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之三晋楚争雄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贾志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贾志刚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中国人就要读春秋如果提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应该留下哪一个?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汉朝?3分,接近答案了。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那时候没有皇帝,没有三跪九叩和山呼万岁,没有奴才主子,大家平起平坐;那时候,没有文字狱,有百家争鸣,有思考的权利。那时候,有外族入侵。但是,谁入侵,谁就被消灭,最终成为我们的一个部分。那时候,有灾难,有战争,有道义,有不道义,有人性,有非人性,有尔虞我诈,然后,有思想的爆发,有霸主的出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在那个时候爆炸性发展,空前绝后。春秋是一个变法的时代,改革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从春秋到战国,变法之声不绝于耳,与时俱进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我们不是热衷于国学吗?什么是国学?两个字:春秋。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历史中并行的两条主线,前者是人文和政治的,后者是哲学和宗教的,儒家的奠基者孔子和道家的祖师爷老子都来自春秋时期,那个年代产生伟大的思想。《论语》和《道德经》像两颗太阳悬挂在空中,让我们只能仰视而无法企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来自春秋,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来自春秋。春秋之后的几千年里,我们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重量级的伟大人物,我们始终在春秋祖先们的成就之内徘徊,再也走不出去,不知是祖先们太伟大,还是他们的后人太不争气。但是有一点无可争议,没有春秋,我们根本谈不上国学。你一定知道自己姓什么,但是,你未必知道自己的姓是怎样的来历。翻查百家姓,你会惊诧地发现,我们绝大多数的姓氏来自春秋。看春秋的历史,也就是在看自己家族的历史,看自己姓氏的光荣或者磨难。数典忘祖,这是来自春秋的成语,不过用在现代人的身上更恰如其分。说到成语,春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尔虞我诈、卧薪尝胆、唇亡齿寒等等等等,我们经常在使用,我们不应该知道它们的出处吗?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孔子修春秋,真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文章该怎样写。事实上,春秋以及随后的战国给我们留下的遗产绝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和人文上的,那份遗产之丰富,足以令全世界嫉妒我们。《孙子兵法》至今是全世界军校的必读课本,《道德经》则是西方哲人们的膜拜读本。我们的管仲以一套系统得惊人的治国方案将齐国带上了霸主地位,早期的内阁制、福利社会、减免农业税、控制通货膨胀、鼓励商业、盐铁专卖,这些,都是管仲带给全世界的启示,甚至,全世界公立妓院的鼻祖也是管仲。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伟大全能政治家是一个逃兵,是名副其实的“管跑跑”。可是,这无损于他的伟大。孔子说过:没有管仲,我们就该披散头发,裸露膀子,做野蛮人的奴隶了。有人评说:中国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尊孔子而不是尊管子。不要以为几千年前的故事于今已经毫无用处,恰恰相反,中国人的智慧集中地反映在了春秋而不是之后的几千年。春秋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必修课程,但是请注意,春秋中有大义、有智慧,也有奸诈,要看你从中看什么。看了春秋,往往好人更好,坏人更坏,而聪明人更聪明。三国时期的关羽、诸葛亮和曹操都是春秋的粉丝,结果关羽看到的是春秋大义,于是有了义薄云天的关二爷;诸葛亮看到的是管仲、先轸们的智慧,于是有了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曹操看到的是奸诈和权术,于是有了天下奸雄曹孟德。春秋时期与当今的世界极度相似,有小国,有大国,有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怎样生存,怎样有尊严地生存,在那时候就是一门学问。落后就要挨打,毛主席说。毛主席就是一个春秋粉丝。作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作为一个大国,如何生存得有尊严?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凭借什么称霸世界?有了子产,郑国赢得两个超级大国的;没有子产,郑国很快灭亡。几千年前,晋国拖垮了楚国;几千年后,美国拖垮了苏联。那么,在当今的世界版图上,中国该怎样定位自己,该怎样应对世界形势,这恰恰需要春秋的智慧。从郑庄公的忍到越王勾践的忍,你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忍耐力是多么的可贵;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到范蠡帮助越国灭吴,你能看到祖先们的治国之术;从孙子兵法到商鞅变法,你又能看到国家富强的不同路径。春秋时期,尔虞我诈的国家关系与如今的国际形势如此的接近,弱肉强食的诸侯吞并充满了无耻和暴力,秦晋之好背后的背信弃义,晋楚争霸决战中原时恢宏的战争场面绝不亚于此后的任何一场战争,名目繁多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国两制”、“南联盟”等等都在那个时候出现。当然,还有自相残杀的郑国四兄弟、养鹤的卫懿公、乱伦的齐襄公、愚蠢的仁义道德者宋襄公、野心家庆父等等反面人物,各型各色的人和事充斥着那个无限精彩的历史舞台。春秋五霸,谁是真正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仁义、诚信、武力,什么是称霸天下的第一要素?春秋会告诉你。春秋,世界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大戏。

内容概要

