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老杂志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勇军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30年代,是出版业的繁荣期,1934年更是被称为“杂志年”。本书选取当年有较大影响的数十种杂志,以这些杂志为视窗和平台,力求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细节,包括思想观念的演进、文化理念的冲撞、社会消费的趋势,以及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等。

作者简介

李勇军,1970年生。文学学士,副编审。1994年起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历任时代青年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编委。2005年至今,任河南文艺出版社《快乐阅读》主编。1993年以来,发表通讯、纪实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获省内外各项奖励十余次。近年来致力于民国时期期刊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社团研究,部分成果发表在国家级出版物上。

书籍目录

《女子月刊》 “永久社友” “夫妻店” 发刊词 “平等通奸” 编辑赵清阁 黄心勉之死《旅行杂志》 “靳年特大号” “愈柱子”张恨水 于右任与“火车夜行” 萧梅性与《中岳游记》《国闻周报》 “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 时人汇志 凌霄—士随笔 世纪年代的中学 毕业会考 北宁铁路时刻表《外交评论》 “通邮问题” “日本通”高宗武 “徐道邻”与蒋介石 关于黎明书局《时代漫画》 “时代”的含义 畅销才是硬道理 谁是年代中国漫画的旗手? 唐诗、宋词——民国漫画《良友》画报 一本杂志的传奇 《良友》总编辑 差大行动 “小姨明星”《剧学月刊》 李石曾庚款办教育 程砚秋出洋 “古今中外” 徐凌霄与“金菩萨”《人间世》 “打工”主编林语堂? 办杂志与“请客吃饭” “和诗”升级为文化事件《学文》 由胡适的《独立评论》 率先造势 “少年得志”的叶公趣 中国第一篇新式标点的碑文 闻一多代理主编《读书杂志》 王礼锡执掌神州国光衬 “自由人”胡秋原 高调创刊 由盛到衰《新语林》 ”光垡”的含义 主编徐懋庸 鲁迅的稿费被赖账? 编辑易人及停刊《申报月刊》 现代期刊的早期范本 “新闻界之释迦牟尼”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 “洛文”、“罗怃”即鲁迅《太白》 “太白”就是比白话还要白 与林语堂的“相得”与 “相离” 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第一人 科学小品的源头《文学季刊》 横空出世 创刊号 发表《雷雨》的“波折” 社会文化背景 最佳搭档:巴金与靳以《水星》《东方杂志》“梦想号” “大同世界”之梦想 “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浪漫的想象和社会现实 辉煌与无奈《论语》的“专号” 所谓“野鸡大学”之 徐、刘结怨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 ”家的专号”施蛰存与《文饭小品》 “《庄子》与《文选》” “自留地”《文艺风景》 《文饭小品》 一生开了“四扇窗户”曾今可与伎艺座谈》 “词的解放”,国家事管他娘 《文艺座谈》 “代序”事件黎昔非与蚀立评论 《独立评论》“总管” 那时吴晗叫“吴春晗” 另一位同学罗尔纲 “战犯胡适”龙沐勋与《中国语文学丛刊》 临终授砚 “读书先读序” 以“汉奸罪”入狱 身怀绝学何所期杜重远与《新生》月刊 “最后的几句话” 从陶瓷专家到《新生》主编 “闲话皇帝”事件邵洵美与“五大杂志” 家族巨富的唯美诗人 从《论语》到《时代》画报 《时代漫画》、《时代电影》 和《万象》 第一出版社 诗人·大少爷·出版家黎烈文与《自由谈》 革新《自由谈》 风波陡起 创办“改进出版社”被“腰斩”的张资平 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腰斩”始末 “三角”小说家 另一种人生假想章克标与“文坛登龙” “帮闲专家”的来历 从《狮吼》步入文坛 《论语》不署名的编辑 《文坛登龙术》 个人“沦陷”前后北新书局与《青年界》 从北京到上海 《青年界》 与鲁迅的稿费官司开明书店与《中学生》 “合伙经营时期” 从《一般》到《中学生》 “大作家写小文章” 文化人的家园生活书店的几种周刊 初创时期 从《生活》到《新生》 《大众生活》 服务精神《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 “陶知行”还是“陶行知” “小先生”制度 “从大炮上晒裤子说起” 另一位主编方与严 学生驾火车赴京请愿《青鹤》 “圈鸡会议” 青鹤鸣,时太平 陈灏一与章士钊 惊人的广告源 心灵的坚守《科学画报》 华罗庚的自由投稿 “说理浅显,插图丰美” 茅以升写《钱螗江》《铃铛》《小朋友》上海杂志公司《社会新闻》 流氓文风 为反动当局鼓与呼 “浑然天成” “特务”背景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与军事“围剿”同步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幕后“交易” “审查官”穆时英 因“闲话皇帝事件”被裁撒民国中期稿费标准摭谈 一般标准:千字二至三元 每月二十元可维持基本生活 —年间物价较稳定 超低或超高的持例 “特殊”稿费民国中期杂志出版模式 为什么办杂志 代理发行 合作出版 自办杂志附录 上海地区出版大事记 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编辑赵清阁对于杂志来说,谁也无法否认,有时确实是“刊以人传”。