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逢原

出版时间:1996-07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张璐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全书分四卷,记述700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本书是张璐在79岁高龄时的一部佳作,其中记载着他的众多独到见解,使人阅后一目了然,发人思微。    此次整理以清康熙乙亥刊本为底本,以光绪戊申严式诲《医学初阶》本做参校本校注而成。本书可供中医中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卷一  水部   诸水  火部    诸火  土部    诸土  金部    金    赤铜    铜青    自然铜    古文钱    铅    铅粉    铅丹    密陀僧    锡    铁落    针砂    铁精    铁锈  石部    玉    云母    白石英    紫石英    丹砂    银朱    水银    轻粉    灵砂    雄黄    雌黄    石膏    滑石    赤石脂    炉甘石    无名异    石钟乳附孔公孽    石灰    乳石    阳起石    磁石    代赭石    禹余粮    空青    曾青    绿青    扁青    石胆    岩石    砒石    礞石    花乳石    河沙    石燕    石蟹    蛇黄附蛇含石    霹雳砧  卤石部    食盐    戎盐即青盐    卤碱    凝水石    玄精石    朴硝    玄明粉    风化硝    硝石    硇砂    蓬砂    石硫黄    矾石    绿矾  山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桔梗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天麻    白术    苍术    狗脊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淫羊藿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柴胡    银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羌活    升麻    苦参    白鲜皮    延胡索    贝母……卷二卷三卷四

章节摘录

  卷 一  水都  诸水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宜文火煎成,候温暖缓服之。《金匮》云,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此言治热解毒及辛热药味,当确遵此例。一切调补药,即宜温饮。苦寒祛火药,则宜热饮,热因寒用之法也。仲景煎实脾药,作甘澜水扬之万遍,取其流利不助肾邪也。杓扬百遍名百劳水,取其激扬以除陈积也。成无己日: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煎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以新汲水煮沸如麻,名麻沸汤,取其轻浮以散结热也。以水空煎候熟极煮药,名清浆水,取其下趋不至上涌也。服涌吐药用齑水,取其味浊引疾上窜,以吐诸痰饮宿食,酸苦涌泄为阴也。煎荡涤邪秽药,用东流水,《本经》云,东流水为云母石所畏,炼云母用之。煎利水药,用急流水,取性走也。煎水逆呕吐药,用逆流水,取其上涌痰涎也。煎阳盛阴虚目不得瞑药,用千里流水,取其性之疾泻也。煎中暑神昏药,及食枫树菌笑不止,用地浆水,急掘墙阴地作坎置水,搅澄者是也。取救垂绝之阴也。煎中暑亡汗药,及霍乱泄利不止,用酸浆水,糯米酿成点乳饼者,或水磨作内点真粉之酸水亦可。取收欲脱之阳也。黄霉雨水洗疮疥,灭斑痕。白露雨水洗肌面,减颜色。秋露质清,止疟除烦。腊雪气膻,助阳摄火,治天行时气瘟疫,解丹毒。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本经逢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这本书印刷质量较好,全书分四卷,记述700余种药物,以临床实用为主。作者张璐在79岁高龄时的一部佳作,其中记载着他的众多独到见解,使人阅后一目了然,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   张璐所作 依于本经 旁引别录 按本草纲目分类 在700余种临床常见药
  •   经典中医著作,值得反复看。家里一本翻破了,再买一本。
  •   不错,不愧为经典,一边学中药一边翻回对照
  •   是一本很好中药书!值得细读。
  •   很不错的一本书,原本还想再订几本送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当把该书下架了。
  •   书太多,读不过来了,既然是经典,先收藏了。
  •   这本书很好,很有启发。作者的“发明”很好。推荐中医学子购买。
  •   书很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
  •   印刷还算可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书就是朴实无华,价钱又算公道。
    要买的就要尽快了,因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书总是与时代进步,不断改版升级,也卖越贵。
  •   都不错的都不错的都不错的都不错的都不错的都不错的
  •   对于科班出身的学生而言,他生动的告诉你,中医药的来源如此神奇,美妙!
