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吴季松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27年走遍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笔耕不辍,写下共约270万字的经济散文与游记,出版图书已近15册。《看世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就是其中之一。本册包括:日本之外看日本、为知识经济和循环型社会探源日本、900年前的湿地变成今天的东京、再游东京与横滨:从历史看生态、众多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京都的保护与建设、关西的大阪和奈良、日本的大学和岗山的老城改造、日本之美、琵琶湖治理与第三届世界水论坛、日本各地、神秘的“琉球王国”、银色北海道的生态系统保护、日本面面观、作者所见到的日本人、日本的奇迹与泡沫、日本的资源节约共13章,从地理、历史、人文、生态、水资源管理等角度对日本所见所闻做出忠实的纪录和颇为深刻的分析,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皆有借鉴意义,并对了解日本社会促进中日友好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简介

吴季松:194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教学系;1979-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法国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科学技术实验研究;1992-1993年参与国际“知识经济”概念创意;2000年所著《知识经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的12月,吴季松从中国水利部退休。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书籍目录

1.日本之外看日本  儿时看日本——家住日本屋  父亲吴恩裕与日本学者  从亲友看日本:周恩来与高崇民、鲁迅和茅盾  在世界各地见到的日本人  千字说日本2.为知识经济和循环型社会探源日本  日本之源  与日本官员谈明治维新  探源中日互相学习  日本的新思想——循环型社会3.900年前的湿地变成今天的东京  东京的商业区  东京名胜一览  夜游浅草寺,暗访隅田川  霏霏雨夜游新宿  登直升机鸟瞰东京江户川流域  从河上和地下看东京4.再游东京与横滨:从历史看生态  东京塔鸟瞰城市绿化  东京国立博物馆  增上寺与芝公园  横滨国际体育场改名5.众多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京都的保护与建设  京都御所  从二条城想起北京故宫的故事  平安神宫  京都象征金阁寺  东、西本愿寺  夜游京都6.关西的大阪和奈良  大阪一瞥  日本名城——大阪城  住在堺市  古都奈良  日本国宝东大寺  填海而成的关西机场7.日本的大学和岗山的老城改造  步行岗山城  日本的大学  在岗山大学夜寻  在立命馆大学开会8.日本之美  日本之神富士山  日光的山、寺与湖  德川家墓——东照宫  箱根的山、湖、泉9.琵琶湖治理与第三届世界水论坛  第三届世界水论坛  治污还清琵琶湖  美女琵琶湖  日本三大寺之一——清水寺  岚山周总理纪念碑10.日本各地  八游日本到镰仓  新干线飞驰一千里  不到名古屋城,等于没来名古屋  登上德山看水库  揖斐川头看河口  缺水的福岗11.神秘的“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史  残酷的冲绳战役  琉球之都首里城  那霸市的国际街  夜游名护市郊区  冲绳的山水  冲绳的海12.银色北海道的生态系统保护  北海道开拓史  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之谜  探险钏路湿地  小城钏路市  北海道首府札幌  支笏湖和千岁川的大马哈鱼13.日本面面观  吃在日本  住在日本  日本的宗教  无家可归的人和蓄滞洪区  几件小事14.作者所见到的日本人  桥本龙太郎先生  佐藤嘉恭大使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  作者的朋友尾田先生  立命馆大学校长  联合国官员千叶先生  大羽女士  山口范子  在日本朋友家做客15.日本的奇迹与泡沫  日本的通商产业省  日立公司  筑波科学城  日本对决策与管理的研究  日本经济的泡沫  日本政府的机构改革  日本人民的生活16.日本的资源节约  日本的土地资源节约  日本的水资源节约  如何最终解决日本的能源问题  京都议定书

