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30题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王梦奎  

内容概要

《改革攻坚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完成的政策研究成果,收录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的全部30篇、共计40万字的研究报告。本书在回顾和总结过去10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历史与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下一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对今后中长期改革的方向、基本任务、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政策咨询的研究成果,本书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理清改革思路、制订相关改革政策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本书力求涵盖经济体制改革及各相关领域的重要和突出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供选择方案。全部30篇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从宏观层面全面回顾改革的历史经验、探索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重点领域;二是从塑造微观主体运行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强化竞争性行业市场准入与退出等问题;三是从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途径与措施,并针对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打破地方垄断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四是从加强宏观调控的角度研究了投融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货币政策、财政体制、规划体制等领域的改革难点、问题及改革措施;五是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保障社会公正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科技体制、知识产权制度、标准制度、城市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与完善的方向、框架、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书籍目录

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和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二、经济体制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基本经验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近中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近期改革重点  一、 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推进的基本方式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原  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 企业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二、 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和有效  三、政府行为规范并受到法律约束  四、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诚信氛围  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法治基础  更快更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 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  二、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发展需要新举措  五、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充实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六、调整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用市场经济的通行手段实现传统公有制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  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现状: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  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还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政策建议厘清企业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一、淡化所有制强化所有权,理顺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二、建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和各项统计  三、促进债务资金融通  四、促进权益资本融通关于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建议  一、对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的评价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需深化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六条建议竞争性行业的进入与退出  一、要素流动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的演变特征  二、当前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的具体表现  三、改革准入管制制度和建立退出援助制度的建议关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和建议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一、对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现状的基本判断  二、市场体系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议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市场  一、地方保护的演变和特点  二、对地方保护产生根源的进一步分析  三、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的政策建议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内在原因  三、进一步的改革方向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与对策建议  一、 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劳动力市场  二、 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三、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目标,逐步实现内外市场的统一  一、 对我国目前开放程度的总体判断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三、未来二十年扩大开放的总体目标  四、未来十年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政策  五、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  一、对中国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判断  二、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对我国社会信用秩序现状的基本判断  二、信用普遍缺失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根源  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及近中期的政策建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时不我待  三、下一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一、改革基本未上路  二、对发展与稳定的主要负面影响  三、根本措施是完善出资人制度  四、改革的目标与框架  五、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财税体制改革成就、存在问题及进一步改革建议  一、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二、财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的建议金融宏观调节体制改革建议  一、我国金融宏观调节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二、对我国未来金融宏观调节体制改革的建议规划体制改革的框架性建议  一、规划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规划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规划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建议  一、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效值得肯定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领域  三、有关问题对改革和发展的影响突出,且前景不容乐观  四、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五、立足国情,放眼未来,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新趋势与相关政策调整  一、九十年代以来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二、 收入分配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 可供考虑的相关政策调整社会公正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革目标  二、社会公正  三、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  四、社会公正的国际含义对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探索及成效、问题  二、理清思路,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体制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评估与展望科技体制  一、十八年的科技体制改革  二、科技改革政策的绩效评价  三、 对我国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展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环境  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现状  二、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建议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一、现状及改革进展  二、问题及原因  三、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四、改革的重点中国城市公共资产管理体制与对策  一、我国城市公共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与问题  二、我国城市公共资产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与性质分析  三、今后我国城市公共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方案本书作者名单

