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李渊庭,阎秉华  页数:464  字数:4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漱溟先生毕生治学,性悟古今,学贯中西,道德文章堪称一代宗师。本书是在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先生年谱》的基础上增订修善完成的,是一部向读者展现现代儒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生平的著作。书中通过大量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以及作者与其谈话的内容,将梁漱溟先生的一生展现出来。从治学之历程到乡村之实践,从情感之所依到思想之嬗变,从怀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为抗日斗争、民主和平积极奔走于重庆、延安,到为新中国建设直言不讳,殚精竭虑,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数度沉浮、浓墨重彩。故“年谱”两字实不能涵盖本书所包蕴的全部内容,编辑遂迳将书名定为《梁漱溟》,以这位现代圣人之名来承载书中丰富的内涵。    本书由梁漱溟先生提出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又两度亲自审改,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书稿写到哪一年了,由此可见,梁漱溟先生对本书是有所寄托的。希望本书能把梁漱溟先生的这一寄托完整真实地传达给世人。

作者简介

李渊庭(1906—1994),又名李澂,男,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重庆北碚私立勉仁书院研究员。长期追随梁漱溟、熊十力两位先生治学,对中同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有较深造诣。1941年以乡建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存全同政协工作,1985年补办离休。业

书籍目录

自叙两则弁于年谱之前(代序)一八九三年(癸巳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八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一九○○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一九○一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二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四年(甲辰光绪三十年)一九○五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一九○六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一九○七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一九○八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一九○九年(己酉宣统元年)一九一○年(庚戌宣统二年)一九一一年(辛亥宣统三年)一九一二年(壬子民国元年)一九一三年(癸丑民国二年)一九一四年(甲寅民国三年)一九一五年(乙卯民国四年)一九一六年(丙辰民国五年)一九一七年(丁巳民国六年)一九一八年(戊午民国七年)一九一九年(己未民国八年)一九二○年(庚申民国九年)一九二一年(辛酉民国十年)一九二二年(壬戌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三年(癸亥民国十二年)一九二四年(甲子民国十三年)一九二五年(乙丑民国十四年)一九二六年(丙寅民国十五年)一九二七年(丁卯民国十六年)一九二八年(戊辰民国十七年)一九二九年(己巳民国十八年)一九三○年(庚午民国十九年)一九三一年(辛未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三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四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五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六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七年(丁丑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八年(戊寅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九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一九四○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一年(辛巳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二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三年(癸未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四年(甲申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五年(乙酉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六年(丙戌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七年(丁亥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八年(戊子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九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一九五○年(庚寅)一九五一年(辛卯)一九五二年(壬辰)一九五三年(癸巳)一九五四年(甲午)一九五五年(乙未)一九五六年(丙申)一九五七年(丁酉)一九五八年(戊戌)一九五九年(己亥)一九六○年(庚子)一九六一年(辛丑)一九六二年(壬寅)一九六三年(癸卵)一九六四年(甲辰)一九六五年(乙巳)一九六六年(丙午)一九六七年(丁未)一九六八年(戊申)一九六九年(己酉)一九七○年(庚戌)一九七一年(辛亥)一九七二年(壬子)一九七三年(癸丑)一九七四年(甲寅)一九七五年(乙卯)一九七六年(丙辰)一九七七年(丁巳)一九七八年(戊午)一九七九年(己未)一九八○年(庚申)一九八一年(辛酉)一九八二年(壬戌)一九八三年(癸亥)一九八四年(甲子)一九八五年(乙丑)一九八六年(丙寅)一九八七年(丁卯)一九八八年(戊辰)附录一 粱漱溟先生生平附录二 粱漱溟的最后一次发言附录三 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附录四 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附录五 哀悼梁漱溟先生附录六 悼念梁漱溟先生附录七 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为同情农夫而执言——悼念梁漱溟先生附录八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附录九 沉痛悼念梁漱溟老师附录十 在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附录十一 梁漱溟先生与中国民主同盟附录十二 社会各界人士哀悼梁漱溟先生挽联选摘附录十三 李闻案调查报告书附录十四 萨空了著《香港沦陷日记》(摘录)梁漱溟专著、主要文集及论文后记增订本后记第二次增订后记

