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模式与专项力量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王志强  页数:238  

内容概要

1972年3月出生,河北张家口人,现任武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铁人三项国家级裁判,田径国家级裁判,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副院长,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田径裁判委员会委员,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0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1994年毕业后进入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学习。1997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担任田径教师工作。2001年考取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后返回武汉体育学院工作至今。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田径项目的教学、裁判与研究,以及铁人三项项目的裁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先后在《体育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教材5部,主持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4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残奥会、亚运会田径比赛,铁人三项洲际杯赛、长距离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国际比赛的裁判工作。

书籍目录

1 选题依据
1.1 技术理论的落后是我国短跑运动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系统把握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机制是短跑技术最佳化的基础
1.3 深入认识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机制是科学的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需要
2 理论与方法的背景
2.1 运动技术研究的学科分野
2.1.1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2.1.2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2.1.3 运动生物科学研究
2.2 运动训练学视野下的运动技术研究
2.2.1 运动技术概念的界定
2.2.2 运动技术(能)的分类
2.2.3 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2.2.4 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
2.2.5 运动技术的影响因素
2.2.6 运动技术评价的方法
2.3 运动生物力学视野下的运动技术研究
2.3.1 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的原则与层次
2.3.2 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的内容
 ……
3 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假设、内容和创新点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6.4.3.2 支撑摆动动作系统各环节协同模型的建立在自然辩证法上,与原型相对,模型是具有原型相似特征的替代物,是系统或过程的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关于模型的功能,在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发展趋向,是描述模型向解释模型并向预测模型的方向发展(李建设,1999)。解释模型使用理论推算和实验数据以识别运动动作中的各种可能的描述量,并将这些量划分为自变量(原因变量)和应变量(结果变量),并建立两类变量之间的数学、力学和统计关系;因此,解释模型具有预测的功能。而模型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则取决于这些参数的功能,即区分敏感参数和常规参数,并且应使这些参数定量化和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110多个运动学指标之间具有颇为复杂的两两相关关系,基于以上指标筛选原则,指标B、C、D入选本相关模型,是影响支撑摆动动作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而考虑到系统结构的全面性、合理性以及运动学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指标E也入选了本相关矩阵,以更好地说明下肢各环节是如何通过系统的改变来提高跑速的(表6-18,图6-72)。指标B为两大腿的剪绞速度,也就是支撑过程中两大腿相对运动的速度。人体在跑进过程中经历了腾空与支撑两次剪绞,优秀运动员剪绞速度尤其是支撑阶段的剪绞速度更快(表6-19)。因而指标B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支撑摆动动作系统的工作效率,对跑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指标C为总均髋角(支撑腿平均髋角与摆动腿平均髋角之平均数),它可以作为两大腿剪绞的工作范围评价指标。由于优秀运动员的支撑腿和摆动腿在整个支撑阶段均具有较小的髋角,因而此值较小(表6-19),即两大腿更多地在人体额状面以前运动。指标C与B-起,从时空特征上界定了作为支撑摆动动作系统一级动作元的两髋是如何工作以有效地提高跑速的。

编辑推荐

《技术模式与专项力量:短跑支撑摆动动作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是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模式与专项力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