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之锋芒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河南大学  作者:琳达·哈琴  页数:278  译者:徐晓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哈琴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她关注理论之于艺术意义的揭示,以及后者对于前者的影响,她的著作也因此既可以面对学生和普通读者也可以面对专家学者。她长期关注理论研究的各种话题,例如叙述的自我意识(1980年出版《自恋式叙事》,1984年再版)、戏仿(1985年出版《论戏仿》,2001年再版)以及反讽(1996年出版《反讽之锋芒》,1991年出版《撕裂镜像:加拿大当代的反讽》)。当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界登场之际,她即致力研究这一现象,她从建筑着手,又扩展到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当中,连续出版三本专著——《后现代主义诗学》(1988年)、《后现代主义政治》(1989年)和《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1988年),探讨不同形式后现代理论之间的交叠,这些理论包括:历史、哲学、心理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此外还涉及文学、视觉艺术、音乐、电影和建筑。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 译者:徐晓雯 丛书主编:汪民安 陈永国 杨恒达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兼任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她学术成就斐然,得到诸多国际著名学术基金的鼎力支持,2000年荣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ILA)第112任主席。她是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及批评理论的知名专家,出版有8部专著,举办过350多场公共讲座。她与上百位学者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重新思考文学史》曾获1996年全加拿大人文社科研究协会合作大奖。徐晓雯,1997年获得英语语言与文学博士学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现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专攻中国文学研究,并在该校从事中国语言与文学和翻译方面的教学。主要译作有《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译林出版社,2003年)和《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致谢
前言:反讽之“场景
1 风险之事:反讽之“跨观念的”政见
2 尖利的锋芒
 I.锋芒上的情感和伦理
 II.“魔鬼之印”还是“理智的通气管”?:反讽之互相
矛盾的功用和效果
3 塑造意义:反讽之语义符号学
 I.走向定义的意象
 II.《亨利五世》:戏剧转为电影
4 话语的共同体:反讽是如何“发生”的
 I.反讽交际的奇迹
 II.挑衅与争鸣: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
5 意向与诠释:反讽与观者的目光
 I.反讽之令人难以忍受的不可捉摸
 II.埃柯的回响与瓦格纳的浮沉
6 构陷及其标记:反讽之辨认或认定
 I.野兽之踪迹——在语境中
 II.淘气鬼和冒失鬼:表演反讽
7 反讽之目的:得当之政治策略
人名索引(原文)
术语索引(原文)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排练一样,充满了性的意味。斯塔福特一克拉克认为,所有诸如此类的演出都会如此,因为对于囚犯来说,性是他们的独立性所剩不多的表达之一:澳大利亚当年那些排练一定是“爆响着性的火花”,他如是推测。监狱的看守和18世纪澳大利亚的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却对这一切丝毫不买账:那些人到监狱里是来受罚的,不是来寻乐儿的。在沃尔顿贝克尔的剧中,囚犯们有关戏剧的概念就是指上绞刑架——总督对此回应道:“我宁愿让他们看看真正的戏剧:那是优美的语言与情感。”后来我读到一封写给剧作家的信(也跟剧本一同刊印了),是参加英国监狱里的演出的一个囚犯写的:“戏剧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自我表达,是一种逃避,是对付毫无希望的这些地方唯一真实的武器。”读到这些,我心中就会带着辛酸的反讽回响起总督的那句话。我应该承认一点,这一点在诸位眼中很可能是昭然若揭:我渐渐发现,著述有关语境和话语的共同体之间这种(跨观念的)政治化的相互作用之错综复杂,是有点叫人沮丧的经历。理论上来说,对于任何形式的诠释可能都是如此,但我坚持认为对于反讽——因为所涉及的风险——就更困难。谈到此,你就忍不住要意识到自己的角度有种种局限。诸位是英国人、澳大利亚人,还是加拿大人,是自由身还是陷于囹圄,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否身为工人阶级,就政治信仰来说是社会主义者还是保守派——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决定即使看到(或者读到)同一个剧目的人们是否会识别出反讽,而对于反讽的具体作用和意义的诠释当然也会各自不同。

编辑推荐

《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为人文科学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讽之锋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了解后现代背景下的反讽,哈琴的这本书应是必读的,翻译得也不错!
  •   反讽拿什么都不当回事,自然也包括道德。这本书连所用的纸张都没有切割整齐,狼牙锯齿的,出版社和商家很无奈吗?因为潮流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犯错。盗版,山寨,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知识和文化乃至道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呢?
  •   哈琴的经典之作,但暂时还没来得及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