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旅游文化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屈中正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森林旅欧文化总论;森林旅游文化;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与森林旅游;饮食文化与森林旅游;民俗文化与森林旅游;生态文明与森林旅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森林旅游文化总论
第一节 旅游与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探源
第二节 森林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中国森林旅游历史文化
第二章 森林旅游文化
第一节 山水文化
第二节 书院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三节 山水文学在森林生态旅游中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碑刻在森林旅游中的文化解读
第五节 对联的旅游文化价值
第六节 山水画的旅游文化价值
第七节 园林建筑文化
第八节 国家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
第三章 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森林旅游
第二节 佛教与森林旅游
第三节 道教与森林旅游
第四章 饮食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一节 饮食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二节 酒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三节 茶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森林旅游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民族与旅游
 第三节 祭祀文化与民间信仰
  第四节 丧葬礼仪与森林旅游
 第五节 民间节 庆与森林旅游
 第六节 附会与森林旅游
第六章 生态文明与森林旅游
 第一节 生态文明溯源
 第二节 生态文明与森林旅游
 第三节 森林旅游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旅游的定义旅游主要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当“人猿揖别”,古猿走出莽莽林海,在地面上直立行走之际,人类便开始了攀登高山峻岭,涉渡江河溪流,穿越林海,开始了生存之旅。我们的先民为生存而进行奔波、迁徙,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周游世界的幻想。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其发生、发展的土壤和历史。神农尝百草、舜帝南巡苍梧,在人类思维发育尚未成熟、语言文字还未完全形成的原始社会,虽无旅游和区分旅游的符号和标志,却已经有对“旅”与“游”的追求和形式。在中国,“旅”、“游”二字出现很早。在我国古代,一直有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旅”在《说文解字》、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均有论述。在中国古代,“旅”是一个有目的的功利性活动。具有时间空间的双重属性。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对“旅”的解释是:“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从这段解释来看,离开本土家乡而外出异地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旅。在我国古代,“游”是浮行于水,含有行走的意思。本义是同陆上活动有关的行为,同时指谙习水性的人在水中的自由活动。其本身就是包含有顺应自然、适意而行的意味,具有无意志、非理智的超功利的旅游的特征。据考证,“旅游”一词首次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南朝诗人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频。”唐代诗人韦应物、张籍、自居易等在诗歌中对旅游一词已经广泛使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概念,人们曾从不同角度予以定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人类社会的自然生存、自然发展与社会生存、社会发展两层含义。人类社会首先是个自然的生存物,它与自然界的其他物质一样,遵循着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社会性生存与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类不仅要求有能够满足人类作为自然物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还有要求这些自然环境悦目、有序,能够满足其自由活动等的需要。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旅游活动是人类的生活需求之一,是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消费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在现代意义上,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编辑推荐

《中国森林旅游文化》是21世纪高等职业学校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森林旅游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