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搭车客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布鲁范德  页数:203  译者:李扬,王珏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恐怖、最鬼怪、最搞笑、最尴尬……“男友之死”:一对恋人驾驶的汽车被迫抛锚,男友让女友呆在车里,自己出去求助。男友一去不回。第二天,前来救援的警察警告说:“小姐……不要回头看!”回头看的女友吓得头发一下子变白了,因为她看到……“消失的搭车客”:一个女孩请求司机送她回家,司机看她很冷,还借了外套给她披上。当他们经过长青墓地时,女孩请他们稍停一会儿,但是女孩一直没有回来……外套挂在一块墓碑上,墓碑上照片中的人就是那个女孩。“令人难堪的裸体”:一位老板因为妻子、孩子似乎忘记他的生日而郁闷,所以他欣然同意和一向暗恋的女秘书到她的公寓共进午餐。女秘书出去买蛋糕回来之际——后面跟着老板的妻子、孩子——发现:老板全身脱光,只剩下袜子……“黑暗中的屁”:珍妮第一次赴男孩子的约会,肚子因为午饭吃的红辣椒而发胀。她趁男孩子给她开车门并走到另一边的时候把屁给放了,其声音如响雷,她把窗户摇下来扇去臭气。她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发现后座坐着两个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布鲁范德 译者:李扬 王珏纯布鲁范德(J.H.Brunvand),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曾担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人称“都市传说先生”,代表作是《美国民俗学》。布氏影响最大的治学领域,是他在都市传说方面所作的开创性搜集和研究工作。他的都市传说研究专著《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在学界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学术畅销书”之称。  李扬,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珏纯,文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旧篇新章 作为民俗的都市传说 传说的讲述 “男友之死” 作为文化符号的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的阐释第二章 经典的汽车传说 “死亡之车” “花心男人的保时捷” 路边幽灵:“消失的搭车客”第三章 “钩子”和其他少年恐怖传说第四章 可怕的污染第五章 尸盗第六章 令人难堪的裸体第七章 购物的噩梦第八章 正在生成的传说后记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真人实事——的著述。    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诚如作者所指出,人们花时间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其奇异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它们真实地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知识和行为规范系统。

编辑推荐

  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本书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洞悉美国社会与都市人心灵的哈哈镜。  最恐怖、最鬼怪、最搞笑、最尴尬……“男友之死”:一对恋人驾驶的汽车被迫抛锚,男友让女友呆在车里,自己出去求助。男友一去不回。第二天,前来救援的警察警告说:“小姐……不要回头看!”回头看的女友吓得头发一下子变白了,因为她看到……  “消失的搭车客”:一个女孩请求司机送她回家,司机看她很冷,还借了外套给她披上。当他们经过长青墓地时,女孩请他们稍停一会儿,但是女孩一直没有回来……外套挂在一块墓碑上,墓碑上照片中的人就是那个女孩。  “令人难堪的裸体”:一位老板因为妻子、孩子似乎忘记他的生日而郁闷,所以他欣然同意和一向暗恋的女秘书到她的公寓共进午餐。女秘书出去买蛋糕回来之际——后面跟着老板的妻子、孩子——发现:老板全身脱光,只剩下袜子……  “黑暗中的屁”:珍妮第一次赴男孩子的约会,肚子因为午饭吃的红辣椒而发胀。她趁男孩子给她开车门并走到另一边的时候把屁给放了,其声音如响雷,她把窗户摇下来扇去臭气。她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发现后座坐着两个人……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真人实事——的著述。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诚如作者所指出,人们花时间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其奇异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它们真实地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知识和行为规范系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消失的搭车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都市传说”这种题材胜在新鲜有趣,知道的人并不多,这本书可作为入门不过,要是有综合描述全世界的都市传说的书就更好了
  •   布鲁范德是美国资深民俗学家,其对现代都市民俗学的关注影响很大,这本书正是反映其对都市民俗、民间文学、口头叙事研究思想的很好范本。
  •   我很少写评论的,但这一本确实非常INTERESTING(有趣),如果你是个喜欢看恐怖故事或美国恐怖电影的人,一定合你口味,整体上说很好,有那么一两章没什么感觉,可能因为是生长环境的原因,所以没能产生同感。这也是一本具有想象力的书呢!
  •   内容不咋的,我还以为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原来是跟报告差不多的。。没啥看头。
  •   都是讲国外的民间故事,俺大略的看了下,不怎么喜欢。
  •   书不错,很快就收到了,态度很好
  •   后悔没有听评论里的话,这本书不是什么神话传说之类的有意思的传闻,而是对一些传闻什么的进行分析溯源,比较像教科书,枯燥无聊
  •   给朋友买的 他说纸张不怎么好 也就这个价钱的书了 别有什么期待
  •   跟想像的不一樣 有點浪費錢
  •   本来就是类似杂志文摘类的东东嘛,毕竟美国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阿,也可以叫做美国的鬼文化。
  •   比我想像的要简单,学术性不是很强,适合非专业的人看
  •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
      
