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自语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张中行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其一,书中的篇什是老字号写的,单是由“去日苦多”方面考虑,也值得买来看看。  其二,书中各篇,都是徐秀珊女士伴同作者,几经斟酌选的,因而有以下几种优点。一是选得精。即所选都是作者用力写,并认为写得不坏,值得看看的。二是包罗的方面广。专说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或杂文,作者年来写了不少,只是结集的也有七八种,这里选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题材,由大到小,由物到心,态度,由表扬到批评,由严肃到幽默,所以读了就会收窥一斑以见全豹之效。三是兼顾内容的情意价值和读者的趣味需求,所以阅读,不必担心会枯燥无味。  其三,书中有不少篇,曾编入其他集子问世,再印,必有重复问题,如何解决?一种想法是关系不大,因为,比如一种书,十万人中有一个人买,全国十二亿人,可以销一万二千本,另一种,也是销一万二千本,两个十万分之一,碰巧是同一个人,可能性不会很大吧?在这种地方,或说只有在这种地方,人多力量大的高论才是可以通行无阻的。还可以加一种想法,是掏自己钱包买书,我们一向是自愿的,看到重复,不愿者可以不上钩,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就化为零了。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先生学名张璿,字仲衡,念小学时老师给拟的,语出《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怎奈这字难认,直到北大毕业,自己欲放弃学名,又不忍心另起炉灶,便删繁就简,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鱼,成为中行。当然,“中行”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之语,仍未离开四书五经。这是先生自己说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闲章:“中行无咎”。语出《易经》,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称为“民末四老”  张先生的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  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他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无法节制。对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义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胡博士》、《启功》。〈柳如是》、《顾二娘》,我们简直可以当成人物散文的名篇,其笔调之奇,令人赞叹不已。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写名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写普通百姓,他则有一片大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多有相近之处。他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张先生写女性的世界,多带有尊敬和神圣,例如写柳如是,写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这些杂多的人物脸谱,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  一篇题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在世纪中国等学术网站上广为流传。作者张中行在该文中,从三个方面痛批了被称为“学兼儒道释”的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该文的副标题“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明确表示了对出版社的质疑。  张先生的婚姻:张夫人比张老大一个半月。夫人生前,张老称她为姐。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说:“添衣问老妻。”并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贴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

书籍目录

自序桥城书灯晨光剥啄声螳螂蟋蟀户外的树起火老店辜鸿铭胡博士梁漱溟老温德柳如是小胖子丁建华伊滨访古历下谭林报国寺香冢一溜河沿青龙湾药王庙彗星直言失落红楼点滴一红楼点滴四王门汲碎关于贤妻读《滹南遗老集》丁宁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启功韵语》读后《明清文人清言集》序《张中行小品》自序《阅微草堂砚谱》再版跋才女·小说·实境梦的杂想蓬山远近旷达日记酒错错错随所寓而安自欺而不欺人自省刚直与明哲食无求饱犊车驴背复杨呈建旧迹发微常言道甚解有感于二百七十二此处禁止小便出入防盗门有感诈骗的另一涵义坐不改姓鸡狗之争有关史识的闲话易地则皆然月是异邦明吃皇粮与颂皇权何须蜀道问君平锦瑟无端平等身后机锋语的路数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编后记后记

编辑推荐

  《桑榆自语》作者他写过一篇散文《剥啄声》,剥啄是轻轻的敲门声,常人往往忽略,作为文人也是至多想到“僧敲月下门”那样的旧句和贾岛冲撞韩愈的仪仗而引发推敲的典故,而在张老却不同寻常,认为“是诗,是梦”,想到溅泪、思人,想到六祖惠能,禅师的茅棚过于冰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桑榆自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