章节摘录

书摘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没有对日本的全面、深入研究,这一题目是很难完成的。作者只是根据自己1985~2005年20年间8次去日本的见闻、考察、讨论和研究提出一孔之见,推荐给读者以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思考。这一切也是建立在作者自幼对日本的兴趣、家庭近半个世纪与日本的联系和亲友近一个世纪与日本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儿时看日本——家住日本屋    作者于1944年8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甫一出世,便经历了日本军队重庆大轰炸的尾声,那时重庆变成一片火海,平民百姓伤亡惨重,父母抱着儿时的我几次三番钻进阴暗潮湿的防空洞。尽管当时并不记事,但毕竟经历过的,再加上听父母讲述感受自是不同。正如和作者一样年纪的日本人几乎同时经历了美军对日本,尤其是东京的轰炸一样,尽管其性质不同,但是这种飞弹临头、生死只在一瞬间的感受非亲身经历是不能体悟的,但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此两国人民都应该记住的。    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8月全家自重庆迁回北平。父亲吴恩裕(1909—1979)是北京大学政治系的教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学者拉斯基教授,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同师。据拉斯基本人评价,父亲是他的学生中的佼佼者。父亲在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求学时的同学后来有许多成为政治和学术界名人,如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高扬(1909—)、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顾卓新(1910—2002)和当今学界泰斗季羡林(1911—)等。    父亲在英国的先后同学也有许多世界名人,如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919—)和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1916—)等。父亲也有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一代骄子,如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和原外交学院院长刘山等。    自重庆回到北平,作者家住东城沙滩北京大学东斋宿舍,大院子是日本占领北平时建的日本宪兵司令部宿舍,而北京大学著名的红楼当时成了日本占领军宪兵司令部。在大楼的西墙外拆房新建了家属宿舍大院,院内一律是东西向成排的日本式平房,每排分座,每座分隔成4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进门先是一小块水泥地可以放鞋,侧面的厨房、水池也是水泥的,然后是用优质木料垫起、高于地平面约40厘米的木头地板主屋,房内隔成小间,由拉门隔成卧室、客厅、盥洗室和储物间,总计面积大约有60多平方米。因此,进门要脱鞋的习惯小时候也是有的,事隔30多年再来日本时,对进屋脱鞋别有感受。    作者从2岁多到9岁一直住在这里,没有独立房间,只有一个小隔间,大约3平方米。当年可能是储物间,有拉门。住时已无拉门,中间只能放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极窄的小桌。不过总算从4岁起就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与当时的小孩比较起来,生活条件已经是上乘的了。小时候甚至认为住房就该是这种日本式的,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力真是不小。    整个大院几乎是正方的,长宽各有200米,总共占地约4公顷,不到60亩地,因当时才几岁,觉得院子很大。第一排有个独立的小院,房子也大些,可能是高级军官的住宅;第二、三、四、五排中间都有近20米的间隔,中间是通路;六排后还有一片草地,可能是中级军官宿舍;第七、八排是后院,后院的单元很小,可能是低级军官宿舍,这里当时住户不多,甚至觉得很荒凉。对比强烈、等级制度森严是日本的传统。    当时北京大学的住宿安排好像第一排是职员,近水楼台先得月是中国的传统;二、三、四、五、六排是教员;第七、八排住的就是工人了,只记得住在那里的人经济比较困难。作者自小就从实物中得到了与中国等级传统不同的教育。这么大的一个院子可以玩耍,真是个好天地,尽管小时候身体较弱,不好动,没太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但还是在这里进行了关公三战吕布和梁山好汉等儿戏。1953年实行大学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到近郊海淀区、当年燕京大学的校址,中共中央宣传部搬到原来的北大医学院,作者住的大院被拆掉,盖了大楼,成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宿舍。作者家没有随迁出城,而搬到临近的地方。看到当年拆房时,墙基用推土机都推不倒,十分坚固,对日本建筑的结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心里仍不明白:这样牢固的房子,为什么要拆?而且十分惆怅:作者人生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就这样地化为乌有了,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遗憾。如果留到今天,也真是个文物了。    与宿舍院落一墙之隔就是著名的北京大学红楼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民主广场,也就是当时的北京大学运动场,红楼现已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日本占领时期把北京大学红楼用作北平宪兵司令部。作者清楚地记得,四五岁时和小伙伴去红楼地下室玩,那里曾经是当年宪兵司令部的刑讯室,墙上抗日志士的血迹已经变成黑色,依稀可见。那时日本已投降三四年,但是作为日本刑讯室的地下室仍没有清理,因为国民党忙于内战。这也给作者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第一次见到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的真实痕迹。P2-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看世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日本人怎样保护环境,作者通过自身体验告诉你。
  •   学习日本,振兴中华!
  •   写论文用,很有帮助
  •   好像专业性强了些,娱乐性不足
  •   虽然没有写得非常详细但算是全面,也很忠实记录地区的情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