章节摘录

  一八九三年(癸巳 清光绪十九年)  十月十八日(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先生出生于北京紫禁城附近的安福胡同的一个小屋。汉族。父为取名焕鼎,字寿铭。早年曾用笔名寿民、瘦民,二十岁后又取字漱溟。祖先是元朝宗室后裔。①原籍广西桂林。曾祖遵化公以会试来京师,遂未归桂林。祖父永宁公。父名济,字巨川,亦字孟匡,四十入仕,官内阁中书,后晋升为侍读,加四品衔。拥护维新,关心国是。  曾祖、祖父、父亲都是举人或进士而做官的。外祖父也是进士而做官的,是白族,云南大理人。祖母和母亲都读过不少书,能为诗文,是所谓“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但曾祖作外官卸任时,无钱而负债。祖父为父还债,债未清而身故,去世时年三十六岁。当时父亲只有七八岁,靠着祖母开蒙馆教几个小学生度日。父亲稍长到十九岁,便在“义学”中教书,生活依然寒苦。二十七岁中举。后来,借钱捐了个没有俸银俸米的官——内阁中书,在“皇史宬”抄国家历史档案,因而后又提升为内阁侍读。全家生活靠父亲为人写禀帖、对联和证明函件的收入来维持。家庭景况从没有舒展过。①  先生说:“吾父是一秉性笃实底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底人。”“他与我母亲一样天生地忠厚。”“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所以遇事认真……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前人所云‘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一副心肝。我最初底思想和做人,所受父亲影响,也就是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我母亲温厚明通,赞助我父亲和彭公(翼仲)的维新运动,并提倡女学,参加北京初创第一间女学校——女学传习所,担任教员等类事情……”  先生排行第二,有一长兄,两个妹妹。长兄名焕鼐,字凯铭;大妹名焕诘,字新铭;二妹名焕绅,字谨铭。长兄留学日本明治大学,两妹亦于清朝末年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校。兄妹四人教育费用,常常是变卖母亲妆奁支付。  先生回忆说:“自幼瘠弱多病,气力微弱,未到天寒,手足已然不温。五六岁时,每患头晕目眩,一时天旋地转,坐立不稳,必须安卧始得。七八岁后,虽亦跳掷玩耍,总不活泼勇健。”“在中学时,常常看着同学打球、踢球,而不能参加。人家打罢,踢罢,我一个人方敢来试一试。因为爱用思想,神情颜色皆不像一个少年。同学给我一个外号‘小老哥’。”“却不料后来年纪长大,倒很少生病。”“小时候,我不但瘠弱,并且很呆笨底。约莫六岁了,一八九三年(癸巳)自己还不会穿裤子。因裤上有带,要从背后系到前面来,打一结扣,我不会。一次早起,母亲隔屋喊我,为何还不起床?我大声气愤地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招引得家里人都笑了。原来天天要妹妹替我打这结扣才行。”  一八九八年(戊戌 光绪二十四年)  六岁。  开始读书。是由一位孟老师在家里教底。那时的儿童,人手多是《三字经》、《百家姓》,接着就是四书五经了。先生在读了《三字经》之后,即读《地球韵言》,而没有读四书五经。《地球韵言》一书,内容多是一些欧罗巴洲、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之类。不读四书五经,而读《地球韵言》,是出自父亲的意思。他不主张儿童读四书五经,这在当时自是一破例底事。先生说:“考其所以然,大约由于父亲平素关心国家大局,而中国当那些年间恰是外侮日逼。例如:  清咸丰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联军陷天津,清帝避走热河。  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中法之战,安南被法国占去。  又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缅甸被英国侵占。  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之战,朝鲜被日本占去。  又光绪廿一年(一八九五年)台湾割让日本。  又光绪廿三年(一八九七年)德国占胶州湾(青岛)。  又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俄国强索旅顺、大连。  在这一串事实之下,父亲心里激动很大,他很早倾向维新。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却有一种为清流所鄙、正人所斥,洋务西学,新出各书,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力求实事,不能避人讥讪也。”①  “到光绪廿四年,就是我读书这一年,正好赶上光绪帝变法维新。停科举,废八股,皆是他所赞成,不必读四书,似基于此。……而《地球韵言》亦是便于儿童上口成诵,四字一句底韵文,其中略说世界大势,就认为很合用了。”①  一八九九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  七岁。  北京出现了第一个“洋学堂”,名日中西小学堂。父亲便命入学。这是新派人物福建人陈鑅所办,念中文,又念英文。①  一九○○年(庚子 光绪二十六年)  八岁。  义和团举事,专杀信洋教(基督教)和念洋书的人。英文念不成了,并将当时的课本《英文初阶》、《英文进阶》一齐烧毁。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西小学堂停办,遂辍学。  一九○一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  九岁。  庚子变后,新势力又抬头,学堂复兴,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读书。先生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底。”“小时候,我是既呆笨又执拗底,他很少正颜厉色地教训,而毋宁说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底压迫。”“还记得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底一小串钱(铜钱)忽然不见,各处寻问,并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见之,心知是我自家遗忘,并不责斥,亦不喊我来看,他却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写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亦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  一九○二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  十岁。  