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沙润 等著  页数:295  字数:2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
沙润、姜爱萍所著的《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李旭旦)》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李旭旦)》叙述了李旭旦先生的学术人生。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同时也反映了李旭旦先生为人师表的精神在他身上的传承与发扬。

书籍目录

壹 故乡的人文熏陶
一、江阴青阳家世
二、七年小学教育
三、就读南菁中学
四、跟父亲写药方
五、被保送上中大
贰 南京的求学之路
一、踏入中大校门
二、选择地理专业
三、翻译《人地学原理》
四、系主任胡焕庸
五、中大毕业留校
叁 剑桥的发轫阶段
一、庚款留学考试
二、留学剑桥大学
三、撰写硕士论文
四、与挚友华罗庚
五、与同学任美锷
六、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肆 重庆的教授生涯
一、抗日战争时的中大
二、中大最年轻的教授
三、西北考察团团长
四、《地理学报》总编辑
五、中大地理系主任
六、与吴传钧的师生情谊
七、与陆漱芳的一生情缘
伍 赴美的访问教授
一、从上海到旧金山
二、登上马兰里大学讲坛
三、远隔大洋的丧父之痛
四、在美国杂志上发表论文
五、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陆 战后的社会活动
一、中大回迁南京
二、解放前夕护校
三、《地理知识》创刊
四、参加各种社会团体
柒 随园的发家风范
一、创办南师地理系
二、科学教研两不误
三、急电召回成右派
四、“文革”蒙冤住“牛棚”
五、平反时他激动得哭了
六、感人的入党申请书
七、与七七级学生的情谊
八、对教师的培养与关爱
九、与同事加助手金其铭
捌 暮年的报国情怀
一、主编《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择》
二、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
三、攀登学术造诣巅峰
四、报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五、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六、呼吁为翁文灏恢复名誉
七、教育人才 重中之重
八、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
玖 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国外友人对先生的怀念
二、国内学者对先生的缅怀
三、南师学生对先生的爱戴
四、家人对慈亲的点滴回忆
五、纪念徐旭旦诞辰100周年
附录:李旭旦大事记
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江阴青阳家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乱了清政府的阵脚。昔日驻扎在江阴学政衙署内的驻军奉调去了镇江,接着这个苏南江滨的战略要地进入了没有正式政权机构施政的时期。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恰逢特大水灾,秋熟几乎颗粒无收,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0月29日(辛亥农历九月初八)旭日东升的卯时,该县青阳小镇北街的一座瓦房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了,做走方郎中的父亲给他取名“旭旦”(字“东升”),对其充满期待与希望,同时也是一个读书未及第的父亲对那个时代寄予的希望:黑暗赶快过去,黎明快快来临。    在李旭旦诞生的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一些地方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不聊生,老百姓度日如年。而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江阴,土地肥沃,自然灾害较少,由于水运的优势.开化相对较早,经济相对繁荣,解决温饱之外还比较重视教育。虽然今日苏锡常地区,早在东晋时期就逐步完成了从“尚武”到“尚文”的社会风尚的转变,“自古江南出才子,文风鼎盛冠于全国”,但与江南苏州、无锡等地相比,江阴人更好习拳勇,在以读书为尚的江南文化大背景下颇具地方个性。乡土诗歌以及江阴的民风即能反映出江阴人的性格与江南地方文弱、柔性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科举考试的结果也能推断江阴人与苏南其他各地的特异之处。    自隋代开创科举考试制度以来,择优录取,为平民进入统治层提供了通道。明清时期,苏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据统计,明代共取状元90名,其中江苏16名,属于今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地区的有11名”;“清代共取状元114名,其中江苏49名,属于上述地区的有37名”;“明清两朝共录取进士51 681人,属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地区各市县的共3 486人”。①较为奇怪的是,江阴同处江南,但其地考中状元、进士后成为望族的较苏州、常州少得多。    江阴历史悠久,自古就自成一体。据现代《江阴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曾设江阴郡、江阴县、江阴国,宋朝时设江阴军、江阴县,元朝时设江阴州、江阴路,明朝又复为江阴县。    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江防的重任就落在了江阴人身上,至今在长江下游咽喉之地江阴段江边还留有黄山炮台遗址。长江东流至江阴段,江面收缩,一过江阴,江面就豁然开阔,形成一个喇叭形。江阴要塞就在喇叭口的顶部,控制着由海人江的要害与长江南北的交通。