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孟宪实  页数:22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孟宪实讲唐史》序  唐太宗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很落后,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和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味。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得兼,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可贵的是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也能享受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 2007年4月10日 

内容概要

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

书籍目录

序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第一讲 政治世家 一、皇亲国戚家族显赫 二、政治家庭耳濡目染 三、纨绔少年玄鉴深远第二讲 晋阳起兵 一、马邑兵败谋划举兵 二、矫诏征兵巧妙布局 三、炀帝亲信刀下冤魂 四、联合突厥忍辱称臣 五、晋阳起兵谁是首谋 六、乱世英豪各怀异志第三讲 李渊称帝 一、处心积虑暂缓称帝 二、烽烟四起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变杨广毙命 四、李渊登基大唐建立第四讲 刘文静案 一、小妾失宠诬告夫君 二、案情复杂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敲山震虎 四、历史谜团众说纷纭 五、君臣父子皇权至上第五讲 秦王破阵 一、知子莫若父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刘武周逼降尉迟恭 三、王世充称帝秦王攻洛阳 四、一举灭双雄中原得统一 五、立汗马功劳备帝王之资第六讲 太子之争 一、全面准备蓄积待发 二、功高不赏扶持太子 三、杨文斡事件李世民之谋? 四、太子险被废皇帝又反悔第七讲 兄弟阋墙 一、齐王元吉暗藏野心 二、政治联盟各怀心事 三、太子设局狠招迭出第八讲 玄武喋血 一、乌城战报疑云重重 二、秦王定计擒贼擒王 三、禁门喋血兄弟殒命第九讲 太宗即位 一、计中计谋中谋 二、回天乏术秦王夺权 三、敦煌文献透露真相第十讲 天下和解 一、派系斗争恶性延续 二、安定天下争取民心  三、大度能容化敌为友 四、魏徵出使天下归心第十一讲 贞观路线 一、王道霸道治国之辩 二、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第十二讲 皇帝纳谏 一、大我小我取舍艰难 二、君臣同心以史为鉴 三、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四、下情上达广开言路第十三讲 良臣魏徵 一、性情耿直经国之才 二、触怒龙颜面不改色 三、寓贬于褒有理有节 四、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五、耻君不如尧舜第十四讲 长孙皇后 一、知性女人皇后楷模 二、政治顾问皇帝高参 三、临终遗嘱深谋远虑第十五讲 以人为本 一、民为邦本社稷次之 二、审慎行刑重视生命 三、四百死囚按时归狱 四、官员守法以身作则第十六讲 高昌风云 一、故城高昌丝路要道 二、玄奘西行国王资助 三、兴兵远征平定高昌 四、控制西域帝国巅峰第十七讲 太子危机 一、太子称职上下满意 二、魏王得宠储位危机 三、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第十八讲 太子废立 一、政治博弈扑朔迷离 二、齐王谋反引发阴谋 三、太子谋反自毁前途 四、鹬蚌相争晋王得利 五、确立李治保全皇子第十九讲 未雨绸缪 一、储君辅臣朝野中坚 二、弥合矛盾用心良苦 三、御驾亲征英雄末路第二十讲 贞观之魂 一、太宗驾崩山河动容 二、历史意识鉴古知今 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四、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个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23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和谐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描绘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和异邦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诞生的。    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  也许有人会问,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都被后来掩盖了,为什么尉迟敬德囚禁皇帝的这段文字保留下来?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发现,这些文字都是记载在尉迟敬德传中,于是恍然大悟。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需要掩盖,但对于立功的尉迟敬德,他的功劳也需要表白,如果一字不记,等于抹杀了尉迟敬德的功劳。为了一种平衡,只好模糊记录,结果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探究真相的线索。  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谁都未曾说过的。今天我在这里这么讲出来,难道没有受到什么启发,都是如此推测出来的?不是,我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启发,只是作者已经不可考了。  这是一篇唐代的小说,是它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被打开,里面珍藏了九百多年前的文献被发现。这就是敦煌藏经洞。这些中国的国宝后来流落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国、法国、俄国都是重要的收藏地。英国的敦煌文书是斯坦因带去的,所以他们的编号都用S。而S.2630号文书,是一篇唐代人写的小说。小说没头没尾,但是内容很重要。在中国,学者王国维是第一个研究这篇小说的人,他将它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这个古代小说故事虽然不完整,大概的意思还清楚的。玄武门事变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不散,到冥世阎王殿告状,最后阎王决定抓李世民的灵魂来冥世与李建成等对质。其中,有一个冥世的判官叫做崔子玉,他是辅阳县县尉,一个往来于人间与冥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皇帝来到冥世,知道升官的机会到了。他开始跟唐太宗讨价还价,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跟他搞交易。崔子玉说可以替唐太宗回答问题,但需要唐太宗给他报酬。回答什么问题呢?即“武德七年(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小说作七年),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唐太宗一看这个问题,立刻傻了,“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心中像长了块木头。他说回答不了。