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狄克逊·威克特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这部论述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的作品中,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有力的论证、缜密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那场经济危机的全景图。大萧条留给后世的最大遗产,就是它实现了一场经济管理和政府职能的伟大革命:不能仅仅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去管理经济;面对经济危机,政府无须坐以待毙,它可以也应该采取行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危机加以有效应对。    经济危机蕴藏着发展机遇。大萧条没有击垮美国,从实行“新政”到参加“二战”的短短十余年间,这个国家由一个弱国跃进为世界强国。本书对那一时期美国的社会图景、公共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全面的解析。    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肆虐的今天,也会有大国崛起的故事发生吧。个中秘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

作者简介

狄克逊·威克特(Dixon Wecter,1906—1950),美国亨利·亨延顿图书馆历史学者,美国文学研究者。除代表作《大萧条时代》外,另著有《美国文明的改革范式》、《美国英雄》、《美国社会传奇:社会理想记录1607—1937》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新政”机构缩写对照表第一章 股市突变:从财富到破烂第二章 生存问题:新的生存方式第三章 白宫换帅:罗斯福上台主政第四章 公共政策:百日新政第五章 政府理念:公民及其政府第六章 劳工组织:不断前进的联合会第七章 城乡变迁:变革中的城乡第八章 地区差异:老基地和新地区第九章 人口问题:寻找机会的年轻一代第十章 健全社保:亟需社会保障的时代第十一章 娱乐休闲:新有闲阶级第十二章 文艺发展:阅读、写作和革命 第十三章 新型生活:消费者与科学第十四章 与命运的碰触第十五章 大萧条时期重要的评论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股市突变:从财富到破烂1929年10月中旬,对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人士来说,眼前是一望无垠的繁荣图景。新近就职的总统赫尔伯特·胡佛曾于前几年郑重其事地宣称:“我们还未实现目标,但我们获得良机以承袭并继续推进过去八年的政策,我们还会在上帝的恩赐下,在不久的将来,将贫穷从我们的国土上彻底根除。”这项经济承诺,混杂着那些很快即被通俗历史学者称为“美国梦”的情绪。更强烈的沾沾自喜情绪,则表现在欧文'费雪和其他对华尔街充满信心的经济学者身上,他们都努力想让美国公民明白,现在的生活正处在繁荣的“永恒高原”上。这片富庶繁荣的高原——在清教徒的赞美诗中比最值得虔奉的乐土巴兰还要切实可触,看似取得了自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发展的最终胜利。这场新近取得的伟大胜利,正熔铸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在持续加强的大规模商品生产中。甚至在眼下,在这1929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中,亨利·福特赞助举办了“电灯发明五十周年隆重庆典”,总统和各届名流出席,纷纷褒誉爱迪生的贡献和庆祝白炽灯泡的50岁华诞。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这些都是进步的试金石。在时尚和广告的刺激下,要想和地位相当的人们紧紧保持一致,要想跟上潮流,所需要的东西绝不亚于最新潮的模特儿。营销术带来的压力甚至促使人们批量购买奢侈品——每个车库中存放两辆汽车,消费市场已经表现出奢侈过度的特征,这不是因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对世间商品充满贪婪物欲,而是因为人们的购买力已经彻底失序。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均与繁荣富裕的中产阶级紧密相连,休戚相关。“郊区社会是美国的主导群体。”一位观察者在1929年的夏季如此写道。那些成员之间一向团结友爱的特定组织——像兄弟会、商人午餐俱乐部、退伍军人大会等,正面临不断增加的压力;并且,一些喜欢在道德层面管他人闲事的组织——如反沙龙联盟等,也开始出现了严格管制成员的苗头。这位观察者害怕这类管制苗头预示着“从这些组织中会滋生出法西斯独裁政党——如果法西斯独裁政党真的存在的话”。或许,巴比特不会把他干净整洁的丝制衣衫,脱给一个褐色或黑色皮肤的人来穿,但对一致性——至少是在促进物质进步方面——的膜拜,正如日中天。科顿·马瑟、本杰明·富兰克林、彼得·帕利和霍勒斯.格里利将会深深懂得这个时代的精神,甚至连传承了干百年的古谚——勤俭持家、集腋成裘,也被一夜暴富的现象所打破。《时代》(Time),是那十年中最富活力的周刊杂志。1929年1月。在阵阵喝彩声中沃尔特·P.