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普读版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李毓秀、尚舒、 洪镇涛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洪镇涛 编  页数:218  译者:尚舒 注解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弟子规》就是立孝立德立人的启蒙养正之读本。    《弟子规》原系清康熙时绛州(今山西新绛)秀才李毓秀编撰的《训蒙文》,后经乾隆年间的贾存仁修订改编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广而言之,凡是想要学习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以称为“弟子”;“规”即是规范、规矩。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他终其一生,在科举仕途上只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但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因其才学广博,讲解精辟,故听课的人很多,还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李夫子就是根据传统蒙学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授实践编写了此书。    在李毓秀之前,出自大儒名宿手笔的蒙学伦理读本已有不少。如宋代朱熹著有《蒙童须知》,详细规定了儿童初学的种种行为细则;明代吕得胜父子编有《小儿语》《续小儿语》,讲述做人的道德理论等。但它们或说理深奥,或内容庞杂,《弟子规》则不求其金,不求其大,以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为基点,精说精解。    《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子弟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家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要普遍地热爱民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摄取文化知识。这25字就是《弟子规》的论述中心。作者匠心独运,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阐释、演绎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大部分,规定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言行准则。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弟子规》共一千余字,易读易诵,朗朗上口,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故其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是我国传统国学中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修身养性、养成敦厚家风的必备经典,至今,仍不失其独特的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吟诵《弟子规》,让我们在先贤的教诲下,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浮华的尘嚣中坚守一份情操,回归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家园。

内容概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博大,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家园。让我们沿着《周易》、《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的鲜明足迹,品味经典的独特魅力,品读圣贤的无上智慧,修养我们高尚的人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弟子之规 第二章 入则孝(一) 第三章 入则孝(二) 第四章 入则孝(三) 第五章 入则孝(四) 第六章 出则悌(一) 第七章 出则悌(二) 第八章 谨而信(一) 第九章 谨而信(二) 第十章 谨而信(三) 第十一章 谨而信(四) 第十二章 谨而信(五) 第十三章 谨而信(六) 第十四章 谨而信(七) 第十五章 谨而信(八) 第十六章 谨而信(九) 第十七章 泛爱众(一) 第十八章 泛爱众(二) 第十九章 泛爱众(三) 第二十章 亲仁 第二十一章 余力学文(一) 第二十二章 余力学文(二) 弟子规(全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译文 父母喜爱的东西,应该尽心尽力去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小心地为他们排除。 精解 父母有他们自己的好恶,做子女的要努力投其所好,设法搜罗他们所喜好的,摒除他们所厌恶的,这样就能使父母更加愉悦。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子女奉养父母,孝敬父母,以回馈父母对子女的恩德,不仅能使父母安享晚年,子女也会觉得心中踏实并充满快乐。孟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便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所以,父母能够让我们奉养,那是人生最大的福田。作为子女,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尽我们的所能来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不要等到失去时才醒悟,才懂得珍惜,因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你想起要孝敬父母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已经不在,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古代的孝子们常常会去满足父母的需要。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郯子不仅治国有方,而且还是一个大孝子。郯子的父母视力不好,他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就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扮成鹿的模样接近母鹿来获取鹿乳,差点被猎人射伤。所以郯子确实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 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常常是孩子受到的关照多,而子女为父母着想的事情少,原因想想也就明白了。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的本能情感通常是稳定的、统一的,爱孩子几乎是人所共有的天性,所以生活中孩子要吃什么、要玩什么,父母都尽力去操办。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正常的舐犊之情是不能被抹杀的。现代人对此缺少更深入的思考,只是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关心、体贴孩子,即使孩子没有相应的感恩之心,对父母想不到付出,父母也多以一种维护、谅解的心情去对待。如果站在为人父母的立场上,稍微用理性遏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给子女提出一些回报自己的要求,并将这种回报看作是美德和人品的体现,那将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故事 蔡顺采桑葚 汉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顺,出身贫苦,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王莽篡权,社会秩序混乱,庄稼逢荒减收,百姓生活困苦,加上当时“赤眉军”出没不定,像强盗一样四处搜刮粮食和财物,百姓愈加苦不堪言。 蔡顺在经常食不果腹的境况下,总能想办法找到一些可以充饥的食物,尽心奉养母亲。夏天,树上的桑葚熟了,蔡顺就去采拾桑葚回来给母亲吃。每次去的时候,他都会拎两个篮子。 一天,蔡顺在回家的路上与一伙儿“赤眉军”迎面碰上。强盗们拦住了蔡J顿的去路,本想搜点财物,没想到除了篮子里的桑葚外,一无所获。强盗们气愤不已,正要找蔡顺出气,突然一个强盗发现蔡顺拿了两个篮子,他好奇地瞧了一会儿,然后紧锁眉头问蔡顺:“你采的桑葚也不多,为什么要用两个篮子,还将黑色和红色的分开来呢?” 蔡顺从容不迫地回答:因为母亲喜欢吃甜的,所以就把采得比较黑、比较紫、比较熟的放在一个篮子里给母亲吃,母亲身体不好,吃它可以充饥又可以恢复体力;红色的没有熟透,比较酸,放在另外一个篮子里,是留给自己吃的。 蔡顺话语恳切,面对强盗不仅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神情充满着对母亲的孝敬,而且流露出的那种对母亲的由衷的体贴,使在场的强盗们都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此时的蔡顺也感受到了这批强盗内心有了强烈的触动,尤其在这颠沛流离的环境里,沦为强盗也情非得已,任谁也会禁不住想起自己家中年迈的父母,有的缓缓地低下头来,有的甚至悄悄地去抹眼泪,于是强盗们决定放了蔡顺。 强盗们临走前,竟然还拿出了一些粮食和财物,要给蔡顺拿回去孝敬母亲。蔡顺深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道理,所以他委婉地谢绝了强盗们的好意。强盗们见此更是汗颜不已,只好羞愧离去。 后来,蔡顺的母亲过世了。就在蔡顺最悲痛的时候,邻家却起了大火,眼看着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就要烧到安放母亲灵柩的房间了。此时,蔡顺根本没有能力把灵枢抬出来,情急之下,他抱住了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起来,邻里乡亲也不知所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火苗竟然越过他家,窜到邻家去了。事后人们都说:这是蔡顺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与祝融之神。 安葬完母亲后,母亲慈祥的音容,时时萦绕在眼前,思母之情,常常使蔡顿睹物伤情,泪水盈面。

编辑推荐

《弟子规》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共一千余字,易读易诵,朗朗上口,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故其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是我国传统国学中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修身养性、养成敦厚家风的必备经典,至今仍不失其独特的魅力。《弟子规》为《弟子规》的注译本,后面还有点评和故事讲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普读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