  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互为对手,却又互相敬重,甚至互相依存。  三次晋楚大战,三次经典战例;两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横空出世,一个战神(先轸)彪炳千秋,没有晋楚争霸,就没有春秋战国的精彩。  而在超级大国内部,权力斗争也超级激烈……  晋国六卿制度就是早期的内阁制,六卿制度直接导致无休无止的权力斗争。想学习权力斗争吗?这就是权力斗争的圣典。而权力斗争的规律千古不变——谁猖狂,谁灭亡。  外有战争,内有斗争,这就是晋楚争雄的精彩所在。

作者简介

贾志刚,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家、非著名小说家、非知名剧作家。著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副处长》、《奔向地狱》、《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个领域。其中,《无间盗》(原名《侠兄盗弟》)入围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在中国台湾进行的决赛评选中,被所有评委以“打着武侠反武侠”直接垫底。巨著《侠义无道》至今拒绝出版中。著有电视剧本《山寨》。

书籍目录

第八十一章 重回五鹿第八十二章 挖祖坟和纵火案第八十三张 退避三舍第八十四章 城濮大战第八十五章 秦晋联军第八十六章 结巴老头大忽悠第八十七章 崤之战第八十八章 战神之死第八十九章 楚成王之死第九十章   龟鳖之争第九十一章 疯狂的强盗第九十二章 逆我者亡第九十三章 赵盾带兵第九十四章 国际大忽悠第九十五章 鸟终于飞了第九十六章 战争喜剧第九十七章 权力斗争的最高境界第九十八章 问  鼎第九十九章 楚庄王动手了第一〇〇章 清廉孙叔敖第一〇一章 你是神经病第一〇二章 躲猫猫事件第一〇三章 美女的诱惑第一〇四章 楚庄王的陷阱第一〇五章 大战前戏第一〇六章 闹剧还是战争第一〇七章 邲之战第一〇八章 美女害死人第一〇九章 “希望”工程第一一〇章 赵家灭门第一一一章 尔虞我诈第一一二章 霸主楚庄王第一一三章 残奥会开幕式第一一四章 晋齐大战第一一五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一一六章 赵氏孤儿第一一七章 命中注定的事第一一八章 短命的和平第一一九章 鄢陵之战第一二十章 永不结束的战争

章节摘录

第八十四章 城濮大战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先轸知道,胜利已经在望。但是他或许不知道,这将不是一场寻常的战斗,这将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影响整个中国军事历史乃至世界军事历史的完美战例。“开始吧。”先轸下令。 ——精兵出击晋国人的战鼓率先响起,晋国左军发起冲锋。下军一半的兵力就敢冲锋?对于成得臣把陈蔡两国军队放在右军,先轸几乎要笑出来。如果是他,宁可让这两国军队上山头去当拉拉队,这也是先轸不用齐秦两国军队的原因,尽管齐秦两国军队比陈蔡两国军队的战斗力要强很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先轸对陈蔡两军的定义,这样的军队,一个冲锋就能击溃。胥臣额外为陈蔡军队准备了一份礼物,以保证两军还没有交手就让陈蔡军队崩溃。记得当年鲁国公子偃大破宋国南宫长万的那场战斗吗?胥臣博学多才,他决定照方抓药。晋军前排战车上,每匹马都披上虎皮。披着虎皮的马是忽悠不了人的,但是可以忽悠马。晋军的“马虎”冲锋,对面陈蔡军队的战马就开始哆嗦了。国家弱小,连马的胆子也小。陈蔡军队的马要逃命,马车上的人更想逃命。原本还不敢逃,怕秋后算账,现在有借口了:不是我要跑,是马要跑。只见陈蔡两国军队瞬间乱了营,大家都是拨转车头逃命,谁还有心思打仗?“陈、蔡奔,楚右师溃。”《左传》如此记载,一个“奔”字,无比传神。什么是奔?就是没命一般逃跑,根本不回头。陈蔡崩溃,连累楚军东宫部队。东宫部队除了被陈蔡战车撞翻和压死的之外,其余战士誓死不退,被晋国左军一通横扫,十死七八,斗勃拼死杀出,率领残军逃命。第一战,叫做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率先突破敌人的薄弱点。后来《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乱军引胜”,其原理就来自这里。——歼灭战楚军左军战鼓响起,楚军冲锋。晋军二狐的上军旗号混乱,呼兄唤弟,看上去,狐家兄弟根本不是统军的材料。楚军开始冲锋之后,晋军后队变前队,立即逃命,比楚军右军的崩溃还要快。斗宜申有点不敢相信,晋军这也太离谱了吧?狐偃难道就是个南郭先生,平时吹牛一套一套,真要上阵就原形毕露了?莫不是晋国人有什么诡计?斗宜申急忙传令停止前进,楚军将士一片哗然,晋国人逃跑了,为什么不追?斗宜申在观察,他要确认敌人是诱敌还是真的逃跑。很快,他得出了结论:晋国人逃跑了。结论怎样得出呢?二狐的队伍逃下了山坡,已经看不见他们。但是很快,更远处灰尘大起,显示晋国人没命在逃,已经逃了很远。“全速追击。”斗宜申下令。“楚军驰之。”《左传》如此记载,真要佩服古人用词的精到了,一个“驰”字,把楚国人以轻快的步伐全速追击晋国人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楚国人没有能够“驰”太久,很快他们就“驰”不动了。楚军以加速度冲下山坡之后,从他们的右翼杀出一支军队来,这支军队的彪悍程度即便在楚军中都是顶级的。只见大旗飘飘,上面写着一个“郤”字,原来,这是中军佐郤溱率公族部队拦腰杀来。当先一员大将,正是魏犨。魏犨的勇猛楚国人是知道的,看见他,楚军士兵不战而怯,无人敢挡。此战之后,楚国人把不知死活的行为称为“找魏犨”,后简化为“找犨”,这就是当今“找抽”这个词的来源,此是后话。当时楚军被冲成两段,紧接着,左后方杀出一路大军,正是晋军上军,楚军后段正当其冲。楚军前部正要回头助战,谁知前方又杀出一路晋军,帅旗上大写一个“栾”字,原来,是下军主帅栾枝率领一半下军杀到。现在,楚军左军实际上遭到晋军上中下三军的夹击。楚军被冲成两段包围,晋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这一仗打得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楚军有史以来都是拿别人开宰,什么时候当过被聚歼的对象?当时杀得楚军哭爹喊娘,呼兄唤弟,不死带伤。斗宜申在亲随卫队保护下,拼了老命撞开重重包围,车也不要了,翻山越岭而逃。计点手下逃出的人马,只剩下两成上下。《左传》:楚左师溃。现在来看看先轸的部署。二狐的上军故意乱打旗号,迷惑楚军。待楚军进攻,晋军上军后撤,下坡之后向左,在一片山丘后埋伏。栾枝率领下军一半人马在正后方的树林后埋伏,预先砍伐树枝,待上军撤下山坡并埋伏好之后,用马拖着树枝来回跑动,激起灰尘,造成晋国上军已经逃跑到这个位置的假象,引诱楚军追击。栾枝的这一招,后世广泛应用,《三国演义》中张飞在当阳桥就曾经用来欺骗曹操。楚军果然上当,全速追击,这个时候,中军公族杀出,上军下军前后夹击,消灭楚军。第二战,叫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就来自先轸这里。春秋以前,两军交锋以击溃对方为目的;春秋以后,常常以歼灭对手为目标。这样的改变,就是出自先轸。楚军左右两军惨败,中军怎么样?晋军中军一直没有进攻,成得臣也没有轻举妄动。很快,楚军右路被击溃的消息传来,成得臣担心晋军左路会来夹攻,更加不敢进攻。