  •   非常不错的本草著作。
  •   这个版本的性价比很高啊……果断入手吧……
  •   一本很好的中医经典著作,质量好,价又廉。
  •   比我意料中要好
  •   该书值得一读
  •   有自己的想法的
  •     清代医家张璐不仅以行医卓效而著称于世,且著有多种医药著作,其中本草专著《本经逢原》为其晚年作品,现有多种版本存留于世。其书在药物产地、炮制、鉴别和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独到认识和见解,在当时影响甚广,不仅推动了清代本草学的进步,更促进临床中药学成熟和发展。
      1.张璐其人
      1.1 生平
      张璐,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江苏长州(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生于官宦之家,少年时习儒兼医。《清史稿》言其“自轩岐迄近代方法,无不收览”[1]。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遂隐居于太湖之中的洞庭山,专以习医行医,著书自娱。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回归故里。整理其隐居十五年间的医学笔记,名曰《医归》,意寓隐居归来。此后四十年,继以行医著书,医人无数,著书不倦。
      1.2 成就
      清康熙六年(1667),取《医归》中《伤寒绪论》二卷、《伤寒缵论》二卷刊行,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行《诊宗三昧》一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本经逢原》四卷,同年取《医归》残稿,校点后易名为《医通》,所得十六卷并附梓刊行。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行《千金方衍义》三十卷。
      张璐长子张登,字诞先,著有《伤寒舌鉴》一卷,刊于清康熙六年(1667)。次子张倬,字飞畴,著《伤寒兼证祈义》一卷,刊于清康熙六年(1667)。此二书与张璐的《伤寒绪论》、《伤寒缵论》、《诊宗三昧》、《本经逢原》、《医通》,共七书,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合刊为《张氏医书七种》。后世刊刻时,又称《张氏医书七种》为《张氏医通》。另有《经验麻疹真传》五卷、《麻疹秘传》六卷及《医通祖方》抄本,题为张璐纂述。
      张璐在行医著书的同时,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除其张登、张倬二子外,更多众多门人。后代多有私淑者。日本人腾谦斋研究《张氏医通》后,撰《张氏医通纂要》,刊行于日本安永五年(1776)。可见张璐学术思想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2.《本经逢原》
      2.1 学术价值
      《本经逢原》作为注解类本草学著作,并不是《神农本草经》专著,而是一部综合性本草。[2]张璐鉴于当时医家不宗《本经》主治,不得《本经》要旨,在用药过程中又有“舍本逐末”、“朱紫之混”[3]之流弊,未能较好地发挥《神农本草经》之学术,并极力推崇前辈缪希雍所撰《神农本草经疏》“开凿经义”的学术思想,遂于晚年著《本经逢原》四卷,专论药物性效及临床应用,开创清代注解《神农本草经》类本草学著作的先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1.1 内容丰富
      《本经逢原》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补充其未为收载的常用药物。参考《本草纲目》“物以类从”的分类方法,将常用700余种药物列为32部,分四卷。卷一为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部。卷二为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部。卷三为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部。卷四为虫、龙蛇、鱼、介、禽、兽、人部。部分与《本草纲目》分类略有不同,如本书将“玉”归于石部;改《本草纲目》“服器”为“藏器”。
      每味药于其药名之下,先录其别名、性味、产地、形态、鉴别等,次录《本经》原文,然后为“发明”。“发明”之中,为其个人用药经验及心得,或引前代文献、诸家治法,或录个人见闻,加以阐释说明,或对于前人不足之处加以评定补充,对于时弊则更正。
      2.1.2 述药翔实
      细阐药理 以“阴阳五行”、“取类比像”阐释药理:如“甘草”条下,“甘草气薄味厚,升降阴阳,大缓诸火”,用阴阳理论阐释。 如“何首乌”条下,“白色属气分,赤者属血分”,用五行理论阐释。如“旋花”条下,“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则用“取类比像”理论阐释。虽然这些阐释的方法是古代医家常用的,但有些未免牵强附会。如“猬皮”条下,“猬者,胃之兽也。故肉治反胃、胃脘痛最捷”。“独活”条下,“独活不摇风而治风,浮萍不沉水而治水”。作为注解类本草学著作,此为特征之一。张璐不仅对前人的本草引文加以注解,对于其他著作也多有发挥。如“薤”条下,“《本经》治金疮疮败,取辛以泄气,温长肉也”。“白蔹”条下,“《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
      强调配伍 药物合理配伍有助药效的发挥,不合理的配伍则会影响疗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张璐作为临床医家深知此点,于书中著录大量药物配伍并阐以医理,而这些也是他用药经验和心得之精华所在。如“黄芩”条下有载:“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白术能补脾统血也”。“延胡索”条下云:“得五灵脂同入肝经散血破滞”。“常山”条下谓“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在强调合理药物配伍的同时也注重配伍禁忌,如“生地黄”条下,“禁犯铁,忌莱菔、诸血”。“商卢”条下,“同生水服杀人”。
