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紫禁城  作者:吴克敬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克敬是爱上石头了,像爱着自己的骨肉血亲一样,爱得无怨无悔,一往情深。  俗人克敬在游历中,曾一次次面对沉默的石头,禁不住总会想起老家(关中西府)一句俗语:石虽无言,文化有声。是的,冰冷的、僵硬的石头怎么会发出声音呢?而一旦附着了文化的精灵,它们就有了浅唱、呻吟、呐喊、甚至呼号。  懵懂初醒时,克敬还听不懂石头的说话,所接触到的,都只是一些生活化的石头,如河边的洗衣石,大门口的门墩石,院里的捶布石,父亲抽旱烟的火镰石,母亲碾米磨面的石磨和石碾……特别是那样的大石碾,很威风地盘踞在村中央的空场上,平常日子,是孩娃儿上高攀险的游戏台,来了老婆婆、大嫂嫂要碾米了,就套上一头小毛驴,遮上眼罩儿,在碾道里走着圈儿,走得人心里发慌,却总是走不到尽头……怎么会有尽头呢?民以食为天,只要我们人张嘴要吃饭,石碾子就停不下来,小毛驴就得一直在碾道里走……石头在人的生活里,产生了怎样重大的作用!就如先民把石头打磨成石条、石锤、石锥,延长了人的手臂,深化了人的内涵,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一样,其重要性还有什么可替代呢!  渐长渐大的克敬,踩着那样的石头,像是奠基了自己的人生,高昂着头,走出了小村子,走进了世事繁华的大城市,但克敬时常地还会想起石碾子,想起曾经经历过的石头,这就回了一趟老家。那些石头却还在,洗衣石还在小河边,门墩石还在大门口,捶布石还在院子里,但都不为人所用了,特别是村街上的那盘石碾子,威风凛凛的石碾子啊,现在侧翻在地,半截碾盘已淤进了烂泥中,圆圆的石滚子就在碾盘的旁边,同样淤进烂泥半截子。  站在淤在烂泥里的石碾子旁,俗人克敬的心恍惚起来,竟然有了一种隔世的感觉,很想向石碾子问起什么,一时却不知问什么好。即便问了,石碾子又能告诉克敬什么呢?  自此,俗人克敬对石头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也便特别在意石头的存在,忍不住会伸了手去抚摸,甚至把石头抱在怀里,感受石头的温暖和沉重,石头的亲切和严厉,石头的深邃和尖锐……俗人克敬是满身心地热爱着石头了,特别是附着了人性的、浸透着文化汁液的石头。  青海的塔尔寺门前有一块石头,其身不高,约摸五尺,其态也瘦,仿佛一块路边的野石。  其实它原就是一块野石,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和一代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发生了联系,它所蕴涵的意义就不同了。宗喀巴是从这块路边石头出发进藏学佛去了,此后他的老母亲,每日下山背水时,都要在这块石头边休息一会儿,西望拉萨,思儿想儿,念儿盼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善良的老母亲终于盼回了她的儿子宗喀巴,创立了新的教派,塔尔寺就成了佛教圣地,那块路边的望儿石就被虔诚地搬到了寺门口。  信徒们现在来塔尔寺朝拜,都要以他们的生活习惯朝拜这块石头。俗人克敬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有幸去了塔尔寺,见到太多的信徒在那块石头旁徘徊,有的在上面抹一把酥油,有的拍几缕红线,有的嵌一根银针,时间长了,这块石头也非原来素面净身的野石,被信徒们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塑造成了一个新的面貌。而这个面貌在无法预知的未来,还会日新月异地被再塑造着……克敬不错眼睛地注视着这块石头,发现自己的身形也照进半透明的厚厚的酥油里了,游走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分明牵在一位母亲的手上,扎得人的心儿发热发抖。大爱无边的母亲啊,也许我们的信仰不同,语言不同,但面对这样一块石头,儿女们就只有惭愧了,就只有掏出心来,献给我们慈爱的母亲。  克敬知晓自己,是把自己的最爱,都寄托给了文化之石。像敦煌的石头,人为地凿成了山洞,塑了像、绘了彩,还有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等地方的石头,亦人为地凿了山洞,塑了像、绘了彩。这是佛教的力量,甚至可以把一座山雕凿成一尊佛,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这样,九十年的漫长日子,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山成了佛,佛成了山,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以及必需的社会氛围。  克敬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惊叹了。  克敬还在泰山的一道沟和庐山的一面石崖前惊叹了。一部《金刚经》文字,全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足有碾盘大。一段《孟子》的话语,就刻在一面壁立的石崖上。克敬颤抖着心,一字一句地读着泰山那道沟里的石刻《金刚经》,一字一句地读着庐山那面石崖上的石刻《孟子》选句,感觉有人手握铁锤和钢钎,在克敬脆弱的耳膜上敲打着,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是地老天荒的!  然而,最常撞进克敬眼睛里的,是被称作碑子的石头。这种人为地刻了文字的石头与俗人克敬好像天生有缘,每一次的走近,走近完全不同的一块碑石,克敬的感觉器官就会特别来精神,眼能看见碑石的血流和筋骨,手能体会碑石的脉跳和冷暖,耳能听见碑石的低语和倾诉,这叫俗人克敬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泪流满面?  虽然俗人克敬自知笔力不逮,思考不深,也要奋力而为了。然而,克敬面对帝王将相的碑石时,心里还是很怯的,故有点自知之明地躲了过去,只盯着那些民间化的碑石,一头扎了进去,与它们交朋友,推杯换盏,耳鬓厮磨,掏心掏肺,听它们讲那过去的故事。而俗人克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恰好有着倾听采访对象的那一份耐心和机敏,便能很顺利地听懂碑石的说话,然后把它们的说话记录下来。但克敬的心是不安的,唯恐自己误读了碑石,把它们深邃的思想和感情,因为自己的浅薄而破坏了。  还好,读到克敬文章的人,有一些是大学老师,有一些是政府官员,还有一些只是普通群众,与克敬认识的,不是写来信,就是打来电话,都表示了认同和祝贺。特别是《随笔》杂志的主编杜渐坤先生,以及穆涛、海帆、子心、阎安、张艳茜诸师友,是他们伸出森林一般的手臂,不断地帮助俗人克敬走近碑石,感受碑石,倾听碑石,这才有了这点收获。