到得到左军也溃败的消息之后,成得臣的脑子已经一片空白。“完了。”成得臣只有这样的念头。“后队变前队,弓箭手押后,撤。”这个时候,好在儿子成大心还算冷静,而宗族部队强悍而忠诚。于是,楚国中军缓缓后撤。这个时候,晋文公就在车头看着成得臣逃走。“主公,现在我们三面夹击,一定让他们片甲不回。”先轸在下令追击之前,要问一问晋文公。“算了,放他们走吧,算是我们回报楚王。”晋文公轻轻地说。他是个知恩必报的人。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投入了总共超过十万人的兵力,创下了春秋以来的战争人数记录。其结果以晋国的全面获胜而告终结,此前无敌于天下的楚国损失了几乎一半的精锐部队,元气大伤。以此为标志,春秋进入晋楚争霸的时代。而晋文公也因此登上春秋第二位霸主的宝座,先轸则凭此一战成为一代名将。城濮之战,晋国君臣联合策划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战争大戏,这出大戏,对于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场战争,从策划到实施,从谋略、外交到具体的战斗部署,就是一部战争教科书。此后著名的《孙子兵法》,极大地受到这场战争的启发和影响。晋文公、狐偃、先轸、赵衰、栾枝、胥臣、魏犨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而楚成王的远见、成得臣的强横以及楚军的精悍,也同样令人难忘。这样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争,却是源于三个弱国国君的一次无聊的会见。城濮大战,晋国大获全胜。尽管楚军是轻装追到城濮,粮食辎重还是有一些。晋军进驻楚军大营,在里面会餐三天,才把楚军的粮食吃完。然后,能带的辎重带走,带不走的,一把火烧掉。《史记》记载:火数日不息。战胜楚国,也就意味着天下无敌,可是,晋文公还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主公,我们已经战胜了楚国,为什么还要担忧?”众人问。“唉,战胜了强敌还能够怡然自得的,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啊。虽然楚军败了,但是成得臣还在,只要他在,我们就过不安生啊。”晋文公说。他了解成得臣,那是一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战争狂人。众人默然,每个人都知道,成得臣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郑文公的妙计吃饱了喝足了,干什么?“趁热打铁,趁着大胜的机会,先不要回国,直接朝拜王室,确定霸主地位。”狐偃建议,众人都赞成。于是,三军拔寨都起,向洛邑进军。齐秦两国军队各自回国。胥臣作为使者先行,走到半路,遇上了王室派来的王子虎。原来,听说晋军大胜,周襄王高兴,派王子虎前来祝贺。胥臣把晋文公的意思说了,王子虎也高兴,高兴归高兴,心里有些疙瘩,犹豫了半天,决定实话实说。“老胥啊,有句话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晋侯要来,真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有一点,王室现在穷得叮当响,要招待各国诸侯吧,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非砸锅卖铁不可。要不招待吧,那说不过去。我看,干脆贵国就在郑国衡雍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修建行宫,到时候贵国做东,天子亲自过来接见大家,一来显示贵国的实力,二来王室不用破费,你看怎么样?”王子虎说来说去,就是不想当东道主。“好啊,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定了。”胥臣高兴,这样等于晋国是主办国,周王亲自前来证明晋国面子大,其余诸侯来都等于给晋文公当绿叶了。两人商量好,胥臣直接回来了,把事情一汇报,大家都夸胥臣行事果断。于是,晋文公派出各路特使前往各诸侯国,邀请他们参加周王亲自出席的盟会。除了太远的国家和楚国之外,只有一个国家没有邀请,那就是真正的东道主郑国。为什么不邀请郑国?晋文公的意思,在盟会之后,直接灭了郑国。郑文公这段时间过得很不舒坦,楚老大被打翻了,马仔当然就很恐慌。在庆幸自己的队伍没有参加城濮之战之余,他必须要考虑今后的前途了。干革命要跟对人。从前跟楚国也不能说没有跟对人,不跟也不行。可是如今现实问题就在眼前,当年得罪了晋文公的曹国和卫国都处于半亡国状态,晋文公还没有表态是不是让他们存在下去,自己是第三个得罪了晋文公的人,而且又是楚国的头号马仔。怎么办?对于郑文公来说,干不干革命不重要,跟对人才重要。什么样的人是对的?谁强就跟谁。没办法,北面是晋国,南面是楚国,谁也得罪不起。晋国人在郑国的地盘上开建楼盘,把郑国当透明,郑文公意识到了危险,巨大的危险。郑文公厚着个脸皮,派人送鸡送肉给晋军,晋军照单全收,但是一个谢谢也没有,好像就是郑国欠他们的。热脸贴上冷屁股,郑文公知道仅靠送肉是不够的。于是,郑文公亲自出马,来到伟大首都洛邑朝见周襄王。好些年没来过了,好在有当年给周襄王送肉的面子,死皮赖脸套上近乎,送上礼物,说些“血浓于水、兄弟情深”一类的套话,算是说动周襄王,答应为他调解。周襄王派王子虎陪同郑国大夫子人九前往衡雍求和,看在周王的面子上,晋文公总算答应了郑国的请求,并派栾枝出使郑国确认。即便得到了栾枝的确认,郑文公还是心里没底,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招。什么好招?五月九日,周襄王驾临衡雍,随从队伍中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第二天结盟的“相礼”,也就是主持仪式的官员。而这个官员,就是郑文公。“我现在是天子的随从人员以及明天活动的主持人,你杀我吗?”郑文公就这个主意。别说,这注意挺好,搞得晋文公哭笑不得。当天,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结盟,郑文公算是彻底放心了。也别笑话人家郑文公,在强国夹缝中混,人家容易吗? ——授权典礼晋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十日,这是一个晋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一天,阳光明媚。怎么又是阳光明媚?不行吗?最高领导人光临,阳光不可以明媚一下吗?来看看节目安排。第一个节目:献礼;第二个节目:阅兵;第三个节目:宴请;第四个节目:授权;第五个节目:再见。节目主持人:郑文公。与会嘉宾:周襄王、晋文公、齐昭公、鲁僖公、宋成公、陈穆公、蔡庄公以及多个小国国君。受邀而没有前来参加的国君只有秦穆公和许僖公,想来而来不了的是曹共公和卫成公,曹共公此时正在五鹿的晋国牢房中观摩“晋文公菜板图”,原来,晋文公说了“让你看个够”之后,令人画了一幅“肋骨图”给曹共公去看,这幅图就是“晋文公菜板图”;卫成公想来但是不敢来,偷偷派了自己的弟弟叔武过来,看看组织上是不是肯收留。大家看着郑文公忙前忙后,都觉得好笑,这厮几年前还在给楚成王玩“九献”,现在又给周襄王当司仪,确实有点跳梁小丑的意思。没办法,只要能不跳楼,跳梁无所谓了。其实看看鲁僖公、陈穆公那一帮,谁又比谁强多少?