这里有君山、肖山、长山、黄山等,其中黄山景色秀丽,地势险峻,炮台就设在黄山主峰上。古炮台东侧有一个山峰,屹立江边,扼守要塞。江阴j黄山因地势险要,历代都是重要的江防前沿阵地。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此建烽火台,驻扎重兵把守江防;宋代名将韩世忠曾在古炮台指挥,抗击敌人;明代戚继光也曾在这里领导过抗倭战斗;清王朝在古炮台近旁又扩建炮台。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刚卸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全国铁路总办的职务,曾由南京乘“联鲸”号军舰来到江阴,视察江阴黄山炮台,并下令将土炮台改成洋炮台,进城后又在桐棒堂发表演说,要求江阴人修建马路,发展交通,引进文明,并号召“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1939年,陈毅曾立马黄山脚下,留下辉煌诗篇:“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光敌惶恐,军民游击满南华。”    这方水土养成了江阴人强悍、桀骜不驯、倔强而豪放的个性。“江阴强盗无锡贼”,“强盗”的顽强抵抗精神与绝不驯服的个性令清初的八旗兵也感害怕。不但“威武不能屈”,而且“富贵不能淫”,这种独特的地方个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江阴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毕竟受江南大环境“重文轻武”地方文化的影响,江阴地区崇文重教亦早蔚然成风,自古人文荟萃。    江阴所出名人,历来地方个性十足,明代时就出过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奇人、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他“坚决地叛离了‘学而优则仕’的旧传统,勇敢地踏上了自己所选择的人生征途,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地理考察中去,他对西南地区广大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已经进入规律性探讨的新阶段,比欧洲人同一性质的最早考察研究还早二百年,而且他的成就是在缺乏必要的科学考察手段,在非常艰苦、危险的条件下进行的。他对我国西南少数兄弟民族的风俗、语言的大量记录都是珍贵的科学材料”①。    现代的江阴文化名人有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刘半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创始人;刘北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教授。    李旭旦生长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读书改变家族地位,求异、不服输、倔强等地方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他的个性之中。    李旭旦家乡青阳镇旧名青呖镇,1965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用现名。青阳镇位于今江阴市境南端,江阴市区与无锡市区快速通道中部西侧,是江阴市、常州市、无锡市的几何中心点,东接江阴霞客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故居所在地)。西至常州武进区芙蓉镇,南邻无锡惠山区,北靠江阴月城镇。锡澄运河南北向穿镇域而过,镇区位于运河东岸,老城区在西,新城区在东。    至今青阳镇还保留一座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张集筹建的南新桥,万历年间改名三元桥,清康熙、乾隆、咸丰年间三次重修,至今仍可通行。    P3-7

后记

为了110周年校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一套系列丛书——《随园大家》,其中有陶行知、吴贻芳、陈鹤琴、高觉敷、李旭旦、唐圭璋、傅抱石……可是组稿时,李旭旦的这部稿件一直无人接手,准备放弃。这将意味着放弃向世人介绍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的机会,实在遗憾!但校庆日期在步步逼近,时间紧,任务重,写作要求高,工作量大,作者就更难找了。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这个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又是出版社的一员,尽快协助找到一位合适的作者。带着忐忑的心情,我拨通了曾任南师大地科院院长、书记等职,又是李旭旦先生的学生,而且在李旭旦先生弥留之际陪伴着他的沙润教授的电话,没想到他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这让我既兴奋又感动!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但是他有一个要求,就是能再找一人跟他合作,他在电话中停顿了一下说:“那就是你了。”在沙润教授的一再鼓励和要求下,我最后还是答应成为他的搭档,分担一些资料收集与采访任务。正是因为有沙教授掌舵,我才有勇气加入大师级人物传记写作的行列。我总觉得一个孙女辈分的学生哪有分量去写大师啊!更没有那个文笔了。无法用文学的语言去刻画李旭旦先生,就用地理人的朴实语言客观地陈述事实。最终沙润教授为本书定下了调子:白描。    在前期的充满激情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大师与我们的距离依然很远、很远……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去档案馆看到李旭旦先生的档案,尤其是看到他在解放后不久因为时代的扭曲,被错打成“右派”时所写的材料后,我们才发现李先生也有真实的情感与世界……他渐渐走近我们,从我们心目中的神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不像神那样无法接近,更不会完美无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格几乎被扭曲了。