最后,崔子玉替唐太宗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约是大义灭亲之类。于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蒲州刺史兼任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的大官。小说中,唐太宗的灵魂战战兢兢,因为心中有鬼。最后不得不接受崔子玉的敲诈,顺利通过冥世的拷问。  这个小说的创作年代不清楚,但肯定属于唐代,小说应该是经过了多人不同时期的修改,大概在武则天时期已经成形。其中,小说认为李世民有罪。其中特别清楚地说到他“囚慈父于后宫”。因为杀兄弟的事情记载比较多,软禁父亲的记载一个字都没有。这里的提示告诉我们,唐朝就有这种李世民囚禁父皇的说法。  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出现在高祖李渊面前的一幕,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豁然明朗。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来到李渊的所在地,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支军队前来。李渊连同他的一班大臣,立刻丧失了人身自由。因为人身自由已经丧失,当然也丧失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他们只能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办事,否则肯定有生命危险。  李渊显得很乖,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他喜欢这样,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呢。这样看来,李渊退位是形势所逼。高祖确有识时务的一面,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主动让权。  高祖被囚禁一个小时与一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从父亲手里强取的,对此,他和父亲都心知肚明。虽然父子二人暂时平和共处,李渊也不愿意挣扎出更大的悲剧,但是,两人的心里是打上结的。李渊还活在人世,他一直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李世民治理天下。这对于李世民来讲,其实是另外一种压力。他应时刻提醒自己,父亲在看着。压力即为动力,这是他取得贞观之治的另外一种动力。魏徵进谏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魏徵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徵为什么能够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说魏徵这个人有治国之才,第二是魏徵性格刚直,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第三条,就是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一个重要官员,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这就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对国家好对人民好,这意见我非提不可。  上面只讲了三个理由,其实还有第四个理由,今天我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制度性的理由,魏徵是在尽职尽责。李世民一开始任命魏徵在东宫做一个小官,后来很快让他做了谏议大夫,正五品。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唐朝的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平时在门下省办公,也参与门下省的工作。魏徵是谏官中最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他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不进谏谁进谏啊?这是他的职务要求的。  后来,魏徵又很快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最早是在魏徵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  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就是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六个部的长官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徵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反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徵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徵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徵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徵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徵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徵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徵说服,并奖赏魏徵和王珪。  魏徵敢于如此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的话才有说服力。  有人也许会说,魏徵担任门下省的官员,是太宗任命的,主要还是太宗用人得当。这么说虽然也不错,但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可不是唐太宗发明的,那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门下省审核诏书,也不是始于唐太宗。唐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理性行政十分突出,除了太宗本人的开明以外,在制度的设置上最能体现理性精神的就是门下省这个机构。  在决策阶段努力减少错误,对于国家健康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错误的决策不算错误,错误的决策实施了才是真正的错误。凡是大面积的国家错误,一定是在决策阶段就出了问题,并得以贯彻执行,最后造成重大后果。加强决策阶段的讨论,就可以从源头上尽量避免错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孟宪实讲唐史》序  唐太宗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很落后,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和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味。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得兼,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可贵的是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也能享受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  2007年4月10日

