之间,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为祸不可胜言。但命诸王不必奔丧,还可以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要节制王国的官吏,则用意显然在利用此辈以防范诸王,当然会招致极大的反感。建文帝的第一着棋就犯了大错,而为齐泰和黄子澄所误。  齐、黄二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具实在有问题,充其量只是治世的良臣,绝不能担当“削藩”的重任。齐泰原名齐德,洪武年间,太祖以谨身殿为雷所毁,祷庙谢过,选择九年无过失的臣子陪祀,齐德为其中之一,因而赐名为“泰”。齐泰当兵部左侍郎时,太祖问边将姓名,他历数无遗;又问各地形势,他从袖子里取出一本手册,进奉太祖,其中的记载异常扼要,太祖大为欣赏。但这是参谋长的本事,不见得能定大计、决大策。  黄子澄是严嵩的同乡先辈,以洪武十八年的会元,被选为东宫伴读;建文帝为皇太孙时,仍侍东宫。一天在东角门跟他谈起诸王难制,黄子澄认为不足为忧,诸王的护卫兵力单薄,倘有叛变,临之以中朝大军,其谁能敌?及至建文即位,以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同参国政——自洪武十三年罢相后,明朝永无名义上的宰相,所以有此“同参国政”四字,就等于宰相之任。  五、建文帝裁剪诸王  这时建文帝就问黄子澄:“先生!你还记得东角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容答道:“不敢忘!”  于是他与齐泰去密议削藩的步骤。齐泰主张先拿燕王来开刀,黄子澄以为不然,他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行为,削之有名。现在应该先问罪周王,这是剪除燕王的手足,因为燕、周一母所生。  事情就这样定局了。正好有人密告周王不法,于是派李景隆领兵出发,以“备边”为名,经过开封,突出不意,把周王抓到了京城。  这是建文帝即位那一个月的事,手段未免太辣了些,建文帝便想把他的这位五叔放掉;齐、黄力争,迁延到八月间,终于废周王为庶人,徙置云南,不久又召还,与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废的齐王榑,一起禁锢在京城。以后被废的还有代王桂,关在大同;岷王楩,徙置漳州;更有个封在荆州的湘王柏,文武全才,好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徜徉胜地,流连自适,也被人“告变”,朝廷遣使讯问,湘王怕无以自明而被诛,学他八哥潭王梓牵连在洪武年间胡唯庸谋反案中畏惧自杀的样,“阖宫焚死”!  这一下,燕王自然大为不安。他早就受了“和尚军师”道衍的怂恿,决心谋反。燕王府是元朝故宫,也就是清故宫西面的那部分。招致奇才异能之士,秘密在府内后苑练兵;又造了一座极大的“地下室”,周围筑了很厚的围墙,在里面铸造兵器,并特意养了许多鸭和鹅,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乱叫,好遮没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不断加以刺激,便只有促使他提早举兵了。  不过,燕王有个顾虑:为了太祖崩逝周年,他派了他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进京行礼,一谋反则三子必先被杀。所以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子。这时齐、黄的意见又不同了,齐泰主张把高炽弟兄下在狱里,黄子澄则以为不如放还,使燕王不疑,然后派兵突袭,可以一鼓成擒。齐、黄二人都办不了大事,黄子澄以不能知己亦不能知彼的庸才而好用奇计,误事尤甚;而遇到齐、黄意见不协,建文帝总是听信黄子澄的话,放还燕王之子,便是致命的错误。  六、燕王在北平装疯  庸才而不自知其为庸,而又喜欢有表现的,每每把天下的人看得都不如自己聪明。削藩图燕,在当时朝廷的措施中,形迹已很明显,而犹以为可以瞒住燕王,真所谓掩耳盗铃,愚不可及!黄子澄就是这样一个人。  图燕的措施,开始于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主要是从政、军两方面来削弱燕王的力量。第一,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为该地的最高地方长官;又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负责北平地区的军政,作为对燕王的监视。