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四季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国藏学  作者:廖东凡  页数:326  
Tag标签:无  

前言

廖东凡君是我在西藏工作时的好友和同事,我们共同度过了二三十年的高原岁月,志同道合,苦乐与共,互相帮扶,情同手足。不久前他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关于西藏节日的书,希望我写一个序言,尽管我对此缺少专门的研究,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我的记忆中,东凡从进藏的时候开始,就是一个西藏民间文化的热心人、高原节日的积极参与者。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每逢节假曰和休闲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正起劲,忽然有一帮人推门而人。他们大都是身穿藏袍、头戴金花帽或狐皮帽的农牧区基层干部和文艺积极分子,因为某个乡村牧区要过节,请东凡带领他所在的拉萨市歌舞队去演出,或者帮助筹措某些节日物品。东凡总是满口答应,常常站起来就走,有时还把我拉上同行。东凡是个热心人,很有服务精神。每到节假日,总是他最忙碌、最兴奋的日子,这是因为一来他不仅去乡野观光,而且要组织演出;二来他喜欢且擅长田野作业,过节是个好机会,平时找不到的人,过节时大多能找到,是做社会调查的最佳机会。他实实在在地沉了下去,在广大农牧民中去挖掘、搜集、提炼,整理孕育于西藏民间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宝藏。他的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正是他能写出这本关于西藏人过节的专著的一个原因。西藏是个节日特別多的地区,节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民间节日,二是宗教节日,因而也就产生了第三种类型一一综合类型,不是一个吃掉另一个的综合,而是各取所长,进行充实提高的综合,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形态。在宗教节日里,增加了歌舞表演、体育竞技;在民间节日里,增加了祈神、转经、朝佛的内容。我曾多次和东凡一起到西藏各地,参加各种节日盛会。农区的望果节、牧区的赛马会,我们都是那里的常客。在去节日场地途中,陆续有人等侯迎接,东凡总是不断地向他们打听有关情况,走一路,问一路。在返回拉萨的路上,他像一个喜获丰收的农人,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解到的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可惜那时我对民俗学并无浓厚兴趣,只是为文学创作收集有关的背景材料而已。而这些,恰恰是东凡曰后撰写民俗学著作的生动素材。最近,看了他寄来的《节庆四季》一书的部分篇章,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厚,标题之鲜活,使我惊叹不已,引起我很多的遐思。我想,东凡在藏工作二十多年,始终坚持深入民众生活,和广大农牧民融成一片,深深扎根于雪山大地,汲取新鲜的乳汁和营养,变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使之对西藏的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并能真切而完美地表述出来。他在辛勤地写作,近年来身体欠佳,体力不支时,也不停笔,就让他的贤内助陈闺梅笔录,打印成稿。就像一条春蚕,吸足了桑叶的汁,在腹内蕴结成丝(思),非得吐丝绣茧不可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稿,不仅是由笔端倾泻出来的,而且是由心灵深处喷发出来的。这样的文字,不仅经过长期的积累,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而且经过长期的思索、咀嚼、提炼,既反映了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的文化成果,又表现了西藏本土文化多姿多彩的形态和散发出的特有芳香;既有学者的严谨风范和求实精神,又有艺术家特有的满腔热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获得有关西藏的真知灼见,而且有着浓郁的审美欣赏乐趣。我把这些想法寄给东凡,期盼着早日看到他的新著!

