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路之辩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晖  页数:221  

前言

  杨晖的博士学位论文《(原诗)正变思想的历史语境与现代阐释》要出版了,可以说我是本书从开题到成稿的见证者,所以很高兴为此书写序。  诗三百篇分正变,是汉儒的发明。整理《诗经》的孔子并没有作这样的区分,他对诗的功能是做了区别的,诗有兴观群怨几种用途,还可训练说话能力,用于外交应对,并能充当生物志让人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而对于诗本身,孔子只要求温柔敦厚。对于诗三百篇,他也有一个总的基本说法,即“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虽然《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是否篇篇都“无邪”,后人是有争议的,如朱熹就认为《桑中》、《溱洧》之诗就算不上无邪。但比朱熹早生1681年的孔子要宽容得多,他认为这些作品在内容上都没问题:无邪。无邪,就是正。也就是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都是“正”的。但汉儒却从中分出了“变风”、“变雅”,以和“风雅正经”相对。  汉儒的这种说法,是一例非常典型的“话语创造”,也即是一种关于《诗经》意义的创造。他们根据作品的创作时代和政治情况,将《诗经》分出“正雅”、“正风”和“变雅”、“变风”来。按照汉儒的标准,十五国风中属于“正风”的作品止有《周南》、《召南》二篇,属于“正雅”的作品也只有《鹿鸣》、《文王》等篇,这和大量的“变风”、“变雅”作品相比根本不成比例。但汉儒创造的话语却广为后人接受,并在不断的复制中,完成了从关于《诗经》的“话语”到《诗经》的“事实”的转变。转变的结果是,人们可以商榷正变的评价,但却不会怀疑诗分正变的“事实”了。

内容概要

  《古代诗路之辩:〈原诗〉和正变研究》从叶燮正变观念出发,将叶燮的正变观置于清初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对《原诗》正变观进行了深入的富有现代色彩的阐释。作者认为,叶燮在《原诗》当中消解了“正”与“变”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挑战了主流意识中的崇正倾向,解构了“崇正”或“主变”的绝对性,消除了“正”与“变”的边界,要求诗歌创作回到自由之路上,为诗人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表达了他诗“路”之辩的思想。  《古代诗路之辩:〈原诗〉和正变研究》将叶燮的正变思想放在中国诗学领域中来探讨其观点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了叶燮正变观形成的深层原因和精神意蕴,拓展了《原诗》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

  杨晖,1964年生,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全国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研究。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三十多篇,并合着《郁达夫:感伤的旅程》,参加多部教材的编写,完成省厅级课题,多次获得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现正主持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节 叶燮“正变”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二节 理论视点、方法和基本观点第三节 选题意义第一章 叶燮“正变”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第一节 晚明对传统的重新审视第二节 晚明的诗学背景第三节 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第二章 传统“正变”思想的流变第一节 “正”与“变”第二节 “正变”观念的产生与诗学转向第三节 “正变”观念的演变第三章 叶燮“正变”思想的现代阐释第一节 “正变”的边界与维度第二节 “正变系乎时”第三节 “正变系乎诗”第四节 “诗变”的理论依托绪言第四章 《原诗》“正变”的比较研究第一节 《文心雕龙》“通变”与《原诗》“正变”第二节 《诗源辩体》“正变”与《原诗》“正变”结语 古代文论原创性的当代意义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 理论视点、方法和基本观点  一 理论视点与方法  冯友兰先生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区别了历史的二义,即“事情之自身”与“事情之纪述”,认为“历史者,或即是其主人翁之活动之全体;或即是历史家对于此事活动之纪述”。在后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他再次强调,“本来历史是客观存在,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一切学问都是人类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对象完全符合”。这种区别,给“重写历史”或“阐释历史”提供理由。与这一思想相应的,陈寅恪在对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之一》中,就如何对待古代哲学也提出了他的想法:一是应该有“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即只有站在原创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做到所谓的“真了解”;二是提出“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这里的第二点赞同冯友兰所谓的“事情之纪述”之说。冯友兰先生的历史二义之说与陈寅恪先生强调“今日自身之哲学者”,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相通。美国文艺理论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说:“‘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④历史既然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自然是描述者对事件的重构,渗透着描述者对事件的解释。他还进一步论证道:“不论历史事件还可能是别的什么,它们都是实际上发生过的事件,或者被认为实际上已经发生的事件,但都不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件。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诗路之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