与两位妹妹一起入蒙养学堂读书。  是年春,先生的父亲赞助其好友彭翼仲先生创办报纸,为“灌输新知,启迪童蒙,用白话”。同时,创办蒙养学堂,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科书教学生,并有英文,男女同学,所以先生与两妹奉父命就学该校。读到十一岁,因病辍学。  先生父亲的挚友彭翼仲先生是苏州人,长大在北京,祖上状元宰相,为苏州世家巨族,为人豪侠勇敢;是先生的谱叔,与先生父亲结为兄弟之交,并且是先生大哥的岳丈;又是先生的老师。  彭先生是位“爱国志士,维新先锋”。先生讲到彭先生办报,父亲资助时说:“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一九○○年)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底。”“彭公在一九○二年,在全国首都北京——创办了第一家报纸,计共三种:《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我所受益底是《启蒙画报》;影响于北方社会最大底,是《京话日报》;使他自身得祸底,则是《中华报》。《启蒙画报》最先出版。它是给十岁上下儿童阅看底。内容主要是科学常识,其次是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再则如‘伊索寓言’一类的东西……我从那里面不但得了许多常识,并且启发我胸中很多道理,一直影响我到后来。  “《启蒙画报》出版不久,就从日刊改成旬刊(每册约三十多页);而别出一小型日报,就是《京话日报》。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论说。新闻以当地(北京)社会新闻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紧要新闻’。包涵国际国内重大事情。论说多半指摘社会疖痛,或鼓吹一种运动,所以甚有力量,能生很大影响;绝无敷衍篇幅之作。它以社会一般人为对象……因为是白话,所以我们儿童亦能看,不过不如对《启蒙画报》之爱看。”  “当时风气未开,社会一般人都没有看报习惯,虽取价低廉而一般人家总不乐增此一种开支。两报都因此销数不多。……自那年(一九○二)春天到年尾,从开办设备到经常费用,彭公家产已赔垫干净,并且负了许多债。年关到来,债主催逼;家中妇女怨谪,彭公忧煎之极,几乎上吊自缢。本来创办之初父亲实赞助其事,我家财物早已随着赔送在内;此时还只有我父亲援救他。”“前后干余金,大半出于典质。”先生于二十年后曾检得当时折卷,老父亲有批语云:“以财助报馆譬犹拯灾救难,虽立此卷,亏失不还亦所心甘。”先生称赞老父亲:“生平勇于为善赴义大都类此。”“……这事业屡次要倒闭,终经他们坚持下去,最后居然得到亨通。第三年,报纸便发达起来了。主要还是由于鼓吹几次运动,报纸乃随运动之扩大而发达。……最大一次运动,是国民捐运动。这是由报纸著论引起读者来函讨论,酝酿颇久而后发动底。大意是为庚子赔款四万万两分年偿付,为期愈延久,本息累积愈大,迟早总是要国民负担,不如全体国民一次拿出来。以全国四万万人口计算,刚好每人一两银子,就可成功。此时报纸销路已广,其言论主张已屡得社会拥护。其影响之大真是空前。自车夫小贩、工商百业,以至文武大臣、皇室亲王,无不响应,后因彭公获罪,此事就消沉下去。然至辛亥革命时,大清银行(今中国银行之前身)尚存有国民捐九十几万银两。”“报纸的发达确是可惊。……其所以这样发达……因这报纸的主义不外一是维新,一是爱国;浅近明白正切合那时需要。”“《中华报》最后出版。这是将《启蒙画报》停了后才出底。……内容以论政为主,文体是文言文。……似乎当年彭公原无革命意识,而此报由其妹婿杭辛斋先生(慎修,海宁人)主笔,他却是革命党人。……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中华报》出版有一年半以上,《京话日报》则届第五年,清政府逮捕彭、杭二公,并封闭报馆。这已是彭公第二次被捕……这次罪名是‘妄论朝政’、‘附和匪党’。……彭公被发配新疆,监禁十年。其内幕真情,是为袁世凯在其北洋营务处(今之军法处)秘密诛杀党人,《中华报》揭出之故。…‘后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举行大赦,彭公才得从新疆回来。《京话日报》于是恢复出版。不料袁世凯帝制,彭公不肯附和,又被封闭。袁倒以后,再出版。至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彭公病故,我重视它的历史,还接办一个时期。就从这一环境,给我种下了自学的根本:一片向上心。一面从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底‘自了汉’生活。更一面是从那维新前进底空气中,自具一种迈越世俗的见识主张,使我意识到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顷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这种心理,可能有其偏弊;至少不免流露一种高傲神情。若从好一方面来说,这里面固含蓄得一点正大之气和一点刚强之气——我不敢说得多,但至少各有一点点。我自省我终身受用者,似乎在此。”“……十岁时爱看《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几乎成瘾,已算是自学,但真底自学,必从这里(向上心)说起。”“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十岁前后,在小学里的课业成绩,比一些同学都较差,虽不是极劣,总是中等以下。”

编辑推荐

  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梁漱溟自撰座右铭  这是一部年谱——全书以年代为经事件为纬,逐年记录梁漱溟95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又是一部传记——两位追随梁漱溟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以第一手材料再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是一部自传——梁漱溟两度亲修亲审,大部分内容分自他的亲书亲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比初版增加了近十万字的原始资料,首次恢复了在特定政治背景下梁漱溟删改的部分内容;完整记录了梁漱溟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李宗仁、胡适等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通篇经梁漱溟亲修亲审,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细节来源于梁漱溟与作者的私人交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梁漱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好书!推荐!
  •   挺有趣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