克莱斯勒被捧为“年度人物”,因为在过去的12个月中,此人把普利茅斯和迪索托牌汽车推向公众,以1.6亿美元的高价买断道奇兄弟公司,并开始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幢68层的庞然大物”。此时,1929年10月14日,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是威廉·里格利的面孔,接下来的几周依次登上封面露脸的是:哈里·R·古根海姆、伊瓦·克鲁格、塞缪尔·英萨尔和托马斯·W·拉蒙特——个个都是精英。在华尔街崩盘之前的最后一期《时代》刊载了新创刊的《财富》(Fortune)杂志——该杂志拥有“绝无仅有的一年10美元的价格”——长达3页的宣言,宣称“通常来说,人们认可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美国的伟大成就在于商业”;另外几页大型广告则分别是巴布森的《报告》(Reports)(“你的美元——它们是否在连续而高效地工作?”),汉密尔顿牌手表(“你能说出一个成功男人如何履时的吗?”),罗伯特·I.沃休的新书《华尔街的故事》(TheStoryofWallStreet)(“那些商业巨子正在本书的字里行间阔步前行……如同中世纪的历险家那样,……包括丹尼尔·德鲁、吉姆·菲斯克、杰伊·古尔德、范德比尔特、希尔、哈利曼等人在内的那些拥有惊天财富的大亨们……”);这一期《时代》(Time)还介绍了一家投资服务公司——S.W.施特劳斯公司(“他把稳定的收入投资进入名利双收的证券中”),该公司在1932年破产时遗留下了数百万债券无力偿付。这些报道和广告,承载着持续不断的诱惑与刺激,不断地敲击在普通读者的心头。曾在1918年发行的“自由公债”中购买下平生第一笔债券的美国人,最近大都转向了更具投机性的事物上。广告业总在吹捧高价格,而不是鼓励便宜货——从派克大街上售价45000美元的公寓和配备“克雷恩牌路易十六金质器具”的酒店浴室,到售价2.50美元的口红和50美分的剃须刀片——它为轻松赚钱的这代人预定了等级消费的标准。要想在这场攀向“永久繁荣高原”的登山比赛中能与他人齐头并肩,股票市场无疑是一辆显而易见的快车。1920年,美国有29609个股票经纪人;在十年时间内,这个数字激增到70950人。最易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多数人不再阅读报纸的头版新闻,而是急匆匆地翻到财经专栏。不入流的小报和内情通报也积极提供各类投资建议,供那些业余人士参考。收音机里总是翻腾着“资深顾问”的教导声,恰似教堂里的执事那样,拖着长调吟咏大商人塞缪尔·英萨尔的智慧手册。公众对商业周期这一神话的兴趣,正在不断增长。决定商业周期的,究竟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是银行运作、技术革新,还是癫狂喜悦抑或是歇斯底里式的恐慌,又或许跟宇宙中太阳黑子的影响相关——这些都不清楚。猜测往往披着预言的外衣,欲望总比计划更有优先权。乐天派们认为,先前的经济规律都已经失效;另一些人则相对比较让步,他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这时节流行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能保持住自己阳光的一面,那么,阴雨连绵的日子可能会来,但风雨过后,天空必然会更晴朗。毕竟,经济衰退是反常的事物。繁荣无需阐释。它不会被所谓的有闲阶级所垄断,也不会为富裕的共和党人所独享,尽管共和党的业绩成就可证实他们的确拥有繁荣。“如果某人每星期节省l5美元,用于投资优质普通股票,并不断地积累红利和股息,到第20年的年底,他将拥有至少80000美元,另有每月400美元的循环投资收益。他将跻身富人行列。由于收益可以使人变富,因此我坚定地认为,任何人不仅能够致富,也应该致富。”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J.拉斯科布,于1929年夏天发表上述言论。雇员们被鼓动着投资于他们雇主的股票和债券——这一制度被模棱两可地等同为美国的职工分红体系,甚至是社会保障体系。购买股票多是通过保证金形式来完成,这表示,投资者——包括那些现金很少但野心很大的小人物们——只需拿出股票价格四分之一左右的现钱即可完成交易。掮客们通过向银行贷款来支付其余的部分。掮客贷款这种不稳定的信用模式,于l929年2月开始发生动荡。当时,联邦储备委员会要求其成员银行,不得向以投机为目的的行为提供贷款。但是,查尔斯·E.米切尔领头的那些私人银行家立即打开钱柜,为投机者大开方便之门,贷出数百万美元,进一步刺激了当时的牛市及以此为基础的时代信心。市场缺乏诸如消费需求的切实保障,这种行为连带出另一行为的发作,生产率的提高及投资股票的真实收益都有问题。当富人们不断变得更富时,数百万收入微薄的老百姓正把自己的储蓄一分不剩地拿出来,同时努力减少物品购买,而孤注一掷地把他们的未来抵押给投机行为。据验证,20世纪20年代的这些市场交易者,有90%是为了冒险赌博,而非长期投资。这个主导经济命脉的转变,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的,早期的产业资本主义转变成了金融资本主义。对投资者的剥削,会计账目中频繁出现的欺诈行为,都在这个新秩序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控股公司——19世纪晚期被杀死的“托拉斯”这条恶龙的化身——如今异常兴旺。它允许少数持股者控制一个分布广泛的庞大帝国,或是控制一个庞大的关系较松散的利益集团,就像塞缪尔·英萨尔辖下30亿美元的公用事业领地。由持股人所行使的权力,尤其是在公用事业领域,往往跟它的规模非常不成比例,以致身居总统之位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恰当地描述它是“一只96英寸的大狗被一根4英寸长的尾巴摇动”。