      《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因为我不是社会学专业的,所以我不知道它的学术水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作者的确是收集了很多资料,而且,很有趣。(有趣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书中收录了很多我们很熟悉的都市传说,比如说,一对男女出去聚会,回来车子抛锚,男的出去找人修车被疯子(杀人狂什么的)杀了,吊在树上,女的躲在车中天亮才被救等等(插一句话,我是在故事会看到这个故事的)。
      
      作者在收集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到收集不同版本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一些共通点,比如说故事情节耸人听闻,讲述者在讲述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一些特征(比如说,一个有确定性,但也非常模糊的地点,或者故事是由一个亲戚的朋友的亲戚告诉讲述者的),故事广泛流传,而且在过程中保持核心内容不变,同时一些细节可能会改变,这些传说都是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焦虑等情绪的,所以不同年代的传说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表现在细节上面)。
      
      这本书对我们还有一点特别的意义,就是,如果你听到一些比较“震精”的故事的话,你往往不会像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那样,通过查找翔实资料,甚至亲自试验来验证其中的真实性(当然我们对谣言粉碎机的真实性也往往不经试验就相信的话,那就有违果壳的精神了),但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个光是从文本方面就能判断其真实性的方法。
      
      比如说传说中的保研路,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实在比较低。首先,它的情节耸人听闻,这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留意到,它有分布广泛的起源地。再次,我们无法对其证伪的。在这几点综合之下,就算我不能证明它是假的,起码我就不会也不应该把它当真的来说(开玩笑当然例外啦,不过很多传说就是在玩笑中生长出来的)。
      
      由于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多传说的传播变得很容易,而且它们不再像传统的传说那样,会在细节上有各种的再加工,这点也比较值得我们来注意。
      
      最后就是,我个人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区分谣言和传说的概念,这是论证不严谨之处。当然考虑到这不是论文,不必太过介意。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理性思考的习惯。真正理性的人不会认为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起码能解决很多的问题。听到一个传说先保持怀疑,作个文本分析再上果壳网看看,最后甚至自己实验一下,就算不能证明真伪,起码不会有危险。
      
      我想,要是之前的人有这种习惯,大家也不必那么辛苦地买盐了。
  •     你一定在很多场合看到这样的新闻:1.几个富婆一起去找鸭子,最后需求太旺盛,把鸭子累死了;2.富婆重金求子的骗术,在无数报纸上都被报道过;3.小姐用鸽子血扮处女做皮肉生意;4.捡到钱还给失主反而被埋怨或者被陷害;5.500万大奖开出,传说得主是建筑工地的农民工。
      
      以上便是当下中国经常能听到的故事。
      
      由于社会新闻的性质,使其不用进行严格的求证,记者完全可以根据已经有的故事内容,换几个主角,换一些背景,成为自己的稿子,这些在我看来,连同《故事会》上那些文章一起,都属于中国的都市传说。
      
      《消失的搭车客》,是一本关于美国的都市传说,以鬼故事为主。其中里面一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晚上开车回家,路上遇到一个搭车的女孩,年轻人看她很冷,还借了外套给她,当他们经过一处墓地时,女孩请求停留一会,但是女孩一直没有回来,司机下车去寻找,发现外套挂在一块墓碑上,墓碑上的照片,俨然就是刚才搭车的那个女孩……之后又有了很多“消失的搭车客",比如搭车的女孩跟司机说了一句话,等司机回头的时候,女孩已经不见了,当他到达要访问的目的地时,接待他的主人听完他所说的后,称这个女孩正是他的女儿,数年前已经去世了,已经有好几个司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了。除此之外,还有”男友之死“、”令人难堪的裸体“等等。
      
