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人文旅记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兴良  页数:217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兴良是我的老朋友,在复旦共事多年,往来从未间断。近日他送来一卷游记书稿,嘱我作序。捧读之际,惊喜异常。这位辛勤执教数十春秋的老教授,近年来不但足健而且笔健,随着他那国内外游踪所至,笔下涌现出大量流光溢彩的文字,留下众多绚烂多姿的艺术记录。我在赏心悦目、心驰神往之余,也不由提起笔来写上几句读后的感悟。

内容概要

以一个学者的胸襟,以一份长者的睿智,以一种人文的情怀书写在路上的风景。在描山画水,再现逶迤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叩问人文历史,深掘细察,发人之未发;在登山访城,享受纯粹旅行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细味家国兴衰,人生百味,感人之未感。    在这本小书中,苏先生的旅迹遍及国内江、浙、皖、闽、川、滇、琼等地,同时还有韩、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屐痕所至融汇进了历史人文的感慨,使之成为文化之旅;对每一处景观的描述,都是精雕细磨,细腻平淡中再现了一个学者的山河情怀。

作者简介

苏兴良,1939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诗文集《枫林集》、《鲁迅作品分析》(合著),与人合编《鲁迅杂文选集》、《文学研究会资料》、《中外文学关

书籍目录

序一  他走出一路人文光华(吴欢章)序二  山水履痕  阅世清音(陆士清)游记觅古览胜扬州行游静思园江南古镇视觉盛宴夜游秦淮河“振家声还是读书”“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大江东去:游浙江奉化溪口不虚此行绍兴游“浙中山色千万状”“有仙则名”:游仙都苏步青故里纪行刘基庙里说“红尘”心醉廊桥黄山之旅走进古老九龙瀑采石矶悼诗仙都江堰礼赞问道青城山梦绕“三苏祠”草堂寻诗圣谒武侯祠话“静远”七彩云南椰风海韵总是情参禅南普陀“农家乐”畅想“解冻”时节赴京华故乡的大槐树    品味燕园游走秦俑汉墓间感受韩国樱花烂漫走东瀛黄袍佛国:泰国花园之都:新加坡伊斯兰国度:马来西亚附录:纪游诗后记