不跳梁,就跳楼。或者反过来更恰当,不跳楼,就跳梁。第一个节目是献礼,晋文公向周襄王献礼。这是一份大礼,令诸侯瞠目结舌的大礼。首先献上的是晋军在曹国国库中淘到的宝贝,然后是晋军在楚军大营中搜获的楚国特产。随着一阵鼓声,一百乘崭新四匹马驱动的战车驶过主席台,这些战车都是晋军从楚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都是当今天下最先进的战车。战车的后面,是一千名勇武的战士。不好意思,这些战士都是楚军俘虏,从此之后,他们将是周王室的底层士兵。现场一片哗然,看见楚军战车和士兵,各国诸侯忍不住还有些心惊,没办法,从前被打怕了。周襄王高兴得合不上嘴,这么多先进战车和好马,就算自己不用,趸出去也是不少钱呢。第二个节目,阅兵。(此处省略一千五百二十五字)第三个节目,宴请。(此处省略一千五百二十五字)第四个节目,授权仪式。根据《左传》,授权仪式如下: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①弓矢千,秬鬯②一卣③,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④。这段话别看字数不多,翻译起来可就多了,所以免了。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周襄王从国库的箱底弄了一堆礼物给晋文公,然后说:“叔叔啊,从今以后。您就代表我安抚诸侯,讨伐叛逆了。”为什么叫叔叔?这是规矩。周王跟诸侯的称呼,同姓的叫叔父,异姓的叫伯舅。之后,颁发了“策书”,也就是证书,什么证书?授权证书。证书发了,开始盟誓,与会诸侯共推晋文公为盟主。因为结盟的地点在践土,此次结盟被称为践土之盟。现在,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名正言顺、实至名归的霸主。春秋第二霸,晋文公。从齐桓公和管仲到晋文公和狐偃,称霸天下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信”字,这不是不约而同,这是真理。而这个信字,内涵其实就是法治。取信于民,国家富强;取信于天下,诸侯信服。春秋的霸主,绝不仅仅是军事强大这么简单。那么,晋文公的“信”与宋襄公的“仁”有什么区别呢?“信”是灵活的有具体指向的,譬如晋军对楚军退避三舍,但是对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承诺,决不会这样做。说到就做到,做不到就不说,这就是晋文公的原则。“仁”是一种自我约束,对任何人适用,宋襄公对楚军不肯半渡而击,对任何国家也都如此。“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仁”是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所以,“仁”的变种很多,诸如“妇人之仁”、“假仁假义”等等,而“信”只有一种。时至今日,信用是可以评级的,而仁义则没有办法界定。用如今的体育项目来比喻,“信”就是对抗项目,比分决定一切;“仁”就是打分项目,评委决定一切。腐败生于“仁”,而止于“信”。司马迁写道:晋文公,古之所谓明君也。孔子评说: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哈哈,孔夫子比较不喜欢晋文公。至于评点《东周列国志》的蔡元放,对晋文公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五霸之中,当推第一。人品、学问、见识,优于齐桓甚远。 第八十五章 秦晋联军晋国大军浩浩荡荡回到绛,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晋国人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国家竟然战胜了楚国,竟然成了霸主。论功行赏,这一次晋文公的论功行赏大会开得非常及时。——赏罚分明古人行赏,从最高等级开始,而不是现在先从安慰奖开始。在开始之前,人们一致认为头功得主非中军元帅先轸莫属。可是,人们都想错了。“头功得主,狐偃。”晋文公宣布。一片哗然,谁都没有想到,连先轸也有些意外。大家忍不住去看狐偃,只见狐老头神色坦然,面带微笑。“暗箱操作。”大家都这么想,亲舅舅嘛。虽然这样想,大家还是感到不满,晋文公从前不是这样啊,当了国君了,就开始搞腐败了?再说狐偃,老头一向有自知之明啊,这回怎么这么不要脸?还笑呢,老不要脸,难道人老了就可以不要脸?“城濮大战,先轸之谋。”终于有人忍不住,喊了出来,为先轸鸣不平。晋文公不慌不忙,开始解释。这一段见于《史记》,晋文公这样说:“城濮之战,狐偃告诉我不要失信,先轸告诉我取胜不择手段。用先轸的谋略,我们取胜了一场大战。但是,先轸的话只是一时之用,狐偃的话受用万世。一时之利和万世之功,谁更大?”沉默,寂静无声。随之,一个人开始鼓掌。谁?先轸。之后,掌声雷动。晋文公的解释令所有人心悦诚服。这是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解释吗?你认为是就是,你认为不是就不是,这取决于你所站的高度。作为头功,狐偃得到贾为封邑。后来,狐偃的儿子狐射姑以封地为姓,改称贾季或贾佗,是贾姓的另一起源。功劳榜上排名第二的先轸被封在原,因此先轸后又称为原轸,先轸也是原姓的始祖之一。赏完了,开始罚。第一个被押上来的是祁瞒,他是中军的掌旗官,负责中军大旗。古时作战,没有无线电,全军的作战方向都靠战鼓和军旗来指挥,因此掌旗官的地位很高,责任也很重。城濮大战开始之前,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竟然把前军左军的大旗给放了风筝,险些动摇了军心。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属于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事后问责。“身为掌旗官,中军大旗被吹走,该当何罪?”晋文公发问。“当斩。”司马赵衰回答。“斩。”晋文公下令。祁瞒被推出去,斩首。什么是问责?这才是问责。第二个被押上来的人令人吃惊。谁?舟之侨。舟之侨犯了什么事?说起来,都是爱情惹的祸。原来,践土之盟前,元帅先轸派遣舟之侨先行回国,在黄河渡口准备船只,等候大军凯旋。按理,干这样的事情舟之侨有经验,根本不在话下。到了黄河渡口,舟之侨收到了一封家书。家书,并不一定都是好东西。家书是老婆写来的,青梅竹马的老婆,两人感情一向情比金坚。信上的内容大致是:老公,我得了重病,想你在我的身边。舟之侨爱老婆啊,算算那边盟会的日程,先回家看看老婆完全来得及。于是,舟之侨把事情交代给了副手,自己回家看老婆去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边盟会提前了。等晋国大军凯旋回国到了黄河渡口,船只还没准备好,一问,舟之侨回家看老婆还没回来。晋国大军又临时搜找船只,这才渡过黄河。过了河,舟之侨也回来了。没说的,擅离职守,捉拿。“舟之侨接受君命,而擅离职守,延误大军渡河,该当何罪?”晋文公又问。“当斩。”司马赵衰回答。“斩。”可怜舟之侨,为了爱情,送了性命。想舟之侨多聪明的人啊,竟然这样死法,冤不冤?城濮一战,晋文公斩了颠颉、祁瞒和舟之侨三个大夫,同时通报诸侯。于是,天下人都说:“看人家老晋,赏罚分明啊。该赏的不客气,该杀的更不客气。”后来,晋文公又恢复了卫国和曹国,依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当国君。