章节摘录

书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认识上的进展:从搞好单个企业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普遍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活力不强、效益不佳,问题主要出在政府管得太多,企业缺乏自主权和自主钱。因而所采取的改革思路主要就是“放权让利”。由于制度建设没有相应跟上,放权让利的结果必然是“一放就乱”,这迫使政府在对国有企业放权的同时想方设法对其加强监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个放权让利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十四届三中全会把这种制度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归纳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随后几年的实践,大多数企业虽然形式上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许多是换汤不换药,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前,理论界和政策研究界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再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即认为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仅源于其制度性缺陷,而且源于国有经济覆盖面太宽,国有企业数目太多,战线太长。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单纯从微观层面进行改革,将每个国有企业都搞好搞活,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必须在改革单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同时,从总体上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缩小国有经济的战线。这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或同时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结构,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的作用,主要是“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可以说,从着力于搞好单个企业,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是我国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认识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二)实践的进展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战略方针,十五大以后,特别是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在国有企业改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较重要的举措包括:一是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通过兼并、联合、出售等多种方式,使一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是处于一般竞争领域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改造不仅优化了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优化了国有经济的行业布局。二是通过上市、引入国内民营资本、与国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合资等多种方式,对大型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造,使一大批原来的纯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此外,在对大型企业公司化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在公开证券市场出售或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国有股,调整国有资本的存量结构。三是通过对一些长期亏损,且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无市场前景,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依法实施破产,使国有资本从这类企业中彻底退出。四是在国有资本的新投入中,有意识地向基础行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集中,优化增量国有资本的配置结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适当收缩。一是国有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根据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国有工商企业户数为17.4万个,比1997年的26.2万个减少近9万家;国有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由1997年的16.8%下降为12.2%,降低近5个百分点。二是国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根据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6.67万亿元,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3%,比1995年的59.8%下降近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三是国有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以工业部门为例,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由1998年的49.63%下降到2001年的41.7%,年均下将近2个百分点。2.国有经济的行业布局有所改善。一是国有资产向交通、邮电、能源、军工等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关键性行业集中。根据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我国基础产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额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62.2%,比1995年增加了7.3个百分点。二是国有资产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一般性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根据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商业及餐饮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充分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产占全部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3%、O.5%、0.9%、0.9%,分别比1995年下降5.8、1.2、1.1、1.7个百分点。三是国有经济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或在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得到大幅压缩,如国有纺织和造纸企业的资产总额连续几年出现大幅度下降。3.国有经济的企业结构有所优化。根据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2001年国有中小型企业户数比1995年减少11.9万户。在国有中小企业户数减少的同时,国有资产逐步向大型企业集中。2001年我国大型国有工商企业户数为9453户,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户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3.1%上升为5.4%;大型工商企业资产总额109643.8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的比重由1995年的45.6%上升为65.8%。另外,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户均资产规模9581万元,是1995年的3.1倍,年均递增21·1%。此外,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相当一部分还通过上市和吸引非国有投资,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造。2001年,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到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梦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经过十年来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这为改革的继续进行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比较生疏,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成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最重要的制度和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建立新的体制架构,这种构架在十年前已经确立了,实践证明是成功和正确的;而是在已经初步建立的体制框架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完善”的文章。可以说,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79年开始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特定意义上的中国经济改革就完成了。至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即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制度革新,那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不过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同十年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时候相比,现在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也面临着新的任务,深化改革具有新的有利条件,也有新的困难。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即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现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和以往不同,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社会转型。如果说,过去商品短缺状态下的卖方市场,是产生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又使商品短缺成为常态;那么,现在供求大体平衡甚至某种程度过剩状态下的买方市场,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也是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基础。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带有根本性质的转变,即由过去单纯刺激生产而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到刺激消费和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比较及时地反映了国内市场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而体制方面的改进则是相对滞后的。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做更大的努力,就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这给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积极推进改革的动力。实际上,为了加入WTO以及履行加入WTO的承诺,近年来改革的步伐已经在加快,表现在许多和WTO规则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的废除,许多方面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进。随着过渡期终结时间的临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日见紧迫。我国经受住了加入WTO最初阶段的考验,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为了使经济体制有利于我国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借鉴国际经验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损益和取舍的标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利益。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市场经济体制“一般”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的关系,对于指导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是最终决定改革前途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入WTO使我国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所以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和国际规则的相互协调。就是说,我们面临的是双重任务:一方面,使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修订、完善和新订立过程中,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利益。这种可能性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增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革攻坚30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