内容概要

以藏语采集,以汉文笔录,四十多年来激情不减、故事泉涌的,除了廖东凡先生,还会有谁?    本套丛书以十种之盛,全方位展现西藏本土传统文化:从神山圣湖的动人传说,到四季节庆的民间生活;从历史人事的掌故种种,到市井乡间的众生百相;从形态奇异的宗教护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诸神……所涉内容之辽阔之深远,看一眼本套丛书的书目就知道了。    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经逝去的风景,有些正在发生着改变,或者添加了新的内容。唯其如此,这套丛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1938年1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远赴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二十四个春秋。1985年调至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书记处常务书记、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1990年调至中央统战部,任《中国西藏》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先后在北京、拉萨、香港、台北等地出版藏学和西藏民俗著作三十余部(含合著),其中《西藏民间故事》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雪域西藏风情录》获珠穆朗玛文学奖,上个世纪90年代脍炙人口,极为畅销,是了解西藏民风民俗的佳作;《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获200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言 叶玉林前言 西藏的节日和节日文化古城拉萨的节日 民俗节日 在拉萨欢度藏历新年——年中最隆重和最激动人心的日子  西藏过年的变化  新年以前忙准备  除夕夜,吃“古吐”  家家户户赶鬼忙  神泉圣河背“新水”  在祝福声中打开大门  到大昭寺和小昭寺朝佛  家家扶得醉人归  到山头、水畔插旗挂幡  附:往年布达拉宫里的新年庆典 春耕破土第一犁——拉萨郊区的启耕节  走向初春的田野  供祭神圣的白石头  春耕春种第一犁 招回青稞麦的魂——秋收开镰也有特殊的仪式 布谷鸟带得吉祥来——西藏各地欢迎布谷鸟的节日  布谷鸟是吉祥鸟、幸福鸟  泽当,欢迎布谷鸟的盛典  热振寺,布谷鸟供佛节  家家户户听鸟音 拉萨的林卡和林卡中的节日  有水有树的绿色世界  当年,拉萨有许许多多的林卡  节日,从初夏延续到深秋  僧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男女老幼都到拉萨河夜浴  旧时俗官与僧官的林卡宴  林卡节是西藏的艺术节  林卡节也在变…… 跑马射箭庆丰收——拉萨河谷的望果节  附:在山南雅堆村过望果节 喝酸奶和看藏戏的节日——圣城拉萨的三个雪顿节  雪顿节的源起  哲蚌寺雪顿节  色拉寺雪顿节  罗布林卡雪顿节 清流雪水浴身心——美妙的沐浴节之夜 雪域处处驱鬼忙——藏历腊月二十九日,赶鬼节之夜古城拉萨的节日 宗教节日 僧人的祈祷声动地惊天——藏历正月,莫朗钦波传召大法会  “莫朗钦波”法会的缘起  铁棒喇嘛接管拉萨政权  念干经和念湿经  繁忙的伙房和唱歌的背水女  酥油灯会和鲁布驱邪  传召法会的余兴 送鬼、晒佛、仪仗大巡游——藏历二月,措曲钦波会供大法会  传小召由第悉·桑杰嘉措开创  二十九日,赶鬼和驱邪  晒佛、亮宝、仪仗大巡游  附一:传召法会的古装仪仗队   充当一个月的古装仪仗队队员   蒙古首领固始汗留下的传统   “元帅”由各大毒族轮流充任   哪里最繁忙哪里就有他们   全城争睹他们的风采   土炮轰击白鹰粪山   被达赖摩顶后高高兴兴回家去  附二:古代战歌的遗留   边唱歌,边挥舞刀枪   歌唱头盔、铁甲、骏马和勇士   战歌,从远古一直唱到今天   也有“呗”是佛颂之说  附三:不可接触的送鬼人   借住在“鬼”的家里   深夜迷路又来到“鬼”的家   世世代代为贵族老爷送鬼   “鬼”也有“鬼”的诀窍和特权 