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期叠合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控藏作用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吴孔友、 查明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0-06出版)  

内容概要

《多期叠合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控藏作用:以准噶尔盆地为例》在总结成藏动力学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描述。利用压陷一挠曲理论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了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三场”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不整合与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根据盆地构造—沉积旋回、异常压力分布、区域性不整合面及不同层系原油物化特征与成藏模式的不同,将准噶尔盆地划分出多个成藏动力学子系统,并研究了各子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作用。

书籍目录

第1章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进展 1.1成藏动力学系统产生的背景 1.2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 1.3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4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输导体系 1.5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流体和动力来源 1.6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原则及类型 1.7多期叠合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意义 第2章准噶尔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2.1大地构造位置及盆地地壳结构 2.2盆地基底性质与周缘造山带 2.3准噶尔地体演化与动力学背景 2.4准噶尔盆地演化与动力学背景 第3章准噶尔盆地生、储、盖组合 3.1烃源岩发育特征 3.2储层分析 3.3盖层分析 3.4生、储、盖组合 第4章准噶尔盆地“三场”特征 4.1地温场 4.2地应力场 4.3地压场 第5章准噶尔盆地不整合与断裂控油作用 5.1不整合及其控油作用 5.2断裂及其控油作用 第6章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成藏特征 6.1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6.2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子系统油气成藏特征 第7章结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所钻井竟没有一口能够钻穿安集海河组这套地层。由此看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是一套区域性的超高压地层,不论此套地层起伏埋深多大,只要钻遇它,就会遇到地层超压现象(李忠权等,2001;李铁军2004)。在独山子地区,异常压力出现的层位变新,钻井过程中在塔西河组(N1t)底部至沙湾组(N1S)中、上部实测压力系数平均达1.60,如独南1井在3 100~4 257 m(N1t—N1s)处压力系数为1.15~2.42;独1井在1 43~1 536 m(N1s—E2—2a)处压力系数为1.59~1.72。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准南地区构造变形、变位比较强烈,被断层和裂隙连通的塔西河组、沙湾组和安集海河组处于同一个水动力体系(王震亮等,2003)。在过剩压力作用下流体由安集海河组向上进入塔西河组和沙湾组,又由于独山子地区塔西河组底部存在厚层泥岩(独1井厚52 m,独2井厚63 m),质纯、吸水性好、富含钙质、横向分布连续,形成局部封隔层,致使浅部地层(安集海河组以上)的流体压力明显趋于异常。泥岩压实曲线上,该局部异常具有入侵型异常压力特征(图4—17)。 近年来盆地南缘深层钻井(这里特指钻穿安集海河组,钻遇白垩系的井)发现,异常高压不仅出现在安集海河组(E2—3a),在其下的紫泥泉子组(E1—1z)和东沟组(K2d)地层中也广泛发育(李铁军,2004)。如吐谷1井在塔西河组至吐谷鲁群砂岩中实测压力系数为1.65~2.05;安6井在紫泥泉子组至东沟组砂岩中实测压力系数高达2.08~2.33.安集海河组以大套泥岩发育为特征,其中出现异常超高压比较容易理解(欠压实),而紫泥泉子组和东沟组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其中出现地层异常超高压现象似乎预示着在东沟组之下或吐谷鲁群(K1tg)中可能还存在一套封隔层,与安集海河组对应,构成超压封存箱。安6井和吐谷1井钻井实测压力显示,第三系至白垩系压力达到最高值后,向下降低。统计表明,紫泥泉子组与东沟组的砂泥岩比约为6 :4.而安集海河组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的砂泥岩比约为1:9,且在吐谷鲁群底部水进砂体(厚约50 m)之上为一套稳定分布的、厚约80~120 m的泥岩,该套泥岩可构成封隔层。

编辑推荐

《多期叠合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控藏作用:以准噶尔盆地为例》可供地质类高等院校师生以及从事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油田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期叠合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控藏作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