第二,建文元年三月,派都督宋忠等率兵三万,开屯平、临清、山海关,并调燕王的一部分精锐的护卫协防,作为变相的收兵权。这些剑拔弩张的布置,燕王难道还不明白朝廷的用意?而黄子澄居然以为放还燕王之子,可以“示彼不疑”,岂不可笑?  等他们父子相聚,燕王喜出望外,说是“天赞我矣!”自此再无顾忌,谋反的举措越发积极。但是,燕王实在也很怕朝廷真个遣派大军,包围逮捕,所以在六月间有人上书告密、朝廷下诏责备时,他不能不设法遮掩行迹。  他的方法是装疯,装得很像:在闹市中大呼小叫,语无伦次,随便闯进人家,抢夺酒食,或者就睡在路旁,一睡一整天不醒。张昺和谢贵听说燕王得了疯病,自然要去探问;进了王府,只见他六月天气坐在火炉旁边发抖,不断喊冷。这样的装疯,实在也要些本事,燕王的“忍”,于此可见。  当时王府的长史名叫葛诚,这年正月入京奏事,建文帝密问燕王的情况,葛诚据实以告,建文帝便派他“卧底”,此时悄悄为张、谢二人拆穿了装疯的内幕。报告到京,齐泰决定动手。但两个指挥使司之一的张信,背叛朝廷,将真情告诉了燕王。  于是燕王与道衍密议,秘密调遣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选取劲卒八百人入府。七月底,朝廷有诏旨到,指名逮捕燕王的官属;而张昺、谢贵则全副披挂,领兵包围王府,如果不把所逮捕的人交出来,便不撤兵。  这时燕王的疯病,忽然好了,说是在东殿等候,亲自交人,召张昺、谢贵入府。等他们一进门,跟随的卫士便被阻断。两人进去一看,燕王拄着枝拐杖坐着,传谕赐宴。  七、靖难军待命讨逆  酒过一巡,燕王突然把桌子一拍,满面病容变成满面怒容:“寻常百姓家,哪怕是贫苦小民,兄弟宗族之间还有情分,患难相扶;我身为天子亲属,朝不保夕,不知道一条命什么时候送掉?你们这些地方官,这样子对待我,天下还有何事不可为?”  一顿骂完,掷杯为号,埋伏在东殿周围的护卫,在张玉和朱能指挥之下,一拥而出,除了抓住张昺、谢贵,还有长史葛诚以及其他暗通款曲于朝廷的人,牵到殿前,立即斩首。  府内已生巨变,府外还不知道,消息保守得极其严密,加以另一个都指挥使张信输诚燕王,早已取得默契,所以张昺、谢贵入府不出,大家虽有些怀疑,犹在观望等待,人心未乱。  到了夜里,张玉、朱能奉命出动了,一夜之间,占领九门——北平的九座城门,天亮出示安民,但仍有小规模的巷战,有的战死,有的逃走,有的降了燕王,三天工夫,城中大定。  其时都督宋忠,领兵三万屯开平,即今内蒙古多伦,外则备边,内则监视燕京。宋忠接得消息,星夜急驰,但到了居庸关,忽然胆怯,退保怀来。这一下,燕王就可以从容部署了。  燕王誓师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把他的军队称为“靖难”军,废除建文的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二年”;并且上书朝廷,引用祖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谨俯伏待命。”按:明祖训法律规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只准属下官吏奏事。这是怕嗣君即位,朝局未定,亲王入朝,或有不测之变,不得不加以限制。但这一来,可能又有奸臣谋反,因而又课亲王以“勤王”的责任。  这个责任行使的条件和程序是“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换句话说,这些正臣已委以保护新天子,如是则不怕亲王有异心,所以“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倘使“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准备锄奸,但仍不准擅自行动,须“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编辑推荐

《明朝的皇帝》作者高阳著史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见,字里行间的评断,每每恰到好处,余味无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的皇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该书以文字见长,文字流畅,表达清晰。易读性非常高,但可能是限于作者生活的年份,接触的一些历史资料可能有误,起码来说是有争议的。我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写靖难之役,写到燕王的军队攻打济南,要用红夷炮轰击济南城墙,但是铁铉在城墙上悬挂了太祖皇帝的牌位,利用战争正义性的问题阻止燕王使用火炮攻击济南。