转经的热潮涌动圣城——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嘎达瓦节  萨嘎达瓦节的来历  斋戒和行善之月  转经和游园之月  节日,领取布施的人们, 男神和女神的欢聚——拉萨东郊的贡堂鲜花供佛节  贡堂寺和贡堂梅朵曲巴  赤宗赞大神的恋爱情结  男神女神踏着鼓点起舞 神烟滚滚,接地连天——藏历五月十五日,卓林吉桑煨桑节  由藏王赤松德赞开创  拉萨烟祭节盛况  人神联欢的节日  过林卡的好日子 踏遍北山朝圣迹——藏历六月初四日,珠巴次西转山会 十万神龙听辩经——藏历七月初八,哲蚌寺鲁崩节 木鹿寺喇嘛演新剧——藏历猴年的木鹿白萨节 欢迎佛祖重返人间——藏历九月二十二日,拉姆德钦神降节 对圣城守护女神的崇拜——藏历十月十五日,白拉姆吉祥天女节  吉祥天女的来历  融入拉萨民俗社会  吉祥天女节  吉祥天女巡游圣城 酥灯闪闪,胜过天上繁星——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甘丹阿曲燃灯节 朝拜神异的金刚橛——藏历十二月二十七日,色拉寺普杰节西藏各地的节日 民俗节日 马蹄杂沓,震撼念青唐古拉——当雄草原藏历七月“当吉仁”赛马大会 羊年,环绕纳木天湖的巡礼——对于神山圣湖的崇拜 林芝人藏历十月初一过新年——狗,成了新年的贵宾  十月过年  赶鬼  请狗赴宴  吃“结达”  背水,祭祀丰收女神  喝麦片粥及其他 节日里的赛箭和箭歌——工布山民独特的节日娱乐和竞技 神烟弥漫德曲颇章山——昌都类乌齐寺藏历六月的仲曲朝山会 难忘毛驴恩情深——泽当近郊农村的娱驴节 羌塘草原的金秋盛宴——那曲地区雅吉赛马会 风马飞扬,召唤山神降临——藏北聂绒山谷祭山节 万箭齐发,骏马飞奔——年楚河畔的江孜达玛节 再现三百年前的胜利与光荣——阿里噶尔草原的恰钦盛会西藏各地的节日 宗教节日 十万空行神女的欢聚——热振寺转神魂磐石节 向萨迦大寺施放猛咒——直贡梯寺“直萨朵”金刚神舞节 长寿灌顶,超度灵魂——亚日岗寺的噶结节和噶珠节 直贡噶举派的宗教大检阅——德仲神峪的猴年大法会 深山古寺,神灵旋舞——楚布寺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昌都圣火映红天——强巴林寺传召法会的酥油花灯节 最古老的寺院,最古老的节日——山南桑耶寺的经藏神舞节 森林险谷中的艰难跋涉——藏历猴年杂日绒戈神山大朝转 是悲剧,还是喜剧——那曲孝登寺“门珠法会”的送鬼活动 古城日喀则,鼓号震天地——藏历八月,扎什伦布寺西莫钦波节 重温往日萨迦王朝的辉煌——萨迦寺的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神山圣湖逢马年——围绕冈仁波齐神山的朝圣热后记

章节摘录

在拉萨欢度藏历新年——一年中最隆重和最激动人心的日子藏历新年的时间与内地的农历春节相差不远,有时竟是同一天。这是西藏各地区都要过的大节日,也是西藏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回大地,除旧迎新,人们对新年新岁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和太多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带来幸福、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丰收,所有的仪轨习俗,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一见面,都用下面的语言互相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措(祝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富态的女主人健康快乐!)丁朵德勒吐巴秀(愿年年岁岁幸福永久!)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岁岁年年福寿齐全!)西藏过年的变化据藏族老人说,在非常古老的年代,雪域高原并不是在冬天和春天交接的时候过年,而是在初秋或者深秋过年。《旧唐书•吐蕃传》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新唐书·吐蕃传》也说:“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这在西藏古代都是有过的。