章节摘录

觅古览胜扬州行又到烟花三月时,游扬州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在清明节后的一个双休目,全家驱车驶上奔往扬州的高速公路。说起扬州,并不陌生,先前曾游过两次,瘦西湖的纤影,湖边的春柳,荡舟的船娘,绿杨城廓的美景,不时在脑海中演映。扬州不仅是个风景优美的观光胜地,还是座有着两千四百年历史的古城。因此,这次的下扬州,意不在赏景,而重在觅古览胜。车抵扬州后,我们便在友人指点下去了神居山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因东汉广陵王的墓葬而建。馆内有广陵王的大型墓室,墓室均用珍贵的大块檀木层层垒就,谓之“黄肠题凑”。墓葬距今近两千年,所用木料却仍未腐朽,实在令人惊叹!从馆内展出的图片及说明中,可知扬州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演变。公元前扬州即是古“九州”之一,西汉时是广陵国的治所,东汉建武时改为广陵郡,辖境相当于现今的华东地区,由广陵王来治理。扬州兴于汉,盛于唐,其后虽遭几次劫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又现繁荣。只是到了近代南北海运兴起,作为大运河、长江枢纽的扬州才日渐式微。游完汉广陵王墓我们便来到闻名遐迩的大明寺。大明寺初建于隋朝,到唐代已享盛名。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鉴真和尚就是大明寺的僧人。他从大明寺出发,历经艰险,六次渡海方抵日本,带去了中华文明。现在,我们在大明寺院中可看到竖有郭沫若手书的“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寺院的东南部还耸立着一座九层的栖灵塔。史料记载该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下诏令初建,塔内供奉佛骨,遂成了文人香客膜拜光顾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栖灵塔极盛一时,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时被大火焚毁,直到上个世纪的1992年才在原址重建,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再现盛唐风貌。我们登上了栖灵塔,眺望扬州市景,不禁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会感慨今世百废而俱兴。古时文人墨客吟诗论文的所在,如今成了游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扬州不仅多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也很丰富。于是,我们游完大明寺就来到扬州市内的扬州八怪纪念馆和盐商住宅陈列馆参观。进了扬州八怪纪念馆大门,郑板桥手书的一副对联立刻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好个“领异标新”!正是有这样的开拓创新精神,才使得扬州八怪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非同凡响,自成一派。纪念馆内摆放着八位画家的蜡像,神采很是逼真。以郑板桥为代表的这八位画家,在清朝乾隆年间常聚扬州,绘画卖画,切磋技艺,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该地发达的经济是分不开的。扬州位于长江、大运河的交汇点,因而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要津、米盐的总汇,商业发达,富商云集,从盐商陈列馆的规模就可以看到当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情况。扬州是历史名城,文化遗迹和历史名人自然不少,除上述几处旅屐所至之外,还有诸如隋炀帝观琼花、乾隆下扬州、史可法守城等历史掌故,以及街心唐代的石塔、平山堂后面的石涛墓地、瘦西湖的五亭桥、梅花岭的史公祠等去处,怎容得我们在短短的两日内悉数探访、赏玩?觅古览胜,作为一种知识的探求,精神的陶冶,美的感受,已足以令我们感到慰藉和留恋。扬州,我们还会再来的!  2003年4月21日   游静思园2004年11月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大型国际旅游展,有国内外百十家旅行社参展。本人向来爱好旅游观光,于是也乘兴前去观展,并索取一大包各地旅游景点的资料,其中有一份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静思园的《简介》,深深吸引了我。江南的园林,多系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名园,本人曾去游览过一些,但静思园乃现代新建的私家园林,且是江浙一带最大的,其景观如何呢?于是决计择时踏访,一睹芳容。据《简介》介绍,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的庞山湖畔,离千年古镇同里仅三公里,始建于1993年,占地一百余亩,历时十年方建成。吴江距上海不远,于是在今年的阳春三月,搭乘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大巴前往观光。来到静思园,其园门就很吸引人眼球:青砖雕花的高大门楼,门楣上方雕刻着“静思园”三个镏金大字,方砖拼缀而成的院墙,门两旁雄踞两座石狮子,一派江南地区状元府第的雄浑气势。待进到园内,仿佛来到《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将园内三十六景大致游览了一遍,品尝了一顿江南园林丰盛的文化大餐,感到大饱眼福,不虚此行。静思园虽然不似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那般宏大壮美,却也荟萃了江南名园的精巧秀丽,具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风格。园内的楼台亭榭与山水草木融为一体,三干多块奇石被安置在相应景点,六七座各式桥梁架设在湖面,水与石的布局几乎占了园内面积的一半以上,真正体现了“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的古代造园要素。园内还遍植奇花异草、名木古树,更增添了一份荡红铺绿、秀雅天成的景致。静思园是现代新建的园林,在景观的设置上很注意传承前人的建园成果,将各地名园的著名景点汇聚在园内,诸如仿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上海豫园的九曲桥,还有类似扬州瘦西湖五亭桥的“鹤亭桥”,扬州个园望月楼的“小庞山”,苏州拙政园、留园临水观鱼的“如归舫”、“鲈乡阁”、“水云亭”等,流风余韵,无不使游人有居一园而览百景的感受,可见园主人造园构思的高超之处。静思园的主人在营建上也富有开拓创新意识,注意将风景如画的外在景观与室内收藏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丰富其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慰藉。在百米长廊里嵌刻了华夏古今著名科学家的造像和历代诗人的咏石诗,以及摆放了上百盆风情万种的盆景;在600余平方米的“奇石馆”内,收藏了上百块千姿百态的岩石和化石,其形状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凤凰和鸣,有的好似灰熊、大象、乌龟,真是鬼斧神工,珍贵无比。特别是耸立在“拜石轩”院内名为“庆云峰”的巨型灵璧石,作为静思园的镇园之宝,堪称中华第一石。它重达136吨,高达9米多,其表面酷似蜂巢,令人叫绝,成了世界吉尼斯之最。这块巨石用了三年时问,才从安徽山中挖掘搬运而来,为了方便搬运,还在当地新修了三座桥梁和五里公路,可见园主人十年建园的辛劳和坚韧精神。除了收藏,静思园内还建有供餐饮和开会用的“静远菜馆”、“嘉会堂”、“花篮厅”等馆所。另外,现在正在开工的二期工程,将扩建游艺、会所、宾馆等设施,使静思园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完静思园,不禁引起我对园名的思索。古镇同里有一座退思园,系清朝光绪年间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凤阳关监督任兰生所建的私家花园。任兰生在任时因为追剿捻军不力,被慈禧招进京追究,他表示“进思报国,退而思过”,于是被赦免回归故里,修建了这座花园。任兰生替花园取名“退思”,表达“退而思过”的意愿。而“静思”则有别于“退思”二字,它含有“宁静思远”,即古人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意思。静而后思,意指在幽静的环境中思索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坚定志向开创未来。静思园的主人陈金根先生是当地著名民营企业家,他说耗资建造此园,意不在名与利,“为的是以偿社会的厚爱,以偿家乡的养育,以偿父母的恩泽,以偿个人的夙愿”。可见园主人“静思”所得的是爱国家、爱乡里、爱父母的深厚情怀,体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开阔胸怀和高尚情操。所以我说,静思园带给游人的,不仅是饱览江南园林如画的美景,还能发人深思、感悟人生。  2005年5月12日  江南古镇视觉盛宴春夏之交,单位组织我们退休教师昆山一日游。时令已经入梅,旅游大巴在霏霏细雨中驶向沪宁高速公路,待抵达古镇锦溪,天公有情,雨歇气清,直到傍晚我们踏上归途时,才又飘起雨花,仿佛要为我们洗却征尘,令人顿感神清气爽。昆山位于苏沪交界处,河道纵横,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坐拥多个千年古镇,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依水而建的小镇也尽展水乡风情。我们先后游览了有两于多年历史的锦溪、角直和干灯古镇,美美享受了一顿视觉盛宴。

