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看金庸

出版时间:2005-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孔庆东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介绍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作为散文家的金庸,只好屈尊另就了。读者欲进一步详细了解金庸的生平事迹等,则坊间另有大部头的作品。  金庸小说人生的“短而全”是本书的一个追求,另一个追求是赏析的“真而美”。以独到的阅读眼光,以金庸每部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为例,然后投入赏析者的真情实感,用优美的文字加以评论和分析,本书似乎还是首次。  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争论部分,我们的选择标准首先是学术性,而不是追求哗众取宠的市场性。因此,那些“酷评”和漫骂,那些吵架和群殴,那些网络上的泡沫文字,很遗憾地又失去了一次轻薄成名的机会。我想,也许会有好事者另编一本《大骂金庸》之类,以普渡那些可怜的众生的。

作者简介

  40岁的孔庆东被评选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其《47楼207》、《黑色的孤独》和《口号万岁》等书一直畅销不衰,深受各界读者喜爱。媒体誉之为“北大的马克·吐温”、“北大醉侠”、“继钱钟书以来的真正幽默”,全国几十家电视台邀请其担任嘉宾,为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孔庆东/1金庸的小说人生/孔庆东 陈 珺 吕少刚/1美文赏析/孔庆东 陈 珺 吕少刚/39四海翻腾云水怒/39告诉你——世界,我相信——《书剑恩仇录》赏析/44十年兵甲误苍生——《碧血剑》赏析/52依然仰望星空——《白马啸西风》赏析/61流泪未必非豪杰——《雪山飞狐》赏析/70我是谁?——《侠客行》赏析/77只识弯弓射大雕——《射雕英雄传》赏析/84不一样的侠义——《飞狐外传》赏析/101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笑傲江湖》赏析/109生命·爱情·自由——《神雕侠侣》赏析/131一招半式闯江湖——《鸳鸯刀》赏析/143你快乐吗?——《天龙八部》赏析/1 51生命中总有一种委屈——《连城诀》赏析/172我听见,故乡的歌——《越女剑》赏析/180小宝的眼泪——《鹿鼎记》赏析/187宝刀百炼生玄光一一《倚天屠龙记》赏析/209名家争议/223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王彬彬/223金庸透视/蒋泥/247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吴 思/249孤独的性情中人——杨过/陈 墨/253金庸现象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钱理群/257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266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27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288无知无畏的王朔——点评王朔的《我看金庸》/蒋 泥/298严家炎说金庸/313金庸热——奇异的阅读现象/严家炎/316挑战与争论——读《金庸小说论争集》/杨晓鸣/319关于金庸是否算得“博导”和“历史学家”等的讨论/葛剑雄 袁伟时 董 剑 孔庆东/322附录/ 325金庸谈金庸/325后记/蒋 泥/328