现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地区,都是在青稞黄熟的时候,过一年一度的“望果节”。届时,农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骑着装饰华丽的马,背着经书,带着彩箭,还有丰收的青稞、小麦和蚕豆,围着丰收的田地不停地转圈,祈请雪山神、土地神和江河神不要降下冰雹,保佑庄稼丰收。据说这些都是远古时代麦熟时过年的遗存。还有,拉萨东部的工布森林地区,山民们不是藏历正月初一过年,而是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这时候,河谷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归仓,狩猎的季节快要来临,大量的木柴已经砍伐堆码在村寨周围,工布地区农牧的大忙季节已经过去,可以一心一意地过年了。他们跑马、射箭、歌舞、举石头,据说,工布新年就是古代“麦收为岁首”的见证。根据《隆多喇嘛全集》的记载,远古时代西藏的岁首有七种,分别相当于汉地农历的月份是:1.时轮经:三月初一为岁首2.四部医典:正月初一为岁首3.四座经:十二月初一为岁首4.五行释者:十一月初一为岁首5.俱含论:七月十六为岁首6.日藏经:九月十六为岁首7.因缘经释:八月十六为岁首藏民族的祖先们,经过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吸收了国内外其他民族的天文历法,形成了自己的历法。至少从1027年(丁卯年)开始,便采取了与汉族地区农历相类似的历法,形成了藏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习惯。新年以前忙准备从藏历十二月开始,拉萨人便为迎接新年忙得团团转了。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是对门前屋后和庭院进行彻底清扫,铺垫新土,洒上净水。用白粉画出妙莲、宝伞、海螺、法轮、宝瓶、胜幢、金鱼、吉祥结等八吉祥图案。清除室内的垃圾,打扫屋顶的扬尘,在厨房墙壁上画出象征龙神的蝎子,还有日、月、麦穗、炉灶、奶桶,以及表示吉祥永固的雍仲图,给人一种里外一新、喜气盈门的感觉。准备新年食品和供品是另一件大事。人们炸出各种形状的卡色(油炸果,又叫油香),把它层层叠叠码放在瓷盘木盆上面,横一排竖一排码得很高很高,藏话叫“德嘎”,是敬神的供品,“德嘎”上面,还要摆放糖果、桃干、杏干、葡萄干、奶渣、等等食品。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羊头,羊头有的是真的,有的是用酥油面粉制作的,羊头是吉祥物,有表示一年开头交好运的意思。有这么一句谚语:“藏人摆羊头,汉人放鞭炮。”可见对羊头的重视。还要准备一个彩色的木盒,称为“朝苏切玛”,木盒一分为二,一边装满麦粒,一边装满糌粑,上插鸡冠花,染色的青稞穗,酥油花贴成的日月牌,木盒周围绘满吉祥图案,这是大年初一祝福迎祥的物品。人们还要在盆盘里培育青稞苗和麦苗,经过若干天的精心护理,青稞和麦苗长得一片青绿,使屋子里春意盎然,充盈着新春的喜气,也是预祝丰收的意思。在此期间,还要酿制青稞酒,准备酥油和牛羊肉,缝制新衣服、新靴帽,换上彩色窗帘、门帘,换上新的卡垫、新的桌布,总而言之,里里外外都要“新”。除夕夜,吃“古吐”“九”在西藏是个吉祥的数字,腊月二十九是个吉祥的日子。可以这么说,藏历新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而不是腊月三十。这一天,全家人都要洗头、洗澡、换衣服,用糌粑擦拭身体,把擦下来的脏东西和铰下来的头发,剪下来的指甲集中放在一处,准备晚上送鬼的时候一起送走。接下来,做“古吐”。“古吐”,意思是腊月二十九吃的疙瘩。面疙瘩里要放九种吉祥物,主要是:肉、糌粑、人参果、麦粒、圆根、奶渣、桃仁、萝卜、豌豆等,面疙瘩做成两种,一种是指头大小的,俗称猫耳朵;另一种比较大,有核桃那么大小,里边包进各种各样的东西,例如羊毛、桃干、瓷片、木炭、辣椒、豌豆、盐巴、木刺等等,有的还做成太阳、月亮、小脑袋大肚子的人等等形状。傍晚时分,全家人和邻居亲友,高高兴兴地围坐在“吐巴”罐周围,由女主人掌勺,一勺一勺地往每个人的碗里盛面疙瘩。谁吃出了什么东西,要赶紧向女主人报告。因为每样东西都有象征意义。