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尽头是民国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思公  页数:272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三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下,奇人物遭遇怪命运:民族英雄林则徐轻率禁烟,中兴名臣李鸿章忍辱负重,状元宰相翁同稣清谈误国,鉴湖女侠秋瑾十度迁葬,宪政之父宋教仁上海遇刺,第一总统袁世凯北京反贪,民国大公子袁克文落拓尘世,燕大副校长鲁思义奔走筹款,有学问的革命家章疯子五骂惊世,“我的朋友”胡适之温雅待人……一口气读下来,似乎熟悉的人物显得陌生,陌生的人物变得生动。

作者简介

思公,本名彭红,北京人。1955年生。1970年起在北京某工厂做工八年。198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硕士学位。先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光大集团等。年近半百接触网络,看着看着手发痒,也在搜

书籍目录

民国篇 辑一  章疯子五骂  名士袁寒云  叶家叔侄    好人胡适  王国维的自沉和陈寅恪的自隐  北大莫忘鲁思义  备受冷落的赛珍珠 辑二  袁世凯枪毙北京市长  歪鼻子段祺瑞  五四运动中的曹汝霖有点冤  张作霖杀李大钊  “岂有此理”吴稚晖  汪精卫会见溥仪后的哭声    胡适对汪精卫的情结   辑三  刺杀新民国:宋教仁谋杀案之谜  序  一 宋教仁之死  二 离奇的破案  三 凶手武士英  四 青帮应桂馨  五 阴人洪述祖  六 解读密电函  七 袁世凯嫌疑  八 赵秉钧嫌疑  九 陈其美嫌疑  一○ 系列连环案  一一 谋杀新民国晚清篇 成败林则徐 伟哉曾国藩 李鸿章的马关之耻 状元宰相翁同繇 漫谈龚半伦 刺杀慈禧未遂案 赛金花救慈禧 应给明恩溥立个碑 十葬秋瑾 近代国歌词话

