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晓棠,江通 编  页数:232  

前言

  成功之经 吾人之师 曾文正公曾撰自箴联云:“自古成功多槊致,只今定论尚迷茫。” 其实,直到今天,人们对曾国藩仍难以定论。章太炎所说“誉之则为圣 相,谳之则为元凶”,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民国时 期,曾的地位明显提高。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被视为“刽子手”、 “卖国贼”,几遭人人唾弃。近年来始对其有较为全面之评价,然誉之过 高者,则几乎空前绝后,超凡入圣。编者作为曾国藩家乡后人,无疑是对 曾带着景仰之情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孰是孰非,岂敢独断。然曾国藩本 人及其家教、家庭乃至家族都很不平凡,可圈可点。抛开他的事功,我们 从他留下的大量文字中追寻他的足迹,体味他的感悟,玩味其华藻,寻绎 其精神,像梁启超所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是为有得之言。但 《曾国藩全集》凡二千万言,通读又何其难矣,何况精读!有感于此,我 们想精心选编一本十余万字的曾文正公的经典言论集,以囊括曾国藩的心 路历程和人生感悟,让读者读此《曾经》十万字,能概要领略《曾国藩全 集》二千万字之精髓,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编者用心,读者会意,哲人 虽萎,亦复何憾。 我们在参考《曾国藩全集》、对联诗词选和有关文选及有关学者注 释解说书籍的基础上,精选曾文正公的原文,去其重复冗杂、晦涩难懂之 处,然后遵照曾文正公所说“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的方 法,力争探求曾文正公立志恒修恒为并取得旷世功勋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 验,将原文摘录后按其脉络全部重新整理编辑,试图复原曾文正公成就心 正文正的道德思想逻辑体系,便于读者学习、领会和运用。 本不敢为《曾文正公经典语录》起名《曾经》,但忍不住想表达一 下自己的心有所得和心有所仰,自认为不名之为“经”则不足以表达对曾 文正公的无限仰慕,我相信有很多同道都会深有同感。 我等认为“有志”“有识”“有恒”是曾文正公成功言行的经典概 括,“心正”“文正”“人正”则是对曾文正公事业成功的经典概括, “立德”“立功”“立言”是曾文正公成功人生的经典概括。 “有志”“有识”“有恒”这三“有”是曾文正公家书中论治学的 经典原文,我以为,这三“有”不仅适于治学,其实做人做事做官同样 要这三“有”,观曾文正公一生亦然。“立德”“立功”“立言”这三 “立”是曾文正公一生所作所为的生动写照。“心正”“文正”“人正” 这三“正”系我个人对曾文正公一生评价,也可以说是学习曾文正公的 人所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三“有”是方法、方式和过程,三“立”是所 想、所说、所作所为,三“正”是目标、理想和成功之基。故在十年前我 和润良创建曾国藩实验学校时,我就将“有志、有恒,心正、文正”定为 校训,以永传曾文正公家乡后生。 据以上理解,我们所选编的《曾经》,也因此分为志、恒、识、 修、文、忠、孝、人、心、正十部,期望系统体现曾文正公从宏大立志、 贞以毅恒、克己励志积累能力知识、身心双修、探求个人和国家成功之 道,到帅之以忠诚、倡之以孝悌、为国识人用人,最终成就心正文正的思 想体系。概之日《曾经》十部: 志部,志者立也,立志励志也; 恒部,恒者贞也,恒学恒为,忍耐专一也; 识部,识者知也,智也,才也,学也; 修部,修者克也,身心双修也; 文部,文者道也,理也,法也; 忠部,忠者诚也,俭也,廉也; 孝部,孝者家也,孝悌也,勤劳也,和顺也; 人部,人者仁也,为人、识人、用人也; 心部,心者德也,性也、善也、公也、义也; 正部,正者治也,治国平天下也。 各部之下未再分小标题,仅按我们上述编辑思路在各部内分了段落 间隔。每个段落基本是一个中心意思,而各部之间及各部内的段落之间又 力求有一个内在的论述上的递进或者逻辑关系来说明主题或者说表达编者 的意图。同时附录了曾文正公与上述十部思想道德方面相关联的少量经典 对联和诗歌,意在“取精用宏”(曾文正公语),余皆美亦不录。书后并 附有曾文正公年谱。又因为所有语录均选自《曾国藩全集》,特别是书信 和日记,为了突出各部各段落小节主题,并化繁为简,所以不再一一注明 所有语录出处,请读者谅解。 书编成了,我们仍然觉得还有很多感触。如果我们认为曾国藩的确 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那我们还要追向:成就了曾文正公本人和湘军及以后 的“曾文正们”和“湘军们”的社会历史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有这样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的湖湘文化之耕读文化造就了大批退可修身齐 家、进可治国平天下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具备积极的经世致用的入世思 想和博取功名建功立业的平民入仕理想。这成了社会的稳定器、平衡器和 急救器。曾文正公及当时和后世的“曾文正们”祖宗十八代都是耕读农 家,耕读之家的理想始终在代代相传。有理想,社会就能稳定;耕读之家 的理想得以实现,如中了秀才、举人、进士,有出路了,社会就能平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进士们带领秀才们并带领广大有耕读理想的知识平 民和农民为国家民族效力,这就能为社会救急。 这,就是耕读文化的巨大稳定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 力!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超稳定的巨大文化软实力!我个人以为,如 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高度重视这种巨大的文化软 实力的传承。取其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封建主义之糟粕;取其进取向 上,去其迷信愚昧;取其仁爱,去其专制;取其稳定,去其奴役,如此, 必大有益矣!以此心读《曾经》,亦大有益矣! 江晓堂 2011年11月26日

