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流吾最爱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强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著名学者曹旭、胡晓明、鲍鹏山鼎力推荐继,《世说新语》今读,人物篇之后,人文学者刘强博士『经典今读』系列之第三部全新面世魏晋风度,流光溢彩,王谢家事,千古美谈,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 科书』、冯友兰先生誉为『中国的风流宝鉴』的传世经典《世说新语》,令无数文人墨客心摩手追,百读不厌。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到底埋藏着什么玄机,竟然让历代文人如此着迷,那些风流人物的嘉言懿行背后,又有多少下易觉察的政治烟云和心灵密码。可供忙碌焦虑的现代人借鉴取资,且看《世说新语》专家刘强先生如何透过经典掌故与风俗,精彩评说『魏晋那些事儿』……

作者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别号有竹居主人,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主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长期从事《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的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兼事随笔杂文写作与现当代文化批评,致力于打破学术壁垒的”两栖化写作”及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解读与传播,在《读书》、《随笔》、《书屋》、《天涯》、《书城》、《文景》、《社会学家茶座》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字百余篇,出版专著《世说新语会评》、  《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古诗今读》等。最近两年,应安徽电视台邀请主讲《世说新语》典故系列,应广西电视台邀请主讲古典爱情诗20集,深受观众欢迎。

书籍目录

典故篇 01 雪夜访戴  一个人的乌托邦 02 仲举礼贤 秋波频传儒道问 03 叔度汪汪 神龙见首不见尾 04 难兄难弟 有其父必有其子 05 管宁割席 阳关道与独木桥 06 小时了了 焉知来者不如今? 07 床头捉刀 假作真时真亦假 08 契若金兰 向死而生的友谊 09 刘伶病酒 我醉了,因为我寂寞 10 情钟我辈 龙种跳蚤集一身 11 看杀卫玠 史上最美死亡事件 12 东床坦腹 婚姻的傲慢与偏见风俗篇 13 美容之风 『神超形越』的梦 14 服药之风 无『毒』不丈夫 15 饮酒之风 存在与虚无 16 清谈之风 道可道,非常道 17 汰侈之风 暴发户与败家子 18 嘲戏之风 语不『损』人死不休 19 艺术之风 『传神阿堵』分外明 20 隐逸之风 『人间蒸发』为哪般?后记

章节摘录

  典故篇  01 雪夜访戴 一个人的乌托邦  1  “雪夜访戴”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篇。“任诞”,顾名思义,即任达放诞之意,这一篇记载了许多魏晋名士的出格行为和奇谈怪论,是该书最具“看点”的一篇;而“雪夜访戴”又是《世说新语》中那一系列琳琅珠玉般的典故中最耀眼的明珠。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子猷。  王子猷(3387-386),字徽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亦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儿。但他也自有他的强项,那就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  这里的“王谢”,指的就是在东晋显赫无比的王导、谢安家族,而相比之下,河南陈郡的谢氏还是“新出门户”,远不如山东琅邪王氏根深叶茂。  东晋政治是典型的门阀政治,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皇帝常常沦为傀儡。所以当时流传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说法,意思是,以王导、王敦为首的山东琅邪王氏,能和司马氏皇族分庭抗礼,共同掌管天下。王子猷是丞相王导的侄孙辈,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的东晋,出身东晋第一豪门的他,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无论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甚至仕途经济,都享受着常人享受不到的特权和优遇。  这样的贵族子弟,如果不学好,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就会成为所谓“纨绔子弟”。《论语·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张说的一句话: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意思是:拥有仁德而不发扬,信仰道义而不忠诚,这样的人,有他、没他一个样。“有他、没他一个样”,很像是西方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像王子猷这种出身名门、却又胸无大志的人,正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零余者”,也就是“多余人”。但是且慢,正是这个王子猷,却用他不同凡响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书写了一个人间神话。他的神话不属于道德,而关乎审美;无关于政治,而与艺术相联。我们甚至可以说,王子猷是一个靠特立独行而暴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  2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王子猷是个彻头彻尾的怪人,他的许多行为都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一次,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人刚到宅子,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暂住,何烦耳?”