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李花粉、 隋方功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李花粉,隋方功 编  页数:301  

内容概要

  这本《环境监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概述、环境标准、水和废水监测、空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监测、监测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实验内容融入了相关章节。  《环境监测》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供环境监测部门、科研院所环保科技工作者与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化学分析与环境监测1.1.2 环境监测的目的1.1.3 环境监测的分类1.1.4 环境监测的特点1.1.5 环境监测的原则1.2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1.2.1 环境监测的方法1.2.2 环境监测分析发展趋势1.3 环境标准1.3.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3.2 环境标准的作用1.3.3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3.4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习题与思考题第2章 水和废水监测2.1 概述2.1.1 水体污染及其类型2.1.2 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2.1.3 水质标准及监测项目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2.1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2.2 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2.3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2.2.4 底质(沉积物)的监测布点2.3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2.3.1 水样的类型2.3.2 水样的采集2.3.3 流量的测量2.3.4 水样的运输与保存2.3.5 水样的预处理2.4 基本理化性质测定2.4.1 温度2.4.2 颜色2.4.3 臭2.4.4 浊度2.4.5 透明度2.4.6 残渣2.4.7 电导率2.4.8 pH2.4.9 Eh2.4.1 0溶解氧2.5 有机污染指标的测定2.5.1 化学需氧量2.5.2 生化需氧量2.5.3 总有机碳2.5.4 总需氧量2.5.5 挥发酚类2.5.6 油2.5.7 痕量有机污染物2.6 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测定2.6.1 亚硝酸盐2.6.2 硝酸盐2.6.3 氨氮2.6.4 氟化物2.6.5 氰化物2.6.6 磷(总磷、可溶性正磷酸盐和可溶性总磷)2.7 金属及类金属污染物的测定2.7.1 金属及类金属测定方法概述2.7.2 铬2.7.3 砷2.7.4 汞2.7.5 铜、锌、铅和镉习题与思考题第3章 空气环境监测3.1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3.1.1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3.1.2 空气污染的危害3.1.3 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3.1.4 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第4章 土壤环境监测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第6章 生物污染监测第7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第8章 噪声监测第9章 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监测第10章 监测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第11章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生物受污染的途径主要有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种形式。1.表面附着表面附着是指污染物附着在生物体表面的现象。例如,施用农药或大气中的粉尘降落时,部分农药或粉尘以物理的方式黏附在植物表面,其附着量与作物的表面积大小、表面性质及污染物的性质、状态有关。表面积大、表面粗糙、有茸毛的作物附着量比表面积小、表面光滑的作物大;作物对黏度大的污染物、乳剂比对黏度小的污染物、粉剂附着量大。附着在作物表面上的污染物,可因蒸发、风吹或随雨水流失而脱离作物表面。脂溶性或内吸传导性农药,可渗入作物表面的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被吸收、输导分布到植株汁液中。这些农药在外界条件和体内酶的作用下逐渐降解、消失,但稳定性农药的这种分解、消失速度缓慢,直到作物收获时往往还有一定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作物体上残留农药量的减少通常与施药后的间隔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2.生物吸收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可经生物体各器官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进入生物体。主动吸收即代谢吸收,是指细胞利用生物特有的代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细胞利用这种吸收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入细胞内。如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并成百倍、千倍甚至数万倍地浓缩,就是靠这种代谢吸收。

编辑推荐

《环境监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环境监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