吃出羊毛,说明他(她)心地善良;吃出辣椒,说明他(她)性格泼辣;吃出木炭表示心黑;吃出豌豆表示圆滑;吃出桃干表示健康;吃出瓷片表示纯洁;吃出尖刺表示对人尖刻;吃出盐巴表示屁股沉(懒惰);吃到太阳、月亮形的表示吉祥幸福;吃到大肚子娃娃的人,便要受罚,叫他装驴叫、装狗叫,还要喝九勺子面汤。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占卜。按规矩,每个人要吃三碗“吐巴”,至少还要添加三次。人们在嬉笑和打闹中,快快乐乐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赶鬼忙吃饱喝足,下面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赶鬼”,藏话叫作“吕藏巴”。在人们的观念里,世界上除了人和神,还有各种各样的鬼在进行破坏.和捣乱,给人类带来疾病、灾难和纠纷。在新年到来之前,一定要把这些鬼通通赶出去,赶出家门,赶出城市,赶到圆圆的眼睛看不到、扁扁的耳朵听不到的地方去。然而,鬼是隐形的、看不见的,人们便在庭院里垒几个石头堆,最多的要垒九个,代表鬼的宝座。在宝座前面,摆几个破陶盆,代表鬼的“饭碗”,陶盆里装一些吃剩的面疙瘩汤,还有白天从每个人身上用糌粑团擦下来的脏东西,显然它们代表的是人的疾病和晦气。先请鬼用餐,吃剩下的面疙瘩汤,主人还要不停地劝:“吃吧,吃吧,吃得饱饱的吧!”时间一到,主人一脚踢翻鬼的宝座,同时举起火把,到每间屋子里吆喝:“屯晓!”“屯晓!”(出来!出来!)最后,有的人端起破陶罐,有的人高举火把,同声高呼赶鬼的口号,有的把“鬼”赶到冲色康广场的水坑边,有的把“鬼”赶到拉萨河畔,在那里砸烂陶罐,点燃青稞草堆,算是把“鬼”赶跑了,烧掉了。神泉圣河背“新水”新年庆典活动,在正月初一天亮之前就开始了。早晨两三点钟,女主人要到附近的神泉和圣河里去背头轮水。传说大地之王辛赤曲杰除夕之夜要把雪山狮的奶洒在江河的源头,谁最勤快,谁起得最早,谁能背到头轮水,谁就有福气、有财运。拉萨河是有名的圣水河,拉萨河的水被称为八功德水,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净、六无臭、七喝时不伤喉、八喝完不伤胃。拉萨还有四口神井:第一口是大昭寺北面的丁果神井,据说是藏王松藏干布的饮水井;第二口是小昭寺前面的甲纳神井,据说神井里的水来自金色的北京;第三口是布达拉宫前面的长松神井,据说这是神仙降下的甘露;第四口是色拉寺西边的强措神泉,据说明朝的《大藏经》就是从这座神泉里涌出来的。拉萨城里城外背水的地方很多,以拉萨河的水,还有上面四口神井里的水,去背的人最多,最为神圣。天还没有亮,背水的妇女已经在水边等候了,她们煨烧香草香树枝,撒一些用酥油和糌粑制成的“糌苏”颗粒,燃起袅袅的神烟,通知河神、水神:“我们背水来了”。妇女们依次把水桶装满,高高兴兴地背回家在祝福声中打开大门女主人背水回来,全家都已起床,穿上新衣服、新藏袍,戴上新帽子,穿上新藏靴。有经堂的人家,全家聚集在经堂,没有经堂的人家,聚集在起居室。在神龛前的净水碗里添入新水,点起酥油供灯,整理装卡色的‘‘德嘎”、羊头、青稞苗,敬过神佛后,捧出“朝苏切玛”吉祥彩盒,全家每个人抓一点糌粑,抓一点麦粒,抛撒三次,表示祭祀天神、地神和龙神。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如意。紧接着,女主人端出热乎滚烫的“滚颠”羹,盛在每个人的碗里,“滚颠”是把红糖、奶渣、麦片放在青稞酒里煮成,喝在肚里甜甜的、酸酸的、热乎乎的,微微的醉人。这是拉萨地区新年的头一道食品。喝完“滚颠”羹,只等门外传来“折嘎”艺人的祝福声,便赶紧打开大门,把他当贵宾请进来,献哈达,送各种食品,还有银钱。“折嘎”是西藏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表演者大都是街头的流浪艺人,折嘎唱词大同小异,开头大都是这样的:“‘拉结罗!’(神胜利了)今天天上星星明亮,今天地上六畜兴旺!我说唱折嘎的人,是从东方来的,从东方金刚心菩萨那里来的,是到西方去的,到西方阿弥陀佛那里去的!我是喝过早茶来的,我是带着晚茶来的,我虽不是乌鸦,却是‘咕咚’‘咕咚’叫着来的!我虽不是喜鹊,却是带着喜讯来的!我虽不是雄鹰,却是盘旋着来的,是带着吉祥欢乐来的!”拉萨人相信在折嘎声中打开大门,便会迎来吉祥、幸福和财运。近年来,说唱折嘎的流浪艺人少了,先是改成了在广播里说唱折嘎,后来又改成了在电视里说唱折嘎。总而言之,仍保持了往日的传统习俗。