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形态构成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涛, 胡杰,陈金梅 编  页数:142  

内容概要

  《高等教育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色彩形态构成》是面向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色彩构成教材。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高等教育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色彩形态构成》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色彩运用的基本概念、色彩构成的运用法则以及色彩对人们产生的心理暗示,并具体地讲述了色彩运用过程中的技巧、方法,以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

书籍目录

第1章概论 1.1色彩构成的概念及学习意义 1 1.2色彩构成的材料和用具 4 第2章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9 2.1色彩的产生 9 2.2色彩三要素 22 2.3色彩混合 26 第3章色彩对比 32 3.1同时对比 32 3.2连续对比 85 第4章色彩调和 86 4.1色彩调和原理 86 4.2色彩调和方法 92 4.3色彩对比与调和练习 l01 第5章色彩构成形式 l05 5.1推移构成 105 5.2色彩的透叠构成 ll2 第6章色彩心理学门15 6.1色彩知觉 115 6.2色彩联想与象征 l21 6.3色彩心理学练习 l36 第7章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l38 7.1色彩采集 138 7.2色彩重构 139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光的三原色 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当太阳光穿过三棱镜的时候,光发生折射,投射到白色墙壁上,墙壁上出现了如同彩虹般的美丽色彩,它们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图2—1—2)。 这七种颜色是由太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中的不同光谱产生的。人们开始把这七种颜色称之为“光的七原色”。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这七种光的颜色中有一部分色彩是可以由其他光色混合而成的。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杨根据人的眼睛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光的原色说——三原色学说,即光的原色为三种颜色:红(朱红光)、绿(翠绿光)、蓝(蓝紫光),这三种颜色又被称为“一次色”。把光的i原色按照不同比例相混合,可形成多种光的色彩,即“复色光”,也被称为“二次色”。太阳光、白炽灯、荧光灯等的光色都是由不同比例的原色光组成。因此,灯光也是复色光的一种(图2—1—3)。 2.色科的三原色 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颜料的涂抹、印染等方法来赋予物体新的色彩。那么颜料有没有原色呢?颜料的原色义是哪些色彩呢?物理学家大卫鲁波特经过不断的实验总结,发现了色料的三原色即红(紫红色)、黄(柠檬黄)、蓝(绿味蓝)。这一理论又被法国染料学家席佛通过多次染料混合试验得以证实。 2.1.3光源色温 光源,顾名思义即光的来源。换句话说,自行发光的物体我们就称之为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等,这类光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变化也很明显,人类无法自由控制自然光源的变化。人造光源如白炽灯、霓虹灯、荧光灯、水银灯等等,这类光源比较稳定,光的强弱变化容易被控制。由于不同光源的发光物质不同,发光原理不同,光谱也不同,所以呈现的光色也有变化。那么如何正确表述光色呢?科学家发现,物体的温度不同,呈现的光色也不同。将一个黑色物体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开始出现从深红到浅红、橙黄、白直至蓝的逐渐改变。人们用色温来对光色进行描述,色温以绝对温度“K”来表述,它是光色的衡量标准。 光源的色温不同,光色也会随之变化。色温在3300K以下,光色偏红,给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色温在3000~6000K为中间,人在这种色调环境下没有特别明确的视觉心理效果,所以又被称为“中性”色温。色温超过6000K,光色偏蓝,会给人清凉、冷静的感觉。因此,采用低色温光源照射,能使红色更鲜艳;采用中色温光源照射,使蓝色更加清凉,并使色彩更加晶莹剔透;采用高色温光源照射,使物体有冷和阴森的感觉。色温与亮度同时作用也会带给受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暗示:高色温光源照射下,若亮度不高则给人们有一种阴气的气氛;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亮度过高会给人们有一种闷热感觉。在同一空间使用两种光色差别很大的光源,其对比的效果会使画面层次非常明硅,通常很多情感意识表现强烈的画面会使用这种光源效果。

编辑推荐

《高等教育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色彩形态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色彩形态构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