章节摘录

民国篇辑一章疯子五骂章疯子,何许人也?余杭章炳麟,字太炎,晚清民国交际闻人。是时闻人名士无数,但名中之名,当属章太炎。何也?公以学问、骂人名天下。学问有多大,今人无从论,先生以古典为根,今已半弛,论者不及被论者,如何论?太炎曾有疯语:“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疯话?见今日中华大地,后世学人能与其比肩者,真无一人,而他所言之文化,或可日有无之间。此公在经学、史学、诸子百家、古文字学、古音韵学、文学、佛学甚至医学上,其造诣深达莫测。其人在世,已把康圣人的经学批得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胡适之在他眼里是“何物”,国民党大秀才吴稚晖,他斥之“阴沟”里的“面。目朝上”之辈。他与北大教“古声律学”的刘半农论古声韵,让刘听个半傻。文豪鲁迅在其门下学过几日,学着老师作“狂人日记”,放过一个历史都是吃人的大炮仗,临死收笔,记太炎二三事,或许想和老师交流骂家的私房话。学问上,二人当然无法相提并论,但即使在骂人上,鲁也得甘拜下风。章太炎的骂可是近代独物,难有比拟者。他是专找大个的骂,清末民初名人,几乎骂遍,但绝非村语,而是居高临下、文里含刀地骂人。赞者可以为鼓号,轰鸣天外,恶者可视为狗屁,但这屁也是又响又浓。我读史书,每遇近代大名头的人物,常要寻寻太炎之语,听其鼓角,闻其响屁,才算心里有数。再者,翻经阅典,本枯燥之事,学究文豪,有趣者无多,太炎非也,可述。文人写文章,能让人读了想把你杀了,这功夫就达火候纯青地步了,而要杀又杀不成,就是做人的功夫了。章太炎骂人,两方面看来都做到了。他虽然几番入狱,数次遁逃,挨鞋底子、打嘴巴子、打屁股都曾有之,但他靠骂人可也真得了不少名声。光绪年间骂皇帝,骂成大革命家;在日本流亡时骂康有为,骂成国学泰斗;洪宪年间骂袁大总统,骂成国士;到骂孙中山、蒋介石,盛名之下,就没人敢理他了,干脆叫他个疯子。章疯子也是名头,或可为骂师。一骂皇帝封建时代,皇帝非同小可,真龙天子。骂奸臣最痛快,骂太监更过瘾,骂后骂妃乐趣其然。骂昏君,则多为后朝骂前朝事,当朝骂皇上鲜有。你大不敬一下,小有欺一下君,都要抄家问斩,事情大了要诛族。此规矩传统悠远,壁垒森严。所以章太炎在清末指名道姓骂皇上.可是个非同小可之事。当然肚子嘀咕者也不乏其人,那些扯旗造反的也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但是如章太炎那样。当朝在报上最早骂“载湉小丑,不辨菽麦,,者,还是绝无仅有。更有甚者,他还作歌云:“莫打鼓,莫敲锣,听我唱这逐满歌。如今伪帝非汉人,满洲清妖老猢狲。辫子拖长尺八寸,猪尾摇来满地滚。头戴红樱真狗帽,顶挂朝珠如鼠套。它的老祖努而哈……”连人家祖宗八辈挨个骂遍,最后以“第一仇敌在眼前。光绪小丑名载湉”收笔。他写对联骂慈禧太后: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日蹙,每逢万寿祝疆无。想当初,老章够疯狂。托上海租界的福,章太炎留条命,不然一百个脑壳也没了。章太炎骂皇帝,可说风云际会,一骂成名。说他是疯子,真还靠点谱。他本来与他人无异,自幼苦读书,走科举之路。待其十余岁,学有初成,第一次应乡试,没想到刚进考场,便骤发羊角风,口吐白沫,让人送回家。至此家人断了科考成龙之念,他也得个解脱,从此放弃八股.专拜有真才实学的野佬大儒为师,不仅学问日长,而且还弄了一肚子“华夷之辨”、“胡夏之分”的道理,并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禁书烂熟于胸。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菜市口“横刀向天笑”后.他铁哥们唐才常发誓报仇,在上海开“中国议会”,谋划反清,当时并不出名的章与席,听得血热,咔嚓便把辫子绞了,众英雄遂知其人。那年头,虽不再是留头不留发的年月了,但少了辫子,出了租界,也没法混,于是小章弄了个假辫子缀在帽后。他天生拖拉,人家打赌说从某地走到某地,辫子不掉,输一桌酒席,无敢应者。章的骂皇上,在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因为他骂得正逢其时。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先后逃到日本,这师徒二人挟变法之誉,万众推崇。海外留学生哪个不想救国爱国?又几乎全体支持变法。康有为讲起变法头头是道,学问高深:梁任公忆及前事娓娓动人,提起谭嗣同,声声带血,言到光绪帝,字字是泪。