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广达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本书著重考察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成就以及在此影响下发生的学术转型,进而由此引发的文史研究的新气象。为了使论述不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着重取在史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为个案,分析个人的治史风格,同时也探索个人风格得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此点正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具体语境不同、每位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在诸多不同中,又存在着一些可资互相参照的共同点,那就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张广达,1931年5月生于河北青县。1953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
1983—1989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9年6月后常住法国,先后在法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学术机构和大学兼职。1989年8月法国亚洲学会授予荣誉会员,1993—1994学年度法兰西学院国际讲席教授,1999—200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问三年,2003年1月,法国巴黎高等实验学院语言学部授予荣誉历史学博士学位。刚刚荣膺第27届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唐末五代到宋初的社会变革;唐代西域的文化汇聚;中世纪欧亚内陆的文化交流;百年来中、日、德、法、俄诸国的汉学家与东方学。

书籍目录

总序学术史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学人 试论俄国东方学家瓦·弗·巴托尔德对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书 向达先生文史研究的贡献 魏特夫与艾博华教授 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凯特教授书序 关于唐史研究趋向的几点浅见——《二十世纪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序书评 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中世纪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国讨论施坚雅的区域系统观的几篇评论 苏联出版的几部民族史著作 评卜德《中国的思想、社会与科学     ——近代之前中国科学与技术的思维背景与社会背景》 评沟口雄三、汪德迈合编《儒教与亚洲社会》 评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评Allsen《蒙古帝国主义:1251-1259年蒙哥大汗对中国、俄国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   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敦煌汉文写卷目录》第4卷 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写卷注记目录》自述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章节摘录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一 时代王国维先生(1877-1927年)在世五十年间,正值清末民初内忧外患者纷至沓来、国势阽危的时代。两千年来,中国不是没有内部变乱和屡遭周边势力侵袭的经历,而且内外因素的互动每每导致中央王朝的瓦解。唯独此次际遇大同于既往:门户洞开、列强环伺,不仅引发了中国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剧烈震荡,而且历来自我标榜为天下中心的天朝帝国的崩溃预示着中国自身即将被卷入世界体系。而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人们遇到了随社会转型而伴生的新旧观念替置的考验。在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的支配之下,中国曾经主动引进应用型的西方技艺。当时,人们认为这种引进不会妨害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仍然保持其普世意义,更意识不到中国文化相形之下或有沦为一偏文化之虞,因而不存在太大的思想障碍。经过同治、光绪两朝的洋务运动,西方知识体系,包括西方的人文学科及其价值判断系统,作为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势传入中国。西方人文学科及其思想体系,作为新的组成部分也就势传入中国。西方人文学科及其思想体系的大举传入,势必带给会儒家思想及其维护的专制体制以冲击。对于经朝延和封疆大吏极力提倡,戴震(1723-1777年)、段玉裁(1735-1815年)、钱大昕(1728-1804年)、王念孙(1744-1832年)、王引之(1766-1834年)、汪中(1745-1794年)等大儒所确立的清代学术的绝对权威和正统 位,人们从尊奉而开始产生疑问。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国维不是不明白两千年的帝统已然无可就要,但是,他的失落情节或精神迷惘日益加深。他自幼所受的熏陶和(惯性行为),决定了他无从在心理上异化自己的信念。1927年,陈寅恪的《王观堂挽词》记述了两人曾在清华工字厅深夜共话前朝旧事而不胜唏嘘:“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编辑推荐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广达先生作为学术大家,这本书虽然是随笔回忆录,但处处可见他的治学之道,“极高远而底于平实”,实在是最恰当的评价。这本书最有亮点的当然是贯通中西史学的精髓,既有传统史学的扎实功底,又有熟稔海外史学理论的素养,发论给人以洞明与超拔之感。推荐
  •   张广达先生的书,这一本感觉好读一些,收了。
  •   张广达先生的作品那是没的说的,深入品味即可,耐人捉摸~
  •   大家之书,精心之作,推荐推荐
  •   不愧为真正的大家,一本凝聚心血的论著。
  •   星期六订的书,星期一就送来了,很快很好,真的~~态度也不错哦!!