      "都市传说,大致反映了人们在其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景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死亡、鬼魂、汽车的话题最为兴盛,这些传说正好也反映了人们所关注的东西。
      
      再来看看我们所流传的故事,也正好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国人在生活中最关注和幻想的种种景象。我们关注什么?一夜暴富、性压抑、做好事也有后顾之忧、”小姐“成了警 察显威风的唯一对象,是各大报纸社会新闻的主要来源。你也肯定记得,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编个好人好事,不是捡到10元钱交给警 察叔叔,就是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或者在敬老院给老人打扫卫生,大家都有这样的故事,大家都是小雷锋。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是社会转型时期,“在民众与精英、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口头语言与大众传媒、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这些对立元素的冲突,应该是最激烈的,都市传说的版本,相信也会更多。
      
      《消失的搭车客》值得一读,翻译也很简练,很通畅。
  •     实在也只能给三星。不过对比下中国和美国的鬼故事还是有意思的。
      
      对中国人而言最难以想像的故事恐怕是“丢失的奶奶”了。一家人出外旅游,途中年迈的奶奶突然去世,在回家的途中,却被盜賊偷走了包得严严实实的尸体……在作者看来,这个故事在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广泛流行,反映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家族中的老年人的厌倦。而故事中的家族往往又因丢失遗体无法证明老人的死亡,而要等待多年才能领取遗产。无疑是一种道德上的谴责。
      
      同样是“运尸回家”的要素,在看重“落叶归根”的中国人这里演绎成了另一种样子。最为典型的故事是:
      
      那天晚上我坐公交回家,很晚了,车上人不多,我看见两个人架着一个人上来,中间那个人好像喝醉了。但他们坐了一会以后,我惊悚地发现那个人其实是死人,因为他随车晃动的动作与物体无异。后来我才知道运尸回家的费用很高,一般人承担不起。
      
      另外更有名的还有湘西的“赶尸”传说。
      
      有个故事用来教育美国姑娘讲究卫生:有个女孩做了个非常蓬松的发型,她每天都用很多发胶打理,但为了保持发型从来不洗头。有一天她突然头痛昏倒,送到医院就死去了。人们发现她的头发里长了许多蜘蛛,把她的头咬穿了。
      
      看到这个我想起非常有名的《故事会》田螺故事,在无数地方看到人提起,说造成了巨大的童年阴影:
      
      有个小孩特别喜欢吃田螺,后来他变得面黄肌瘦。有一天他爸爸生气打了他一巴掌,结果把他的头打掉了。原来田螺里有很多寄生虫都寄生在他的脖子里,所以变得很不结实了。
      
      书里还提到了“肯德基油炸鼠”“下水道鳄鱼”,并精准地概括为“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入侵”。说到入侵我想起另一个中国版本:一个小孩子吃西瓜不吐籽,后来西瓜在他肚里发芽了……
      
      汽车在美国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比在中国重要得多。所以“死过人的汽车”在中国的counterpart乃是“死过人的租住屋”,包括最有名的“背靠背”。
      
      “微波炉里的婴儿”加“嬉皮计时保姆”构成了这么个故事:一对夫妻雇用了一个小姑娘看管婴儿,回家时却发现女孩吸了毒,结果把婴儿放进了烤箱。据说这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的恐惧(类似的恐惧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很流行,但最近人们变得格外唯物以致于认为科学什么的不会威胁到人类)。
      
      “把孩子煮了”的中国版本是这样的:妻子为了烧洗澡水,把婴儿和澡盆一起放在火炉上,接着就去打麻将/聊天,丈夫回到家发现一锅婴儿汤——到这里还没有完,接下来有中国特色的是——他拿起斧头,冲出家门,找到妻子把她砍死。
      
      乍看之下这大概反映了两点:
      1)妇女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2)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比不上儿子
      不过再往下分析(潜意识里这个故事的成因)还是可以发现第三点的:
      男人长期被他的妻子所压制,以至于只有杀了她才能显示出他的阳刚之气,为了这个理由,不惜弄死孩子。
      (弗洛依德解梦那套还挺好使的……)
      
