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前半生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邵建  页数:430  
Tag标签:无  

前言

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代序)    邵建    胡适,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十九岁时(1910)通过前清华的庚款考试,先后留学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的考试,应蔡元培及陈独秀邀请,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回国前夕,一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语言革命,以致我们今天通行的语体仍拜那场运动之赐,胡适也由此奠定他在中国的影响。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个时代有一口头禅,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适之”。然而,20世纪下半叶,形势陡转,胡适的形象一落千丈。1950年代,大陆中国发起轰轰烈烈的批胡运动。几十年后(2003),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堂皇九卷的《古史考》,其中前四卷就是那个时代(1949-1980)批胡运动的史料汇编。近三百万的大批判文字,集成了这厚厚的四卷大开本,它像小山一样堆在我的书桌上,盯着它就像在打量一个怪异的时代。    就我本人而言,接触胡适很晚。在我读中学的1970年代,是没有胡适书读的,如果偶然碰上,那肯定是在批判的材料中。但,尽管没读过胡适,胡适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反面形象,记得“走狗”两个字庶几便是我脑海中对这个形象的最早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系统地读胡时,胡适在中国的命运已经走过了一个大大的“之”字。“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已经沉人历史背影中的胡适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l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当然,这里的“胡适”已不仅是他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胡适”作为2l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他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胡适一生和他的思想都相当丰富,有这样一篇写胡适的文章,内容没看,但题目却过目未忘: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到位,庶几可以视作胡适的墓志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以及20世纪历史本身都留下历史辙迹的胡适,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放在今天,我以为有这样一点——这也是胡适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枢要,那就是“宽容”。    什么是宽容?应该说在中国本土的传统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精神资源。作为一种价值之光,20世纪以来,它主要是靠当年留学英美的那拨知识分子输入和奉持,而胡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牛津、朗文或韦伯斯特等大辞典中,宽容通常解释为对不同于己的信仰、思想和行为的容忍和承认。美国一位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它视为“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是的,社会作为一个异质共同体,组成它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异的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无法一致。那么,这样一群人如何在社会中共存呢?如果我们不是强调彼此之间斗争的话,宽容就是构成社会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培养自己的宽容意识和能力。    然而,20世纪中国最匮乏的精神资源之一,就是宽容。20世纪是一个奉行“斗争哲学”的世纪,宽容则是这种哲学的反面,它由于被误认为是软弱、妥协和不彻底,因此,奉持这种价值的胡适自然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反面。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生为传播自由的理念尽心劳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却以“容忍与自由”为题,连续作文两篇(其中一篇是讲演),强调的是同一个主旨“容忍”。他说: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把这句话称之为“不可磨灭的格言”,进而申说:“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里的容忍,就是容忍异己。在胡适看来,“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当然胡适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轻易养成的雅量”。    ……    正如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并非指的是实然,那是一个文化老人的文化企盼;本文这里的走近“胡适”,其诉求也就是走近“宽容”,从而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成为一个非血火的宽容世纪。那么,丈量一下吧,我们离宽容,到底还有多远。记得2003年8月,我和朋友们从绩溪小路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抱着一份期待;今天,我们这个世纪也在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更抱一份期待。我期待我们这个世纪铸“斗争”之剑为“宽容”之犁,我期待我们能为这宽容世纪的到来做出努力、哪怕是抗争的努力——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就像当年胡适所做的那样。    让这个世纪早日到来吧!    让我在此馨香祷祝!

内容概要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1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作者简介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教文学理论。教书之余,读书写作。1980年代中期以后,写作以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为主。1990年代中期后,曾作知识分子研究。本世纪以来,以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为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2005年以来,另作胡适研究。与此同时,开始时评写作。