——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世说新语·任诞》46,下引不再注书名,仅注篇目及序号)后来的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应该就是拜王子猷所赐,可以说,王子猷是竹子的古今第一“形象代言人”。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云: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苏轼也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关于竹子,王子猷还有件事也很“另类”。《世说新语》有一门名为《简傲》,即“简慢高傲”之意。其中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看到一户士大夫人家庭院中种有好竹,便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实行“全家戒严”,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简傲》16)。  故事看似搞笑,其实大有深意,说明在王子猷眼里,对于自然物如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之上。由此可见,王子猷爱竹,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爱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了。后来,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首诗中,化用此典说:“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好一个“看竹何须问主人”!这是一种只有晋人才有的超然物外的自由精神!试想,竹子之为物,生于天地之间,本属于自然和造化,如果主人不懂得欣赏,竹子种得再多也形同虚设,反过来,如果路人懂得欣赏,路人岂不就是主人?  还有一次,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王与之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桓野王。”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字野王。谯国锤县(今安徽濉溪县)人,桓景之子。淝水之战中,桓伊与谢玄、谢石带领北府兵迎战,大败前秦军队。桓伊以军功封为永修县侯(今属江西),进号右军将军。  桓伊不仅会打仗,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世说新语·任诞》篇42载:“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日:‘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清歌,就是声调悲婉凄美的挽歌。桓伊每次听到清歌就大叫“怎么办啊”,感伤到了极点,说明他不仅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而且十分重情,所以谢安说他“一往有深情”。成语“一往情深”盖由此而来。  且说王子猷听说岸上之人竟是桓伊,便命人到岸上对桓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整个过程,“客主未交一言”(《任诞》49)。用今天的话说,这两人的做派,简直“酷毙”了!他们不以世俗的繁文缛节为意,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这样的审美人生,怕也只有晋人才纯然独具!晚唐诗人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追缅此事云: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还是在《简傲》篇,另有两条记载了王子猷的从政经历。其中一条说,王子猷曾在车骑将军桓冲(328-384)的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一职。这个官主要是管理马匹的喂养、供给之事,有点像孙悟空曾做过的“弼马温”。但王子猷这个官实在做得潇洒,整天蓬首散带,游手好闲,不问正事。有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任职啊?”  王回答:“不知在哪个部门。不过,时常看见有人牵马来,大概是马槽吧。”  桓冲又问:“那官府里有多少匹马呢?”  王子猷应声回答:“不问马,何由知其数?”这个“不问马”是有出处的。《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说马厩失火,孔子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这里,王子猷十分机智地引用这个典故,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真是令人绝倒!  桓冲也真不识趣,又问:“马近来死了多少?”  这一回,王子猷回答得更妙,他说:“‘未知生,焉知死?’”(《简傲》11)  这话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而一向关注现实、从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就回答了这六个字,意思是:对生存的意义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亡呢?王子猷引用得恰到好处,不过意思发生了改变,变成:“活马有多少我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马的数目呢?”言下之意,你这个做领导的,真是“拎不清”!  大概桓冲对他这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态度很不满,又找了个机会提醒他说:“你在我的幕府很久了,近来也该为我料理事情了。”可王子猷呢?却充耳不闻,没事人似的,只是看着高高的远山,用手扳着脸颊说:“西山的早晨,空气真是清爽啊!”(《简傲》13)这真是标准的“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3  这就是王子猷。