其气度再次受到广泛好评,这是后话。 ——成得臣之死城濮大战,彻底改变了天下的格局,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原先,除了齐秦晋宋,天下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如今,楚国算是树倒猢狲散,扈从国纷纷投靠晋国,只剩下许国一个国家还在充大头。这一天,晋文公君臣几个一起喝早茶,回顾当年流浪的日子。喝着喝着,大家开始算天下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投顺,一算,除了楚国和八竽子打不着的燕国越国之类,就只有秦国和许国没有参加上一次的盟誓了。“嗯,主公,我看,要抓紧时间收拾这些不服的国家。”狐偃捋着胡子说。“对了,主公,谁不服我跟先哥就去打谁,我老魏专治各种不服。”魏犨说。从城濮回来,他的处分被撤销了,因此还有资格跟晋文公一起喝茶。“政策,”晋文公瞪了魏犨一眼,笑着说,“要注意政策。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盟主了,凡事要讲政策。上次盟会的时候,咱们还不是盟主,人家不去说得过去,怎么能无缘无故去打人家?”别说,晋文公的政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各种不服还是要治的。头脑风暴之后,赵衰的建议被采纳。什么建议?晋国在本国的温召开春秋霸主的第二届联大第一次全会,各诸侯国参加,同时邀请周王前去与大家亲切见面。如果哪个诸侯敢不参加,联合国军队将无情打击。那么,不担心楚国出兵吗?不用担心,因为成得臣已经死了。成得臣怎么死的?让晋国人继续喝茶,我们来看看楚国。成得臣率领的中军在城濮之战中全身而退,撤退途中又收拢了一些残余部队,还好斗勃斗宜申都还活着。“奶奶的,先轸狗日的不讲规矩。”成得臣败得很恼火,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的队伍是怎么就稀里糊涂输掉的,反正就觉得先轸玩阴的了。这时候,挺怀念宋襄公。骂归骂,骂完了,还要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打了败仗,属于罪人,成得臣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自己,因为楚国从来没这么败过。“我,我没脸活着回去了,我自绝于祖国算了。”成得臣就要抹脖子,说实话,作作秀而已,真没想死。众人连忙拦住,斗勃说了:“令尹啊,其实打败仗不怪您,不是我们太愚蠢,而是晋国人太狡猾。我看,还是先请示大王,大王让您死,您再自杀也来得及啊。”真想自杀的,谁也拦不住。成得臣本身就做做样子,斗勃这一说,他顺势下台阶,自己和几个兄弟不敢回去,就留在连谷这个地方,派儿子成大心带着残部去申地请示楚成王了。意思是看儿子能不能帮自己求个情什么的。成大心到了申,直接去见楚成王,楚成王正火大呢。“什么?你爹还有脸回来?整个西广被你爹给送干净了,他不怕被申、息两地的父老给剁了吗?告诉他们,去死吧。”楚成王一顿臭骂,把成大心给骂出来了。原来,楚军西广部队的士兵来自申、息两地,这次几乎全军覆没,两地百姓怨声载道,有人还准备示威游行。成大心灰溜溜到了连谷,把最高指示一传达,实际上就三个字:“去死吧。”成得臣的心凉了,他不想死,他可以逃走,尽管他知道晋国大概不会欢迎他,但是秦国一定欢迎他。可是,他是一条好汉,他宁愿去死。成得臣选择了战士的死法:横剑自刎。斗宜申选择了比较斯文的方式:上吊。不过他运气不好,用了一根不够结实的绳子,结果绳子断了,他只吊得个半死,在地上倒了半天气,准备第二次上吊。三个人中,斗勃年纪最小,职位最低,所以他要负责给那两个收尸,然后才能轮到自己。他还没有想好自己用什么方法,自刎和上吊都被人用了,他觉得自己试一试一头撞死更好一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利好和利空不是绝对的。就在斗宜申痛苦地准备二次上吊的时候,一匹快马已经赶到。“传大王口谕,所有人一律免死。”来人是楚成王的特使,原来楚成王后悔了,他决定赦免所有人。斗宜申激动地扔掉了手中的绳子,捡起那一段断了的绳子,他决定用那段幸运绳做裤腰带;斗勃笑了,他这时候才领悟到,官小有官小的好处。成大心痛哭起来,他觉得自己真傻,他问自己为什么要快马加鞭赶回来呢?就算在路上多拉一泡屎,爹也死不了啊。“我真傻,真的,我分明憋了一泡屎啊,呜呜呜呜。”成大心这叫一个后悔。不管怎样,成得臣死了。“莫余毒也已。”得知成得臣的死讯之后,晋文公高兴地说。“莫余毒也”,尽管少有人用,但是扎扎实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再也没人能伤害我。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见于《左传》。接替楚国令尹职务的是蒍吕臣,晋文公对他的评价是:奉己而已,不在民矣。(《左传》)意思是尽忠职守,不喜欢用兵。成得臣已死,晋文公知道,现在只有一个世界警察了,那就是他自己。 ——讨伐许国晋文公五年冬天,第二届联大第一次全会在晋国的温召开。践土盟会缺席的秦穆公这次出席,践土盟会担任司仪的郑文公无故缺席,而许国依然没有与会。大会在晋文公的主持下,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诸侯国君纷纷表示,世界和平需要一个盟主,而这个盟主就是晋国。大会期间,周襄王亲自前来看望大家,并与大家亲切交谈。最后,大会强调了要在晋文公的领导下,团结在王室周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大会作出决议:许国投靠楚国,背叛正义,打它狗日的。晋文公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联合国军讨伐许国。许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的回答是:我们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纷争,希望交战各方坐下来进行谈判。同时,对于晋国等国家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进行谴责,强调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必须由晋国承担。“唉。”许僖公几乎要哭出来,你说你不救就不救吧,说这一堆屁话干什么?老大都衰了,跟班还有底气吗?现在的许僖公只有两个字可以定义:后悔。“我们投降。”许僖公直接开了城门,挂了降旗。“不许,你们不是牛吗?来啊,看看联合国的铁拳比楚国的怎么样。”晋文公代表联合国拒绝了许僖公投降的请求。感觉上,晋国人经常拒绝别人投降,这一点,不像齐桓公。许僖公慌了,连投降都不准,那就是要灭了你啊。怎么办?这时候,只有最后一招了,什么招?肉袒。就是把自己光着个膀子捆起来,插上藤条,去跪求对方饶恕。说起来,这算是许僖公的老行当了。二十八年前,当时许国跟着齐国混,结果被楚成王包围,那时候就是靠着肉袒过关的。想不到,二十八年后,还要重操旧业。许僖公把自己剥成光猪,拾掇好了,迈开大步,向联合国军走去。联合国军将士一看,人家打仗都穿盔戴甲,许国的兄弟怎么光着就出来了。走近了一看,好嘛,玩肉袒的。