      另外一个故事(还是中国的)中,这个目的就明显得多了。长期被妻子欺负的屠夫丈夫终于忍不住拿刀砍死了她,并把她的内脏掏出来做菜。(在西方,这个丈夫会变成专门袭击女性的连环杀手。)
      
      最有意思的大概是鬼故事的跨国传播了。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本书包括了一个近几年我们开始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对情侣在汽车中听到外面有动静。男生说:“我出去看一下,你不要动。”女生在车中等着,忽然听到车顶传来刮擦的怪声,她非常害怕,但又不敢出去察看,直到天亮了救援的人员才到来,发现男生被吊死在车的正上方,那声音正是他的脚摩擦车顶发出的。
      
      是不是很眼熟?
      
      另一个更经典的例子是“消失的搭车客”:一名司机在路上碰到一个人要求搭车,等到他开到目的地,搭车者却消失了。后来(不管是通过桌上的遗照或被知情人告知)他发现,那个搭车者已经死了多年,并且常常出现在这条路上(一般是回家的路)要求搭车。
      
      这个故事不管在东西方都有大批的不同版本。
      
      总体来说,这本书感觉比较浅,很多结论隔靴搔痒。不过其價值在于,不仅发现许多与中国鬼故事相似的情节,更提供了一种对鬼故事、恐怖故事作民俗分析的思路。大热天的,在用鬼故事来纳凉的同时,也能附带着得出几个心理的、民俗的结论,活动一下热得粘在一起的脑子。
  •     urban legend是文化符号,与大众在社会中产生的社会心理紧密相关。符号的载体,在汽车、青年文化充斥的时代就变成汽车、陌生人的恐惧,虽然那个时代性解放流行,但越是频繁被人们遭遇到的东西,越会引起心理反应和焦虑。因此才有了后座上的陌生人、男友之死这样的具有警示作用的传说,告诉人们陌生人、约会的危险。书中反复强调,如果在过去,类似的故事应该以“很久很久以前”“五月的好日子里”这样的陈词滥调开头,但是这些我们看来是陈词滥调的句子,在过去恰恰是身临其境的表达,正如“在情人道”“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这些开头对我们来说很真实一样。
      
      Kentukey Fried Rat所表达出来的对消费快餐的健康焦虑,和中国现在流行的肯德基吃出虫子一样。但在中国,这样的传说还有一层排斥外国资本进入民族市场的焦虑。urban legend只在与社会普遍心理连接紧密时才能传播,这里并不是说具体的某个人不能突发奇想,幻想关于墓地里的祖先这样的恐怖情节,但是当代生活方式已经告别了墓地、祖先这些传统概念,因此这样的传说无法在传播中得到认同。相反,老人在流动性社会中所带来的麻烦,才会产生出“被盗的奶奶尸体”这样的传说。urban legend本质上,是认同和传播的社会内容。
      
      此书中提到Alan Dundes的精神分析发来研究民间故事中的钩男故事,这个恐怖的故事中,钩男的手象征了phallus,“他刺向女孩一侧的门把,随后被突然车开走而撕开(象征着阉割),这个故事象征着女孩惧怕男人所拥有的东西,一个拥有完整的手的情人可能会伤害她,只有迅速离开才能避免伤害。Dundes解释:反映了偷偷约会会产生的焦虑”(p54)
      
      但是有个问题是,怎么区分urban legend和真实发生的刑事案件呢?在没有具体的调查时,有没有办法先验地、模式化地断定一个故事是legend而非真实故事?也许,urban legend并不和真实事件严格区分,传说并不一定不是真的,关键是它们要符合叙述模型和暗藏的教化作用,是叙述造就了urban legend,而不是事件;是social reality,not natural reality.
  •     記得以前北京出版社出過一套 大家小書 叢書,書都很薄,但內容很深,很好。
      好吧,今日的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一些人的眼中竟有與 三聯、商務并駕齊驅的勢頭。每每見到此類評價,我都冷笑了,飄過。
      開門見山地說,我對這本書很失望。考慮到我最近正在做文化心理方面的考察,所以對這本書——及封面上的評語——寄寓了強烈的期盼,希望能夠從中吸收些理論和方法。結果,我發現,在書中,對都市傳說的收集和整理的確有可觀之處,但我最看重的“meaning”,卻似乎在故事中銷聲匿跡了。
      呃,這究竟是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它的討論和分析,究竟體現在哪里?我誠惶誠恐地在字里行間努力追尋,卻只在后記和每章最后覓得只言片語。
      即使是開山之作,似乎也不能掩飾本書在理論性上的蒼白和匱乏,在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中,有一段對恐怖傳說的精彩的溯源分析,對我的啟發比這本書大多了。
  •     市图书馆离我家非常近,走路一刻钟。押金除外,十块钱可以借一年书,很划算。
      