这师徒二人可是风云一时,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青年学子、海外华人纷纷聚其门下。革命党几年来聚的点人气,大大消沉。可康圣人打的大旗是保皇、勤王,把光绪打扮成盖世明君,并弄出个伪造的衣带诏,似乎秉承了天命。他们政治主张是打倒慈禧老妖婆,变法拥明君。眼看康党成了大气候,孙中山上门求合作。人家都爱理不理的。1899年。章太炎因参加唐才常的勤王活动,受到通缉,也流亡到日本。他在变法其间曾参与维新活动,当时虽是个小人物,但他对康的托古改制的经学嗤之以鼻。康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确实在学术上牵强附会,破绽百出,翁同稣曾说其是“野狐禅”。章太炎因为蔑视康有为的学问,还在上海挨了梁启超等人的一顿揍。他到日本就和康开了战,以他的雄厚学识,引古论今,讥讽挖苦,你不是尊君吗,章不光骂你,连你尊的明君一起骂。他嘲弄康有为讲的光绪皇帝享有“天命”这一颇能蛊惑人心的说法,他说,要什么样的“天命”,他都能随手编出来。果不其然,他说到做到,就在文中信口编了一则清朝马上要完蛋的“符命”:《中庸》开头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结尾一句话“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以“天命”二字开始,以带有“载”字的一句告终。对照清朝历史,清初努尔哈赤建国年号是“天命”,现在光绪皇帝名“载湉”,正应着清朝国运到光绪为止。这一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得妙到毫巅,他一时声名大起,革命党人精神振奋。在论战中他打出的大旗是排满,可别小看这排满,什么民主呀,爱国呀,都比不上民族主义这柄利剑。老百姓信这个,太平军还不是“杀鞑子”一呼天下应。你反西太后,然后推出明君,再救国,绕多大圈子!章大师对“夷夏之防”那套学问是无比精通,后来同盟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中华”之名都和章大师考证启发有关。辛亥革命实际也就完成了章大师怂恿的“驱逐鞑虏”,但是建立民国,算不算成功。可能得另说。义和团乱后,清廷曾大赦政治犯,以往的通缉令也取消,章太炎回到上海,闹出了大动静。这就是邹容的《革命军》和他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的发表,这两人,一个通俗,一个高深,一个血液沸腾,一个满腹经纶.把满族人、大清国、皇上、太后.一通臭骂,把革命道理一一道明,那真是石破惊天,一鸣惊人。随之二人被捕,全国关注,清政府和租界打起了官司,非引渡此二人杀之而后快。革命党出了自己的“谭嗣同”,这一老(也不太老,章三十五岁)一小,功劳大了,康的门下快跑光了,国内国外热血青年纷纷倾向革命,革命渐成历史强音。后人评:“革命虽重实行,不重空言,然理论足以复实事生,则今日革命军赫赫之功,亦当推源于文字。”而功者,“一、章炳麟也。当甲午、乙未之顷,全国人心锢蔽不开,而一般文人,醉心科举.除八股帖括外茫无知识。章生平不应虏试,提倡民族主义,所著发挥透辟,于是革命之学说,如怒芽茁生,日渐加长矣”。民国初,为章太炎的授勋而公布的请勋原文中说:“窃以章炳麟之功,有非寻常所可比者,中邦古以专制立国,君权之说,深人人心,不得不归功于十余年来之言论。至言论之中坚,则当以章炳麟称首。”章太炎得的大勋章,后来让他挂在扇子下面当坠,那是另一段骂事了。章太炎骂皇帝,可谓惊天一骂,改变历史一骂,骂得其时,骂得其所。因骂得名,合情合理。二骂“圣人”“圣人”者,康有为也。康有为、章太炎,旗鼓相当的名士,甚至可讲,康的名声更大些。这两个人都学问淹博,都很狂傲,其实两人都有“圣人…隋结。章只是停留在想而已,在日本有一次,东京警视厅让他填写一份户口调查表.原是例行公事,章太炎却十分不满,所填各项为“职业——圣人:年龄——万寿无疆”,开开玩笑罢了。而康是真去做,他科举屡试不中,曾苦闷地躲进山洞修行,他自己曾说在洞中某日,“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欣喜而笑,忽思苍生之苦,则闷然而哭”。他出山后,果然就按圣人方式行事,开万木草堂。收徒都按孔子七十二门徒取号。康自号长素,长素,素王,孔子也。弟子陈千秋号超回,麦孟华号驾孟等。他宣传变法,也是按孔夫子游说各王的路子走。当年人家形容他在京城,雇着个大骡车,被褥都放在里面。游走各王公贵府,颇有孔二游说列国的风采。