在阅读了李旭旦先生的档案中记述的一次次重复出现的表格与一行行文字时,我的心里真的好酸楚,如果不是时代出了问题,一向自信而又富有朝气的留洋学者怎么可能写出“我一心想往上爬”这样的话语?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之后,已不是自己了?自己的意志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幸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拨乱反正,使许多错误得以纠正,李旭旦先生的名誉也得到恢复,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事业。他不顾多病的身躯,抛开精神所受的折磨,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振臂‘高呼,摇旗呐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李旭旦先生的一生中,经历过大清王朝垮台后余威犹存的封建黑暗时期,也经历过辛亥革命带来“三民主义”改革所产生的瞬时喜悦的民国时期,还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更迎来了解放后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还有党在认识到自身错误之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虽然社会因素动荡,时代不断变迁,但作为一名有良知、有见地的中国知识分子,李旭旦先生从未推卸过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得到的见解,不遗余力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其一生中,有过辉煌的高峰,也有过暗淡的低谷,但无论岁月的音符如何变换,他始终以“知国、爱国、报国”的热情,弹奏着辉煌而又生动的乐章。他站在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前沿。与国际地理学者进行着平等而又流利的对话,让一个人口大国的人文地理学在世界也有分量。    他从江阴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邻乡走来,脚印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提出了白龙江作为秦岭一淮河西伸的南北界限,而且还在七十多年前就呼吁人们在开发大自然的同时要与之做朋友。他超越了徐霞客的时代,熟练地掌握与驾驭着英文,凭着一张地图和一个罗盘,周游世界列国,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同时也将世界的知识财富介绍给了中国。    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懂得与大自然相处的规律,他毅然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均无法形容李旭旦先生作为一名经历过新旧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生为祖国所做的贡献;无论收集多少资料,也无法收集全李旭旦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生对他人(学生、亲戚、朋友等)所起的影响。我们努力尽自己的力量更全面一些,更客观一些,更完善一些,尽管态度十分认真,但由于学养有限,眼界有限,词汇有限,文采有限,很多的不足与不够一定存在,真诚希望读者给予批评和斧正。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曾得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树风书记等多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也得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建平馆长和他的同事们的倾力支持,更得到学校档案馆原馆长彭志斌和他的部下的各位老师的热情而又友好的协助。    李旭旦先生的母校——南菁中学现任校长过建春先生、校史室童峰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央大学时期李旭旦先生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景才瑞教授,已是耄耋之年,他多次写来亲笔信,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中大时期他与李旭旦先生等人的合影,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多封李旭旦先生与他往来的亲笔书信。    2012年3月27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近80岁的郭来喜研究员从北京给我们打来近一个小时的长途电话,述说与李旭旦先生的情谊,对我们为李旭旦先生写传记表示崇高的敬意。后来还接受我们的多次电话采访,并且写来热情洋溢的亲笔信,介绍李旭旦先生为复兴人文地理所做的贡献,同时还邮来三十年前的宝贵资料,让我们深受鼓舞!    在北京,我们还得到了李旭旦先生的儿媳妇李克女士的热情接待,李克为我们讲述了李先生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这些对我们真正客观认识李旭旦先生的为人以及全貌十分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多位退休老领导和老教师,如魏长发、李立文、朱长春、杨国华、罗辑、谢仙华等,数科院退休教师李洪江等均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李旭旦先生的为人与教学,以及他们与李旭旦先生相处的感受等,使我们收获颇多。李立文教授还为我们提供了收藏近六十年的有关李旭旦先生的珍贵资料。