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家成 等 著  页数:395  
Tag标签:无  

前言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以下简称《成型性丛书》)是“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的第三套丛书,也是反映“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成果的最后一套丛书①。这一研究长达15年,由探索性、发展性和成型性三个内在相连相关又不断发展的阶段组成。三套丛书都是经过5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积聚而成,它们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集体创作,是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成员与全体试验学校领导和师生在研究中贡献的智慧结晶。我作为课题组总负责人和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借丛书出版之际,向为这项研究作出持续努力的全体课题组成员表示最深切的敬意和谢意。没有大家的全力合作,这项研究本身,甚至成果的形成都是无法进行的。  《成型性丛书》由7本著作组成。它是前两套丛书的延伸、提升,标志着共同主题研究的相对完成。与前两套丛书相比,本丛书鲜明地表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型性特点。《成型性丛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虽然只是一本书,但它是5年研究在不同层面和方面研究成果的精华式的集合。

内容概要

  《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全书分为四编,共十四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儿童发展问题,儿童成长中的学校教育使命,一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四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学生工作管理策略与班主任工作智慧等内容。  《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背景与现状导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一、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转型与儿童发展二、社会结构变迁与儿童发展三、中国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变迁与儿童发展四、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与儿童发展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儿童发展问题一、现实中的丰富认识二、认识的路径与方法三、聚焦当代儿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第二章 儿童成长中的学校教育使命一、现状的透析二、“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重建的研究基础第二编 指导思想与路径分析第三章 指导思想一、坚持学校转型的整体视野与对学生生活的教育自觉二、形成生命成长的全程综合意识,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三、实现成长教育系列性、有机性和活动的育人价值四、追求班主任与学生工作负责人自身成长及其工作方式的转型第四章 路径一、班级领域T作二、校园文化建设三、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四、学生工作内部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第三编 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工作改革第五章 一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一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六章 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七章 三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三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八章 四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四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九章 五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五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十章 六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六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十一章 七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七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十二章 八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八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十三章 九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一、九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二、工作要点三、工作策略第四编 学生工作的管理与研究策略第十四章 学生工作管理策略与班主任工作智慧一、学生工作管理策略二、班主任工作智慧结语 “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研究策略一、在研究中推进改革实践,提升理论认识二、鼓励、支持各学校的自主研究与实践,提高介入质量三、提供多样的载体,促进高质量互动四、加强制度建设,积淀实践改革成果五、融人生命成长共同体,实现共同成长附录确立儿童立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基于华坪小学的学生成长系列研究报告常州第二实验小学岗位教育内容的整体设计以小岗位建设为载体,促进团队衔接班级建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与沟通“我和青春有个约会”主题活动实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小队是一家——二年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闵志华  【活动背景】  近两年,学校对各年级学生的成长状态进行了重点研究,确定了各年级学生工作的重点。我们二年级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小队建设”。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两个“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在本校的可推广性。  在上学期末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小组之间的比赛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比学生个体间的比赛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更能激励众多学生。在与学科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听到了对类似情况的反映。  我还发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更乐意接受伙伴的帮助。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是伙伴之间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没有距离感;另一方面是他们年龄相仿,相对而言能力水平也相当,他们之间有更多相通的地方,所以理解问题、解答难题的方式方法更容易被同伴接受。  这些发现使我深深感到小团队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更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进入二年级后应该马上组建小队,借助团队和伙伴的教育力量,来更好地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小队的组建与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班级团队建设的一个基础;小队活动的开展还能为三年级中队各职能部门的组建培养人才。  在本学期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我就尝试组建以一竖行五六名学生为基数的小队,同时进行微调,做到男女生搭配合理和各小队力量均衡,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每个小队中都含有各个层次的学生。  在给自己小队取名和设计标志的小队讨论活动中,我发现了两个新的问题。一种情况是有些队员不太愿意接近小队里缺点明显或能力落后的同学。这种表现是非常微妙的。在讨论时,只有后进生坐在一边,老师提醒其他队员应主动招呼他一起参加,有队员虽然这样做了但并不热情。另一种情况则相反,有些队员总是自己游离于小队之外,大家头碰头聚在一起,他却并不主动凑向前,队员热情招呼了,他还是那样,好像他并不是这个小队的一员。我想可能是他对新团体还缺乏归属感吧。几次的语文学习讨论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这令我着急!我想,表现十分微妙的“不接受”与“不被接受”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肯定会影响小队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