  •   本书是一部文集,主要搜录了作者的一些书评和有关学人学术的文章,其中两篇讨论王国维和一篇讨论内藤湖南的文章是学术史论文。所有文章的内容都还比较耐看。
  •   张广达讲话本来就是那种气吞长河,滔滔不绝的类型, 观其文, 有如与其人交流; 他对国内外的名家故事如数家珍, 读后, 有种天地游的感觉! 缺点是还是太琐屑, 不过这和作者的人生有关, 作者似无多大责任.
  •   张先生是难得的受压制成名的专家。
  •   张先生的三本文集,在这里有两本书,都有读者写了评论,一路较好,所以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一本无一人回答,所以促销69折。评价的人好好想想,书商一旦掌握了知识就不得了。
  •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一些重要问题。
  •   昨儿下午看了张广达先生《王国维的国学与西学》一文。对“以放弃自我而完成自我,这是社会失序、道德沦丧下的具有末代士大夫意识的一种价值追求的抉择”一句略生感慨。此前,陈寅恪写过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那些文字既是陈对王的追念,也是陈对自我心境与追求的表达。后来读过这篇文章,觉着这篇文章虽然不在分析王国维的心理和性格,但是从王国维的生长和经历、所作所为进行分析,似乎更为全面地向我们呈现了这个20世纪初叶这个文化大家的心性生命的态度与选择。然而昨天的感慨却不是有此而发,而是联想到前一段时间曾经读过倪梁康先生写《色·戒》的文章,他提到了伦理学范畴内的“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转化的,有时候道德判断或呈现道德本能或遮蔽之,这是一个不易述清却又必须饶舌的问题)。    张先生在文章中写道,“选择 (choice) 和取舍 (preference) 两个概念十分相近,所不同的是,前者往往可以借助于工具理性而做出抉择或检选的权衡;而后者则因为涉及价值取向,在不可得兼的两难情况下不得不有所割舍。”按照我的理解,上述的“取舍”,也就是倪先生称“苏菲式”的抉择,是母女二人落水究竟先救谁的选择,这其中蕴含着伦理的困境,我们必须迁入主观价值的决断方能解决此极端情况。    然而我们平日往往面对的“选择”,则是“萨特式”的抉择,是需要在...卧病的父母和受侵犯的国家之间做出的选择。两相比较,“苏菲式”的抉择是道德本能之间的选择,而“萨特式”则是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之间的选择。那么体现在王国维身上的,是否也是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呢?他虽然拥有深思熟虑的、理性的、后天习得的、教育养成的道德判断,但同样也有先天的政治伦理文化、家国情感的“道德本能”。但我们不得而知,王国维对苏格拉底的“良知”、康德的“良心”、尼采的“酒神”、弗洛伊德的“本我”这个意义上的道德本能有多大程度上的认同,或许他通过后天习得的“道德判断”终于没有转化成他所心仪的哲学家们所谓的“道德本能”。也不得而知王国维究竟对自我的认识究竟达什么样的境地。但是可以见得的是,王国维最后的“悲剧”是二者对抗冲突的结果,只是我们用不得而知的是,究竟是谁战胜了谁。或许,结果并不重要,王国维的例子只是在昭示那种对抗或曰不可调和性的永恒存在,这其实就是人性中深刻而又持恒的对立统一。而人人都不可避免地纠结于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此乃人之为人的悲剧性所在。    这样的对立统一实际上天生就存在人性之中,这会让我想到伊利亚德在研究宗教的基本形式时的一些论断。事实上,这个宗教的概念并不是现代人认为的那个意思,我们是经过科学、理性哲学洗礼过的脑子,会认为一切眼见为实,一切都是可以算计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科学、哲学都是脱胎于宗教的,与其说宗教,不如说精神生活,或者永远存在于人性当中的神性,虽然这部分越来越受到理性的侵夺与遮蔽。在早期人类那里,真实与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人格与否。他们以“绝对实在”作为自己精神生活的至上追求。在神圣存在的表达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所谓“神圣的双性同体”。这里的双性除了生理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属性,即神圣与邪恶、极善与至恶的对立统一。这种对人类“有差别的、被决定的状态”的取消,会让人产生回到原初“整体性与永恒性”的感觉。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