赵清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有关她的研究文章或传记,只要述及其早期的文学活动,便必然要提到《女子月刊》。这也难怪,她的文学活动竟比《女子月刊》两位创办人长了约半个世纪——赵清阁于1999年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年,她还为自己的作品集亲自写序。而黄心勉于1935年病故;姚名达则是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是我国因抗日被害“教授第一人”)。赵清阁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的祖父是曾任信阳学官的前清举人赵文选。初中即将毕业时,因父亲和继母商量,要让她与当地一个有功名的人家订婚,性格孤傲的赵清阁便离家出走,考入开封艺术高中。未赴上海之前,她就与《女子月刊》有过联系,1933年6月15日出版的该刊第1卷第4期发表过她的短篇小说《K女士》,该篇被认为其中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该期还发表了她的一首新诗《自杀》。接下来,该刊又发表了她的《一定会受鼓舞而振兴起来》、《妇女或则会被你们刺激而觉悟(通信)》。同年9月15日,该刊第1卷第7期刊载一条《赵清阁千里访友》的消息:河南最努力的妇女运动家赵清阁,平日编辑《妇女周刊》、《她》双周刊,成绩卓著。近因爱慕本社同人,特地来上海访晤,译有《近世音乐史》已交女子书店付印……姚名达夫妇对于青年作者(特别是女青年)颇愿热心相助,青年们也很敬重他们。加之赵清阁此前有过编辑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的经历,因此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女子月刊》的编辑。1935年第1期的一则启事告诉读者:“新聘金光楣赵清阁为编辑委员”;但是不知何故,这期刊物的版权页却独不见赵的名字。赵清阁因为终身未婚,因此她的人生经历更带上了某种神秘的色彩。在《老舍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文中,有一节是“默契的合作——赵清阁”。她与老舍的最初交往,是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开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后,赵清阁与身为总负责人的老舍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据说,周恩来还想让她做老舍的秘书。在重庆,赵清阁的名字更是常与老舍联系在一起。他们合写了剧本《虎啸》、《桃李春风》以及《万世师表》。新中国刚成立时,身在美国的老舍毅然归国,有人认为背后也有赵清阁的力量。在赵清阁47周岁生日时,老舍曾题赠一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她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老作家林斤澜曾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当然,将一段缠绵曲折的情感经历公开,对两位作家的形象丝毫无损。黄心勉之死在《女子月刊》创刊词中,创办人表达了“没有牟利的企图”的办刊思想。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任何事业都要依托一定的经济基础。女子书店及《女子月刊》,似乎一直未能摆脱资金方面的困扰。在他们早期出版的著作中,像中国公学教授章衣萍的《看月楼词》、浙江大学教授储皖峰、汪静之的《诗经情诗今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沅君的《沅君卅前选集》、大夏大学教授王国秀的《英国中世妇女生活史》,以及金仲华的《妇女谈薮》、萧百新的《英国女优的日记》、陈叔时的《女性社会史考》、王茗青的《法国女作家》等,作者均自愿放弃稿费以给予支持。与一些财大气粗的杂志以优厚稿酬吸引作者不同,《女子月刊》投稿简章中的相关表述是:“投寄之稿,一经揭载,本社均酌奉现金或书券及本刊,作为报酬。”该刊“读者园地”栏目曾刊出陈国英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我知道启发者姚名达先生因为办理《女子月刊》感到经济缺乏,险将月刊停止出版,这显然是一个可怕的消息!并且他自己立誓说:果若不幸而停止月刊,我名达必先月刊而自杀……”上述消息在该刊的一则启事中得到旁证:“本刊现仍由黄心勉姚名达维持,陈媛主编,……妇女协进会……心勉亦已加人……但本刊并未由该会接办请读者勿信谣言为荷。”在黄心勉去世之后,这种经济方面的窘迫更加突出。