      宜忌分明 在临床治疗适用之时,明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十分必要,此亦为张璐的临床经验总结,以阐前人之未释。如“菖蒲“条下:“心气不足者宜之”。“麦门冬”条下:“麻疹恪守不可误用,以其性寒助阴……。凡脾胃虚寒泄泻及……,皆非所宜。
      遵古炮制 同一药物不同炮制的方法,其药性主治也有所不同,这也是临床医家必须掌握的,张氏对此十分强调,如“白术”条下:“入肺胃久咳药,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入健脾药土炒……”。“黄连”条下:“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
      注重品质 同一药材不同的产地,其质量和疗效多有不同,讲究和鉴别“道地药材”也是临床疗效的保证,本书对此论述极为详备,如“黄连”条下,“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吴楚为下”。“姜黄”条下,“江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入汤药。今药肆混市误人,徒有耗气之患,而无治疗之功也。”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一些药物的制备方法和真伪的鉴别方法,保存了当时制药工艺的技术资料,如“铅”、“铁落”、“人中黄”、“秋石”条文中所记载的制备方法,为后世研究前人的制药工艺提供了线索和方法。这些注重药物形态、产地、质量、制备、真伪是保证质量和药效的重要举措。
      纠错正误 更正前人,针砭时弊 本着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对于前人引文的不足谬误之处,往往进行更正,对于当时的用药流弊进行驳斥。如“消石”条下,“诸家本草,皆错简在朴消条内”。“马”条下,“辛温有毒,《纲目》作甘凉,非。”“黄连”条下,“近代庸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
      2.2 版本流传
      据笔者调查各大图书馆馆藏书目,《本经逢原》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首刊以来至建国前,其流传版本有单行、合刊两类刊本,三种传承体系,共计十四个版本。
      2.1.1 单行本
      单行本有三个版本:①清康熙乙亥年(1695)长州张隽永堂刻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②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金閭书业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③清天禄堂刻本,刊刻年代不详,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
      2.1.2合刊本
      合刊本有《张氏医书七种》和《医学初阶》。《张氏医书七种》共有9个版本: ①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同德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②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宝翰楼刻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③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④日本文化元年(1801)长庵前田再订东都书肆翻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⑤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刊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⑥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官书局重印日本前田安宅订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书局刊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⑧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广益书局陈莲舫校刊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⑨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锦章图书局刊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医学初阶》有2个版本: ①光绪三十四年(1908)严式海《医学初阶》刊本,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②民国十三年(1924)成都渭南严氏刊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4 结语
      《本经逢原》不单是注解类本草学著作,从临床角度上看,此书是张璐先生六十年用药经验的总结,是他临床用药的经验心得集,扩充了部分药物的主治功效。从中医教育角度上言,此书更是一位中医大师对其学生谆谆教诲的语录集,对中医传统的传承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