书籍目录

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代序)第一部分 成长年代(1891-1910) 一 “我是安徽徽州人” 二 幼年失怙 三 “我都得到感谢我的慈母” 四 童学书目 五 “穈先生” 六 “僧道无缘” 七 出山 八 在梅溪学堂跳级 九 思想的胎孕(一) 十 思想的胎孕(二) 十一 “为公学得了个好学生” 十二 堕落时代 十三 “我很挨近榜尾了”第二部分 负笈北美(1910-1917) 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 二 走向乐观主义 三 “民有、民治、民享” 四 “小叙事”、“大叙事” 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 六 模拟大选中的“激进”与“保守” 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 八 “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 十 世界公民(A citizen of the world)  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 十二 字句之争 十三 “以人道之名为不平之鸣” 十四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十五 尼采的“遗毒” 十六 消极和平主久 十七 与韦莲司谈“容忍” 十八 歌德的镇静功夫 十九 “爱国癫” 二十 从“不争”到“积极和平主义” 二十一 舌战富山接三 二十二 “波士顿游记”中的财产权问题 二十三 “波士顿游记”中的美国独立战争 二十四 危险的“国教” 二十五 “拆房”之喻 二十六 “舆论家” 二十七 “论革命” 二十八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二十九 “理想”的迷途 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爱自由”? 三十一 导师 三十二 管子的法治 孟子的民权 三十三 自由国度里的非自由一幕 三十四 袁世凯,还是威尔逊 三十五 沁园春·新俄万岁 三十六 杜威 哥大 博士(一) 三十七 杜威 哥大 博士(二) 三十八 杜威 哥大 博士(三)第三部分 海归以后(1917-1927) 一 “如今我们回来了……” 二 1:3的新文化运动格局 三 与汪懋祖、钱玄同书 四 张厚载和林纾 五 反对“最后之因” 六 无声的义举及北大教授的收入 七 启蒙中的声音 八 “五四”的态度 九 质疑“根本解决” 十 枕上炸弹诗 十一 为周作人“作伐”和北大“某籍某系” 十二 第一次谈政治 十三 初试《努力》 十四 舆论家的态度 十五 “在一个共和的国家里,什么叫做悖主” 十六 联邦之路(一) 十七 联邦之路(二) 十八 联邦之路(三) 十九 “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二十 “为了一个主张而来,为了主张的失败而去” 二十一 “不过我说的话,我想定然是不合时宜的”(一) 二十二 “不过我说的话,我想定然是不合时宜的”(二) 二十三 “百尺竿头掉下来” 二十四 “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一) 二十五 “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二) 二十六 1925年11月29日《晨报》奂(一) 二十七 1925年11月29日《晨报》奂(二) 二十八 “女师大风潮”和北大脱离教育部(一) 二十九 “女师大风潮”和北大脱离教育部(二) 三十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 三十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二) 三十二 两个人的莫斯科(一) 三十三 两个人的莫斯科(二) 三十四 两个人的莫斯科(三) 三十五 两个人的莫斯科(四) 三十六 两个人的莫斯科(五) 三十七 “两个人的莫斯科”附 三十八 “欧游”过了是“漫游” 三十九 1927年的“博士”之迷 四十 对国民党的态度(一) 四十一 对国民党的态度(二) 四十二 第二次过日本 四十三 “这也可能意味着〔新文化〕运动的倒退”后记:理性思考 感性表达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后记: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后记也就是个交待。    《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完成后,大约半年时间,又开始这本书的工作。这次是把笔墨都集中在胡适一人身上,因为前一本书的框架是胡、鲁比较,有许多胡适的材料在那个框架中无以采用。当然,另写胡适,不仅仅是材料富余,更在于对20世纪来说,胡适是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l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显然也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本书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至于胡适的其他方面,比如他的私人生活乃至情感生活等,就不在本书视野之内,因为本书的初始定位就不是全传。    近几年的写作中,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八个字“理性思考,感性表达”。由于本书侧重胡适思想,更需要在思考上用功。拓深其思想含量和学术含量固我所欲,但,表达却力求可读。向来人不远文字而文字远人。感性些,再感性些,至少我不想我的文字拒人千里。至于本书是否能够做到这八个字,我只敢说这是我的努力,再多说,也许会曝露我的不自信。    本来想把胡适的一生在文中一气呵成,但很快发现在篇幅上有困难。胡适一生经历丰富,其生平贯穿晚清、北洋、中华民国等,他的晚年还要面对海峡这边的大陆中国。如果以人带史,份量将会更大,它超出了一本书的承载。因此,决定把胡适生平一分为二,这本书专门写胡适的前半生,时间截至1927年。是年,胡适三十六岁,按他享年近七十二岁计,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另外,1927年是现代中国出现大变局的年份,胡适又正好第二次从美国回来。此前此后,这个国家和二次回国的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说,那个时代和胡适本人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因此,以这个转折点的1927年划界,是个相对合适的年份。    本书书名借自尼釆的同名书,那是1980年代风行的一本书。在《瞧,这人》的译名外,该书的另一种译称是《看哪,那人》。那是尼釆的精神自叙,在德意志,尼釆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同样,胡适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风向,尽管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没能成为主流,或者说,是我们在那个时代错失了“胡适”。也正如此,今天,我们更需要穿过历史的烟尘,好好打量一下这人和这人的思想。    本书的构想在写作前曾和冯克力先生交流过,他当时就很认同我的这次写作,感谢他为出版此书所做的繁琐细致的工作!感谢朋友范泓先生慷慨提供相关资料!感谢南京大学图书馆陈远焕、刘松建二位先生在我需要时所提供的图书帮助!感谢欣然同意出版此书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刘瑞琳女士和曹凌志先生!还要感谢一直关注我这本书的写作并为之做出相应付出的席云舒先生!最后,我更要感谢愿意拿起这本书的每一个人!它原本就是献给你们的……    邵建谨志

编辑推荐

《胡适的前半生: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新增《说有易,说无难》、《风雨苍黄五十年》两文,系作者在胡适先生辞世五十周年的回应文章及感怀文字。2007年初版《瞧,这人》,新版改名为《胡适的前半生》。

