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程恩富,顾海良 主编  页数:176  字数:224000  

内容概要

程恩富、顾海良主编的《海派经济学(2012年第10卷第1期总第37期)》是由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和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理论刊物,主要栏目有:专访、书评、人物、综述、争鸣、译文、经济学各学科的论文等,是国内第一家学派性的经济刊物。

书籍目录

专访
主流经济学的误导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访经济学家陈平
论文
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市场经济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七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关注
转型期中俄国家制度能力的实证分析——兼论后危机时代的战略选择
劳动复杂性影响价值量吗?——对“有关论”的一个证明
劳动本位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重新认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
论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成本观念探析
马克思“个人所有制”(个人财产)概念的翻译争论及其症结
论产权的效率与公平——基于两大经济学理论的一种比较分析
阿玛蒂亚·森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西班牙劳工冲突与危机
虚拟经济时代的“财富食物链”——劳资关系紧张背后的系统力量
人物
何干强的治学历程与经济思想
综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青年的视角——2011年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综述
《海派经济学》征文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虽然较为顺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首先,中国的增长模式呈现出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但内需不足的特征。虽然外需成为推动中国增长的强劲动力,但当遭遇外部冲击时,外需缩减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后危机时代,西方国家大幅削减消费需求,必然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拉动力量减弱。面对外需的压缩,高投资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起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作用,但中长期却使产能过剩的局面更严重。在外需和投资遭遇结构性制约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却难以启动。其次,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端出口导向型产业虽然成为前30年经济增长的显著动力,但也成为导致中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失衡的重要根源。再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增加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失衡成为引发宏观经济的波动(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重要因素,并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得未来经济转型的风险增大。最后,在危机期间,由于国家主动采取了扩张的政府投资的政策,因而也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的现象。在市场和社会发展能力尚未足够强大、政治和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的过度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改善,反而可能成为固化原有经济结构的弊端,使发展模式的转变遭遇强大阻力。 由此可见,对中俄两国而言,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调整成为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而能否顺利跨越后金融危机时代,迈向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可持续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有赖于国家制度能力的适应性调整与培育。 就俄罗斯而言,尽管从普京时代开始进行的转型战略调整初见成效,但尚未形成一种稳定而有效的国家制度能力,俄罗斯仍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国家构建任务。首先,如何在现有的国家制度结构中实现不同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防止出现多重权力中心冲突、消耗国家制度能力的局面,是俄罗斯面临的重要挑战。其次,改革政府体制是俄罗斯面临的艰巨任务。尽管普京在其任期内已启动了两轮政府改革,但是俄罗斯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权贵垄断、寻租腐败、效能低下等弊病仍难以克服。俄罗斯需要继续深化政府改革,特别是严厉打击腐败,提高政府的廉洁和透明度;削减行政成本,增强治理效能。再次,彻底改变国家“被俘”局面。虽然普京采取的一些措施,削弱了寡头干政的局面,但国家被利益集团“俘获”的问题仍未得到根除,老寡头的衰落伴随着新寡头的崛起。不克服国家“被俘”问题,俄罗斯的国家自主性和能力难以提高。最后,俄罗斯需进一步协调国家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互惠共生的“正和博弈”状态。在经济领域,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

编辑推荐

《海派经济学(第10卷)(2012年第1期)(总第37期)》是国内第一家学派性的经济刊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派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