内容概要

《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是紫禁城出版社策划的一套大众收藏类图书。其所叙述的文物主题大众常见,其语言文字大众易懂。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地编排结构,能够纵横捭阖地激扬文字,能够发人深省地开示读者,并且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收藏家。    本书以极富功底的文字和翔实周密的文物信息给读者以宽广的感悟空间。主要内容包括不是镜子胜镜子、民心本是一杆秤、善人的一种解释、为国哪顾身死、说到容易做到难、发烫的屁股暖不热冷板凳、骗出来的欢喜也敢信等。适合历史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序令箴碑:不是镜子胜镜子遗臭碑:民心本是一杆秤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良心碑:为国哪顾身死官箴碑:说到容易做到难猿像碑:发烫的屁股暖不热冷板凳嘉禾碑:骗出来的欢喜也敢信踹匠碑:脚手不能承受的痛伤戒假碑:假作真时真亦假戒欺碑:欺人无非欺自己学规碑:状元门中消息水则碑:天人较量的刻度去思碑:是非功过任评说先生碑:铁骨不负心头血格言碑:泉冷峰飞落花天梅花碑:壮怀激烈唯书生窑神碑:泥土蜕变的美丽安养院碑: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芒教泽碑:深山不阻清风旋风碑:道德文章满乾坤照人碑:不长尾巴人难认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鳄鱼碑:逆境更显高志寒晖碑:山河不屈的吼声家训碑:身教胜于言教将军碑:英雄冤魂照千秋仪制令碑:总是秩序乱不得白菜碑:咀嚼民生的味道竹风碑:桃花红颜寄小笺太史碑:凝视万千世界的眼睛禁约碑:没有约束不成规矩自由碑:眼前黑难掩心中亮党籍碑:耻辱的恰是自己蚕桑碑:情丝绵绵未有期棉花碑:百姓冷暖挂心头守正碑:关键在于心正公道碑:做人的基本模样改作碑:司法面孔的暖色泥爱碑:奈何身后掩飞泪编后记