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如今人家光着屁股来给你磕头认错,还能怎样?晋文公服了,心想,跟人家相比,自己当年那点走光算得了什么?于是,联合国接受了许国的投降。在许国,联大第二次会议举行,再次盟誓。从齐桓公到晋文公,都喜欢开联大会议,时不时提醒大家:我才是你们的老大。晋文公和秦穆公进行了私下会谈,双方决定两国结成超强版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内容就是:晋国打谁,秦国帮忙;秦国打谁,晋国帮忙。看起来,秦晋之好又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可是,再好的朋友,做合伙生意也是很危险的。 ——花匠烛之武晋文公六年,天下基本还算太平。这一年,晋国组建了三个步兵军来抵御狄人的进攻。到这个时候,晋国已经意识到靠车战与狄人的骑兵作战太吃亏,还不如用步兵的强弓硬弩来得有效。这一年里,鲁国遭受自然灾害,而郑国又投靠了楚国。晋文公七年秋收之后,晋国终于决定要收拾郑国了。根据和秦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协定,秦国应当同时出兵。秦穆公没含糊,亲自领军出征。晋国军队率先抵达,驻扎在函陵。第二天,秦国军队抵达,驻扎在汜水南面。两国军队呈夹击之势,准备对郑国都城荥阳的合围。郑文公慌了,急忙派人前往楚国求救。两天之后,特使回来。“楚王怎么说?”郑文公忙问。“楚王说了,楚国一贯坚持以和平方式……”特使还没说完,郑文公摆摆手示意他别说了。“什么时候了,还忽悠呢。”郑文公不屑地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现在楚国竟然都当缩头乌龟了。“各位,大家说怎么办哪?”打,那是肯定打不过的;逃,那也是不能逃的。“投降吧。”有人建议,可是立即被否决,不是不能投降,而是晋国人根本就不接受你的投降。“肉袒吧。”又有人建议,可是立即也被否决了。郑文公倒不是担心丢脸,比这更丢脸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可是他知道自己跟许僖公不一样,自己从前还得罪过晋文公,况且这次没那么多诸侯在,晋文公也不用装大度了,到时候郑文公自己剥光了去了,弄不好直接就给扔锅里,连剥衣服都省了。郑文公很发愁,所有人都很发愁。“主公,既然投降不行,想别的办法吧。我看,也不一定一门心思想着晋国,要是能先把秦国给忽悠回去,晋国就好对付了。”说话的是大夫佚之狐。郑文公一听,这也是个办法,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至少把秦国忽悠走了,自己实在不行逃命还能逃出去。“那,你有什么办法忽悠他们?”郑文公问。“我没办法,可是我有一个朋友叫烛之武的,他肯定行。”“他干什么的?”“国家大花园种花的。”“你怎么知道他行?”“实不相瞒,我家邻居的老婆长得漂亮,我垂涎已久,可是没有办法。后来烛之武帮我去忽悠了一通,结果那人把老婆亲自给我送来了。就因为这个,我知道他能忽悠。”“那赶紧叫他来。”烛之武来了,干瘦一老头,说话还有点结巴。大家一看就乐了,就这么个老东西,能把别人老婆给说跑了?近视眼不等于枪法不好,结巴也不等于口才不好。忽悠靠嘴,更靠脑子。郑文公把情况简要介绍了一遍,然后说:“老兄啊,国家和人民就指着你了。”“别、别介。”烛之武听完了,翻了翻白眼,摆摆手说:“主公,我年、年轻的时候尚且没、没什么用处,现在老、老了,什、什么也干不成、成了。”“我知道了,从前我没有重用你,那是我的过错,我道歉行不?这次只要你能把秦国人忽悠走,我让你当卿,还给你三个年轻漂亮的老婆,怎样?”郑文公马上反省,立即许愿。“主、主公,我老、老、老了。”烛之武又说自己老了,大家一听,这还是要推辞啊,可是大家错了,在连说了三个老之后,烛之武接着说:“那东西不、不中用了,老婆就不、不要了,给三个老、老、老妈子伺候我,就行、行了。”哄堂大笑。郑文公对烛之武有信心了,一个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人,他一定也知道秦国人需要什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贾志刚、当年明月、曹昇,民间史学家鼎立三国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4492.shtml  在网络和图书市场,具体到历史题材的小说,当下形势与春秋战国无异,总是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继而强者出线。版图在战乱和称霸中变幻莫测,而结果又往往 一眼即明,人人皆为山中宰相诸葛亮。不是吗?当下形势已趋明朗,当年明月、曹昇和贾志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是既成事实。    具体而言:  一,三位无疑都是整个网络上的“红人”,年限有如帝王轮替,分别为2006、2007和2008。当然,“红人”很多,但我这里的考核标准是速度,都是 高速蹿红,一夜之间麾下集结千万粉丝,大旗猎猎,杀声震天。他们幸运地越过了艰辛攀爬的“奋斗”史,而直接达于阅读视线的顶端。    二,是质量。当他们的作品被推荐,被传播,被炒作性地出版,人们很快发现,被牵引而去的阅读旅程由被动转而主动,然后是惊喜,最后演变为一场接着一场的阅读狂欢。  三,历史,历史,还是历史。在这个对现实必须表达沉默权的今天,历史像一具僵尸从烟尘漫漶的馆藏深处被大汗淋漓地抬了出来,然后经由这几个人的人工呼 吸、妙手回春、化疗、美容、桑拿、洗头、洗脚、打飞机……等等方式,不仅历史,古人也跟着活了过来,以区别于教科书中的形象进入当下,牛B哄哄,或傻B呵 呵,总之,一下子使这个苦于人口问题的国家人口再次爆炸,其场景之混乱规模之浩大,有如网络上、书店前甚或广场上争先恐后的人群。    作为一名小说读者,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上述三位都是我喜爱的。从粉丝准则的角度来说,我不够忠诚,一个读者怎么可能喜欢三位偶像呢?一个需要表达爱的女人怎么可以跟三个男人同时做呢?然后我又想了想,没什么,这是可以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换言之,原来这才是我所需要的那事儿,原来这才是我想走的仕途。  如果可以成立的话,我愿意称三位为民间史学家。不过,它不是一种对立,而只表达一种身份和立场。面对“百家讲坛”所庄严吁请的国家主义情操,面对那些道 德权威和史学“太抖”,这三个来自“下方”的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的个体认知,而这种认知又通过民间拥戴的方式表现了朝野之间亟待弥合的巨大 分歧。这一切告诉我们,“民心”和“意志”的分歧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沟壑或峰顶之间。    请大家原谅,我不愿意使用“草根”这个词汇, 因为这个词作为某种理论界定已经显得形迹可疑,并常常被安排在对立面而予以打压。事实上,三位历史小说作家仅仅是民间视角,他们的写作貌似打破了冠带们对 历史的垄断,但并不带有对立性,而只是一种时代所呼唤的文献补充,是对枯燥说教文章的生动注脚。不是吗?我们在学生时代,真正学到的知识,不是课文,而正 是那些脚注。他们也没有野心,而只有热忱。他们不想干什么,而只是想说一点儿自己的看法。