      
      这本《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是我喜欢的题材和叙述方式,不断的列出数字和具体词语的差别,符合我对考据癖的期待。封面够简洁,翻译也不错。虽然书中充满了鬼故事,但因为是作为【美国民俗学】来研究的,所以一个故事后面加上很多的注释典故,足以削弱恐怖的力量。
      
      
      书中解释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中【死人正吊用鞋刮擦车顶】与【死人倒吊用指甲刮擦车顶】的恐怖力量区别,这个说明白天是体会不到的。夜里回想起来,才知道妙处。吓死我了,好想讲脏话啊……
      
      
      其他还有一些笑话,虽然有些老了,但仍然有趣。
      
      
      现在都市传说类型的青春恐怖片层出不穷,很多可以从此找到出处。总之,是不错的书,观后感见本文标题。
      
      
  •     对中国民俗学界,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无疑是个迟来的惊喜。当原著作者布鲁范德于1981年发表该书时,美国民俗学正朝气蓬勃地向上发展。
      
      《消失的搭车客》不但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都市传说”这个新的民俗学体裁,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将民俗学家的眼光从传统的、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体裁扩延到当代的、崭新的、正在被每个人创造的这个新民俗现象上。这部著作体现了作者有关都市传说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是布鲁范德一系列有关都市传说的代表作(当然,布鲁范德作为当代重要民俗学家之一,对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当属他的已出四版的《美国民俗学》(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该书亦已由李扬翻译出版)。如今,有关都市传说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消失的搭车客》所起的作用无法忽视。在美国,“都市传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但并非很多人了解民俗学家对此所做出的努力。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民俗学亦有方兴未艾之势(如民俗学研究生数量所示),都市传说不但反映出都市化过程中社会环境的改变、百姓正在经历的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心态历程,也应成为民俗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此时,迟来的惊喜仍是难得的欣喜。
      
      《消失的搭车客》以八章的篇幅概述了八大类都市传说及其诸多异文。例如,男友之死、死亡汽车、后座杀手、肯德鸡油炸鼠、聚会中的裸体主人,以及节油汽车等。对每一类,布鲁范德不但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搜集、分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结合社会背景的阐释,为都市传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佳样本,特别是在第一章(其中“作为民俗的都市传说”一节)和第八章(正在生成的传说)。正如布鲁范德所指出,都市传说“大致反映了民众们在其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事象”(第195页)。这可以说是都市传说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共性。译者亦正确指出,“本书介绍的许多美国当代都市传说类型,在中国也不难找到相似的版本。当然,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独特类型,更是不胜枚举”(第202页)。目前在中国,有关汽车与高速公路的都市传说正在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民工”对都市与都市对农民的相互影响触及每家每户,几乎方方面面都处于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但有关这些鲜活的民俗的搜集与分析还寥寥无几。但愿此中译本能为中国民俗学在探索自己的新出路时带来一个新的启示。
      
      两位译者在文字与概念上传神入画的翻译不但保留了原作的精彩,亦适应了中国读者和社会特色,可谓无懈可击 。但是,一个遗憾是译者或出版者省略了原著附录中的一个,即“都市传说的搜集与研究”,因为本书的许多年轻读者可能成为对都市传说感兴趣的未来的民俗学家,这一节似乎还是很有用的。不过有心搜集研究都市民俗的人可从其他民俗学实地调查手册中得到必要的知识。无论如何,《消失的搭车客》之可读性不但会吸引普通读者,其系统性与开拓性也同样应成为民俗学家必备的参考书。
      
      张举文
      崴涞大学 (Willamette University)
      