后记

本书是关于历史方面的。提起和历史的缘分,想起一个人——原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的黎澍主编,说来话长。“文革”开始时,我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上学,中断学业。1970年,十五岁分配到工厂。这和黎澍这个大学者怎么联系得上呢?可能受家庭影响,从小爱看书,所以在工厂八年,常背个大书包,与一些好读书的朋友交换看,有头没尾的,无头有尾的,杂七杂八,什么都读。“文革”结束,父母平反,萌发想调个工作的念头。从电话本上知道有了社科院,下面好多所,觉得自己有点历史知识,想一试。正好母亲有熟人认识黎澍,就找到他家。黎家那时在建外灵通观,进他家首先看到房间墙壁全是从地板到天花板的书柜,是他自己找人专做的,好多小门,很少见。写字台上也全是书籍和稿件,旁边一个条案也如此,这在老干部家很少见。黎个子不高,完全秃顶,戴黑框眼镜,湖南口音很重。记得他问我读了些什么书,我答了,还说想考大学,工厂三班倒,离家远,不方便。简单谈了谈,黎就说社里需要个通信员,发取文件,邮寄稿件和杂志等,如同意,可调来。这样1977年我就调到社科院《历史研究》,由于工作关系。几天就要到建外院部取文件,常搭上接黎澍的小上海车,见面机会多,但黎平时沉默少言,我去他家,常是徐滨阿姨和我聊。黎澍在杂志社威望很高,极受尊敬,因为他是“文革”后第一个从反封建专制主义角度批判“四人帮”的,也是最早提出为吴晗平反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封建主义思想、帝王思想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重现,实可谓反动之极。”他毫不客气地批判“四人帮”“是封建反革命专政,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敌,为谋取自己狭隘阶级利益为目的,所以只能依靠常常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来维护自己……”在当时黎的文章影响非常大,是理论界思想解放的先驱。那时,在办公楼走廊里,常能听到从会议室里传出黎澍高昂的湖南腔的慷慨陈词。

编辑推荐

《晚清尽头是民国》海量点击,试剑江湖,封笔二十年。章太炎是个论政的人,不是干政治的料,有时一言影响天下,可事干成的不多。很多大人物也怕他一言。他有点如和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闻风而战,不管敌友,他和谁都作战。原来同处革命阵营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吴稚晖,他一一骂过;北洋旧人袁世凯、唐绍仪、赵秉钧、梁士诒、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他也从不客气;连蒋介石、冯玉祥和陈独秀这些后起新贵,他也少有顾忌,该骂就骂。吴稚晖这个人一生不想做官,但是他的政治命运奇好,似乎在历史大潮中总踩在鼓点上。且不说小时候砸轿子,闹学堂,应算反封建斗士,1895年参加科举,赶上康、梁公车上书,他也是一马当先,还在京城拦军机大臣的官轿,上废八股的折子,可以称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反清革命刚开始,便赶上轰动全国的《苏报》案,成为尽人皆知的反清革命大名人。1905年,在伦敦孙中山特意拜访了他,双方一拍即合,从此他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健将。李鸿章的马关之耻宋教仁谋杀案之谜"岂有此理"吴稚晖十葬秋瑾•歪鼻子段祺瑞名士袁寒云•叶家叔侄章疯子五骂•好人胡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尽头是民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知道作者思公,是从他的博客开始。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是那么的生动清晰,无意间让我对这些本无聊的历史事件记忆的更深刻而且无法忘怀。
    谢谢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因为感觉思公对此人深为推崇,所以我也在网上大量参阅了章疯子的文章和生平事迹。正如思公所说章是一个论证的能人,大师不是干政治的料,感觉他的风格应该和台湾的李傲很是相似,都有不错的文采,坚定的信念,而且他们也都因为写文章做过牢。真的希望国内能多出一些这样敢于问政论证的人才。
  •   清朝末年,民国初始,乱世之交。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这个国家避免不了矛盾与纷争。
    同面临着艰难抉择的国家一样,这个国家的人也无法选择逃避。
    国将不国,家何以安?

    有人自甘堕落于纸醉金迷,或是沦为洋人走狗。
    也有这么一些人,四处奔走呼号,试图使国家走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好人、坏人、忠义的、奸佞的、激进的、保守的……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特殊的个性。
    正因为有个性,所以是活生生的人。