章节摘录

  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  法门寺北去10里,是俗人克敬的老家。少小时候,常随家父去法门寺赶庙会,途中会看见一座石碑,巍然高耸,立于人来人往的大路边。有人累了,便靠在碑座上歇一会儿,因为要空出手来抽一锅烟什么的,就把牵在手里的猪呀、羊呀,还有马、牛、驴之类的畜兽,拴在碑座那伸得长长的乌龟(准确的说法叫焱质,传说中力能举天,故旧时石碑的碑座多雕其形)头上,有人还因屎尿急了,也躲到石碑的背后去,一阵放松。克敬也到大石碑的背后放松过,见那块不大,却饱经屎尿滋养的荒地,长满了五色杂草,春夏时节的蒲公英、荞妈苔、娘娘枕,深秋时节的野菊花,红、黄、蓝、紫,花团锦簇,十分热闹悦目。  克敬问过家父:“这是谁的碑子呢?”  家父说:“一个善人的。”  再问家父:“善人是谁?”  家父不再回答,也去看碑石,迷茫的眼睛显见也不知道善人是谁。立碑的“善人”此后成了俗人克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谜。后来识得一些文和字,再与家父去法门寺赶庙会,歇在石碑下,想着能从碑上的文字了解这位“善人”。遗憾的是,所能看见的石刻文字,尽皆遭人损毁。从损毁的方式上辨析,损毁者好像还不是一人,有些石刻文字,显见是用铁锤砸损的,有些则是动了錾子,一錾一錾凿毁的。百姓口碑中的“善人”碍着谁了?妨着谁了?竟然要下此毒手!  克敬的疑惑瞒不住家父的眼睛,他说那是恶人所为。恶人为了使得碑石上的处方成为秘方,好为他自己获得利益,偷偷地抄下处方后,就把碑石上的处方残忍地毁损了。克敬面碑而立,不禁恨起了那些恶人。还好,石碑高处的文字依稀还在,克敬便央求家父架着我,去辨认残存的碑文。站在家父的肩上,我首先读到的是这样四句话:  生命至贵,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至此。  当时不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更不知是谁所撰,念给家父听,家父亦不解其意,只觉得读来朗朗上口,如诗一样美丽,便如有刀雕,深深地錾刻在克敬的记忆中了。  俗人克敬后来去耀县的药王山游览,始知这四句话为药王孙思邈的佳句。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在京兆的华原(也就是现在的耀县孙家原村),幼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请医生买药,几乎耗尽了家里的所有财产。10岁时,家乡流行了一场瘟疫,凶猛的疫害,夺去了许多乡亲的生命,家以人灭,干村萧条。这一切在孙思邈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暗下决心,苦读医典,救民病难,成就了他一代药王的盛业。  药王为人治病疗疾,从不论病人的身份地位。他说医生“不得问病人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他朴素的医学思想,更是他坚持不渝的医学操守,因此也才会有那四句哲思天成的美言。他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仿佛千金般贵重。而能够治病救人的医方,其价值自然与千金一般。由此推论,伟大的孙思邈便把他的医学著作定名为《千金要方》,此后晚成的一部医学专著也取名为《干金翼方》。  哦!苦苦待解的谜终于有了底。人们一代一代留传的“善人”是药王孙思邈呢。他真该有这样一个称呼:善人。  克敬还记下了石碑上另一些文字,一个连着一个,都是草药的名称:旱莲草、女贞子、百合、首乌、人参、桃仁、茯苓、苡仁……克散后来记忆中的这些草药名称,依着顺序说给一位研究中医的同学听,经他一番斟酌配伍,竟然开列出几服绝妙的药膳验方。  处方碑在俗人克敬的心中愈发高大起来。可问题跟着又来了。在俗人克敬着墨要写这通处方碑时,思索着何不回家乡再与处方碑面对面交流一次。熟悉扶风县典故的一位文化馆旧友,陪同我一起寻访处方碑,他随便的一句交代,让克敬不禁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  旧友说:“那碑子快要倒了。”  旧友还说:“查阅县上旧志,那通石碑是为杨贵妃的叔父杨询立的呢!”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怎么也与这通处方碑扯上了联系。是她为其叔父杨询立的碑吗?俗人克敬的想象涩滞起来,昏头昏脑地再次站立在这通石碑前,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迷茫……对了,为丈夫李隆基百般宠爱的胖娇娃杨玉环,其堂兄杨国忠不正是杨询的儿子吗,为父立一块碑石当在情理之中。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与他享尽荣华的堂妹杨玉环,都在安史之乱中,被护卫玄宗李隆基的禁军杀死在马嵬驿,留下一段遭人唾弃诟骂的历史。然而立在扶风县境的碑石,却享受着平民百姓“善人”的赞誉。  处方碑,一个已经解开的谜,现在又回归成谜,俗人克敬是解不开了。暖暖的秋阳,照着将倒未倒的处方碑,克敬用目光从碑座触摸起,一点一点地摸高,却也有了新的发现,少小时站在家父肩上还能清晰识辨的碑文,如今亦被毁得一塌糊涂。不用问,一定又是破“四旧”的成果了。俗人克敬触摸碑石的眼睛迷离起来,感到焰火一般的阳光,照得黑黑的碑面镜子一样光亮……一个人是“善”是“恶”,都会在这面镜子里显出真形来。  平民百姓的感情不会错。不论处方碑是谁而立,为谁而立,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碑石上雕刻的中药处方,在缺医少药的时代,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如是立碑者即为善人。  而怀着利己的心肠,伸出罪恶的黑手,把碑石上的中药处方抄下来,再把碑石上的中药处方毁掉,断了大家平等享用药方给予的恩惠,以致让有病的人花钱从他那里取得,甚或使人有病无钱医治而毙命。  如是即为恶人。

编辑推荐

  碑刻是历史遗存和文化载体,是占据物理空间的以雕刻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是综合雕刻、书法、文学、历史,集实用性、观赏性与文献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本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碑的故事。给广大的文物收藏爱好者和相关人士以丰富的信息,对读者的审美情趣有所补益。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富藏的深意和颇具历史责任感的整体面貌,甚至使大学生、中学生也能够喜闻乐见,最大程度地得到读者的认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碑刻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是整版,内容还不错,挺满意的一次购物。
  •   还行,内容稍显单薄了些,有些杂文的味道。再版时如能配上相应人物的墨迹或具体碑刻拓片照片、碑文就更详实了。
  •   碑刻是写在大地上、留存在自然中的百科全书。
  •   感想联想表述稍微多了,呵呵。不像“故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