用尸位素餐、玩世不恭、目中无人来形容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如此,王子猷还是做到了黄门侍郎,但他很快就辞官归隐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他隐居山阴的时候。山阴,即今天浙江的绍兴。这则故事语言很漂亮,不妨分开来读: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午夜的山阴,大雪纷飞,万籁俱寂,远山也好,近水也罢,一派银装素裹,景色真是美极了!那个叫王子猷的公子哥儿夜半醒来,再也无法入睡,百无聊赖之间,缓步踱到前庭,打开房门,一股寒风随即扑了进来。王子猷打了个激灵,信步穿过回廊,来到室外。站在雪地里,四望皎然,不禁意荡神摇。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王子猷深呼了一口夜气,朗声说道:“拿酒来!”  “命酌酒”三个字,其实不简单。它一上来就把“魏晋风度”和我们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什么是名士?根据晋人王孝伯(王恭)的说法。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53)  名士不一定要有什么奇才,只要经常闲着没事,能够痛饮酒,而且熟读《离骚》,便可以称得上“名士”了!换句话说,名士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有闲,有钱,还要有文化。如果这是个选择题,答案是全选,三选一或三选二,都算错。所以,后人羡慕晋人的风度,争相效法,却不免东施效颦之弊。为什么?就是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比如说吧,“拿酒来”这句话,我们在饭店酒家经常听到,可你试试,三更半夜在家里也这么吆喝一嗓子,看看有什么效果?我敢说,不仅酒喝不成,没准儿还会招来一阵痛骂,老婆会说:你以为你谁啊!想喝酒,没门儿!  然而那是东晋,而且是在王子猷的家。我们今天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王子猷早已安之若素。不一会儿,上好的佳酿——温得恰到好处——已经端上备好的小酒桌,小菜和点心想必也都错落有致地摆放完毕。佣人们打着呵欠下去了,苍穹之下,雪色之中,只剩下一个叫做王子猷的人。再看接下来的一段: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我们继续想象:就着雪景,王子猷自斟自饮了几杯酒,越发觉得意兴飞扬,不可遏止。此情此景,宇宙恒有而人多不知,怎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望着山影之中那片空蒙的水域,王子猷不由得站起身来,一边彷徨庭院,一边朗声吟诵起前朝诗人左思的《招隐诗》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强君书稿寄来的那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坐在王导与谢安之间谈《世说新语》,大有当仁不让之概。主位上的刘义庆问身边的刘孝标: “此何人也?”孝标对日: “汝南慎阳刘强也,与叔度同乡,亦臣忘年之友。”义庆又问: “何以都无所闻?”孝标笑道: “才秀人微之士古来多有,此君虽位末名卑,而雅好《世说》,前已有《世说新语会评》问世,颇为可观,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义庆乃挥麈道:“请赐酒!既为《世说》功臣,吾当聘为临川王记室参军。”  ——曹旭(著名学者、诗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写好《世说》,需有才、情、气。历来求解人不易。刘强君即是上佳的解人。他将《世说》看作灵性之书、人性之书、诗性之书,一路写来,逸气飞扬,无拘无束,得其灵性之精妙,大处用心,深切细微,更得其人性之美好;而满纸春意,又深得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之诗意也。《世说》诸魂,地下有知,归欤?  ——胡晓明(著名学者、文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强先生的《世说新语今读》一书在认真阅读并吃透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古往今来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人生价值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耙梳,并且以深入浅出而又优美散淡的表述方式呈现给社会普通读者。因此,该书做到了科学性、知识性、普及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学术研究普及化的典范之作。  ——宁稼雨(著名学者,《世说新语》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世说》易读好读,而难于深读精读,因其简约玄远,短小零碎,不讲时空,不明本末。刘强先生《世说新语今读》结构上总分人物、典故、风俗三篇,兼得纪传、志书与纪事本末之长,篇下分讲,讲列小节,讲间相续,篇外相连,述论时既人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正可扬《世说》体例之长,而补所不足。既有辞章之美而又不离学术之根、义理之本。再加语言,风趣,定位不凡,可让未读与已读《世说》之人都能循序渐进地对《世说》与魏晋大势作一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取生存之智慧。此亦堪称“智慧之书、性情之书、趣味之书”也。  ——刘伟生(学者,《世说新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典故风俗篇》:著名学者曹旭、胡晓明、鲍鹏山鼎力推荐继,《世说新语》今读,人物篇之后,人文学者刘强博士『经典今读』系列之第三部全新面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种风流吾最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作者对《世说新语》的研究极为独到,而文字优美,资料系统、完备。一般的读者喜欢该书,只是感性的,往往有两大困难,人物的零碎、背景的模糊,所以对该书的理解也是零碎模糊的,作者不仅把文中的人物事件集中起来,还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整理,使读者对原文的认识由片段、局部、肤浅而转向完整、全面、深入。感谢作者的劳动,感谢当当网的组织工作。还有一个困难,借此希望得到指点:听说作者还写了一本《世说新语 人物篇》怎样才能买到?
