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商路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尹红群  页数:337  

内容概要

湖南传统商路是湖南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经济发展的载体。它在历史长河中生成、变迁、衰落,见证了湖南的开发、军政的折冲樽俎和商业的潮起潮落。传统商路具体包括了水、陆两途:凡为商货转运而兴起的交通即为商路。从传统商路的起源看,驿道,特别是某些交通孔道,起初为军事或政治行动所开辟,但是其发展繁荣却是商业行为,故理应将其视为传统商路的一部分。湖南历代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是开发较迟的?域,商路的发展显得缓慢,时断时续,代有兴废。总体来说,湖南传统商路的发展与湖南的开发相一致,经历数千年而成,具有明显的历史层累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湖南古驿道与陆运商路
第一节 有关道路的最初记述
一、虞舜南巡
二、衡湘禹迹
三、华族南扩与苗民迁徙
四、古楚开发
五、秦代驰道
六、南越道的开辟
七、湘南岭道的凿通
第二节 湖南古驿道的发展
一、历代驿道的兴废
二、主要干支驿道
三、特种道路
第三节 民间陆运商路
一、宝安益大道
二、茶马古道
三、湘粤赣边界的盐道、商路
四、湘黔烟道
五、湘西北挑道
……
第二章 湖南水运商路
第三章 湖南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第四章 湖南传统交通运输行业
第五章 湖南传统商路与远程贸易
第六章 湖南传统商路与社会
第七章 湖南传统商路与文化传播
第八章 传统商路的衰落
回顾与展望

章节摘录

  一、历代驿道的兴废  自古楚至汉约近千年,境内道路交通,以由北至南、从内陆向海疆发展为主线,是主干驿道的开发和成形时期。其重点工程为修筑南越道和岭南道,以沟通交趾与南海郡的交通。南北干线由荆楚越“洞庭之原”,经过长沙,过郴永,越南岭而至南海的驿道“夷(平)通”,构成后世“湖广官道”的蓝本。  自魏晋至隋代400年间,湖南地区历经蜀、吴、晋、宋、梁、陈、隋八朝的统治。在此期间,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仍,战争时有发生。乱世之时,历代政权均无暇顾及道路的建设,史册中关于道路交通的纪事很少见。当时道路方面,建树不多,仅能承袭两汉旧制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两京百姓,多投江湘”。在吴末、东晋、梁末,中原汉族曾有三次大的迁移高潮,移民总数在250万左右,其路线即由荆襄道入涔阳道(今澧县、临澧一线),经龙阳道(今常德、汉寿一线)、潭州道(今益阳、长沙、湘潭一线)、衡阳道(今衡山、衡阳、耒阳一线)、桂阳道(今郴州、临武一线)或永州道(今零陵、江华一线)分别逾岭至今粤桂。移民线路对以后道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洞庭湖的水位变迁对湘北道路有重大影响。此一时期,(长)江(洞庭)湖关系由汇注变为蓄泄,荆江南趋,湘水东切,对交通影响很大,致使巴陵道改线,驿道大都沿堤而筑。  唐朝一统天下,政治进入治平之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百年间,社会安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陆路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分东西南北四路。  在湖南境内,通往广东的驿路曾大加整修。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南路由长安东南行三千一百三十里经商州、山南道邓州、襄州(今湖北襄樊城)而至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再东南行五百七十里至岳州府(今湖南岳阳市),五百五十里至潭州(今长沙市),四百六十里至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三百七十里至郴州,四百一十里至韶州(今广东韶关),五百三十里至广州。”这条南干线,贯穿湖南南北,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梅岭路(江西通广东的岭道)开通以前,由中原赴岭南者,必经此路。  “安史之乱”后,关中丧乱之余,藩镇割据, “税赋不入于朝”,湖南的漕赋曾是维持唐王朝统治的重要财源之一。为保证漕运,并开发“林木茗荈之饶”,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特置湖南观察使,“‘湖南”开始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道路随之拓展。翌年[永泰元年(765年)],即由潭州都督翟灌率士卒吏民开望浮驿道,将资水下游的益阳与湘水支流涟水的湘乡联成一线,以利征调。复因洞庭湖继续向东西延伸,又相继整修涔阳道、巴陵道,分别设顺林、兰江、清化、洞庭、湖岸、白沙等驿,加强了湖南境内的交通建设,在原有干线之外,县际之间增辟了一些新线路。  这些新增路线,今天大部分已改为公路或废为水田,但个别山麓地段,仍有保持原貌者。如上述望浮新道,经实地考察,旧址在今桃江县杨林坳,以海拔高779米的浮丘山在望,因名望浮驿,自此南趋西南,经安化县境的大福、梅城,以达涟源。①今桃江县浮丘乡浮丘山麓仍保存有青石铺就的驿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湖南传统商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