后记

我出生在辽宁著名风景区干山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前里许是连绵的山冈,村后有条蜿蜒的小河,我小时候常上山采野果,下河捉鱼蟹,令我从小就养成了与大自然亲近的野性。等到了当今社会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时尚,我身上潜伏着的野性,便很快得到复苏,使我成为了一名好山乐水的“驴友”。现在旅游已成为人们热衷的休闲方式,用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游览了一处胜景,过后再抒写一篇情思旅记,别说心里感到多么快活了。旅游一般分为都l订游和山水游两种,这两种我都喜欢。除r观赏都市风光和自然山水,我更注重对其间人文景观的审视。因此我在旅游时,除了带相机拍照外,还备有纸笔,用来随时记录名人的题词、楹联、碑刻和古迹等,并注意搜集景点介绢、门票、图片等有关资料,以备写游记时作参考和引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写名胜古迹,总是详记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和名人事迹,缕述楼台布局、园林结构,乃至一雕梁,一画础,一楹联,也从不轻易放过。兴良游汜中所呈现的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正显示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作风。     ——著名学者、教授吴欢章 兴良继承传统,重视和借鉴先贤的经验,在描山画水、叩问历史文化时,总是不假夸饰,朴实的叙述和真切的描写中融汇独特的审美情趣,发人之未发,生动有趣,予人以启迪。  ——教授陆士清 苏兴良的纪游涛,或记事,或写景,或咏史,都倾注了充沛的情感,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人文情结,语言也很清新明快,意蕴丰富,融清新于刚健,寄奇趣于慎思。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潘颂德 中华文化是一个整合儒、遭、释三教的多元文化体系,《山河人文旅记》中对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顺其自然"、佛教的"明心见性"等,都结合人文景观和人生感悟,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融合起来,显示了深邃、灵动的哲学韵味。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金邦秋

编辑推荐

《山河人文旅记》中的这些游记,可说是作者人文朝圣之旅的生动记录。他凝视中华文化版图上的一个个亮点,走进中华文化旅程上的一个个驿站,采撷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摄纳历史天空的雷电风雨,借以揭示我国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和永立天地的不灭光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河人文旅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