后记

圣人说:五十而知天命。而我的感受是:人至四十岁,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想当年二十出头,刚出大学校门,虽不放谈,却每每暗以才子自许,总觉得这世界上没什么做不成的事。而现在的所思所想却截然不同。因此,当看到《在出版界二十年》一书的书名时,忽然意识到:自己做记者、做编辑,也已经十六七年,其间仅做期刊编辑亦累计十四五年。不免怅然若失。平时常逛报刊摊儿,时不时听到“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心想这些年自己经眼的杂志也数以千以万计,那么个人识见总该有所增益吧。因工作关系,不断买到很有些年头的杂志,比如1980年的《青年文摘》《故事会》,1978年的《新文学史料》(那时还是用书号出版的)。一直上溯,忽然某一天,对20世纪30年代的期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时应该在2005年夏天。就在那年秋天,偶然的机会,得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一次招收红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心中大为神往,便以同等学力报考。接下来近半年里,便把有限的业余时间完全用于复习迎考。次年4月,成绩下达,因英语成绩差,连面试都未能进入。失望之余也颇感一阵轻松;此后便又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老杂志”上。仿佛心有灵犀,70多年前那些办刊人的故事,便与我身边的一些同人、同行的形象叠加起来。——说不上研究吧,不过因为有这十几年的编辑经历垫着底儿,相信能比纯粹的“学院派”有更切实的心得和结论。

编辑推荐

《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记录》是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再见,老杂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寻访民国的气息《再见,老杂志》

    从小就喜欢读杂志,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订了一份上海的《儿童时代》,那是八十年代最好的儿童读物,里面有几页还是彩色的,当时那个喜欢就别提了。上了中学就开始看《飞碟探索》《奥秘》《漫画》,那是一个男孩的天地,等到上了师范,就什么杂志都开始看了。那时候学校有阅览室,里面杂志很多,经常去看。节假日还经常去市图书馆的阅览室看杂志。自己也开始订各种杂志,每年十一月都要拿着第二年的报刊订阅目录研究很长时间。

    到现在还在一直看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中华遗产》《心理月刊》《新周刊》等等,常年看的杂志有七八种,家中的杂志也是越来越没有地方放,因为学校也有阅览室,所以最后也就都不自己订阅和保存了,看学校的就可以了。我家没有民国的老杂志,最早的也就是有点文革时期的《红旗》,还有一两本五六十年代的老杂志。并没有有目的的收藏老杂志,不过对老杂志还是挺喜欢的。

    和图书相比,杂志更不容易保留,很多老杂志都被销毁了,所以能够看到的老杂志和老书相比要少很多。不过杂志里面的内容更有时代特色,更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这一点是书没办法相比的。

    这本书介绍的都是民国的老杂志,很多都只是耳闻,这次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喜欢的是介绍《小朋友》的那篇,没想到《小朋友》竟然是第一本横排版的中文杂志,而且里面的文字,图画都很有趣,并且一直出版到现在,算是中国最长寿的杂志了。这也许是和内容有关吧,这本杂志的内容距离政治最远,所以躲过了历次政治运动,所以才硕果仅存。

    书的最后还介绍了民国杂志出版模式,稿费的标准等等,对了解民国的杂志是非常不错的一本参考书。而且里面有很多图片,让我们大饱眼福。
  •   今人并不一定比故人聪明,社会轮回,人伦不变。书中很多刊物都能在现代杂志中找到缩影,不知是我们学了他们,还是不知不觉中也没跳出“人”的框框。
  •   近来对民国的报刊很感兴趣,所以就买了这本书看。书中将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报刊一一道来,可能是限于书的结构,有点过于简单,但初步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的。
  •   民国距离今天时间不算很长,不过感觉中却已经很遥远了。
  •   实话说,这本书的选题很吸引人,尤其是对民国怀着深深念想的人们。书封设计还不错,翻开内文,竟然是黑白配图,大失所望,难以掩饰的失望。希望出版社再版时改进吧。什么年代了,还黑白,人家原图可是彩色的啊。非彩色看不出效果。
  •   注重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几种民国时期的杂志,图片也很丰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