  •     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七大恐怖”,google有67万多个相关网页,百度有63万。这些传说,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类似的这种传说,还有很多,生活里也经常听人说起,大都有鼻子有眼儿;而且讲述者要么是亲历,要么是朋友或是亲戚的经历,总之,都有一个听上去很确切的消息来源。这些传说,很多跟鬼魂有关,很灵异,也很恐怖,胆小的人听了晚上恐怕睡不好觉;还有一些,跟食品有关,例如可乐或是啤酒里的虫子,或者肯德基炸鸡里的死耗子,听了叫人再也不想喝饮料,也不敢再去肯德基。
      
      但是,这些事情或者传闻,虽然讲述者信誓旦旦、煞有介事,但基本上全是狗戴嚼子——胡嘞,完全不必相信,也完全不必害怕,因为这样的事情属于“都市传说”的范畴,基本上是捕风捉影编造出来的,而且越是时间地点人物等五个W样样俱备的,可信度越低。
      
      我活了四十年,这样的事情听说过不少,也亲身经历过几次。例如,我小时候住过一个大院,那个大院的后院有一栋1917年建造的德国式小楼,那个楼的二楼住着三户人家,面积最大的一楼大厅是话剧团的仓库,放置了一些用过的旧景片和旧道具。传说那个楼闹鬼,住在楼上的人家经常会在起风的夜里听见一楼有刷拉刷拉的声音,仿佛是有人在那个放旧物的仓库里来回走动。文革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女演员在那个楼里上吊自杀,大人们说,应该是她的鬼魂阴魂不散。但是,大人们似乎都不害怕,因为据说那个鬼魂从来没有踏上二楼的迹象。这事儿,对我来说,是个很重的心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夜里都不敢去厕所,因为那个大院的公共厕所在后院,离那栋楼很近;因为那鬼虽然不上二楼,但未必不会走出楼来在黑黢黢的院子里游荡。后来,那个关于鬼魂的传说不攻自破了,因为大人们发现,那楼里夜里经常发出的刷拉刷拉的声音,不过是一张旧报纸搞的鬼,因为仓库的一块玻璃被打碎,有人就在打碎的玻璃处糊了一张旧报纸,时间长了,浆糊风干,旧报纸的一角就不再粘在窗框上,夜里头如果起风,那张旧报纸就会随风舞动,刷拉刷拉地响起来。就这么简单。这件事情,很是改变了一下我的人生观,自打揭秘之后,我就不再相信什么传说,凡事非亲见才会相信了。我老家有句俗话,说“不是亲眼见,不能吃拉面”。这话其实跟拉面无关,是告诉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胡嘞嘞。
      
      这样的传说,其实全世界都有,而且很多事情大同小异,只是时间地点人物换了换,故事的基本结构都差不多。我因为不相信这些事情,所以很少往深里想,只是觉得编这样的传说、传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只是把它当成民间传说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老奶奶拿抓人的毛猴子或是吃小孩的黑瞎子唬弄爱哭爱闹的小孩子。
      
      美国人布鲁范德,人称“都市传说先生”,但是别误会,他不是将这些故事的人,而是研究这些传说的学者。他的书《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就是他的研究成果。在这本书里,布鲁范德讲述了最具典型意义、流传最广的美国都市传说,包括每个传说的不同变种,并且试图揭示它们可能包含的意义。
      
      按照布鲁范德的说法,人们讲述、聆听和传播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奇异、恐怖或者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或者大众心理。这些传说的存在,真实地反映出创造者、讲述者和传播者所处的环境、语境的特点,同时传达了人们的某些焦虑,是某种社会心理的折射,并进而影响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的集体心理,影响我们的行为规范系统。
      
      掩卷长思,觉得布鲁范德的说法相当有道理,于是,对现在流传的一些故事有了些新的看法,明白了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属于民俗的范畴。正如布鲁范德在书中指出的那样,都市传说是民俗传统,而不是历史。
      