它们的发表、出版和火爆体现了自由呼吸的不可取代和真实存在,使 我们不至于在那张臭名昭著的大屁股下窒息而死。    事实就是如此,董狐死后,千年以来,历史均被权力所垄断,成为成王败寇的捧杀与棒 杀。野史及民间叙述只能假托“不正经”(说书、小说和曲艺等)方式曲以委蛇、欲言又止,使史实成为扑朔迷离的“疑案”。垄断性解读又使得历史不再作为客观 存在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经验,反而在杯弓蛇影之中、阴云笼罩之下成为一件谁都可以拿来随意涂抹、改装的器具。就是胡适那句名言,历史从来都是任人打扮的 小姑娘。言辞轻巧,却无比沉重。何谓灾难?莫过于此。    多年以前,我们曾经批林批孔,曾经在所谓儒家和法家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重申 历史的名义背离历史。陡然醒来之后,它也已成为历史。然而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式并未因此有所改观。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它的“正确”“无庸置疑 ”,但其潦草却有目共睹。有时我甚至觉得它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五千年”和“四大发明”之类的数据,并无更多,而历史本身的丰沛从未显现。说实话,我们对历 史教科书的粗陋向来不满,但因“过于敏感”而只能保持必要的心照不宣。最终,历史的精彩之处只能局限于少数人的优先阅读权内,对于公众而言,历史仍然如同 迄今未曾开掘的古墓而深埋地下。这可能正是马克思断言“中国无历史”的缘由。    近年来,随着历史热的兴起,原先埋头卷宗的历史学家 以“百家讲坛”为标志开始逐渐走到了公众面前,甚至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然而,在此热闹之下,我们应该看到,除了抖包袱、插科打诨、爆点猛料吸引看客之 外,似乎并未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当然,对历史的热情得益于这些公众人物的激活。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民间史学家开始“顺应时势”破土而出,他们与历史 本身一起,在非挖掘的情形下自下而上地自我呈现,一如木乃伊归来。不过,他们没有带来瘟疫,没有带来混乱,而是带来阅读的盛宴、空前的热情和久违的民族喜 悦。除了当年明月、贾志刚和曹昇这些历史小说家,还有余世存、梁由之等民间历史学者。    作为历史小说家,当年明月、贾志刚和曹昇三 位的成功除了上述思想价值,更多的当然是历史本身对读者的诱惑力在驱动。当下总是在明天成为过去,而历史却因为它的“永恒”而成为灿烂宇宙的一个部分。当 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过去,也很可能因为方方面面的角度问题,使回首、凝视和仰望成为一种梦幻,从而成为未来。历史就是这样,常常使人在观望中有如 太空行走,处于失重状态,浸淫其间而臻至忘我之境,不辨方向,不知时空。我以为,历史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    当然,历史不可能完全 成为“往事”。作为源头,它总是直指当下。正如贾志刚《说春秋》前言中所反复强调的一组关联词:“如果没有……就没有……”。于是追根溯源、借 古讽今、以今喻古成了我们叙述历史的常用方法。可贵的是,三位没有为当代社会背历史的书,而往往是以“探索发现”的目光审视这个民族过往的人群和事件,并 能以现实立场由对历史的描述来表达现实关怀。我以为这一点在当年明月和贾志刚的作品中尤为明显;曹昇更多的则是一种文学性书写,旨在使用文学笔法描述历 史,获得打破时间障碍的情感共鸣。    谈到笔法,具体而言,曹昇在《流血的仕途》中热衷于使用心理分析和情感描述。这一点的高明之处 是使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被塑为民族伟人的人物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他将所有的死人都从地狱(反面人物)和天堂(正面人物)拉到了斗争激烈而又 悲苦惨烈的人间重新走了一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拉下神坛”。那些细腻的描写暗合了作者的另一笔名“杭州病人”所应具有的敏锐和忧伤,从而深深地感染了我 们,打动了我们。    比较之下,当年明月要倾向于用现代观念关照古人。除了“历史原来可以写的很好看”之外,他有时频发大段议论,来 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事实证明,他的许多认识和看法并非信手胡来,更非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结论。在一篇报道文章中,我们知道,当 年明月自幼熟读史籍,乃真正的民间饱学之士。俗务之间,这位思考者已通过孤独的思考为《明朝那些事儿》做了多年的准备。有时,我甚至觉得,当年明月那么好 看地叙述历史故事,其目的似乎就是表达他的个人看法。当然,他做的很好,因为太好看,所以我们忘记了他其实是在端庄地“说教”。这很神秘,也正如当年明月 本人的作风,他总是尽量避开这个时代的镁光灯。    那么再来说说贾志刚。这个著名的体育记者,这个在《足球报》写过十多年专栏的体育 评论员,这个武侠、职场等题材什么都敢写都能写的勤奋的“笔杆子”,终于也“跟风”写起了历史小说。我觉得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因为他避开了可能属于自己 弱点的东西,而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书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完美”,甚至具有了独特的文体特征。他没有描写,少发议论,剔除矫情, 三言两语,偶有类似于金圣叹读才子书的眉批。他幽默到使人看他的小说有如看当下的网络新闻,会心之笑和爆笑是阅读他的作品最直观的生理反应。当下新闻以及 当下话语方式的强行进入,不仅没有使历史露出反感的神态,反而获得了快感。与其说贾志刚是在写春秋史,不如说他在描画我们当代众生相。贾氏幽默或许正在于 此。不是以史为鉴,亦非借古喻今,而是用古代来关注当下,这完全吻合贾志刚的记者身份。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度之高,是曹昇和当年明月所不及的。不过,这种方 式往往使人觉得作者过于油滑,失之轻佻,从而怀疑他所叙述的历史是否属实。我觉得历史小说的最大问题就是篡改和歪曲史实。在更多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要对 已有证据保持尊重和敬畏,而不能仅凭臆测和推断来随意附加个人观念和看法。我说过“完美”,在于贾志刚也避开了这一问题。与现存史籍对校之后,我们可以发 现,贾志刚一泻千里、嬉笑怒骂之下,没有一句虚言。我还说过“文体特征”,什么文体特征?鉴于贾志刚写的是春秋,鉴于贾志刚在高速叙述中有意或无意留有大 段空白,鉴于贾志刚话中有戏,我称之为“春秋笔法”。没错,这个笔法也与春秋有关。    