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米粒说

出版时间:2006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宝莲  页数:1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无事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佛的诗样情致。

作者简介

黄宝莲,出生于台湾桃园,文化大学毕业,自1983年起先后居住纽约、香港、伦敦,行游四方,著有散文集:《流氓治国》、《未竟之蓝》、《仰天四十五度角》、《无国境世代》等,以及短篇小说集:《七个不快乐的男人》、《七个不快乐的女人》、《Indigo蓝》,长篇小说《暴戾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食米族类第2章  肠胃走私第3章  混蛋杂种第4章  奶酪入侵第5章  色拉之必要第6章  龙虾之痛第7章  牛排大餐第8章  豆腐情痴第9章  高丽菜的形象第10章  亚罗美蒂克第11章  天下名厨第12章  一个完美的鸡蛋第13章  厨房宝贝第15章  以鱼之名第16章  她曾经是个好厨娘

章节摘录

书摘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个经年离家的人,在尝到纯正的家乡口味之后,味觉记忆的苏醒唤回过往的感情,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引发一场激荡,正是味觉上的还乡之旅。    ——黄宝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芝麻米粒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自从偶然读到黄宝莲的《未竟之蓝》后,就对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有了莫名的好感,她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清新的笔风,仿佛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能够用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喜爱各地食物的人,所以对介绍世界食物的书籍也很感兴趣。这部书能带领大家走向世界各国的饮食,也可以和作者一样,用心地把全球食物进行混搭,一样能口味到不一样的风格。
  •   黄宝莲的书,都喜欢呵!
  •   很中西结合的一本谈论吃的书。一般中国人除非你是做饮食的,否则对外国的餐饮食聊是不会非常感兴趣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在外国居住多年,两者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还值得一看。的确可以当作菜谱来用,因为食材简单,平民都能试试。
  •   总有一道菜可以带你回家。
  •   文字很有趣,还很实用,部分内容可以当菜谱用了.
  •   可以在休闲时阅读,以开拓眼界,长长见识还不错的
  •   本来以为文笔应该很不错,但拿到手之后认真翻阅的时候,发现作者写的文章跳跃性很大,常常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每篇文章都呈现出一种无主题、无重点的状态。个人认为这个作者的文笔不太好,也不太有诚意。特别当她写道如何将土豆丝炒出爽脆感的时候居然提出要买一种专门的土豆!!!!真令人匪夷所思,严重不推荐,真想撕烂这本书。还有,作者呈现出的一种台湾人对大陆人文化上的优越感也让人感觉很做作,一贯轻视大陆人!特别讨厌!显出视野和心胸的狭窄!相比较之下,同时台湾作者,更推荐林文月的书。
  •   读完整本书,不觉得有十分出彩的地方。有些语言显得十分晦涩。读完后没让我有 买了本好书亦或是再读几遍的想法
  •   不精彩,通篇没有层次,没有美食应有的诱人感觉!
  •   文笔很好,值得一读,女性视角细腻、想象力丰富、貌似写得是食物,其实写得是女性的感情。
  •   如题,封面的格式与《饮膳札记》《好吃》是一个系列的,同一个风格。
  •   很不错的文字,内容也挺丰富
  •   为什么新书和网站上的封面不一样?版次却都是同一时间的?还没开始看,只是不喜欢封面上大大的印上“一个美女厨娘的……”之类的话。为什么封面和这里显示的 不 一 样?(发到这里是因为用户论坛的话题不直接显示,我想快点知道答案,谢谢。)
  •   读黄老师的文字,就象看到一个饕餮在幸福的品美食。不露痕迹的用笔,处处让人感受到怡然和淡定的心态。书的价格虽便宜,语言却非常优美。值得细细品味。
  •   芝麻米粒只是一个引子,书中更多是一个女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在厨房与书房之间,作者将内心的感受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