      突然想,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搜集这样一些流传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和传说,看看其中反映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集体焦虑。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古语云,流言止于智者。不过,从这些传说的广泛传播来看,我们身边的智者似乎不多。而鬼,也从来没消停过。呵呵。
  •   鬼故事嘛,大多大同小异的。。。西方还是那些精灵传说,吸血鬼什么的经典。。
  •   好笑的鬼故事,被你当做纳凉小菜了,让魑魅魍魉们情何以堪啊
  •   社会文化冲突的点,往往是造成urban legend的地方.正如历史转折点容易被历史记载.那么更普遍一点的urban memory呢?恐怕更属于平民叙述吧,我想.
  •   这些传说只在分散的论文里面见过。感觉Alan Dundes喜欢对民俗学事项进行性心理学分析,好像还分析过华盛顿的樱桃树,同样将其作为phallus的象征。忘了他是否提过反对堆砌资料之类的所谓民俗研究了。关于钩子男,Dundes还提到那其实是“男友”的另一个心理身份。其实很多美国都市传说在中国都可以找到对应。比如在某地出产的农产品中有毒蛇,还有著名的“welcome to the world of AIDS",中国前些年也有讲述某一患艾滋病的外国人在中国死亡,死前疯狂性生活留下第一批艾滋病例的都市传说。这些传说恐怕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实事依据,农产品的传说,可能此地的农产品过于便宜,给其它地区的产品带来了威胁,在传说中,这种威胁被具象化成了毒蛇,并推衍到对消费者同样造成威胁,艾滋病的传说,艾滋病确实在那几年传入中国,大家对此比较恐慌,讲述成为宣泄心理压力的一种途径。Linda Degh and Andrew Vazsonyi有篇文章叫Legend and Belief,其中提到的一点跟楼主观点相似:"... in the act of legend-creation there is a much closer cooperar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his audience than in the composition of any other prose narrative genre."可见讲述的确是构成都市传说的重要环节。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嗯嗯~我已经注意很久了,的确不错的说。
    可能Lz对书的期望过高了……
  •   LZ你看了多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就下这种评论??
  •   每每見到此類評價,我都冷笑了,飄過。
  •   想咨询一本书名,那书是无意间在一书店看到的,当时没买,后来再去买就没了。没记住书名,异常遗憾!
    内容的第一个章节是讲一个特别优秀的飞行员,有着种种优秀的飞行经验,但是在一个外国的机场,因为种种偶然性,比如正好飞机没油要去加油,机场因为大雾关闭,这个飞行员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返回本国的机场,结果就造成了一场特别特别不应该的撞机事件。
    总结点落在各种偶然因素导致的不应该上,觉得挺有意思的。可是,书名是什么呢?
  •   “这本书封面手感很好,翻译更加不错,网路上购买价格也算公道。”
    说得好!
    这本书翻译的确不错。
  •   中国传说不少,想象力也挺丰富的,可就是没人当回事。一直很奇怪,国内为什么没有人研究“都市传说”?我们建了一个组,专门搜集分享这“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urbanlegend/
  •   好啊……马上加入!
  •   俺国社会新闻=米国都市传说-_-||
  •   不错的书 但举的故事太少 不过瘾
  •   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故事太多,民俗学要都是这么个搞法,那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   楼主已经看过有这些传说影子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再来看一次美国版本,乐趣未免会减少,就如看了金田一或者少包再看占星一样。
    书的封面——不加塑膜,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潮流了!手感的确不错,不过稍嫌有点模糊。
    “而论及中国的都市传说,譬如校园的恐怖传说等等,都有大力挖掘的可能性。教学楼多出一节台阶;厕所间里的恐怖声音;……诸如此类。”
    中国的校园恐怖传说的确大有前景,另外中国的乡村迷信也很有发掘的价值。
  •   至于都市论,岛田大神已经运用到自己的推理作品中去了,日本的都市传说,看漫画地狱老师可了解不少,哈哈,算是我的启蒙读本了。另外京极夏彦的作品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少。
  •   这本书是都市传说概念大众化传播的第一步,成书于80年代,在此之前,都市传说还只是学院派的玩意儿,在此之后,都市传说才真正变成“都市”传说。
  •   那你可以试着看看看《北大段子》《复旦段子》
  •   不知国内 是否会有相应的课题出现~
  •   听上去真是一本极有趣的书
  •   觉得也不是很学术,我还看得进去,故事多有趣的,轻度恐怖。
  •   书中多处讲到美国的汽车文化,非常有启发。
    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学术书,在课题开拓性和主题逻辑上都有所成就。
  •   其实 我觉得结合中国国情看的话
    除了 都市 校园 这类的传说之外
    还有更多的 乡村传说 存在与广大的农村
    只不过 这类的传说 不具备 都市这样的放大环境和条件而已
  •   或许是我国的国情决定,很少有人去系统研究过中国的都市传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