章节摘录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似乎自由的意义远胜生命与爱情。自由永远是对社会现实的非法超越,因此其所受阻力往往比想象中大得多。自由是对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时是以更深刻的失败和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对自由的追求自古至今就不曾停止,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小视的力量。  《神雕侠侣》中有不少特立独行之士,他们我行我素,基本上不受社会礼法与江湖规范的约束。东邪黄药师是这样的一位资深前辈。他鄙视封建礼法中的论资排辈,主张坦诚相交,人人平等,这种在当时说来相当先进的思想显然曲高和寡,所以他只能习惯一种独 行侠的生活,即便孤独,也要与封建礼法对抗到底。杨过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东邪的莫大鼓舞,以至两人成了兄弟知己,有了如此难求的知音,东邪已然不孤独。  或许是青出于蓝,杨过的思想较之黄药师更为激进。他与小龙女的结合受到世人的阻挠,因为小龙女是其师,师徒结合便是乱伦,这是不容于当时社会的。杨过不理解,不接受,他尽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妥协,最终他成功实现了对当时礼法的超越。当然,这并非他一人之功。作者设计一位生活于古墓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难道是为了给人留下独特的审美形象? 我想这决非偶然。小龙女完全不懂俗世礼法,正是为了迎合杨过那狂傲不羁的性格。没有两个人的互相扶持,他们会寸步难行,更不可能苦尽甘来。  小说中,另有一位不逊于东邪的自由人,他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他的绰号一样可爱。这位"老顽童"周伯通永远都在寻找生命的开心果,他率性、坦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一位活泼的人物如果生活在重阳殿肯定会憋死,何况一大堆的清规戒律需要遵守。老顽童追求自由的心理比其他人更甚。他能将自由以外的任何事抛诸 脑后。因此瑛姑注定大半生的孤苦。老顽童不拘长幼之礼,不理人间恩怨,不涉足半点情爱,一心追求他的新鲜事物并乐此不疲。真正淡泊名利,看破生死的非他莫属,正如小说结尾黄药师所说:"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薄,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是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  生命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然而生命却十分脆弱,它总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这也许正好印证了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愈显其可贵。当然,生命之可贵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而且在于其更高的精神追求:爱情与自由。爱情与自由是比较抽象的生命主题。作为人类千古传唱的主题之一,爱情因为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而令人难探其究竟。自由的意义则相当宽泛,不过它每每以跨越当时社会规范的面目出现,这正好成为生命与爱情升华的终点。  综观整部作品,生命、爱情、自由在主人公杨过的身上体现无遗,然而对这三者的追求无不充满了艰辛。从《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儒之侠转变为《神雕侠侣》中杨过的道之侠,金庸先生赋予作品的意蕴在不断更新。只有像杨过与小龙女般至情至性的人物,他们离 奇的爱情故事才能伴随生命而自由发展。与作品中"有情皆孽"相比,他们时时处处所凸显的唯个性而已。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 言:"武侠小说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实际上,作者将生命、 爱情、自由三位一体,是应了作品主人公人物性格发展的要求。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是体现生命意义的最佳范式,没有这种追求,人生无异于失去灵气的一潭死水。这正是《神雕侠侣》吸引人的魅力所在。P141

媒体关注与评论

  金庸以一生绮丽奇幻的想象和博览通才,营设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回避”现实,向“古”虚构,以“武侠小说”来荡开江湖,丝豪看不见“现世”的影子,从而免受了现世的曲解与打击,无往而不利。  ——青年作家 蒋泥

编辑推荐

  金庸以一生绮丽奇幻的想象和博览通才,营设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回避"现实、向"古"虚构,以"武侠小说"来荡开江湖,丝毫看不见"现世"的影子,从而免受了现世的曲解与打击,无往而不利。  本书以独到的阅读眼光,以金庸每部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为例,然后投入赏析者的真情实感,用优美的文字加以评论和分析金庸小说人生的"短而全"、"真而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轻松普及型知识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醉眼看金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金庸是一个很神奇的人,不管学术界评价如何,他的价值应该得到肯定,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明之处是有的,弊端也不可避免,但是一些人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很招人厌恶。这本书中孔庆东等人对金庸的看法是比较积极的,我没有看法,至少对他们的态度没有异议。不过后面也选登了一些反对派人物的论品,可谓稍有“刺耳”,从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出来那种人立场的欠缺,貌似只是为了反驳支持金庸的言论而反对金庸的,言辞之间不乏苛刻,小有“恶毒”。自古文人相欺,也许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接受,这就是现实吧。前几天与朋友聊起这回事,她的一些话却让我如释重负,她说文人之中不乏那些混进来的伪文人,学术争鸣是正常的,低劣的攻击就可能是别的问题了。文人相欺不如惺惺相惜。
  •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教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      文中提到了金庸的成长的环境,写武侠小说的缘由,创作的灵感,写作的意图,表达的情感,让我重新认识了金庸,更加佩服这位大侠!
      
       他31岁写出了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取自他家乡流传的一则野史。开始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大公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武侠之路。他在每一部作品中力争创新,于小说注入新的内容,新的特色,新的感受。直到封笔之作《鹿鼎记》,每部小说都给人不同的感觉。
      
       虽然挂着孔庆东的大名,但在我看来他所写的内容却不多。多为别人读金庸作品的感受,没有嬉笑怒骂,有的是中规中举的看法。并截取了很多小说的精彩的片断,让读者将自己读小说的体会与作者的体会相融合与对比。更能够产生共鸣。
      
       读完之后,我又想起了很多经典的场景,程灵素为胡斐舍身去毒,杨过与小龙女的16年之约。又有了让我重新读一读原著的冲动。又能从作者的角度再一次去看文中的侠之大者着实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