到大昭寺和小昭寺朝佛西藏居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拉萨人也不例外。他们新年出门头一件事就是到寺庙敬神朝佛。拉萨人朝佛的地方,主要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人们准备好一个灯盏,灯盏里注满酥油。如果天气晴好,又无风,朝佛者便会把灯盏点亮,端着朝大昭寺和小昭寺走去。这时候,在曙光初现的拉萨古城,到处都能看到灯光闪闪烁烁,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大昭寺,主要朝拜文成公主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具有神变的十一面观音托其钦波,还有三尊著名的弥勒强巴佛像,以及二楼的吉祥天女护法神像。在小昭寺,主要朝拜尼泊尔公主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明久多吉、保佑人们健康长寿的无量寿佛等等。朝佛人先给神佛献上哈达,接着把自己灯盏里熔化了的酥油注入佛像前的长明灯里,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和崇敬之心正跟长明灯的灯芯一起缓缓燃烧。然后在功德箱里,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钱币,最后把额头紧紧贴在佛的膝盖和宝座上面,喃喃讲述自己新的一年的愿望和祈求。他们往往把声音放得很低很低,好像在和神佛交谈。家家扶得醉人归拉萨人正月初一不出门拜年,西藏各地似乎也都是如此,因为这样,很容易把自家的“央”(福气)带到别人家去。旧时的世家贵族这一天也不接待宾客,只是从差民仆役里,挑选一些能歌善舞的男女,在庭院里和主人一起唱藏戏、跳“谐钦”(祈神歌舞),一是娱乐,二是招福。而一般的市井居民、普通百姓,往往都在自家门前,有的手捧“朝苏切玛”,有的捧着酒壶,和过路行人一起祝贺新年,藏话叫“切玛戈”,意思是“转吉祥彩盒”。这个习俗一直沿续到了今天。正月初一出门的人,无论路过谁家的门口,主人都会喜气洋洋地迎接,请他抛撒“切玛”盒里的糌粑和麦粒,还要互唱祝福歌。节日的拉萨人是热情的、快乐的、亢奋的,所有路过自家门前的人,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要扬撒青稞祝福,都要喝酒、唱歌,还要跳舞。酒喝一口不行,喝一杯不行,一定要三口一杯,藏话叫“松折尼达”。走过一条街、两条街、三条街,人就会喝得醉醺醺、晕乎乎、晃悠悠的了,由路人或家人搀扶回家,“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一句唐诗,用来描绘拉萨过年时的街头风景,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藏历正月初二,拉萨人开始互相拜年。拜年的情形,很有藏族人的特点:拜年喜欢集体行动,喜欢热热闹闹,喜欢有歌有酒,或者全家出动,或者整个院落出动,或者整个单位出动,或者整个行业出动。有时小孩子结伴拜年,有时青年人结伴拜年,有时老阿爸老阿妈结伴拜年。出门拜年的人,必须有人捧“朝苏切玛”盒,有人捧酒壶,有人拿酒碗,先敬切玛,后敬酒,敬酒的时候,必须唱藏戏,唱酒歌。有些平时走路东倒西歪的老人,嘴里缺牙的老太婆,每每在这种场合,唱歌起舞,饮酒干杯,顿时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时候,你会真真实实地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节日,这才是真正的过年。节日的藏族人,过年的藏族人,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达观,那样的真挚和那样的善良!在山南贡嘎县农村,小孩子成群结队,一家一家去拜年,拜年的孩子要唱祝福歌,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祝主人的庄稼今年大丰收,种出的青稞有鸽子那么大,种出的豆荚有手臂那么长,种出的油菜有砖予那么高,一年的粮食中年也吃不完。在昌都地区,村村组织锅庄队,挨家挨户拜年,拜过一家又一家,拜过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全村的人涌到街道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跳锅庄,从天黑跳到天亮,跳到红日东升。