  •   解《世说新语》的一本上佳之作
  •   《世说新语》的辅助读物。
  •   抽取了几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讲的很详细,很有趣。
    感觉买得很值。
  •   作者治学严谨,书中很严谨的点出各个典故、诗歌的出处。文风朴实,不卖弄。非常好。推荐。
  •   感觉很不错,既可以当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参考阅读。深入浅出,知道一读。
  •   读这样的书能让人爱不释手
  •   写得不错!可读!
  •   读得都入迷了。纸张设计很美。
  •   书是老师推荐的,包装很好,很漂亮,还没看
  •   看了后觉得挺有趣的,最近痴迷这段历史啊\(^o^)/~
  •   强烈推荐,好书
  •   很好的书,买了一套。
  •   老师的书必看。有一定的思想。
  •   喜欢,买来搜藏的~
  •   总听说一些成语,今天了解得更多了。
  •   文章很美,故事有趣,是了解那个时代的很好的一本书。大家还可以看看他的《竹林七贤》。
  •   文章有点看不懂
  •   感悟中
  •   这本书挺好的 看了挺有感触
  •   偏爱魏晋南北朝历史,前者是难得的通达潇洒,后者则是少见的各民族文化交融----虽然是建立在常年的征战民不聊生基础之上。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历史段落,它却不因此而贫瘠单薄,因为只有魏晋时候的人们,才深刻的认识到了“自我”,并且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凌驾于“国家”“社会”之上。个人的有所学不再是单纯的为国家社稷服务,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当道少有的“出轨”。老子的道家思想得到空前推崇和解放,而众多风流人物也以空前的密度降世。
    他们活的坦荡荡,享受生活到了极致,不为出世或者入世所苦,致使后世众多“牛人”竞相模仿,盛唐的绝世风流之中就可以看到几分魏晋的遗骨风味,就连李白在效仿谢安“携妓入风尘”之后,立于谢的墓前只得汗颜。
    现在市场上对于魏晋历史研究的书籍出色的太少,让人阅读起来有意思,有兴趣,并且没有脱离历史胡编乱造的更是少,而这一套两本的《一种风流吾最爱》就为想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风物提供一个好的途径,做学问的人写书,好处之一就是不用怕满文的“戏说”,虽然《世说新语》本就带着戏谑的姿态,但是这两种风格交汇的结果就是认真的在故事里研究历史----记得看过某学者讲中国的诗经与外国的“史诗”,在短小精悍与篇幅宏大之后的事实是,前者反应的历史风俗社会现状是真实可信的,而后者却是想象力丰富的神话。
    这两本书我先读的是典故风俗篇,因为之前曾经看过一些其他的书籍,若是初接触,刚刚兴起去了解兴趣的,我建议先读人物篇。若只是想看故事,不讲究真是与否的,安意如的《陌上花开缓缓归》即可。
  •   是语文老师推荐我读的,的确不错,适合休闲的时候放松心情,在快乐中体会魏晋时代的风流。
  •   人物篇有点没意思,不如典故风俗篇,凑合看吧
  •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人文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代。
  •   最著名的故事当属《雪夜访戴》了吧,这本书适合普通大众读,嗯,就这样。
  •   适宜推荐给学生。
  •   强力推荐!强力推荐!
  •   语言很通俗 作者对魏晋很了解。 只不过我看到说 五石散是毒药的描写就比较排斥
  •   有很多东西感觉不太细,不过还没看完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