历史小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起码还 有另外一个简便的功能,即对历史真相的探索和最有力地接近。从姚雪垠的《李自成》、蔡东藩的各朝演义至今,对历史的书写已发生了深刻的剧变。这一变化得益 于持续的思想解放,得益于近年来电视、书商和看客的鼓励,最终却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民间史学家们的作品之中。对历史书写的权力下放,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时代 发展的必然。    不过,作为民间史学家,当年明月等人并不具有从学术出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在市场的操控下,被动地与书 商签订协议,然后以井喷方式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好在他们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了虚实相间的历史纵深,从而深切认识到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灾难和荣耀。作为这个 时代的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市场景观,当年明月和贾志刚等人的火爆也许并不具备振聋发聩的能量,但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进步,一个开始,我所关注的是这个现象 背后的趋向。(曹公/文)    

编辑推荐

晋楚两国逐鹿中原,春秋画卷精彩纷呈。纵横捭阖,伐交伐谋。三次晋楚大战,三次经典战例。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获全胜;楚军草率分兵,轻敌冒进,惨遭重创。邲之战,晋军主帅迟疑寡断,和战不决,临战不备,受制于人,以致失败。楚军主帅力争战争主动权,因情施计以误敌,先发制人以决胜。晋国因此而丧失霸主地位,楚国夺得中原霸权。鄢陵之战,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楚国,巩固霸业,中原战场开始沉寂。 《说春秋•之三  晋楚争雄》以独特的视角,宏阔的叙述,幽默的笔法,再现了惊心动魄春秋画面,为每位读者进入春秋现场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说春秋之三晋楚争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说心里话,书写的不错,不过这么搞就很难以接受了我买了“原来这才是春秋”2本,后面的换出版社也可以,不过书应该尽量相同,我们可以接着买别的出版社第三本以及后面的,这套的3又重复又有新的,目录又不一样,感觉上像被骗了一样,所以人家才会骂的。你记住,人家买的都是你的书,你和出版社之间的问题不要转嫁到读者消费者身上!
  •   真的和和旧版重合,如果你真为读者着想,就不能和出版商协调一下,做好衔接。从一件事看一个人。你说现在应该放下了,可是我放不下。因为我是掏钱的,你是赚我钱的。
  •   明朝那些事儿换了出版商,但是后面几册的都能很好地延续前一家出版社的风格,而且,全部7册都出完后再出新版本的。但是现在的春秋等于重起炉灶,那我前面买的2本怎么算呢,我是不会再重新收集一套新版本的书了。作者的做法很有问题,口口声声说是出版社的问题,但是人家明月为什么能处理好呢?关键不是不可为而是不为。你和出版社之间的问题我不想知道,我只是看结果。而且作者在前面的所谓解释,其中一句“因为几十块钱而让读者受到伤害,我一直是惶恐不安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调侃无辜的读者不够大气?如果作者需要多赚一点版权费来养家糊口,那自然也可以明说,那我就权当爱心捐助了。作者把自己比奶牛、奶农,非也,究竟是哪个角色我就不想说了。
  •   首先用《原来这才是春秋》出了两本,我买了两本。接着再也不出了。再等到的就是换了一个出版社的《说春秋》,内容完全没变,不过一本书的篇幅减少了。以前的两本书,现在用三本书才出完。虽然书的内容很不错,但这种糊弄读者的态度实在不值得一提。希望作者能确实落实好出版的事情再出版,否则造成读者的经济损失是小事,打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搞臭了自己的名声才是大事。
  •   我的评论自认很客观,却被删除掉,令人不禁好笑了.若一评论都不能保留,那么,还用得着再看此人的作品吗?我是不再买你的书了,中国文人多得很,好书更是读不完,不会在意你这几本的.只是奉劝贾作者,别把每个人都想歪了.你换出版社是你的事,但你可以在重新出版时,让<说春秋>和<原来>这两个出版社的一和二两册的出版进度保持一致,这样,买过<原来>的读者,只不过是改了另外一个版本接着看罢了,并不损失什么,而你呢?你却令<原来>的一二,不能完全接着<说春秋>的三,这就是你的非常不对之处了.既然你不对在先,对一些人的抱怨就不能说三道四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也是买了两家出版社的,但绝对没有冤枉花钱,因为两个版本完全可以合着读,所以,你看到有人说当年明月换出版社的不是了吗?这方面,你应该向当年明月学习.还有,读者莫明其妙的被捉弄了,买了<原来>一和二却不能再接着读三,换作是你,难道一点抱怨都不会有吗?而贵为作家的你呢?若让人抱怨的胸怀都不能有,还有什么资格获得尊重呢?我的孩子让我帮他买<原来这才是春秋>的三,我告诉他,作者不地道,写了一二,不再写三了,这种人的书不看也罢.现在,我给喜欢历史故事的孩子买了全套新宋和大秦帝国,孩子很喜欢,感觉不错.吃一堑,得长一智.你的书,呵,我是从此不买了,好自为之吧,贾作者.
  •   强烈建议买之前要慎重!
  •   作者的书的确不错,错的是没有做好换出版社后的衔接工作,新书有这么多的重复章节,也太过分了,这方面真的要向当年明月学习。至于你这样做是不是报复前出版社,而不考虑老读者的利益和感受,没有根据不能评论。既然做得不妥,就会有处罚。小学生写错字,有的教师家长还要他重写几十遍,面对读者的激烈议论何不学学武则天的胸襟。至于平台商家,不要一面倒的用威胁手段对待不满评论,换成你是购买旧版前二册的顾客,你会怎么想,可能辱骂的更利害。至于我,用脚投票就是了,好书多的是,不在乎少看一本处事能力不够,诚信不足的作者写的书。
  •   欺骗广大读者,当年明月也换过出版社,可还是能接着看,贾作家就是不地道,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   个人认为,一般般
  •   买书送的,感觉一般
  •   写的很好,通俗易懂!
  •   很好,满意,谢谢,下次再来
  •   同感。我不会买三了。买过老版,感觉不错,但从新出一套,这个有点太不考虑之前的读者了。
  •   和《原来这才是春秋》第二本有重复的地方
  •   赠的书,真不如不送了,什么烂书,还想学人家明朝那些事,有什么幽默笔法写历史,只可惜东施效颦。千万别上当呀
  •   全套收录
  •   春秋无义战
  •   这一套书还不错,比较通俗易懂
  •   还可以吧,攒着慢慢看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