魏长发、杨国华、朱长春等虽已七八十岁高龄,但为了回忆李旭旦先生的点点滴滴,迎着酷暑准时参加我们的座谈会,对我们初稿中1952年建系之后涉及的每一个人均反复回忆、核实和讨论,尽力还原事实之原貌。    地理系七七级班长顾飞宇为我们提供了三十多年前李旭旦先生与他们全班同学宝贵的谈话实况的文字整理稿,使我们能够真切感受李旭旦先生当年对学生倾注的全部心血和爱。    地理系八五届毕业生纪增龙,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他所收藏的弥足珍贵的两份材料,而且还为我们讲述了大学时代作为校报记者的他采访李旭旦先生的经历。他与李旭旦先生的这份情谊依然存留在他的心间,三十年后默默地化为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对我们所写的初稿的文字润色。    曾经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工作过的博士生导师谢志仁教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其认真、严谨而又真诚、友好的态度为我们通读了全文初稿,从专业及科研的高度提出了关于结构调整、语言提炼、提纲的推敲、图片的利用、引文的处理等诸多建议和意见。    两位一北一南的作家对我们的写作提纲与思路以及语言的运用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指点。一位是北京的柯小卫先生,他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教授的外孙,他从一名作家的高度给予我们这本人物传记写作方面的方向性指点与经验传授,认为人物一定要反映时代;另一位是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陈艺鸣先生,他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整个写作过程给予了极其认真、严谨而又细致的指点,并对标题的提炼及措词,以及各个阶段的初稿进行极其用心的修改。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建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审阅初稿,并提出了中肯意见;地科院现任领导给我们提供修改意见。地科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教授陆玉麒、张小林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地科院副教授汤茂林为本书提供了编辑方面以及专业方面的指点。    曾任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徐启平编审为我们审读了整个书稿,他从作者及编辑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十分有见解的修改建议,并为本书起名。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杨金荣、南京师大学报副编审蒋永华为本书提供了珍贵资料。    本书作者之一的沙润教授,为我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收藏了几十年的李旭旦先生的手迹,也有李旭旦先生为他们班同学毕业所写的亲笔题词,还有一个个他所亲历的与李旭旦先生有关的生动的小故事。他与我反反复复讨论写作提纲,为本书框架的构建与内容的取舍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一连串分析透彻的有关李旭旦先生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脉络的讲解,一个个标题提炼与事例的运用,一次次初稿航向的把握与鲜活事例的生动描述,一章章初稿的认真修改与语言的雕琢润色、措词的反复推敲与意见的反馈,让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同时也反映了李旭旦先生为人师表的精神在他身上的传承与发扬,让我感觉到他对李旭旦先生的那份深深的敬意与感恩的情怀。    本书责任编辑向磊女士和复审王欲祥先生,他们分别从历史学与语言学的高度对本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编辑精神渗透在书稿编辑的整个过程之中。    此外本书能够按期完成,多亏出版社王政红编审、丁亚芳博士和徐蕾副总编,对初稿意见的及时反馈、多次的精神鼓励和实际的行动支持。    本书的出版,得到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不一而足。在此.我们向所有给予本书各个环节的工作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十分期望能尽我们的全力还原李旭旦先生的一生的历程与真实面目,但由于时间太紧,所掌握的资料有限,书稿中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再次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悠悠岁月,匆匆流逝,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旗手——李旭旦先生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八个年头,虽然他的音容笑貌难以再现,但他的精神与思想、灵魂与作品、影响与贡献依然活着。作为学者与领导者,作为亲人与友人,其印象时时显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推移,其身影虽渐渐远去,而精神与思想却在随园内外日渐高大,色彩仿佛在浓缩后也更加鲜艳多姿。沙润、姜爱萍所著的《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李旭旦)》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李旭旦先生的学术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李先生的态度与工作都值得人尊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