到山头、水畔插旗挂幡藏历正月初三,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清早起来,家家户户到屋顶“煨桑”。煨为汉语,是燃烧不见火焰的意思,“桑”是藏语,是冒烟的意思,有人译成“烧烟烟”、“烧神烟”,主要是煨烧香草和松枝柏叶升起袅袅香烟,驱除人间的污浊和瘟疫,祭祀乡土神灵和护法神灵。接着,拔除屋顶去年插的经幡,重新插上新的经幡。经幡是五种颜色的印满经文的布,固定在长长的柳树枝上。据说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土地,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云彩,绿色象征江河。还有一种说法,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煨桑插旗后,人们一边扬撒糌粑,一边高喊:“吉吉!索索!拉结罗!”(意思是供祭啊,供祭啊,神胜利了!)拉萨古城的房子都是平顶的,房舍屋宇紧紧相连。这一天成百上千的人,都站在屋顶上扬撒糌粑,更换彩幡。糌粑粉如大雪纷飞,彩幡如鲜花怒放,祭神的呼声此起彼伏,整个拉萨古城都成了神圣的祭坛,到处弥漫着热烈的气氛。喝过早茶,家家户户的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走出街巷,走到郊野的神山上、圣水旁去插旗挂幡。拉萨郊外有很多的神山,人们去得最多的还是东郊的奔巴日宝瓶山,这座神山是拉萨河谷阴晴雨雪、农牧丰歉的掌管者直尊赞大神的住地。过了拉萨河大桥,人们便不停地往山上爬,一直爬到山顶,然后煨烧神烟,插上经幡。这里插的经幡和屋顶上插的经幡有所不同,经幡上写着插幡者的生辰属相,代表了插幡人的命运,据说经幡插得越高,表示他的命运越好,福气越大,生活越顺利。插过经幡后,人们又汇聚到拉萨河边,在河边柳枝上系满经幡,也有系在铁索桥、公路桥两侧的,不到半天工夫,大小桥梁上,五颜六色的经幡已在春风里猎猎飞扬,好看极了。往年拉萨的藏历新年,一般过到初三为止,因为从初四开始,大昭寺要举行传召大法会,管理法会的铁棒喇嘛禁止老百姓唱歌跳舞,也不准喝酒狂欢。正月初五是启耕节,拉萨郊区的农民春耕大忙的日子,很快便要开始了。

后记

2002年1月12日早晨,我因连日写作,身心疲惫,便和妻子陈闺梅一起到颐和园散步聊天。天气比较冷,大约零下10度左右。我们在湖边长椅上坐了一阵,商量过春节的事情。阵阵湖风吹来,我感到周身上下有些寒冷,妻子说“回去吧!孩子还在家里等着呢!”万万想不到的是,刚刚走了十来步,我突然感到脉搏震颤了一下,左手顿时失去了知觉,接着左脚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我赶紧抱着一棵古柳。“脑溢血”三个可怕的字眼,一下子袭进了我的脑海。附近晨练的一些老同志,看到我脸上痛苦的表情,纷纷围了过来,非常关切地问:“怎么啦?怎么啦?”“是不是心脏病发作了?”“是不是中风了?”他们脱下棉袄和大衣垫在草地上,让我斜靠着他们坐下,有人拿出手机拨了120急救站。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一辆急救车开了进来,因为隔着一条冰冻的小湖汊,大家又把我从冰上抬了过去。很快,急救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叫着,把我送到安贞医院抢救。突如其来的脑溢血病,一下子惊动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和同事们,惊动了藏学界和民间文学界的朋友们,惊动了我北京大学的同学们,也惊动了和我前后调进北京的西藏战友。《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同志,为我的病奔走操劳如亲人。时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亲自到医院探望,使重病中的我深为感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廖啊!你也太鲁莽了,你这么走了,留下妻子和女儿怎么办!?”藏研中,藏研中心副总干事毕华也说:“老廖,你是走不了的。西藏有那么多事情让你牵挂,有那么多东西要写作,你就是想走,他们也不会让你走的。”