这些担忧,许多时候都在一层接一层地不断叠加,直到如同高大的巴别塔直指天空,但它的底座却在摇晃不已。通过控股来伪饰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以逃避开监管部门或者大众眼睛,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一家名为“合众国银行”的纽约州立银行,于1930年1月——这个时候几乎恰好比因它臭名昭著的破产而导致近50万名存款人遭受灭顶之灾早一年——通过成立一家傀儡公司来隐瞒它日益加重的衰弱。这家资产额仅为100美元的傀儡公司,名叫“玻利瓦尔开发公司”。于是,“合众国银行”不断地买卖这家傀儡公司的股票,以制造繁荣的假象。这场郑重其事的闹剧成功地欺骗了许多局外人,等人们开始慢慢地对其产生怀疑时,这家由众多华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成的银行,已然沦为一个债台高筑、一堆烂账的空壳。

编辑推荐

《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1929-1941)》:1929—1941,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也是发展机遇;美国由弱变强的真正原因。一个经济落后的多元文化移民国家,面对股市崩盘、工人大批失业、无房可居、粮价低靡、城乡差异、地区矛盾等突出社会问题,面临世界大战的迫近,在短短十余年问建立起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了工农业发展规划,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将美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世人不禁发问:它何以能如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本书记述了美国如何在大萧条的危机之中,抓住机会,不仅强化了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且还通过新政发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举成为世界大国。
  •   现在世界都处于08年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中历史中学习如何走出危机,在危机中重生
  •   很透彻的讲诉如今的经济情形,很客观,很值
  •   收到这本书,还以为是二手书,有点酒,但是仔细察看,貌似平淡的纪录美国的变化,但是气势内容编排非常高深,好书,没有买错:)
  •   不是单纯的从宏观分析,而是从各个细微角度分析,很好
  •   感觉还是蛮不错的,虽然封面都被弄脏了
  •   内容挺枯燥,但却有利于学习
  •   不错,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来得及读。
  •   外表有些破旧内容值得读,看看美帝如何趁火打劫成为大国的.
  •   我和女儿都读。
  •   买的书太多,还没有仔细看,书的质量还不错!
  •   推荐,还不错,适合想了解到当局的同学翻翻
  •   精彩、生动
  •   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有力的论证、缜密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那场经济危机的全景图。
  •   了解一下大萧条,对读懂今天的危机,更有帮助。
  •   从历史中总结学习经济,判断现当今经济,看准投资眼光
  •   经济、历史都有涉及的一本书
  •   确如描述,从社会细节描写当时的情景,让我们重温惊心岁月
  •   虽然书的名字和内容不知道有什么关系,但是目录告诉了我们一种看待社会更加全面的方式!而且价格也挺划算的!
  •   还没正式开始看,翻了一下,内容还是挺丰富。
  •   东西很好,但是这次物流比往常要慢点,明明标的是8月31日到货,可是9月2日才到的。物流周六日休息吗?
  •   老公再看, 据说有启发, 多了解一下别人总没错。
  •   只是用塑料袋子包装,书到手的时候袋子已经有破痕。里面也缺失发票。
  •   对书以后爱惜些,不希望买的新书被糟蹋!
  •   反映了上世纪初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主要是以概述当时的社会现像为主,有一定的现象成因分析,但概适归纳极差,整体上感觉是乱七八糟的。
  •   两个字:后悔
    内容跟大国崛起什么关系?
  •   一些流水账,看不懂啊。什么都说
  •   好慢的到货时间
  •   光看封面还是可以吧,没有破损
  •   图书装订很差,前面几页都快掉了。翻译的很多,不知所云
  •   快递很给力 书也不错 是正版 而且买的很便宜 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 还是挺不错的 喜欢
  •   内容还行 印刷 很一般
  •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危机及后期各种应对措施的记述。适合领导干部参考。各种措施分门别类很细致。喜欢了解美国历史的,值得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