名人推荐

胡适一生经历丰富,其生平贯穿晚清、北洋、中华民国等,他的晚年还要面对海峡这边的大陆中国。如果以人带史,份量将会更大,它超出了一本书的承载。因此,决定把胡适生平一分为二,这本书专门写胡适的前半生,时间截至1927年。是年,胡适三十六岁,按他享年近七十二岁汁,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另外,1927年是现代中国出现大变局的年份,胡适又正好第二次从美国回来。此前此后,这个国家和二次回国的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说,那个时代和胡适本人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因此,以这个转折点的1927年划界,是个相对合适的年份。 ——邵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适的前半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邵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看完邵建的《胡适与鲁迅》,紧接着就读这本书。邵建说在他的写作中对他自己的要求是“理性思考,感性表达”,在读他的著作过程中,也能感受得到他的这一“八字真诀”。一般读学术味较浓的著作,总不能让人一气呵成,要不是概念上的阻遏,要不就是语句上的扭结,总让人读起来甚感头疼,但读邵建不然。他的字里行间充盈着一股激情,虽然在论断上能感觉得到他竭力求得理性平稳,不过激。胡适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社会政治上的地位不言自喻,虽然曾经很长时间“被妖魔化”,如何去解读去真正认识胡适,去吸取他身上有用的价值资源?这本书力图从资料本身去行塑胡适。很叹佩作者爬梳和解读资料的功夫,他从胡适的日记、书信及年谱那些庞杂的资料中条分缕析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胡适的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毋庸讳言,作者是价值选择上是接近胡适的,但他并不落入为尊者讳的窠臼,胡适思想的缺陷以及模糊之处,他也严格指出。比如作为自由主义的胡适本身的自由主义思想来源就有断限,他熟悉的是以19世纪的密尔和其时杜威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而对以洛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却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难觅踪影!所以他有时难分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所以才有将苏联的集权体制模糊为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阶段,显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总之这本书可以作为案头床头书,时时翻看的!
  •   介绍胡适的书看过多本。但是,手捧《瞧,这人》,感叹是近来自己看过写胡适最好的一本书。胡适先生儒雅、宽容、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时时展现在眼前,中国有您这位大师而骄傲。本书不仅展现了新文化领袖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思想、言行,而且更让人了解民国时期自由知识分子的学识与人品。读罢此书意犹未尽,愿不久的将来见到邵建先生撰写胡适(36岁至72岁)的续集。
  •   邵建以独特的角度,比较了胡适和鲁迅从童年相近的遭遇到日后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反映出同样背景下真正的胡适和鲁迅的个性差异,描摩出一个真实未经渲染的鲁迅。
  •   这本书,将胡适先生的人品、思想,写得发人深思。21世纪,期待胡适先生从美国带回种下的兰花草,在这块土地上开出美丽芬芳的花儿来。
  •   本书的作者是我的老师,是因为很崇拜他的思想才去看这本书的,这本书里的很多思想和他上课说的相类似。本书可以很全面的很客观的了解到胡适和他的思想,也能了解到老师的思想,有些话我依然记得:自由,是以不干涉他人之自由我界限。相当精彩,推荐看。
  •   最近看了凤凰网关于胡适的一期专题,对胡适产生了兴趣,买来一读,书的质量不错。
  •   颠覆了传统历史观,该书以胡适为线索展开,详述了近代中国历史。
  •   想要了解一个人,肯定得从他自身出发,书中原文的引用无疑是第一手资料,翻看了一下,对于多元,宽容略有认识,邵老师的文字还是很有味道的,是值得买的好书
  •   另一个角度观看一个一直被人误会的文人
  •   作者用胡先生的一个生活时间段为要点,内容详实丰富!看后感觉受益匪浅!
  •   这本书正在读,作者的分析还是有理有据,许多论述发人深省,值得一读的好书。
  •   书信文字朴实、情感很动人
  •   的好书
  •     千个人看胡适有千个看法,从具体事件中,还是让读者自已评价胡适吧。
  •   这边书是在厚实的工地下出来的书。在叙述史实之外还有精彩的点评。这点不是每位作者都能做到和做好的。
    另外,这本书有一个不足。篇章分的太细了。不知道,其他的读者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   这本书又一次对得起这种信心.呵呵。
  •   先前所购买的<<“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怎么页面都很脏很旧,新书怎么会这样,是否是库存的?如果是这样那先给打招呼哦!也可哦!
  •   这本书的优点是用材料说话,作者的观点都在材料中,耐人寻味.
  •   这本书是最近看的有关胡适的书籍中最佳的!
  •   读过李敖和唐德刚写的胡适,但与这本与众不同。这本书不仅写胡适,还比较胡适与鲁迅、陈独秀等面对同样事件的不同表现。另外,作者也发现了以前不为大家所关注的胡适的真实内心世界。作者的点评也有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