    不求宏大叙述,只重细处雕琢。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写作方法,使得本书脱离了一般历史读物的枯燥、乏味。
    此书,《晚清尽头是民国》,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色,让你知道这也是历史。
  •   民國無疑是和戰國時期一般的動盪、混亂,在思公的筆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民國時期以及民國時期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只是究竟要下個怎樣定論還是在各位看官自己。
  •   看了此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民国的历史有了一个认识,对正确、全面的认识历史有非常大的作用。看了此书,可以知道,历史有时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以前看到的历史并非真面目。
  •   这本书在收藏里侯了很久,好不容易有书了“数量有限”,今天拿到,居然是2009年9月1版1印,此一喜;一看,似乎有人翻阅过?见有二人的签名,日期是2009年8月27日,早于出版日,如此应该是负责本书编印的人,此二喜,从未得到过这样的书,所以谓之惊喜。
  •   一直在看思公的博客,很有深度,从特殊的角度,值得细细揣摩。
  •   在轻松之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也让我们看到了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历史,或许这样的历史才是鲜活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   给这段离我们很近却在学校历史教育中从未真实反映的历史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行文流畅有趣,值得一读!
  •   还原真实的历史,掀开了教科书的遮蔽。
  •   不错的一本消遣之物!
  •   难得的不是那么河蟹的近代史,相当值得一读
  •   精彩,可能有些不客观...
  •   最近想多看看介绍民国时期的书,选了这一本,很不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有些事,有些人,很耐寻味。
  •   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原先对历史的观点,越来越绝对其实历史并不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样,建议爱好历史的朋友们买来看看
  •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已看出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值得一读!
  •   看历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作者之言未必就真的经得起推敲,但是的确在最低限度上还原了一些历史的真相,近代中国的历史风起云涌,本是个英雄与草莽辈出的华彩年代,但受到一直以来无论是官方言论还是媒体言论等多方面的负面渲染,令国人对这一段时期的人与事的感觉极其概念化。提到晚清,想到的必是腐朽与破败;提到民国,想到的必是一群鹰犬横行大陆的猖獗与阴险;在日本的幕末,那些推动了时代发展的人物成为了民族英雄,其盛名甚至远播东南亚乃至世界,但为何对于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如袁世凯这样的人物们,得到的,不是国人的一致唾骂,便是不闻不问的漠然,至今都翻不了身呢?本书从晚清到民国,讲述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其中关于胡适、汪精卫、李鸿章甚至袁世凯的部分都相当精彩,引人遐想,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本书算是一把开启这第一扇门的钥匙不足的是,书中占据近一半篇幅来详细解读宋教仁被刺一案的始末,令整书的文化氛围打了折扣,大量推理、联想与考据有卖弄之嫌,使整书的阅读性打了折扣
  •   作者文笔很棒,看得出古文修养很好,所以文字古朴典雅。有点民国大师的那种风范,决不再当代所谓的那些矛盾作家之下。文笔能达到这个份上,不多出几本书都对不起读者。希望作者多写多出吧。这个价位上买到这本书,感觉很是值得。
  •   本书由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作者的描写让晚清、民国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即使对个别历史人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但这本书无疑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考证历史,追究真相的大门。
  •   好看!!包装也很结实
  •   简单的几个小故事可能让我们重新看待历史!!!!
  •   历史的细节,民族的悲凉。
  •     有些书能读到,就是一种难得。尤其是近现代历史,尤为感受。
      
      按道理说,解读历史是不该有感情色彩的,但是字里行间里,我觉得作者是有角度,至少想把他对于历史和某人的看法告诉大家,也许认真读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对于民国的革命者,思公先生是带着遗憾的心情撰写的吧。
      
      不过,我却很赞赏这种想法,毕竟这段历史尘封未久,似雾里看花,比起那些万历、康熙的历史,虽年月接近,却更是模糊。
      
      从来的灌输是,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汪精卫是卖国奸贼、蒋介石是独裁刽子手,可是真实的历史却未必如此,上述几人,天生不是王侯将相家,却能够在中华历史最关键时期,成为民族鼎立,如果仅为奸佞,是否证明其他四万万民众过于白痴?
      
      所以,必须赞赏这种略带感情的历史记述,历史是可以用来纠错的。可是,如果历史本身记述就有了问题,就应该去纠正,否则如何救已后人?
      
      关于民族独立、关于民族富强,改革三十年已带来很多。可是,关于民主、关于共和,辛亥已百年,两者仍似无可触摸。也许我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坚持认为着,共和与民主是民族之未来希望,实现未来,不可漠视过往,民主与共和为何在五四后渐行渐远?革命党人为何自己革了自己的民主梦?
      
