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晓  页数:218  
Tag标签:无  

前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有二:其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其二则是中国的城市化。  在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开始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城镇也开始面临城市化加速发展与城乡空间剧烈重组的历史性转型。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在自身的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为关键的推动力之一,这就使中国城市规划学科面临着城市化达到中、高级阶段后所呈现出的一种以内涵提升为主的新规划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技术的挑战。  本书所关注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正是我国城市化背景下自然萌生的一类新型社会空间:它不但在演化规律和空间机理的系统发掘方面具有显著的样本意义与典型价值,其合理引导和有效整治也成为目前备受关注、亟待解决的一项理论与实践难题,是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探讨转型期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现社会公正与人本内涵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书延续了项目组对于弱势群体居住空间的长期研究,希望通过从现状剖析到系统整合、从城市到社区再到单元的多梯度研究,系统地建构一个兼顾宏观与微观、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力求在研究对象普遍化、研究层面多元化和研究方法数字化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尝试。全文共设七章,大体思路如下——  在对流动人口和居住空间等基本概念加以界定、对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加以概述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南京、常州、无锡、深圳等大城市为重点考量地域,以SPSS、GIS等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分别从宏观(城市)层面、微观(社区和单元)层面和特例(聚居区)层面探讨农民工的形成机制、空间机理、居住实态、空间环境及其影响因素;最终,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既有成果与成功经验,从房源供给、组织运作、规划设计等方面综合探讨农民工各类居住空间建设与改善的总体原则与基本策略等等。

内容概要

基于这一背景,本书以我国三大流动人口圈的典型大城市为例,以大量一手资料和GIS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试图建构一个兼顾宏观与微观、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实证研究的整体框架。其核心内容包括:在宏观(城市)层面研究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聚集分异、职住分离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状况;在微观(社区与单元)层面基于“就业一居住”的互动关联,评估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类型特征与影响要素;在特例(聚居区)层面探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演化规律,从区位分布、人员构成、就业结构、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居住环境等方面剖析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结构特征;最后又从房源供给、组织运作、规划设计等方面人手构建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改善的综合策略等等。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学科、地理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和聚集,给我国城镇建设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其中除了就业的压力外,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首当其冲。在目前社会经济转型和各项政策制度重构的关键期,农民工居住空间也一举成为城市化背景下解析社会空间的典型样本与关键路径所在。

作者简介

吴晓,1972年生,祖籍福建。2002年获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著者长期从事弱势群体居住空间及其特殊社区研究、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5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项目1项等,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最高级核心期刊18篇,16篇CSSCI检索,他引上百篇次),出版专(译)著、教材8部。获国际城市景观设计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优秀勘察(规划)设计奖2项以及全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奖3次,先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的作业竞赛交流获奖21项。
  目前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成员。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特色创新2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与城市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关于流动人口 2.1.2 关于居住空间 2.2 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2.2.1 我国流动人口概述 2.2.2 我国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 2.3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城市”关系的社会学认知 2.3.1 “对立一同化”模式 2.3.2 “并存”模式与“联结”模式 2.3.3 结论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3 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 3.1 西方城市化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况 3.1.1 西方快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3.1.2 西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概述 3.2 西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改善实践 3.2.1 组织机构的建立 3.2.2 相关法规的制定 3.2.3 贫民窟的清理 3.2.4 公共住房的建设 3.2.5 各类群体的参与 3.2.6 住房补贴的提供 3.3 本章小结4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宏观解析:以沪宁常为例 4.1 上海市: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4.1.1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现状特征 4.1.2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区位关联 4.1.3 个人选择意愿对流动人口聚集空间的影响 4.1.4 几点结论 4.2 南京市: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与分离探讨 4.2.1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空间的分异特征 4.2.2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空间的分离特征 4.3 常州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 4.3.1 流动人口概况 4.3.2 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布现状 4.3.3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现状 4.3.4 流动人口对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需求(以开发区为实证) 4.3.5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善 4.4 本章小结5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解析:以南京市为例 5.1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评估思路 5.1.1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相关研究 5.1.2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指标确立 5.1.3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评估的数据采集 5.2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微观特征 5.2.1 南京市流动人口概述 5.2.2 单元层面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考评 5.2.3 社区层面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考评 5.3 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 5.3.1 流动人口租居房的影响因素 5.3.2 流动人口宿居房的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6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特例解析: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例 6.1 研究对象的界定 6.1.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 6.1.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类 6.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 6.2.1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外在条件 6.2.2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内在机制 6.3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 6.3.1 区位分布 6.3.2 人员构成 6.3.3 就业结构 6.3.4 土地使用 6.3.5 空间布局 6.3.6 居住环境 6.4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典例调研 6.4.1 北京“浙江村”:缘聚型聚居区 6.4.2 北京“新疆村”:少数民族聚居区 6.4.3 南京所街村:从“河南村”到“安徽村” 6.4.4 南京红山片区:外来工混居区 6.4.5 无锡莫家村:业缘型聚居区 6.4.6 深圳河背村:外来工混居区 6.5 本章小结7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改善策略 7.1 房源供给 7.1.1 改革住房租赁市场的运作模式 7.1.2 改善出租房源的供给渠道 7.1.3 确立住宿空间的配给制度 7.2 组织运作 7.2.1 机构组织 7.2.2 资金筹措 7.2.3 建设主体 7.3 规划设计 7.3.1 居住空间设计标准的确立 7.3.2 低造价住宅体系的推广 7.3.3 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的配建 7.3.4 社区规划师的参与 7.3.5 内外居民的融合 7.4 本章小结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4.1.1 流动人口聚集分布的现状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城市人口分布的研究历来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以后,西方国家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国内国际的人口迁移的研究日益得到城市学界的重视。一些学者进而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或城市人口迁移模型(钱纳里的城市化阶段学说、托达罗模型)。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借鉴西方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内一些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周一星,1996;熊世伟、范炳全、宁越敏,1998;周一星、孟延春,1997;项飚,2002;罗霞、王春光,2003等)①。本章利用上海市“五普”数据,对2000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空间特征、与城市社会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为探讨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等中微观特征提供宏观的研究背景。  1)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常用定量描述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达到某种程度后,会对原来的城市社会空间形成一定的冲击,如社区文化、邻里交往等。鉴于流动人口对特定的社会空间形成影响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及比例,在描述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时,文章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度和流动人口占统计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两个指标,对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作基本描述。前者表达的是流动人口的“空间聚集程度”,后者表达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聚集程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于研究城市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居住有很大的作用
  •   买来看看,还好吧,不过论文还没用上多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