突发重病的消息,传到了我曾经工作过二十多年的西藏高原,引起了那里的老同志、老朋友的关心和焦虑。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苦乐与共长达八年的拉萨市歌舞团老演员们,我下放过四年的堆龙德庆县农民演出队的老演员和东嘎乡的农民朋友们,他们有的到北京看望,有的写信打电话问候,有的捎来各种名贵藏药,有的到寺院烧香许愿,总之希望我早日转危为安,早曰康复。我的病也牵动了拉萨八十三岁的江洛坚•次仁旺姆老阿妈和她儿女们的心,在我得病期间,他们全家人以各种方式对我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援。正是在领导的关心、同事和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家人、亲属无日无夜、任劳任怨的照护下,在安贞医院抢救了二十多天,基本上解除了生命的危险,又在北京中医院、西苑医院住了近六个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断进行肢体的锻炼,身体得到初步的恢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我退休的时候,心里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觉得自己工作多年,每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写写东西;这下好了,退休了,时间归自己了,可以把多年想写的东西写下来了。谁知一场重病,使我所有的写作计划几乎成了泡影。好在大病之后,头脑还算清醒,记忆力没有消退,语言表达能力还行。于是,我躺在病床上,把自己在西藏二十多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民俗事象和风土人情,一一回忆,有的自己动笔写下来,有的由妻子陈闺梅和外甥女宋凤林进行笔录。到2004年下半年,大致盘点了一下,记录下来的文字竟达百万字之多。我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成十本书:1.《拉萨掌故》,2.《节庆四季》,3.《神灵降临》,4.《雪域众神》,5.《藏地风俗》,6.《灵山圣境》,7.《喜马拉雅的囚徒》,8.《浪迹高原的歌手》,9.《布达拉宫下的人们》,10.《墨脱传奇》。从2005年开始,我把这些书稿逐一进行加王梳理,增删润色。我电脑打字本来不行,书稿进度非常缓慢,妻子陈闺梅专门上了一期老年大学,学会了电脑打字,和女儿廖星蓓一道,帮助我录入。这样。终于使这些书得以出版,有了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机会。本书介绍了拉萨和西藏各地的42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些节日的缘起、形成、活动内容和当今情况,大都是我在西藏期间的亲身经历和实地采访所得。也有个别的节日,我没有能够亲自参与或实地采访,只有借鉴有关的资料。例如,类乌齐的仲确节,我先是访问了该寺的工卡扎活佛,在写作时,又参看了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一书中的有关资料。阿里噶尔县的恰金节盛会,我参看了西藏社会科学院次仁杰布先生的有关文章。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2007年3月6日

编辑推荐

《节庆四季》推出四十三个藏地传统节庆,它将带你欢歌劲舞,一醉方休,尽情领略独具一格的节日文化、雪域风情。西藏人最喜欢过节,最热衷过节,节日是西藏人的血肉灵魂。从城市,到农村;从寺院,到民间;从春到秋,从夏到冬,到处是节日的场地,到处是欢乐的舞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节庆四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的文风明显具有5、60年代的时代特征。开始不太适应,但内容的引人入胜,这个小问题很快就克服了。
  •   内容不错,很全面,但有些内容重复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