并且解释这种炮因为是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所以叫红夷炮,因为这种炮常被封为“大将军”,所以炮披红衣,所以又叫红衣炮。另外根据音译,这种炮又叫“弗朗机炮”。熟悉明清历史的人都能发现这里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弗朗机和红夷炮并非一种炮,弗朗机炮是后装炮,红夷炮是前装炮。其次红夷炮是天启三年,徐光启派人从澳门购买的,这批炮应该是澳门的葡萄牙人打捞一艘英国沉船所得的英国舰载加农炮。在北京试炮的时候还炸了一门,但是确实试验出这种红夷炮比当时明军装备的弗朗机威力要大得多,这才把这种炮调拨了近一半给宁远驻防,并且在宁远大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一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就是被这种欧洲加农炮打伤而死的,有的说法干脆认为努尔哈赤就是直接让这种炮打死了。不管怎么说,皇太极认识到了红夷炮的厉害,并且开始仿造,十年之后在沈阳(盛京)炼出了第一门红夷炮,成为红衣炮。关于命名,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满族人忌讳夷字,所以才改叫红衣炮。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应该也是可信的。另外从内外两个方面可以说明,燕王军队应该是没有装备该种火炮,从内...部来说,如果建文朝明军就装备红夷炮的话,天启朝为什么还要从澳门的“红夷”手里购买这种炮,而且在徐光启购炮以前的重大战争,包括著名的抗倭战争都没有这种威力巨大的加农炮的身影。也就是说红夷炮在明军的装备应该是从天启三年徐光启购炮以后的事情。从外部来说,既然高阳说燕王用的这种炮还叫“红夷炮”,也就是说这种炮确属“红夷”制造的,但是这种加农炮是十六世纪晚期英国火炮改革与统一炮制后设计的前膛装加农炮,也就是说建文朝“红夷”根本就造不出红夷炮。从这两个侧面,我们认为燕王企图用红夷炮攻打济南城的事情应该是很可疑的,不过铁铉在城头悬挂太祖牌位这件事非常有名,应该是属实的。尽管有些遗憾,但是本书对于明史普及来说,仍然是一本好书,不是某些说俏皮话的小儿书可比的。 阅读更多 ›
  •   客观的讲,这本书内容还可以,但我收到的这本书,头几页顺序有错误,不知是否正版书。
  •   但是有些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审核不严谨,113页,天顺八年写成了正统八年
  •   书中引用古书原文较多,同时也作一解释,写的很好,就是读起来稍感吃力。
  •   可以大略了解一下明朝,纸质印刷都很好
  •   以前听过评书红顶商人胡雪岩 知道是高阳先生所著 不经意间在亚马逊看到高阳先生的大作 真是欢喜了一番 于是决定买来看看 正在读明史 所以就买了此书 正史之分析 解读 先生之笔墨高明 非常喜欢看高阳先生的书 以后一定把高先生的书读买回家看 .研究历史的人很多 但是真真出名的都是民国那些大家们 大陆研究历史的也就是高校教授 或是研究所之类,,但是很少有之间的创新或独特见解和理论台湾高阳先生的大作 值得大陆人去读一读 ,,,在国学 历史 语言方面 大陆比不过宝岛台湾 人多不是力量 关键是缺真真研究学术的人忙于利益 权术的教授们 研究员们 能传播文化吗
  •   1 此书篇幅可谓 无头无尾,洪武大帝朱元璋 几乎无题及,亡国之君 崇祯一朝 罕有所述。其中笔墨,集于 其间之帝,亦为祥足2 书中重心仅为 政事党争,民生、军防、朝制 着墨甚少3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已通盘可得书中要旨,无复阅此书之必要
  •   感觉对历史的表述有很大的权威性。
  •   有错字。希望责编再认真一些。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怎么是这样的印刷质量?
  •   个人觉得看历史书还是要看台湾学者的。相比大陆作家的那些讲明史的畅销书,我还是力推高老先生这本,治学严谨,有理有据,而且一点也不枯燥。这样的书值得多读。
  •   这本书的内容倒是没跑题,看过高阳小说的应该都熟悉他一下笔就收不住势的风格,常常题目取的是这个名字,实际上却是由此而引出的另一桩事。
  •   毋庸置疑,很好的书。高阳的小说好看,评论也不错啊
  •   活动的时候买的,还没来得急看
  •   高阳的,,一定要看
  •   明朝的皇帝写的非常好。
  •   历史小说家,高阳的经典作品!
  •   一直想看看这本书
  •   高阳的明朝历史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