      不光是国民党人,那些充满浪漫情怀的共产党人,现在不也放弃了许多建党当初的梦想么?
      
      怎么看待历史,其实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其实还是一个关于责任、关于道德的问题。
      
      
  •     此书立足点便与一般史书有截然不同之处,作者的基本哲学观念强调自由民主,所以对胡适、陈寅恪这样的人格外同情和尊重仰慕。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渴望自强,这些文化名人来回呼吁,祈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问题,这自然是带有理想性的,因为中国人民被奴役太久,根本没有这种自由民主的先天意识,仅凭几个人的奔走呼喊,要改变当时大部分尚未开化的国人那真是难于登天。这便跟发展经济要先富起来一部分人一样,自由民主这些宝贵的独立精神只能在一部分人中得到广泛传播,这些人想要救国于水火之中,就得发动最基础的国民,而这时候你的科学民主自由就不管用了,反而是中山先生提的反清复明更有影响力。这不是说科学民主不该提倡,只是,要想真的有民主科学这些,必须得有个强大的独立的祖国,所以近代掌握政权的多是雄霸一方的猛士。
      近代中国其实是在发展的,而且也并不慢,只是列强发展的太快,而中国的体制严重制衡了如李鸿章这样的人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干。作者对于在近代历史中持稳重避战派的人采取了包容肯定的态度,而对积极抗争的林则徐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点是一大亮点。翁同蘇所谓的积极抗日发动甲午战争确实有鲁莽之见,而且是将李鸿章推出去,自己反而高卧皇宫,无丝毫风险,但我觉得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二十年,虽然明知日本实力不弱,但也不该已经被迫接受了光绪任命后,在甲午海战中仍然有些畏首畏尾,这也是李鸿章一生被诟病的地方,既然已经决定开战就应该放手一搏,积极施展战术,而不是屡次保存实力害怕北洋水师受损,结果却是全军覆灭。自此一役,洋务派所谓改革前功尽弃,中国前途更加扑朔迷离,而至于马关条约签订一事也要辱骂李鸿章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国家打不了胜仗去跟人谈判,能谈出来什么?关键不在于李鸿章卖国,关键在于我们国家太弱小,你没看李鸿章坚决不肯割让台湾,伊藤博文一句话便噎死他:那我就挥兵去台湾!所以不要在指责外交家卖国了,因为他们只是替罪羊,替的是我们国家的衰弱。
      此书较大篇幅讨论了宋教仁遇刺案,可贵之处替袁世凯这一枭雄平反,此种史家之笔还是很客观的,并且呼吁大家不能认定坏人便把相关的事都嫁祸给坏人,这倒是指出了我们简单的错误思维惯性,而提出要细细认证再做出结论。但作者一再强调自此事件以后中国不再选择和平解放的道路,我想问,即使宋教仁不被刺难道就会有和平改革么?真的很难,而且大抵是不行的,因为时局所迫,四万万人民有几人懂得民主共和观念,根本不可能靠所谓的政治来改变中国面貌。
      最后,关于近代名人牛人们,均不能善终,一方面是去了台湾的久念大陆患上了思乡之疾,一方面是留在大陆可遇到各种不幸的整治。只能在此为他们祈祷了,毕竟他们眼中强大的中国正在慢慢崛起,虽然问题不断,可是毕竟人民越来越开化了。希望我们的祖国能给科学、文化人士一份自由发展的土壤,就算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我也想用陈寅恪先生一句话:能不能不学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不谈政治,只做学问。愿科学自由民主之精神永在中国屹立~
  •      孙中山的悲惨结局令我很感诧异,作者竟然敢大胆的篡改历史。。。。
      http://www.haohaowo.cn
  •   难道李鸿章不保存实力就能打败日本么?他没有淮军和北洋海军,他还能在朝廷待下去么
    蒋介石不保存实力,在29军守卫平津的时候中央军不照样也去了4个师么,照样全军覆没了。抗战结束了,内战也失败了,抗战时候的最高统帅,民族英雄,成了第一号战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