内容概要

  《曾经》为曾文正公经典语录集,系根据《曾国藩全集》精选出来的语录分类整理而成,分成恒部、识部、修部、文部、忠部、孝部、人部、心部、正部十部,另加诗歌、对联,共12个部分。全书较系统地体现了曾文正公从宏大立志、贞以毅恒、克己励志、积累能力知识、身心双修、探求个人和国家成功之道,到帅之以忠诚、倡之以孝睇、为国识人用人,最终成就心正文正的思想体系。

书籍目录

志部恒部识部修部文部忠部孝部人部心部正部联语诗歌曾文正公年谱

章节摘录

  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今日始哉?盖从古以然矣!从古帝 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 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 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尧舜不如周公为忧也, 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 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 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 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 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 物同春矣。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日悖德,日贼。诚如其说, 则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以义理之学为先,以立志为本。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古来大有为之人,每于艰险之时,坚韧撑得住,可做出非常事业。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 与外国人交涉,别有一副机智肺肠。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 永远之利。 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 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 日与尧舜汤禹同住,亦彼是彼,我是我矣,何与于我哉?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 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 尝轻于一发。道之未光,忠信之未孚,而欲人之坦坦以相谅,盖其难矣。 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则远游不负。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 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 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坐右为联语,以自箴云: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 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 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己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 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 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 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 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人,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 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拌行,以其勤劳也。 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 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方今天下大乱,人人皆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 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 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 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 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贵精不贵多,积小以高大,戒维莠之桀桀,法桃李之不言。 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必有浮议摇撼。从前水师之设, 创议于江忠烈公;安庆之围,创议于胡文忠公。其后本部堂办水师,一败 于靖江,再败于湖口,将弁皆愿去水而就陆,坚忍维持而后再振;安庆未 合围之际,祁门危急,黄德糜烂,群议撤安庆之围,援彼二处,坚忍力争 而后有济。至金陵百里之城,孤军合围,群议皆恐蹈和、张之覆辙,即本 部堂亦不以为然,厥后坚忍支撑,竞以地道成功。 P2-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