编辑推荐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是2007唐史年巨献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二十帝》主讲人 ★2007唐史题材的影视、书籍最热,堪称“唐史年” ★君臣如亲人,社会关系和谐,国际地位崇高,贞观之治,永远让人感怀。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多远?不是岁月苍茫,是什么阻隔我们与历史接近?拨开文字记录的重重迷雾,作者引领我们发现历史真相,领略贞观风采: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力的理性、国家的尊严……  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孟宪实讲唐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看过几集百家讲坛,然后买了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   记得有个乐队叫“梦回唐朝”,我想能够形容我看完此书的感想的话,我想借用这个乐队的名称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本好书,带着我回到了那个曾经的中国盛世,推荐。另外,我买的是作者签名本,货真价实,谢谢当当。
  •   因为这是学着写的,所以可以肯定学术性和作者严禁的著书态度。同时它也不会像普通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地以完全客观态度来批判品评,因为这是写给大众看的,所以必然考虑以情感人,不仅描画是历史人物当时的感情,还有作者对于他们的感情。一旦将感情引入历史,可能可以帮助读者观众更好地体味,历史和人物的酸甜苦辣。
  •   可以作为<资治通鉴>的补充评点读本.较于前者,这本书的现代诠释很有意义.现场听过孟老师的讲座,觉得非常朴实无华.学者的楷模.
  •   孟宪实的讲唐史,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评论。既见自己的见解,也符合一般逻辑。但作者合作的《贞观之治》电视剧在细节上很考据,但似乎没有形成一些合理的解释。^^
  •   作者亲笔签名,有收藏价值~!
  •   书挺好,就是签名像假的。
  •   略为有些歌功颂德,对历史的辨析稍不足。
  •   就是收到的书有点旧了,像被人在地上踩过似的。
  •   同事很喜欢的一本书
  •   这书的质量真的是不怎么样的哎还是希望当当能改进下吧真能做到物美价廉就好了
  •   没有讲的精彩
  •   书的前大部分还不错,后面感觉写的有点枯燥。
  •   作者的独到见解,也引发了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这样的书值得一读。
  •   通俗话的讲述历史故事 我觉得初中的孩子都能看懂 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推荐一下
  •   我非常喜欢看书,在亚马逊也买了很多书,有的看的比较粗超,有的稍微细致些,多多少少对书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我觉得大家的时间有限并不是每本书都要看,看书之前首先要看作者,要对书的作者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可以百度,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看大师的书,年纪比较大的人写的书,这样的话,书里面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独特的见解,作为读者每每细细品会时,总会有收获的,另外书要反复看几遍,结合现实生活去看,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我记得好像有一个古人写过一篇怎样看书的文章,上初中在教科书上还学过,现在已不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如果有知道者还请告诉我,甚谢,另外买书时尽量要买正版书,如果书印刷粗超,可能会影响读书的心情,影响自己对书的知识的摄取,买时7.5
  •   初唐政局,很好!
  •   拿上手就放不下,一口气看完了,不错```
  •   不管是笔调,史观,都很一般。
  •   孟宪实还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之一,最近又看了贞观之治的电视剧(不是唐国强的那个贞观长歌),觉得真的是部好片子,据说美国把这部电视剧当纪录片放的,再结合看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   正在看,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很多盛唐的事情,很好,喜欢这书
  •   首先,书的装祯、排版和印刷质量都不错,内容方面,这本书讲得很仔细,有史实,有推理,有论证,值得购买。
  •   作为百家讲坛早期的讲师来说坛坛是好酒 自然出的书也差不了历史课上唐史也只是粗浅的讲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其中背后的故事是此书最大的精彩同时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也有独到之处
  •   和隋唐演义对着看挺好玩的
  •   分析得较深刻。喜欢,好看。
  •   还是不错的。看了前半部分,后面部分还没有看完。
  •   挺严谨的讲史,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书不错,书的感觉就像孟老师在授课,听好看!
  •   百姓论坛看他讲的不错,结果书写的没有什么。
  •   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很到位
  •   不知道是不是太宗喜欢改史书导致缺乏史料,总觉得这本书差了点什么,看着不过瘾。
  •   很好,书不错,值得一看
  •   这本《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 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